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世界气象组织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为了应对日益极端的天气及气候变化带来的破坏,联合国要于未来五年内让地球上每个人都获得早期预警系统的保护,已责成世界气象组织负责牵头开展这项工作,并于11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行动计划。 配合3月8日世界气象日,联合国公布了一项应对日益极端的天气及气候变化的宏伟新目标:要于未来五年内让地球上每个人都获得早期预警系统的保护。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当天在主题为“早预警,早行动”的世界气象日活动上宣布,已要求世界气象组织负责牵头开展这项工作,并于今年11月在埃及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行动计划。 [nonvip_content_start] 古特雷斯强调,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最新报告(IPCC),人类造成的气候破坏现在正破坏着每一个地区,全球每一次升温都将进一步增加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与强度,因此,必须对适应及复原力进行同等投资,这包括能够用来预测风暴、热浪、洪水和干旱的信息。 他坦言,气候影响肯定会变得更加糟糕,联合国必须为了每个人而增强预测能力,并培养人们的行动能力,所以已责成世界气象组织牵头开展确保地球上每个人都能于五年内能得到早期预警系统保护的工作。 早预警早行动可以拯救生命,可是,世界上三分一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却仍然无法获得早期预警系统提供的预警信息。在非洲的情况更糟,无法获得预警信息的比例高达60%,而弱势群体受到的影响更大。 随著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热浪、干旱和森林火灾更为强烈;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导致极端的降雨和致命的洪水,海洋的变暖则使得热带风暴更为强烈,而海平面上升更加剧其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早前发布的2021年灾害统计报告显示,在过去50年里(1970年至2019年),几乎平均每天都发生一场与天气、气候或水有关的灾害,且每天夺走115人的生命,造成2.02亿美元的损失。 根据报告,有记录的灾害数量于1970年至2019年里增加了五倍,这是由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以及报告制度改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同期死亡人数几乎减少了三倍,则归功于预警的改善,以致有著更好的天气预报及积极主动的协调灾害管理。 大量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已被气候变化造成的越来越多灾害所危及。因此,投资气候适应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改进天气、水及气候早期预警服务以及相关的观测基础设施,可以获得最高的投资回报。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表示,要于未来五年里提高服务质量与相关基础设施,尤其是在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需要15亿美元的投资。但根据2019年全球适应委员会旗舰报告《立即适应》,早期预警系统可带来10倍以上的投资回报,也是报告中所列各种适应措施中回报最大的。 投资预警系统避免更大损失 预报洪水、干旱、热浪或风暴来袭的“早期预警系统”,是一个让人们能够知道危险天气即将到来的综合系统,它将为政府、社区和个人如何采取行动提供信息,以尽量减轻即将产生的影响。 除了必须包括为政府、社区和人民确定的应对计划,以尽量减少预期影响,一个全面的早期预警系统还必须从过去的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天气、气候、水及相关环境灾害发生之前不断改进应对措施。 根据《立即适应》报告,早期预警系统对将临的风暴或热浪的24小时预警,就可以将随后的损失减少30%。在发展中国家,对早期预警系统投入8亿美元,每年将能够避免多达30亿至160亿美元的损失。 世界气象组织已表明,它将与之前积极参与“水文气象及风险早期预警”能力发展领域的主要机构、国家和团体密切合作,努力实现早期预警服务的全民覆盖,作为对全球适应努力的集体贡献。 除了将力求缩小观测差距,扩大各国灾前发布预警的能力,世界气象组织也表示将提高各国对这些预警采取行动的能力,并采取以人为本、包容与可及的方式做出响应。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地球上只有0.5%的水是可以使用的淡水,可是,气候变化导致面对缺水压力的人数持续增加,而人口增加以及可用水量的减少,将会导致各国面对更加严重的缺水压力。 2020年,全球有多达36亿人无法享有安全管理的环境卫生服务,23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服务,还有超过20亿人则是生活在水资源紧张的国家,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 随著与水有关的危害及压力日益增长,世界气象组织因此提醒世人:必须改进水的管理、监测及早期预警。 [nonvip_content_start] 世界气象组织在汇集二十多个国际组织、发展机构和科学机构所提供科学材料的《2021年气候服务状况》报告中指出,由于气候变化,洪水及干旱等与水有关的危害正在增加,地球上面对缺水压力的人数料将大幅飙升,而人口增加以及可用水量的减少,则会导致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可是,有关水的管理、监测、预测与早期预警至今仍是分散且不充分,而全球气候融资工作却依然不足。” 鉴于水是所有关于可持续发展、适应气候变化与减少灾害风险的国际目标的基础,世界气象组织认为必须即刻采取紧急行动,改进水方面的合作管理,采用综合的水及气候政策,同时扩大对这一珍贵商品的投资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全球和区域的水资源已随著地球的升温而发生变化,连带使降雨模式及农业季节也发生转变,对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与福祉产生重大影响。 在过去的2020里,与水有关的极端事件持续不断。