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中国历史
读家
赖殖康 / 极致的悲恸
黄子华在一场栋笃笑中针砭香港失业与自杀问题,为观众提出了如何成功获得工作的方法,其中给男观众的建议是延续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自宫求职以表决心。这当然是黄子华营造的笑料,然而其背后暗藏的事实是——许多男人宁愿死,都不愿意失去生殖器。 然而,这个事实放到西汉初汉武帝时代,却有一人即使失去了生殖器,仍旧苟活下去,完成了划时代且推进中华文明史学、文学的巨作《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来到2023年,司马迁或《史记》还有多少人记得或偶尔拾起翻阅?除了古文生涩难懂(其实也不会太难)让当代读者却步,白话文翻译却又失去了古文的灵动生气。故此,本地已故汉学家——郑良树教授的《百年讲司马迁》,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梳理司马迁波澜壮阔的一生。 郑教授在前言里写道:“要了解《史记》,必须从了解司马迁开始;不了解司马迁这个人的组合建构,就不能了解《史记》这部书。”全书分成6章,前4章侧重于带读者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其中第五章较为特别,分析司马迁将自身悲剧投影以特殊手法,或史记的“太史公曰”(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点评),加插到他所写的历史人物中,罗列出了他最为希望看见的美好人性——忠魂、士义、侠骨、豪情。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腐刑,在他希望朋友家人出手相助,奈何“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友莫救视;左右亲邻,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可见当时司马迁到了天地不应,亲友无视的地步。故此,司马迁在〈游侠列传〉内记录了“侠骨”消逝的愤慨:“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在司马迁的时代,如果还有侠客,那他或许便可以躲过一劫。 再者,司马迁也借由〈魏公子列传〉里展示士人的士义,他在〈自序〉里写道:“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传。”郑教授在书中写道,司马迁在该列传内绝无例外地以“公子”来称呼信陵君,共一百四十七次,以表敬意,呼应了司马迁在自序里作魏公子列传的初衷,也反映了他多希望身边同袍能有一个替他说话的“魏公子”,展示一个读书人(士人)该有的义。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司马迁没有逃过刑法,成了阉人。他本欲在牢内自杀,却忽然想起古人都在危难之时才可以写下流传后世的作品(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因此画面一转“见狱吏则头抢地”般的苟活,才完成了《史记》的撰述,其中的悲恸非常人所能忍耐。 司马迁的时代有其局限,因此他期许后人的理解,将许多他渴望的美好人性,分解到一篇篇的记载里,从古人的事迹里寻获、记载,尔后让后人得以读史以外,更能窥视他本人的悲情壮志与砥砺发奋。
1年前
读家
边缘评论
安焕然教授.走向共和这条路
今天中国的崛起,其“强大”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在(爱国/民族)救亡与思想启蒙之间,不应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应是相辅相成。唯有救亡和启蒙的相互配合,爱国与知性的相互结合,非理性与理性的互补,民族主义才能展现其王道的风范。
2年前
边缘评论
读家
【读家说书】梁观耀 / 余英时19岁的抉择
史学泰斗余英时去年8月1日辞世,享耆寿91岁。当时【读家】曾邀请本地学者魏月萍撰写〈书都写好了,将来一定有用——追念余英时先生〉。 转眼间,余英时去世一周年了。前几天收到这篇〈余英时19岁的抉择〉来稿,正巧可以刊登,让各年龄层的读者再认识余英时——他19岁那年,究竟发生什么事? 如果当年没到香港,他会是怎样呢? 1949年4月21日,共军攻破南京。一个月后,同样的命运落在上海。拿下上海的两个月之初,中共对当地的控制由松而紧。余英时之父余协中因与国民党陆军中将杜聿明有一段关系而被当局纳入紧盯名单。6月初,留下长子余英时在上海善后——顶出房子、收拾杂物运送北京住宅,余父携继母与幼弟匆匆登船逃离。6月底,19岁的余英时参加燕京大学在上海的招生考试,考取历史系二年级插班生后,离开上海,回到已经转换政权的北京就读,万料不到只读了一个学期。 