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专业

2天前
“缥缈一生,火里寻冰。梦中追梦,云上筑城。” 这一篇文章想献给所有在读,对未来或憧憬或迷茫的建筑生。 我一直保留日记的习惯,有时未必是文字。毕业前我一直以为,我未来的工作处在艺术和理性的边界上,是充满创新和理想的,而灵感和作品是血汗和试错的成果。 我接受的建筑教育培养了我的审美和思维方式,教科书上的设计理论看似平铺直叙,却时常蕴含很深刻的意义。建筑伟人的名著更甚,他们的语言经常晦涩难懂,给我带来很大的阅读障碍,却是让我对建筑理论的求知萌芽的契机。我开始期盼能一直看见“见所未见”的事物。 关于我的职业生涯,我想从大学的某个节点开始回忆。 第一次看见S老师的时候是在课室里,她和我另一位导师正兴致勃勃地交谈,几度情绪激动到拍桌,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我才想起她还有个身分是国家注册建筑师,名字带着令人敬畏Ar.前缀。去年她在大学教课的闲余读了博,顺利穿上红袍。她是第一个登台的,我在现场。上台前她握着我的手笑着和我说恭喜,我一直记得。她是我大三最后一个学期的导师,也是我的恩人。 当时有一种刻板印象是,建筑设计行业好多都靠关系和介绍。我年初对求职和薪酬就有焦虑,断断续续问了当时的前室友,给我最大影响的还是我那届的班长P。她和我说可以请S老师写推荐信,我便去找了。老师根本没给我第二选择,就让我进那家事务所。我答应了。这公司我从C导师口中隐隐听过,相传大老板是总给职员酒喝的慷慨英国人,待遇和福利也在业界很有名。 老师的原话是:“你想加入XX?作品集传给我吧。” 我在新年的初三夜晚仓促写好了简历和作品集,传了过去,而后在云顶清水寺的佛像前接到面试电话。 下一次见到S老师,是在公司30周年的年会上。她难得穿了裙子,我和她一起走,就像一对母女相伴而行,我狐假虎威地跟在后边打招呼。我笑谈来公司是寻亲的,这段时期同事的温暖对待就像家人相处。这点我和我部门总监D也说过。他说,只有我才觉得公司里的人都很温暖。 但的确不是所有建筑师都如称谓那样听上去那么严肃。还在里头的,大家都已学会苦中寻乐。早上刚见完事业有成的生意人,落到工地又要监管工程,皮鞋踩在灰泥上,像游走在世间两面的使者。建筑从设计到落地的过程复杂得像人体系统,对于大项目,实际工作会被拆分成更细致的区块。以前的建筑师描绘骨骼肌肉,现在得要窥见血脉根须。 从来没有真正白费的努力 我前个星期才见了S老师。她一个四旬,刚完成博士学位的人,和我说她迷茫。她是我的榜样,是我想成为的人。我想至少要走过她走过的路,但她和我说迷茫。工作后,还有更多这样停驻在我心上的印记,我上司从工地载我回公司时抑制不住烟瘾的样子,经理看着我软件界面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刻,我们公司设计师在汇报上对着客户因为紧张而颤抖的手。 D离开公司的那个星期三特别平静。他总是说着类似他休息的事情要“低调”的话,询问他想休息多久,他又会赌气地说:“不会回来了。”我说不上来那种感觉,和我经理E谈起时被他一语道破。我从未设想过,毕竟他比我大了整10年,我不可能用这些词汇评价他。 E的原话是:“你不觉得这样很不专业吗?” D是我的面试官。他的名片是我面试那天拿到的,上面有3个满是含金量的称谓,长得快装不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在我眼里一直是优秀又努力的人,年纪轻轻就考到了许多从业者梦寐以求的资格,长得又一表人才,从来都不可能和这些词有联系。 原来在这里,稍微卸下壳子,松弛下来就会被打上“不专业”的标签。 有太多不得不面对的责任和不可控,躺在公司服务器落不成的废案和图纸,好像上班每一天都在参加项目的葬礼,每一刻都在经历妥协和遗憾。 但建筑的本质是人类欲望的释放,我听见诉求还是会激动。我从没有挡板的铁架往下眺,会想这是人付钱也看不到的景色。夜晚行走在光怪陆离的街道,隐隐看见埋在群楼里的筑城者们,会觉得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白费的努力。强者因历经艰辛的道路产生高尚的道德力量,这是一种人间罕见的巨大力量。 因为如此,我每天都在见所未见,梦中追梦。
6天前
6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医生这个名词原本是很高尚的,古人说是上帝的右手,帮忙拯救人们。 我们这一行,真的是一辈子都在啃书,因为医疗界还在无止境摸索着,我们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我中学毕业17岁就开始深造,从印度医学院毕业回马那年是26岁,算一算也花了9年才成为实习医生,再实习两年进入了自己想要的部门。这还没完呢,我们得继续好好学习,可以选择工作两年后申请到大学再进修,花个三四年拿到专科执照。 听起来完了吗?还没有哦,我们还可以进修专科里的特定部门。所以完成时或许你已经接近40岁,快的话就早个几年。读书考试是医生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像是每天需要洗澡吃饭一样的日常了。我曾有朋友说,以为医生读完医学院就不用读书考试了,但对我们来说,成为了医生才是真正挑战的开始,因为必须兼顾生活和事业。 除了忙医院里的病人,我们几乎时时刻刻接到身边亲朋戚友的问诊要求——几乎每一天!很多人认为,他们问我们时是“顺便”“随口问问”“就想知道一下”,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回答从来就不是“随便”,或是随口回答一下。我们还是必须动用脑袋,凭着读了9年书的知识,用专业的角度回答你。除了自己的家人,对于我们没有看诊过的病人,或是还不知道详细病情的亲戚朋友,我们通常建议有问题应该直接安排去诊所或医院看诊,或是询问他们自己的医生。 这当然不是托辞,大家必须明白这一点。举个例子,某人爸爸胸口痛,他通过电话问了一个医生朋友,那医生朋友说是普通肌肉拉伤,因为某人爸爸刚运动回家,没有其他症状。透过电话他好心说该这样该那样,结果某人爸爸心脏病发作,当晚猝死在家。那个人应不应该怪他的朋友不是一名好医生、断错症呢? 当你的医生朋友不乱乱给你们问诊,请你们谅解。也问问自己,如果你朋友的意见不正确,你会怎么看待呢?朋友之间问问意见是可以的,但要深入的问诊,我建议还是到诊所医院,有个正式的方法。说实在话,我们自己询问其他医生的意见,也是很慎重地在询问的,从不当作顺便或是随口问问。 我们这一行,是你所谓的“问问意见”也必须好好用知识回答你的,就因为你会用一句 “我那个医生朋友说……”看待。我们身负重任。这篇文章,是希望大家都可以好好看待我们的专业。 【星云】长期稿约/我们这一行 电邮:[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注明:我们这一行 •文长勿超过1000字,可附上相关照片。 •请于稿末注明中英文姓名、身分证号、联络地址、银行户头、电邮等作者资料,否则恕不录用。 •文章经录用,除了在平面媒体刊载,本报也拥有作品上网、录影、录音、改编等其他使用权。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