在整个亚洲,极端降雨在日本、中国、印尼、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印度造成大规模洪水,导致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数百人丧生。 不过,洪水造成的重大破坏,并不仅是出现在发展中世界,发生在欧洲的灾难性洪水,也导致数百人死亡并造成了广泛的破坏。 塔拉斯表示,缺水仍然是许多国家的一个主要关切,尤其是在非洲。超过20亿人生活在水资源紧张的国家,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及卫生设施。 因此,他强调,各国必须对迫在眉睫的水危机保持清醒。 地球上只有0.5%的水是可以使用的淡水。根据2018年的数据,有36亿人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的用水量不足,而这数字到2050年时,料将激增到50亿以上的人。 陆地储水量,即陆地表面及地下所有水的总和,包括土壤水分、雪及冰,在过去的20年里,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减少,发生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损失最大。与此同时,在许多人口众多的低纬度地区,一些传统上提供水资源的地区,也正在经历严重的水资源损失,对水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与水有关的危害,在过去20年里的发生频率也有所增加。自2000年以来,与洪水有关的灾害比前20年增加了134%。大多数与洪水有关的死亡及经济损失是发生在亚洲,因而必须加强该地区的河流洪水端到端预警系统。 在过去20年里,干旱的发生次数与持续时间也增加了29%。大多数与干旱有关的死亡发生在非洲,突显该地区需要更强大的干旱端对端预警系统。 要实现长期的社会、经济及环境福祉,水资源综合管理至关重要。可是,尽管至今已取得一些进展,107个国家仍然无法于2030年前实现可持续管理其水资源的目标。 《2021年气候服务状况》报告指出,总体而言,世界严重落后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6”的时间表,即确保为所有人提供并以可持续方式管理水及环境卫生。 10国用水效率处极低水平 根据报告,75个国家汇报的用水效率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其中10个国家处于极低的水平。若要于2030年达到全球目标,目前的进展速度需要翻两番。 “好消息是,各国都决心改善这种状况。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水及粮食是《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NDC)的两个首要问题,各国都强调需要加强水方面的气候服务。” 为了减少与水有关的灾害并支持水资源管理,报告认为,需要提供水方面的气候服务与端到端早期预警系统,以及可持续的投资。这些方面目前都做得不够。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国家气象水文部门是负责向政府、公众和私营部门提供基本水文信息与预警服务的国家公共机构,可是,约60%的国家气象水文部门却缺乏提供水方面气候服务所需的全部能力。 在对有数据可查的101个国家进行评估后,世界气象组织发现:在43%的气象组织会员国中,气候服务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互动不足;约40%的国家没有收集基本水文变量的数据;34%的国家没有端到端河流洪水预报与预警系统;54%的国家没有端到端干旱预报与警系统。 对此,世界气象组织在报告中强调,各国投资水资源综合管理是非常的重要。
3年前
世界气象组织在《2021团结在科学之中》报告中揭露,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经济因冠病疫情放缓之后又迅速恢复,以致无法减缓气候变化的无情发展,而温室气体浓度继续处于创纪录水平,地球依然陷入未来变暖的危险处境,人类必须即刻采取行动。 虽然自冠病病毒于去年向全球发动攻击以来,很多地区的空气质量,甚至环境,都随著大部分国家为遏止病毒传播而落实的行动管制得到大幅改善,但却无法减缓气候变化的无情发展。 世界气象组织(WMO)在《2021团结在科学之中》(United in Science 2021)报告中指出,没有迹象显示绿色增长正在恢复,因为在经济因冠病疫情这暂时性突发事件放缓之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迅速恢复,而且远远未能达到减排目标。 [nonvip_content_start] 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仍继续处于创纪录的水平,使地球陷入未来变暖的危险处境。 根据报告,全球温度的持续上升,促使世界各地发生毁灭性的极端天气,进而对经济和社会产生螺旋式影响。 纪录显示,过去五年的全球平均温度为有记录以来最高,而因高温失去的工作时间多达数十亿小时。 “在未来五年,温度暂时突破高出工业化前时代1.5°C阈值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 《2021团结在科学之中》报告指出,相比过去数个世纪到数千年,整个气候系统最近的变化规模都是前所未有。即使为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而采取雄心勃勃的行动,海平面依然将继续上升,威胁全球各地的低洼岛屿及沿海人口的安全。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2021团结在科学之中》报告的序言中指出,今年是气候行动的关键一年,联合国和全球科学伙伴组织为发布这份报告,对最新的气候科学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评估结果对我们偏离方向的程度作出令人震惊的评价。我们仍落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时间安排之后。” “今年,化石燃料排放量回升,温室气体浓度继续上升,各大洲人民的健康、生命及生计,也被人类活动强化的严重天气事件所影响。除非即刻、迅速且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不可能将升温限制在1.5°C,并将给人类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灾难性后果。” 世界气象组织协调编写的《2021团结在科学之中》是该系列报告的第三份,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卫生组织(WHO)、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全球碳计划(GC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英国气象局(UK)提供素材。 