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中年理财

在考虑要将孩子送去哪所大学或选择哪种学科时,需要将成本效益考虑其中。那么,一所大学能够提供的价值就尤为关键,是名气、教学素质、还是强大的校友人脉? 上周提到,孩子的教育费用是许多中年人理财中的重要项目之一。这是因为大多数孩子上大学的时期恰好与父母迈入中年的时间点重合,再加上大学教育及相关杂费都不是小数目,中年人理财一大难关也在于此。那么,大学文凭,到底值得投入多少心思? 我们先看一些国外的数据。 在美国,有七成的大学生背负着学贷,平均每人背负的学贷将近4万美元。美国大学生的年收入大约为5万美元(尚未扣税,美国个人所得税率也比马来西亚高)。算上各种生活开销,例如租房、通勤、膳食以及保险等,收入所剩无几。更令人感到窒息的是,每五位背负学贷的学生中,就有一位已经年过半百。这也是为什么拜登政府会觉得豁免学生贷款能够得到学生们的支持,这也让一些美国人开始质疑大学文凭的 “投资” 是否还符合成本效益。 在这里,我需要再次重申,现在的大学文凭含金量无疑已经下滑了许多。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几乎每个人在社会竞争中都需要一张大学文凭。有趣的地方是,尽管大学文凭的含金量下降了,但因为变得更加普遍了,所以它已经是标准配备。就像是以前只有高档的汽车才会有荧幕显示板以及泊车辅助功能,而如今即使是价格亲民的汽车也一一俱全,如果新款汽车缺了这些基本配备,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别人有,你没有,那么你必然会吃亏,这道理放在大学文凭上也是如此。 因此,在考虑要将孩子送去哪所大学或选择哪种学科时,需要将成本效益考虑其中。那么,一所大学能够提供的价值就尤为关键,是名气、教学素质、还是强大的校友人脉?这几个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往后的出路,前两者会让毕业生在初出茅庐找工作时拔得头筹,因为术业有专攻,每所大学都会自家相对专业的学院,也看他们是否有邀请足够多的专业团队来审视科系的素质。 然而,这些助力会在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后慢慢消失殆尽。从名牌大学毕业,刚开始两三年会被大家视为未来新星。但如果过了五六年,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成绩之余,还逢人就自夸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话,那么你可能就成了一个活在过去,甚至是有点悲剧色彩的笑话。 接着,我们来谈谈校友人脉。 校友人脉对很多毕业生来说看似不重要,可是当到了职业生涯的中后期,很多人都会发现,那些能够依靠硬实力来攀爬的岗位也就 差不多到顶了,想再往上擢升的话,就得依靠各种 “关系” 。 说到这里,一些读者可能会嗤之以鼻。不过,你仔细思考一下,在公司组织的高层里,其实大家的智力和实力都差不多,不会有人是明显碾压他人的。这个时候,你要能够被看得到,人际关系自然是关键因素,而校友人脉就是这张试卷的重要答案,校友的关系网还能为职业生涯提供更多可能性。 可见,以上几个因素都对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对这种攀爬企业阶梯没兴趣,而更愿意依靠硬实力取胜,那也没问题,这在那些应用属性特别强的领域尤为常见。 为什么大家都会倾向于去学习那些应用属性极强的科系,例如工程系、医学系,以及法律系?因为社会对这些行业有强烈的刚需。企业里明摆着这些科系的工作岗位,所以毕业生能够无缝衔接地进入职场,觅得不错的收入。从这角度,你可以说这几个科系和技术文凭非常相似,就是为了一些特定工种的市场需求而设计的。 选择这些科系时就需要留意大学的教学素质。不过,也不一定非名校不可,因为通常这些应用属性强的科系,在各大学之间不会有天差地别的距离,除非你的科系太新颖,只在特定国家的少数学校提供。 反之,如果应用属性不强烈的科系,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说得好听一点,可能会有更广泛的工作选择;说难听一点,可能会缺乏专业性。此外,某些科系还特别讲究家庭背景。 举例来说,如果你的孩子选择国际政治关系或其他宏观科系,那么他们最好的出路可能是进入国家智库或咨询机构。然而,这类工作机会通常可遇不可求,很讲究有没有门路,而一个大学毕业生,能有什么门路?还不是得靠家庭、父母来提供荫蔽?在这种情况下,家庭背景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你认识政府官员或者有亲戚在重要政府机构担任高管,他们便能给你的孩子开门带路。普通家庭的孩子去念了这种是要去庙堂当宰相的治学理论,恐怕连个门口的门把都见不着。 此外,对于那些刚刚兴起的科系,需要更加谨慎。通常新兴科系都会对应一些新兴产业,如果这些产业发展不顺,选择这类科系的毕业生未来可能会面临就业困难。 因此,上大学是要考量成本效益的。这听着是市侩了些,但却是基于我的工作经验的一些总结。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提供各位一些有用的视角和参考。
6月前