以学术研究为人生道路的他,当时一心一意以为只有中国本土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从未动念离开首都转往他处谋求出路,就那样沉浸在乃父的母校燕京大学幽雅环境里吸取知识,琢磨学问,一心走上学者之道。书中〈燕大学人〉一节即可见作者的深刻回忆——在系上老师授课下所受到的潜移默化。比如翁独健讲授的“历史哲学”,影响了他日后走上“思想史”的研究路数:探究一个人或一个时代的思想形成及影响时,并不专重抽象观念,而往往寻求观念背后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复杂因素。 ◢“我在哪里,那里就是中国” 然而,余先生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却在这一年寒假里发生。父亲一家辗转迁居香港,着他寒假去探望。赴港探亲时,依旧一心一意想着只在寒假一个多月里与父母重聚后便回燕京继续学业,完全没有留港定居之念。他当时仍坚信,自己的生命只能和中国本土打成一片。就在归京之志甚笃之际,回程途中去广州的火车竟然故障,耽误了四五个小时,导致无法连接返京班次,只能改乘隔天的火车。正是在这短短几个小时里,他忽然改变了想法,使他从根本上怀疑回北京的决定是错误的。 “我一意要回中国本土,为自己国家尽力,也是过重外在的形式而没有触及具体内容,最后留为一种抽象之谈。我的父母即是中国的一部分,正迫切需要我的照料,我若舍此不管,还谈什么为中国尽心尽力?” 余氏这段自白,可视为日后他所说“我在哪里,那里就是中国”这句名言的发韧。 余英时先生当然是中国人。他生长于马列主义主宰中国以前的中国。他掌握及理解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深于任何一个中共管制下被洗脑、只会喊爱国口号的中国人。他的“中国人”,乃是文化概念上的认知,而不是对政治党派的认同——中共此一政党所认同的其实是一个德裔犹太人混合前苏联独裁者的思想理念,并非讲究君子之道与宗族精神的中国传统思想。因此,他在《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这本充满争议的大著便说: “文化不是挂在嘴上的空洞口号,而是体现在个人的全部言行之中。……平时尽可以持论极高,现在到了实践关头,便不是空谈能够搪塞得过去的了。” 孔子“我欲载之空言,不若见诸行事之深切著名也”这句被司马迁尊奉的治史律则便是这一精神的最早呈现,而这段话除了可视为余氏做研究的基本立足点,亦可看作其个人的夫子自道,更是“我在哪里,那里就是中国”的简明注脚——他留下的等身著作,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社会的关怀与人文精神的思辨,更成为意欲了解中国的读者,一盏又一盏的指路明灯。 ◢毛泽东时代,老学人受迫害 余先生曾序巫宁坤《孤琴》,回忆了他19岁入读燕京大学一学期的事迹,可与前面所提〈燕大学人〉一节互补。尤可注意者,序里提及在读了不少毛泽东时代老学人留下的日记、书信后,深刻感受到他们在那样高压铁腕的环境下扭曲了的心理状态: “中国知识人尽管受尽了迫害和侮弄,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却始终在共产党的精神枷锁的笼罩之下,不但摆脱不掉,甚至失去了摆脱的意志。所谓‘精神枷锁’是指知识人,无论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接受‘党’是决定他们存在价值的唯一精神权威。每一个知识人的评价及其正或负的程度最后都完全由‘党’的一句话来决定。如果‘党’给他‘定性’为‘反革命’、‘右派’或‘资产阶级’,他首先便会自觉罪该万死,羞愧无地;如果‘党’为他摘去上述任何一顶‘帽子’,他又立即如获新生而且感激涕零。不用说,如果他竟能批准‘入党’,那更是人生最大的荣耀,不但家人亲戚为之欢欣鼓舞,生平相知,特别是带有‘帽子’的,也都不尽要‘弹冠相庆’。” 这一精神权威现在当然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民族主义情绪可供“党”操控和玩弄,以及因高科技的兴起和运用来加强严密监控,在“社会群体性事件”火苗蔓延以前就以“维稳”之名碾压扑灭,而后继续掩耳盗铃地天下太平,日月清明,风雨如晦的“四月之声”也变调成和谐的奏鸣曲。 ◢如果没遇上钱穆,没留美…… 当年毛泽东回答如果鲁迅还活着会如何的问题,曾说:“以我的估计,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是识大体不做声。”如今也且来假设,要是余先生当时成功北归,没遇上钱穆、没留学美国,而是经历了今天众所周知一连串入魔般疯狂的斗争“运动”——思想改造、三反五反、上山下乡、劳动改造、土法炼钢、破四旧、反右、六四……他大约亦会被“党”套上深冷的“精神枷锁”,受到极大的精神乃至肉体的折磨;不然就是当上社科院御用研究员,言皆玄远地口不臧否当代人事。 说起来真是大幸。余先生今天遗留下来的煌煌著述,都有赖于他19岁那年卡在北归火车厢里思想的“天人交战”,最后决心南渡自由空气浓厚的香港所致。这一转捩点,成就一代历史大家,让吾等有机会奉读他对中国精彩的研究与观点,厘清自身文化之由来,以及其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体系的特征所在,而不会党国不分地盲目沉浸在“大国崛起”——以牺牲掉个人尊严为前提——的泡沫幻象里,甘当“党”的旗手而不觉。