这份报告提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最新科学数据与发现,为全球政策及行动提供重要的信息。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教授说,他们在整个冠病疫情期间所听闻的,是必须更好地重建,使人类走上更可持续的道路,避免气候变化对社会和经济的最坏影响。 “可是,这份报告显示,我们直到2021年都没有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以下是《2021团结在科学之中》报告提出的关键要点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WMO全球大气监视网) .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主要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及氧化亚氮(N2O)的浓度继续增加。 .2020年的总体减排可能降低大气中长寿命温室气体浓度的年增长,但这种影响太小,无法与自然变率区分开。 .在短期内减少大气中的甲烷(CH4)可以支持实现《巴黎协定》,惟却没有减少对大力、快速且持续减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需求。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与预算(全球碳计划) .化石二氧化碳排放(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泥)于2019年达峰,为36.64GtCO2,随后因冠病疫情的爆发,而于2020年大幅下降1.98GtCO2(5.6%)。 .初步估计,全球电力及工业部门于2021年1月至7月的排放量,经与冠病疫情之前的2019年同期持平或更高,而道路运输的排放量仍低约5%。不包括航空及海上运输,从这七个月的平均水平来看,全球排放量与2019年的水平大致相同。 .氧化亚氮是仅次于二氧化碳及甲烷的第三大温室气体,其最近的排放趋势超过了用于探索未来气候变化的最具温室气体效应的社会经济路径。 ●排放差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在《巴黎协定》通过五年后,排放差距与以往一样大:要实现2°C的目标,全球排放量需要比目前无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NDC)低15Gt CO2当量,要实现1.5°C的目标,则需要低32Gt CO2当量。 .冠病疫情只能短期减少全球排放量。除非各国追求经济复苏时将强有力的去碳化纳入其中,排放量到2030年都不会大幅减少。 .越来越多国家承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是令人鼓舞的,这些目标涵盖的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量的63%。但为了保持可行性与可信度,这些目标迫切需要被反映到近期政策,以及为2030年前制定的极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中。 ●2017年至2021年的全球气候状况(世界气象组织) .2017年至2021年7月期间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是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时期,估计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水平高出1.06°C至1.26°C。 .从2017年到2021年的每一年,北极平均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及平均冬季最大海冰范围,都低于1981年至2010年的长期平均值。北极海冰范围更于2020年9月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第二低最小值。 .2021年发生毁灭性的极端天气及气候事件,发生在北美的极端高温和西欧的洪水等事件,已确认有人为气候变化的特征。 ●2021年至2025年的全球气候状况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年度至年代气候最新通报──英国气象局、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世界气象组织) .未来五年的全球年均近地面温度,每年都可能比工业化前水平(定义为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水平)至少高出1°C,并非常可能在0.9°C至1.8°C的范围内。 .未来五年中,有一年的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至少高1.5°C的可能性为40%,但2021年至2025年的五年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C的可能性非常小(约10%)。 .高纬度地区和萨赫勒地区于2021年至2025年可能比近期更湿润。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自然科学基础中的重点 .人类的影响无疑已使大气、海洋及陆地变暖。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都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 .整个气候系统近期发生的变化规模以及气候系统许多方面的现状,对几个世纪到几千年而言都是前所未有。 .人类引发的气候变化,已促使全球各地区诸多天气及气候极端事件的频率与强度在增加。 ●海平面上升及沿海影响(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世界气象组织、海洋和海洋气象学联合委员会、国际科学理事会) .从1900年到2018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20厘米;从2006年到2018年以3.7+0.5毫米/年的速度加快上升。 .即使减少排放将升温限制至远低于2℃,全球平均海平面到2100年仍可能上升0.3-0.6米,到2300年可能上升0.3-3.1米。 .适应这种剩余上升将至关重要(尚未制定适应战略的需要制定),尤其是在低洼的海岸、小岛屿、三角洲和沿海城市。 .热浪、野火及空气污染:气候对健康的复合危害和级联危害(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 .与高温相关的死亡及工作损害的增加与温度上升有关,与2000年相比,2019年全球潜在失去的工作时间超过1030亿小时。 .