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中国文学
边缘评论
安焕然教授.文学不好冠太多“主义”
文学教育的初衷是要学生接触文学,走近/走进文学。教学者切勿为了考评而把文学教育又陷入“硬背”“死记”的“知识性”学习。所以在文学教讲上,应当尽量避免灌输过于单一的“标准答案”,或过于简化的意识形态诠释。
2月前
边缘评论
读家
锺雪芬 / 锁在浓雾里的奇女子
在中国,张爱玲是一位无法安放的作家。在读者心中,她的文字也是让人感觉无法安放的深刻。恣意的才华和对自己的爱悦,构成了她独有的内在豪华与外在的高傲。“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今天的【全民读书会】,就来谈谈这位锁在浓雾里的奇女子吧! 张爱玲,民国时期的旷世才女,一个锁在浓雾里的奇女子。有人觉得她是贵族的,但在真实的生活里,她是清苦到自己上街买菜。在她的作品中,众生的人性所展露出的善恶,是她对生命(包括自己)永恒的爱,永恒的依依。 张爱玲小说中男女之间的爱情大多是以悲剧收场,而她的一生也是情路坎坷,孤苦无依。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她的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女儿。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从小已经展露其写作天分。她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张爱玲父母早年离异,父亲张志沂是个典型的封建遗少,天天沉浸在昔日风光里。母亲黄素琼(后改名黄逸梵)深受五四运动影响,是一位思想洋化,独立自主的女性。在母亲安排下,张爱玲早期接受私塾教育,后来转念英校,成为受中西文化薰陶的摩登上海人。 ◢战争爆发英国求学梦碎 1930年代末,中学毕业的张爱玲原本要前往伦敦大学深造,因为欧陆二战爆发转往香港大学文学院就读。张爱玲在香港开始接触西方历史著作,又在知名台籍学者许地山教授指导下熟读新文学,这对她往后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陷香港,香港大学停课。翌年,张爱玲回上海避难,开始发表〈倾城之恋〉、〈第一炉香〉等以香港为背景的小说,这些作品让她在上海文坛一举成名。 张爱玲在港大那几年,因为经济拮据而选择去医院作短期照护员。这段“直面战争、直面生死”的经验刺激了她的创作欲望,加深她对人生的体悟。回到上海后,她的写作灵感一发不可收拾,短短几年内,一个才20出头的女子,就能写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经典作品。 ◢邂逅胡兰成 1942年,22岁的张爱玲在上海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真命天子”——胡兰成。 胡兰成在杂志上看到张爱玲的文章〈封锁〉,被其文采深深吸引,继而展开热烈追求。面对比自己大14岁,文采风流且成熟稳重的胡兰成,张爱玲那颗对爱情纯真而向往的心,便被对方给俘获了。就这样,张爱玲在爱情里沉沦了。即使她明明知道对方是众所周知的大汉奸,有过3次婚史的花花公子,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陷入这场爱情漩涡。 “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这是张爱玲描述自己对胡兰成的情感。她爱得卑微,也爱得无法自拔。 1944年,24岁的张爱玲嫁给了38岁的胡兰成。“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话是张爱玲所撰,后两句话出自胡兰成之手。 只是,婚姻的一纸承诺,并没有让张爱玲这段自以为是的爱情得到净化,反而激发了胡兰成变本加厉的花心。婚后胡兰成继续在外面沾花惹草,逃难期间依然跟其她女人厮混在一起,让张爱玲彻底心碎。1947年,张爱玲提出离婚,这段“低到尘埃里”的爱情才戛然而止。 ◢不堪政治压力离开上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年后,张爱玲因面临政治压力决定离开上海迁居香港。1955年后定居美国。 让张爱玲离开上海的原因很多:抗战时期一家报纸曾登过她去日本参加“第三届大东亚文学家大会”的消息;她与汉奸胡兰成的婚姻;一些不负责任的报纸甚至说她因为穷困做了美国兵的“吉普女郎”……这些议论使张爱玲感到人言可畏和来自政治方面的威胁。 1950年7月24日,甚少参加官方活动的张爱玲罕有地出席了上海第一届文艺代表大会。她不仅赴会,还盛装出席。当身着贴身旗袍,外面罩了件网眼白绒线衫的张爱玲进入会场的时候,却发现只有她自己的与众不同。现场除了她之外,不论男男女女,都是身穿蓝色或灰色的中山装。突然间,一股陌生感油然而生,她与这个曾经熟悉的城市已经格格不入了。 考虑到写作和政治上的诸多因素,她唯一的选择便是尽快“离开”这个孕育她成长的城市。 ◢潇洒告别人间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被发现逝世于加州公寓里,终年75岁。根据检验结果,她逝世于六七天前,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晚年的张爱玲,真的如外界所说的那样孤苦无依和穷困潦倒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位旷世才女以她独有的方式潇洒地告别人世间。 张爱玲的一生,正如她在〈金锁记〉里所说的:“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张爱玲,确是那一弯明月,但难免有阴晴圆缺。 作为民国时期的旷世才女,张爱玲给世人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即使你没有读过张爱玲,想必也看过她那张最经典的照片: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高冷模样。她的文字一针见血,语言犀利精准,极具想像的张力。笔下人物大多物质现实,在尔虞我诈当中互相利用、互相伤害,故事情节丝丝入扣,让读者读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张爱玲最具代表的3部作品:《倾城之恋》、《半生缘》和《红玫瑰与白玫瑰》。 ❶《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创作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是一部比较集中表现其爱情观的作品,更是她的成名作。《倾城之恋》对爱情、婚姻和战乱期间人性挣扎生存做了详尽的描写。 故事讲述白流苏是旧式大户人家的女子,出嫁应该是门当户对,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但婚后受尽夫家毒打和欺凌,愤而离婚,可见旧式婚姻是无爱情可言,它只是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离婚后,流苏只得回到娘家。