黄子华也曾在其栋笃笑中提到:如果香港父母把所有花在小孩的教育开销都存起来,或将其拿来做适当的投资(那时的例子是买房产),等到孩子20岁出头时,应该过千万港币身家了,搞不好到时还能请一名年龄相仿的大学毕业生来工作。 如果说中年人理财有什么大难题,那么为小孩筹集教育费用大概率会在其一。 这当中大有学问,而作为一名未婚人士,且非教育工作从业者,我也不敢说自己有什么特别高见,只是想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来谈谈这话题:为何小孩的教育是如此棘手。 首先声明一点,我不赞成 “大学无用论” 。许多人在论证大学文凭没有用的过程中,都没有严格的证据佐证,而且结论充满了幸存者偏差。在那些运气成分极高的行业,例如艺人或者如今的网红,所有的成功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相信大学文凭无用,除非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那座万骨枯的数据之一。 从一个很市侩的角度来说,教育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员工培训方式,甚至许多专业文凭和证件考试也是按照同一个逻辑制定出来的,同时也是能够让许多人有谋生能力的方式。你也别去信那本《富爸爸.穷爸爸》的歪理,觉得当员工就是人下人。 这篇文章探讨的是,父母是否应该为自己的孩子投入大部分心血?而这当中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很容易忽略掉的? 我曾看过一篇报道,香港父母要让一名小孩从出生到完成大学毕业,其总开销差不多是600万港币。黄子华也曾在其栋笃笑中提到:如果香港父母把所有花在小孩的教育开销都存起来,或将其拿来做适当的投资(那时的例子是买房产),等到孩子20岁出头时,应该过千万港币身家了,搞不好到时还能请一名年龄相仿的大学毕业生来工作。 当然,黄子华说的只不过是一则笑话,但也值得我们深思,到底一名小孩的教育开销是不是值得这么多钱? 那么,怎么样的投资才是恰当的?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觉得父母必须对自己的家庭/家族以及孩子的天赋有一个基础的认识。 以前大学生不常见,所以整条村子里的第一位大学生,自然是光荣的,而且往往能在社会中找到体面的工作。如果整个村子或家族中很少有人能上大学,尤其是中产家庭也不多的情况下,父母便会竭尽所能让孩子接受大学教育(不一定是名牌大学,只要合格即可)。因为这孩子的社交圈子很有可能就得靠这段经历才能够改变,而且很可能是质的改变,对其未来发展颇有裨益。 但是,如今大学生已是非常普遍。这时候,父母就得看看孩子的天赋在哪里,是不是有兴趣研究些什么。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没有明显表态或者兴趣,那么你在早期给孩子找的各种兴趣班,可能也只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更多厌恶感。我觉得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极度痴迷的嗜好,也不是每个人在小时候就展现出来,恐怕父母自己也没有。有嗜好,可以试着培养;没有就把钱省下来。 如果孩子没有展现出上佳的学习成绩,就没必要逼他去挤名牌大学。无论他毕业于哪所大学,都不会有太多劣势或优势。我们也要学会接受 “普通人生” 没什么不好。 如果是上佳材料,能够去名校留学的那种,那父母就多努力一些。因为,这是那个 “质” 的差异。而孩子的资质这一点,问一问学校的老师或者校长就知道了,这些都不是通过花更多钱上补习班,就能够骗得来的。 当然,也有一些父母都明白我所说的这些道理,但他们就是阻止不了自己为孩子的未来着急。所以,在他们的能力范围许可之内,他们会调动尽可能多的资源,来帮助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能够更加顺畅,生怕自己稍有片刻松懈就造成孩子在未来遇到各种困难,让自己到时追悔莫及。故此,在一些人的眼中,这一切的 “牺牲” 都是值得的。 也许有人会认为即使同样是上大学,上公立大学的学生也会和上私立大学的学生在许多事情,例如学习能力耐心、见识、社交圈子等等,都会有所不同;同样是私立大学,本地和外国的也有不同。所以很多人都想尽办法去拼最好的的最贵的。 可是,在经济学的理论大厦里,有一概念为 [vip_content_start] “递减效应” ,其核心就是论证不是每一笔新增的投资(或成本)都能够获得同等的回报。 例如说,一家咖啡店开张,你请一名员工,他能够帮你招呼4桌客人,但不代表你请4名员工,就能够招呼16桌客人。越是在后期请回来的员工,他所能够产生的回报(或者工作效率)往往越低。而且,有些时候,并不是越多投资就越好。同样的例子,不是给一家店铺雇更多人,你冲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越短(试想想整间店铺都挤满员工是什么效率)。 因此,父母们在小孩教育上的 “牺牲” 所能够换取的回报是呈递减曲线,除非是有 “质” 的差异。而父母要懂得分辨这些 “质” 在何时出现,而不是盲目地堆叠金钱而已。反之,父母在职场里的擢升,对孩子有更重要的帮助,尤其是人脉这方面。 而且,让人玩味的是,我们在工作环境里或者一些花边新闻中,能够看到许多富二代直接空降公司就稳坐钓鱼台,牢牢控制住核心部门。纵使员工多杰出,也只能服从其指挥。我也曾在自己的书籍中提到,金融圈里的富二代和官二代,富三代的见习生把自己的宝马停在上司的丰田汽车隔壁的例子,是俯首皆是。 在这个世界里,学历固然是重要,几乎所有老板和高管们的孩子都在外国升学归来。他们在国外念书,是学习,也是镀金,但更重要的是结识人脉,为其企业王国的未来服务。 其实说了这么多,当你奋力为小孩的教育开销打拼时,不要忘记,你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是自己才对。
6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