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与儿童共演

儿童戏剧不是儿戏,也不是小儿科。优秀的儿童剧就像优秀的童书或优秀的动画那样,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影响孩子的一生。 什么样才是好的儿童剧?儿童剧是不是一定就要传递真善美?是不是就得表现得五彩缤纷呢?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陈启基 “儿童戏剧到底需不需要有教育意义?”这是剧场界争论已久的课题,有些人认为儿童戏剧的最大功能是娱乐孩子,为什么一定要有教育意义?有些人则认为儿童戏剧不能只有娱乐效果,没有教育意义的话那还有意思吗? 这个争论没有答案,台湾剧作家及导演王友辉教授倒想提出“反教育”这个隐忧,比方说创作者本来期望儿童戏剧要有教育意义,但因为操作上不对或剧本不够周全,反而带来反教育的效果。 最典型例子是《狼来了》这个寓言故事。他说,虽然这个故事最后要教育孩童不要撒谎,可是当观众(孩童)看见大伙儿被牧童骗上山时灰头土脸的样子,很多观众心理上反而认同牧童,跟着牧童哈哈大笑,使戏剧偏离原本想要达到的教育效果。 “可能你就会问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岂不是比较负面一点的东西都不能够在(儿童)戏剧中出现了吗?其实不然,我认为其实是可以做转换的。” 他日前在吉隆坡有一场讲座,主题为“儿童戏剧的秘密花园”。 他在讲座中播放影片,展示恶作剧桥段可以如何被巧妙地翻转,避免出现反教育的效果。这支影片中,有个小屁孩企图恶整一个辛勤劳动的工人,但及时被小伙伴劝阻,小伙伴反过来把恶作剧转化为一桩美事,最后反而是小屁孩被工人深深感动。王友辉说,如果创作者在创作时愿意多花点心思,其实就可以减少儿童剧中可能出现的反教育效果。 儿童剧该如何谈沉重议题? 儿童戏剧常给人五彩缤纷和阳光活泼的印象,但儿童戏剧可不可以表现得很沉重或很阴暗? 王友辉现任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专任教授兼所长,活跃于台湾当代剧场,作品类型包括青少年歌剧、歌仔戏和实验剧。 专访中,他说现当代有很多议题比如死亡和霸凌,其实很值得在儿童戏剧里去探讨,不可能完全回避,关键在于创作者要怎样带出这些议题,还有用怎样的创意给观众带来新的视野。 他以霸凌作为例子:“学生霸凌同学,然后恍然大悟,我觉得这样子不够,我们可以在戏剧情境里把霸凌这件事讲得更仔细一点,比如霸凌者跟被霸凌者,他们各自的心情怎么样?霸凌者自有他的痛苦,或者他想要掩盖什么事情,这是需要我们创作者更深入去理解议题,而不是用表面的刻板印象去解决这些问题。” 所有议题到了现在,他觉得几乎是没有禁忌,甚至性别议题也开始出现在戏剧中。他认为,当代议题进入儿童剧场是必然趋势,“也就是从生活里提炼某些东西,让孩子透过戏剧情境去理解,而不是只有传统的童话故事而已。” 他指出,在儿童文学领域,其实也有同样的争论——到底儿童文学是否必须很光明、很美好?而无论儿童文学或儿童戏剧,他说,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议题迫切需要让孩子知道,重点是要用什么方法让他们知道。如果平铺直叙,这个方法当然容易多了,就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但效果可能并不怎么样。如果透过戏剧把孩子带入故事情境,也许就能激起他们的同理心,使他们较容易理解和思考创作者要传达的议题。 若完全避而不谈那些沉重的议题,他认为不是好办法,因为大人不可能防堵小孩从其他管道接触到这些资讯。因此,重点还是像他所说的那样,儿童戏剧要如何带出那些议题,“是当代创作者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儿童剧一定要很热闹? 要吸引观众不容易,尤其现在孩童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习惯于短视频和碎片式内容,儿童戏剧若要争取他们的注意力,是不是就得变成短小精悍? 王友辉确实发现,很多孩童已经习惯于数码内容的节奏和长度,引起关于专注力的问题。但他必须说,如果戏剧的故事能够吸引孩童,孩童就不会在意时间的长短。 “我就举个例子,一般孩子在观看比如他喜欢的动画的时候,他看一百遍都无所谓。即使是90分钟或100分钟的影片,他喜欢的话就会目不转睛,连饭都可以不吃,为什么?因为内容吸引他。那么我们从事创作的人,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吸引他,让他无形中进入情境,还有满足他的想像。这时候节奏变得很重要,但不是说所有都要快节奏。” 以台湾儿童剧为例,他说,现在很多儿童剧都很吵、很亢奋,仿佛担心一旦节奏慢下来或气氛安静下来,观众的心就会跑掉。但他觉得戏剧的调度还是需要有些反差,不是说安静就不好。至于要如何安静得恰到好处,他说其实是有方法的,比如可以故意说话小声一点或放慢速度,而不是突然静音。 近年,台湾很多大剧场都很强调跟观众互动及让观众有参与感,但是不是一定要有互动,他认为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这些互动能够把观众带入戏剧的情境里面,他觉得没问题;但如果所谓的互动并没有产生这种效果,而是纯粹要让观众情绪很高昂,他认为这样可能就不对了。比方说,台湾有个剧团有阵子常利用大玩偶跟观众互动,结果有些小朋友入场后一心期待玩偶出现,台上演什么根本不重要,他认为这样是有问题的。 相较于上述这些表面的互动,他觉得心灵的互动才是剧场里面非常重要的元素,他希望他的观众因为进入戏剧情境而哭、而笑、而感动。 做戏剧就像放风筝 对于儿童戏剧,很多人的印象是演员的声音似乎都很尖细,而儿童剧是不是必然都这样子? 对此,王友辉认为,音调高并没有什么不好,只要演员形塑出来的角色能够说服观众,而且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演员的真诚,那么他觉得音调是高是低,在这个时候就不是问题。 他说,儿童戏剧里,人声只是一种表演元素,有时是用灯光、音乐或动作去吸引观众,总之不是只有单一的方法。重要的是,“剧场从业人员必须有种自觉,不是说我做出来的东西,观众就一定会买单。而要观众买单,也不是一定就要迎合观众。”他形容,做戏剧其实就像放风筝,风筝时而收时而放才能飞得更高,如何收放自如是儿童剧场从业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从戏剧培养美学和创造力 此次讲座中,他主要介绍儿童戏剧的种类、历史发展和特色。他将儿童戏剧定义为与儿童相关的戏剧性表演活动,而为什么要加“活动”这两个字?因为戏剧不是只有在舞台上的表演,也可以是在课堂里面的活动。 他指出,儿童戏剧大致可分为由儿童演戏(by children)、为儿童而演(for children)和与儿童共演(with children)。 “by children”——台湾早期认为的儿童剧。简单来说,由小孩出演的就叫儿童剧。 “for children”——成人有目的地演给小孩看。 “with children”——成人与小孩一起演出。 每种类别的需求都不太一样。他认为,一部好的戏剧应该兼具教育性、娱乐性、想像力和童趣。 他本身与儿童戏剧的缘分,始于他还在就读台北市中国文化大学戏剧学系的时候。那时1980年代,台北市教育局要在市内学校发展儿童剧,可是很多老师没受过戏剧训练,所以只好找外援。当时大学的老师推荐他去帮忙编导,他就从此涉足儿童戏剧。 他常开玩笑说,如果他是教育部长,他一定会通令所有学校只要上戏剧课,其他学科要学习的内容就透过戏剧来学习。这当然只是玩笑话,他认为,戏剧本身最大的功能在于美学能力的涵养和创造潜能的开发,而这些能力其实可以运用在各行各业甚至日常生活中。 1980年代创作儿童戏剧的那批孩子,后来听说没有一位成为剧场工作者,可是当年的演出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经验,形成了“带得走”的能力。这种潜移默化,他认为才是戏剧非常重要的意义。 更多【新教育】文章: 学校的灵魂 谢上才校长/用热血与睿智推动教育 大马动画师Kim Leow梦想成真 于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展现才华 古典音乐推手黄嘉富/不为自己设限 音乐世界很宽阔 好声音提升自信 声音教练黄英威教你把话说清楚 难民首先是人 相信艺术可以疗愈伤痛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