冠病病毒及气候危害(如热浪、野火及不良空气质量),共同威胁着全球人类健康,弱势人群更面对特别风险。 .冠病疫情的恢复工作应与国家气候变化及空气质量战略保持一致,以减少气候危害的复合和级联风险,并获得健康方面的协同效益。 人类已别无选择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坦承,《2021团结在科学之中》报告清晰表明,时间已经不多了。 他强调,为让在格拉斯哥举行的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成为一个转折点,他们需要所有国家承诺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同时辅以具体的长期战略与强化的国家自主贡献,以于2030年将全球排放总量减少至比2010年少45%。 “我们必须在保护人民及其生计方面取得突破,所有公共气候资金至少有一半用在建设复原力和帮助人民适应。” 他呼吁全球团结一致,以全面履行为时已久的气候融资承诺,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气候行动。 “要实现一个人人更安全、更可持续及更繁荣的未来,我们别无选择。”
3年前
世界气象组织在最新的一份报告中,揭示了过去50年极端天气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在1970年至2019期间,平均每天都发生一场与天气、气候或水患有关的灾害,每天造成115人死亡,以及2.0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灾害数量随著气候变化、更为极端的天气以及报告的改进而增加了五倍,却庆幸早期预警与灾害管理的改进,死亡人数得以几乎减少了三倍。 世界气象组织于9月1日发布的最新综合报告显示,在过去的50年,平均每天都会发生一场与天气、气候或水患有关,且导致115人死亡的灾害 ,并造成2.02亿美元的损失。 [nonvip_content_start] 全球在1970年至2019期间,发生了超过1万1000起与天气、气候或水患有关的灾害,超过200万人死亡,损失高达3.64万亿美元。 在《天气、气候和水极端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图集(1970-2019)》这份报告中,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天气、气候和水造成的危害,占了1970年至2019年全球所有灾害的50%,占所有有纪录死亡人数的45%,占所有有纪录经济损失的74%。 根据报告,与洪水有关的灾害占了44%,17%则与热带气旋有关。 过去50年里排名前十的灾害中,导致最严重人员伤亡的灾害是干旱(65万人死亡)、风暴(57万7000多人死亡)、洪水(5万8700人死亡)、极端温度(5万5700多人死亡)。 从1970年到2019年,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减少了近三倍,即从20世纪70年代的每年5万多人,下降到21世纪10年代的不到2万人。纪录显示,超过91%的死亡是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方面,排名前十的事件包括风暴(5210亿美元)及洪水(1150亿美元)。在这50年期间,每天的经济损失平均达到2.02亿美元。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经济损失增加了7倍。 造成最严重经济损失的10次灾难中,有3次发生在2017年,即:飓风“哈维”(969亿美元)、“玛利亚”(694亿美元)和“厄玛”(582亿美元)。这三次飓风就占了1970年至2019年全球十大灾害经济损失总额的35%。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指出,气候变化,以致全球很多地方发生的天气、气候和水等极端事件的数量不断在增加,并且将会变得更加频繁与严重。 “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热浪、干旱及森林火灾,就如最近在欧洲和北美洲所发生的情况那样。” 此外,他说,大气中的水蒸气的增加,也加剧了极端降雨及致命的洪水。海洋变暖则影响了最为强烈热带风暴的发生频率与影响范围。 “尽管经过改进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已让死亡人数得以大幅下降,但我们仍任重而道远。” 由于世界气象组织193个会员中,拥有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的只有一半,而天气与和水文观测网络在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地区以及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岛国,则存在着严重的差距。 早期预警是联合国会员国于2015年通过的《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中纳入的七个全球目标之一,放眼到2030年时大幅增加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的数量及利用,借以增加向人民提供的灾害风险信息与评估结果。 人为气候变化显著增加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美国气象学会公报》年度增刊上的同行评审研究显示,2015年至2017年期间所报告的77起事件中,有62起事件都显示出人类的重大影响。自2015年以来,几乎所有关于严重热浪的研究都发现,概率因人为的气候变化而显著增加。 “基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大型海洋及大气振荡引起的自然变率,将干旱事件归因于人为因素并不像热浪那样明确。可是,西印度洋海面温度偏高的强烈影响,致使东非于2016/2017年发生干旱,显见人类的影响不可忽视。”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气候变化不但促使与一些热带气旋有关的极端海平面事件增加,同时增加其他极端事件的强度,如洪水与相关影响,还增加全球很多地方的低洼特大城市、三角洲、海岸和岛屿的脆弱性。 报告揭露,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发现人类对极端降雨事件的影响,有时是与厄尔尼诺等其他重大气候影响因素一并起作用,如中国东部于2016年6月及7月面对的极端降雨,以及2017年袭击美国休斯顿的飓风“哈维”。 亚洲于1970年至2019年共发生3454起灾害,丧生人数超过97万,而纪录在案的经济损失为1.2万亿美元。 世界气象组织在报告中指出,在全球与天气、气候和水等有关的灾害中,亚洲占了近三分一(31%),死亡人数占了近一半(47%),而相关经济损失占了三分一(31%)。 亚洲面对的大多是与洪水和风暴有关的灾害。风暴造成的人员伤亡最严重,占死亡人数的72%,而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占57%。亚洲有记录的前十大灾害占该地区总生命损失的70%及经济损失的22%。