资财却被势力穷酸的兄嫂哄尽,顿时失去了经济保障,在娘家无立足之地。这时候范柳原的出现,给了她一次下赌注的机会……在张爱玲眼里,爱情就是女性求得经济保障的一种手段,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依附的关系,在世俗的婚恋中没有爱情可言。 ❷《半生缘》 《半生缘》(原名《十八春》)于1948年发表,是张爱玲其中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讲述三十年代上海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 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养活。曼桢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与来自南京的沈世钧相爱,世钧深深同情曼桢的处境,决定与之结婚。曼璐终于也嫁人了,姐夫祝鸿才是个暴发户,当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便日生厌弃之心,曼璐为了栓住丈夫而生出一条残计……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张爱玲的笔下一晃就过去了,曼桢和世钧又在上海相遇,而岁月变迁绿树早已成荫…… 在张爱玲的文笔下,多少会隐藏着悲剧与无奈。《半生缘》中几位女性的悲剧人生,让人深刻体会命运的多舛与张爱玲文笔的悲凉气氛。 ❸《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于194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主人公佟振保与两个女人的情感纠葛。作为情妇的“红玫瑰”娇蕊,以及妻子“白玫瑰”烟鹂。她们都在振保身上倾注了大量感情,在恋情中卑微妥协。而振保爱自己更胜他人,最终还是负了她们,三人为爱身陷囹圄,不得善终。小说生动地呈现了新旧交替时期人们的生活情感和婚姻状态,对这两位女性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大量着墨,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再现了女性在男权意识统治的社会下生活的困境,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 张爱玲笔下,书写了无数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而张爱玲自身的爱情经历,也可以用肝肠寸断来形容。就像这句“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张爱玲以为自己是爱情故事的旁观者,却没料到自己竟然和故事里的角色一样。 【视频请点击】: 延伸阅读: 锺雪芬 / 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的诗人 锺雪芬 / 活出自己才是生命最重要的事 鍾雪芬 / 美是要用一辈子去完成的功课 【影响我的3本书(版主的话)+(一)】锺雪芬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1年前
读家
读家
锺雪芬 / 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的诗人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脍炙人口,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这位民国诗人既多才也多情,除了文学作品,他也留下让人不解的风流印象。今天的【全民读书会】,就来谈谈这位新月派诗人吧! 徐志摩,一位中国文坛上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没有主导思想,是“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其诗歌风格独特,字句清新,意境优美,艺术个性鲜明。 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徐志摩在追求自身幸福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 胡适这样评价徐志摩:“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散文家、新月派诗人。原名徐章垿(xù),字槱(yǒu)森,志摩是他在留学美国时改的名字。1897年1月15日出生在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徐申如是硖石商会会长,拥有一座发电厂、一间梅酱厂和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生活。他的家族显赫——沈钧儒是其表叔,金庸是其姑表弟,琼瑶是其表外甥女。此外,徐志摩与厉麟似、钱学森也有亲戚关系。 ◢受中西方文化熏陶 徐志摩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在古典文学的浸染中成长。后来师从梁启超,有深厚的国学基础。 1918年8月14日,怀着“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的爱国热情,远赴美国克拉克大学修读历史系。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革命浪潮也辗转波及到留美中国学生群中。除了经常参与爱国运动,也受到《新青年》、《新潮》等杂志的启发,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 两年后,为了追随哲学家罗素而到英国伦敦政经学院求学,却因一些变故而不能如愿。后来,在挚友林长民(林徽因父亲)介绍下认识作家狄更生,在后者推荐下进入康桥大学(现称剑桥大学)就读。康桥的这段日子,对徐志摩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康桥,他广泛地涉猎各种名家著作和思潮流派,孕育了其社会观和人生观。除了翻译文学著作,他也诗兴大发,写了许多诗。例如在〈康桥再会吧〉,以一句“我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来形容当时的澎湃激情。 ◢回国创办新月社 1922年,徐志摩回国,继续其诗歌创作并在各种杂志上发表。他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23年,徐志摩在北京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社,新月派由此诞生。