2年前
读家
读家
李欣霓 / 想穿越,先搞懂历史
你是否曾向往古人的生活?如果让你回到古代一天,你会选择穿越到哪个朝代? 近年来“穿越”题材的影视剧颇受欢迎,相信大家都喜欢追看这些古装剧,更有人会幻想自己穿越古代的样子。但身为现代人,你真的清楚知道古人如何吃喝拉撒睡?要穿越就要先看《古人原来这样过日子》,先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再考虑要不要穿越吧。 书本内容分为生活、饮食、文化、情感和社会五大类主题,共66堂历史课。从衣食住行、风俗娱乐、恋爱婚姻到社会文化,将中国历史说得幽默风趣。作者王磊从古代的庶民生活角度切入,融合中国历史考证,在每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背后,都有可靠的史料支撑说法,绝对不是胡说八道!看完全书,读者更能具体想像得到古人的生活细节。原来,现代人许多日常用语、习俗都是这样演变而来的。 首章就谈古人上厕所 生活篇的第一章就是重口味话题,谈论古人上厕所大小事。你是否想过古代厕所长什么样子?那是相当简陋的,也就是在露天挖个大坑来解决。后来因为怕露天风大把人吹进茅坑,才再多搭建一个小屋。古代上厕所有一定的危险,如果不慎失足,不是摔死就是淹死。《左传》就有记载“晋景公如厕,陷而卒”的惨烈事件。到了汉朝,厕所改为建在高处,下面是猪圈,人的排泄物就成了猪的食物。古人考虑到夜间摸黑如厕十分不方便,于是发明便携式的如厕器具(即夜壶),因其外形像老虎,故称之为“虎子”。唐朝时期为了避讳,把“虎子”改为“马子”。随着要求变高,人们再把器具改为桶形,“马桶”因而诞生。 接下来谈谈厕纸的使用。中国造纸技术在汉代才推广开来,即便汉代有了纸张后,古人也将它视为文化用品,不会舍得拿来擦屁股的。根据《元史》记载,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才普遍用纸来擦屁股,但此福利也只限于皇室或贵族。等到明清两朝,厕纸的使用才更为普遍。《红楼梦》里,刘姥姥在大观园上厕所前就找丫鬟要了纸。那么在元朝以前,古人如厕后是如何处理的呢?答案是用厕筹,也就是条形的木片或竹片。除了中国,古代日本也有使用厕筹,近年来还有出土文物。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书里还有其他更多精彩内容值得去阅读与了解:古人刷牙吗?养宠物吗?听得懂我们说的话吗?如何看时间?如何离婚?有没有夜生活?一年要交多少税?有没有快递服务?上馆子吃一顿要付多少钱?什么行业最赚钱?出行如何认路?这一切的答案,都能在这本书找到,绝对能够满足你对古人生活的全部疑问。 但是说不定看完这本书后,你会觉得回到古代生活其实并不是一件那么轻松且美好的事情。
2年前
读家
边缘评论
安焕然.读历史要有的自觉
大马华人如果读中国历史,学习中国文化也没有一份自觉,那也是很让人担忧的。
3年前
边缘评论
读家
谢敏洁 / 66堂中国历史穿越课
不知道你对古人的日常是否感到好奇,我倒是很感兴趣的,古人怎样刷牙?飞鸽真能传情?如果让他们穿越到现代,他们能听懂我们说的话吗? ……念书时,我对这类考题外的章节特别上心,还劳烦历史老师一再督促学习进度。即使被要求死背朝代、年份、人名、事件,我还是很爱历史中记载的那些故事。 本书作者是位中学历史老师,历史底蕴深厚不说,最难得的是,他拥有将历史讲得好听的天赋。衣食住行、恋爱婚姻、风俗娱乐,许多过去让我脑洞大开的疑问,都可以在这书里找到答案。 身为一位“历史知识”搬运工,作者很懂得挑有趣的话题来说,例如:古人如何运输“加急快递”,如何解决“剩女”问题,这都是现代社会现象和日常情境。此外,作者很常在文中使用当前流行元素,好比热门的古装穿越剧作例子,看过连续剧的读者必定会心一笑,而且文章多是问题导向,更容易引起共鸣。 总的来说,书中既有知识传递,也有见解和评价。作者熟读历史,擅长对照各朝代之间的人事物,统整出独特的观点和新发现,并且用现在人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活色生香的论述,这要比教条式的素材更能紧抓住读者眼球。 如果你觉得这位讲历史的王老师颠覆了你的历史三观,教你发现考试范围外的新世界,那么这本书的使命就已达成囖!
3年前
读家
边缘评论
安焕然.谁懂岳母刻背
在马来西亚读中文有什么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呢?出了国你就明白了。
3年前
边缘评论
边缘评论
安焕然.独中历史教育任重道远
华教岗位,历史教育,任重道远。
3年前
边缘评论
更多中国历史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