3年前
世界气象组织证实,全球一些地区于去年为遏阻冠病病毒传播而实施的封锁,反让空气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改善,但这却无法阻止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 虽然世界一些地区的空气质量因2020年大爆发的冠病疫情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改善,不过,联合国气象专家表示,这依然不足以阻止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空气质量与气候公报》,东南亚由交通及能源生产造成的有害空气传播颗粒(particulate matter,PM),在冠病大流行开始的2020年,减少了40%。 [nonvip_content_start] 与此同时,中国、欧洲和北美洲影响气候变化的气体排放量也于2020年有所减少,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瑞典等国家的改善幅度较小,因为现有空气质量中有害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 、一氧化碳(CO)及臭氧(O3)的细颗粒物含量(PM2.5)相对较低。 世界气象组织于9月3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尽管遏阻冠病疫情的行动管制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衰退,促使人类造成的空气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然而气候及环境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却还是引发前所未有的沙尘暴。 报告指出,包括2020年6月有记录以来最大的非洲沙尘暴,以及从澳洲到西伯利亚的野火,都令空气质量严重恶化。 “这一趋势于今年仍在继续。北美洲、欧洲和俄罗斯苔原发生的毁灭性野火,不仅影响数百万人所呼吸的空气的质量,沙尘暴更覆盖许多地区,甚至穿越各大洲”。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有重大影响,世界气象组织指出,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评估的估计显示,全球死亡率从1990年的230万人(当中91%归因于颗粒物,9%归因于臭氧),增至2019年的450万人(当中92%归因于颗粒物,8%归因于臭氧)。 《空气质量与气候公报》是世界气象组织首份针对来自世界七个地理区域的25个国家的63个城市的540多个观测站的主要空气污染物的研究。分析显示,与2015年至2019年同期相比,全球于去年因为冠病大流行而实施全面封锁期间,细颗粒物浓度总体下降了30%至40%。 “不过,即使在同一区域内,细颗粒物水平也表现出复杂的行为,例如在西班牙的一些城市有所增加,而这主要归因于非洲灰尘的远距离迁移与/或生物质燃烧”。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各区域臭氧浓度的变化差异很大,从没有总体变化到小幅上升(如欧洲)及较大的上升(东亚上升25%,南美洲上升30%)。 报告显示,2020年所有地区的二氧化硫浓度比2015年至2019年期间低25%至60%。所有区域的一氧化碳水平都较低,南美洲降幅最大,高达约40%。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强烈的野火于2020年在世界几个地区产生“异常高”的微粒污染,但世界气象组织却表示,2018年12月及2019年1月发生在澳洲西南部的森林火灾,“也导致整个南半球的暂时降温,堪比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 细颗粒物对人体有害 细颗粒物的标准,是美国于1997年提出,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达而出现、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 细颗粒物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 除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已将细颗粒物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仍未开展对细颗粒物的监测,大多通行对PM10进行监测。 细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及人为源两种,但危害较大的是后者。 根据百度百科,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及其他成分)、海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及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PM2.5可以由硫及氮的氧化物转化而成。而这些气体污染物往往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煤、石油等)以及垃圾的燃烧造成的。 在室内,二手烟是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颗粒物的来源是不完全燃烧、因此只要是靠燃烧的烟草产品,都会产生具有严重危害的颗粒物,使用品质较佳的香烟也只是吸烟者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为臭味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同理也适用于金纸燃烧、焚香及燃烧蚊香。 由于细颗粒物粒径小,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及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颗粒越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大,尤其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 此外,细颗粒物能飘到较远的地方,因此影响范围较大。 据了解,有数十万人死于因臭氧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与颗粒物污染有关的过早死亡病例则有数百万宗。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