新月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个重要的现代诗歌流派,“新月”之名乃取自泰戈尔诗集《新月集》。新月派诗人致力于提倡格律诗,所以也被成为“格律诗派”。他们大多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作品,而后创办了《新月》月刊和新月书店,以此成为活动阵地。 徐志摩的新诗主要描写个人感情,讲究语言的优美,重视意境的创造,华美浓艳而妩媚,自带一种艺术风格。受到英美诗歌的影响,他的新诗着重格律的建设,却不失真实和热情,呼唤着崇高与美,充满丰富想像力。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偶然〉等。 ◢生命中的3个女人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里,并无“婚姻”息栖之处。1915年,18岁的徐志摩为了遵从父命被迫迎娶素未谋面的张幼仪。只是,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最终以离婚收场。1922年,张幼仪在柏林与徐志摩签字离婚。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在英国结识了徐志摩。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倾心,继而展开热烈追求,并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林徽因虽也赏识徐志摩,但碍于他的已婚身分,几经思量后理智地拒绝他,最后选择嫁给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2年,徐志摩邂逅了陆小曼,在排除万难后共结连理。他们的结合无非激情三分,婚后陆小曼的挥霍无度令二人的感情岌岌可危。为了满足陆小曼的物欲,徐志摩唯有四处谋求生计。“穷得寸步难移”,徐志摩在给陆小曼的信上这么写道。 ◢一代诗人的陨落 1931年11月19日,为了参加林徽因在北平协和礼堂举办的演讲会“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早上8时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不幸的是,飞机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机上3人全数罹难。一代诗人从此陨落,得年34岁。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总被无情伤。多愁善感的徐志摩留下许多感动人心的诗篇,后人回望他的情史也只能掩卷慨叹、怅然神伤。“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这首〈偶然〉是徐志摩最真挚的告白。天意弄人,让多情才子化为“天空里的一片云”,将身影投入喜爱他作品的读者心中吧。 徐志摩从小博闻强识,熟读四书五经,国学基础深厚。他先后留学美国和英国,广泛涉猎各类文学著作和思潮流派,深受雪莱、拜伦浪漫主义的熏陶。因此,其诗歌有着对西方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丰富借鉴,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浑然天成的契合。 今天和大家分享徐志摩最具代表的3部作品:《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自剖》。 ❶《志摩的詩》 《志摩的诗》是集结了他1922-1925年创作的第一本诗集。此书出版让他名声大振。从诗集中可以感受到徐志摩回国初年的生活思想状况,以及他“泛滥的感情”。收录的作品包括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的〈偶然〉、〈我等候你〉;探讨生活哲理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再别康桥〉;写景抒情的〈留别日本〉、〈雪花的快乐〉等。 〈雪花的快乐〉是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运用隽秀柔和的笔调,描绘了雪花优美的形象,生动写出雪花的快乐。诗的节奏轻快,调子舒展明朗,意境优美动人。〈再别康桥〉则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歌中的绝唱。 ❷《翡冷翠的一夜》 《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第二本诗集,收录了他1925-1927年创作的诗歌。这本诗集记叙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感情波澜,诗人热烈的感情和无法摆脱的痛苦。收录作品包括〈翡冷翠的一夜〉、〈珊瑚〉、〈望月》、〈客中〉、〈大沽口外〉、〈梅雪争春〉、〈天神似的英雄〉、〈再休怪我的脸沉〉等。 〈翡冷翠的一夜〉以第一人称摹拟一个弱女子的口吻所写成。充满了别离的愁绪、重逢的期盼、恋爱的快乐等复杂思绪,真实而感人地传达弱女子在同爱人别离前夕变幻不定的心境。徐志摩在这首诗里,抒写出浓烈而执着的爱情——情到深处,无怨无悔;为情所困,为情所死。 ❸《自剖》 徐志摩不仅写诗,也写散文。散文集《自剖》(新月书店1928年初版)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全书分3辑:自剖辑第一(〈自剖〉、〈再剖〉、〈求医〉)、哀思辑第二(〈我的祖母之死〉、〈悼沉叔薇〉、〈我的彼得〉)、游俄辑第三(包括〈开篇〉、〈离京〉、〈托尔斯泰〉)。 散文的魅力在于真实——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体验。作为诗人,徐志摩散文也写得瑰丽多彩,传神入微。沐浴着散文美学真实的光芒,带着对人类潜在渴求沟通的欲望的诱惑,让徐志摩的《自剖》成为一部隽永的散文佳作。心灵的律动,是难以捕捉的,又是难以传达的。在《自剖》里,徐志摩巧妙利用对比,使各种难言的体悟和思绪,涓涓流来。 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神思飘逸,意境优美,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此外,徐志摩散文自成一格,既有浓郁诗情,也带有启迪思考的哲理,是值得细品的文学瑰宝。 ▲▲作者 鍾雪芬 简介 伦敦大学资讯及管理学学士。喜欢阅读,热爱写作,更享受说书。现为全职阅读推广人,以优雅之心品读人生。每周三在YouTube频道《雪芬說書》说一本好书。每周日在脸书以文会友,分享生活点滴和阅读乐趣。 《雪芬說書》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shirley813/
1年前
读家
更多中国文学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