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中药行

7月前
7月前
2年前
位于亚罗士打唐人街的同德堂,是一间百年老字号的中药行,对于老一辈的人而言,如果要买中药必会想起“同德堂”,而且马来人也知道同德堂,老一辈的马来人要买中药材,必会说:Pi pekan cina kedai lama(到唐人街的老店)。 报道/摄影:黄腾辉 位于亚罗士打唐人街的同德堂,是一间百年老字号的中药行,对于老一辈的人而言,如果要买中药必会想起“同德堂”,而且马来人也知道同德堂,老一辈的马来人要买中药材,必会说:Pi pekan cina kedai lama(到唐人街的老店)。 同德堂在19世纪末由创始人陈富基白手兴家创立,目前这间中药行的当家是第3代的陈振欣,如今准备传给第4代的女儿陈慧倚(40岁),陈家秉持传承祖业的精神,代代守着老字号,有如“华佗在世”为亚罗士打人提供服务。 陈慧倚:曾祖父下南洋创立中药行 陈慧倚说,这间中药行已经历3代的当家,包括曾祖父陈富基,第2代祖父陈有胜,然后再传到第3代的父亲陈振欣。 “曾祖父是在19世纪末,从中国广东省的大浦下南洋,来到亚罗士打的唐人街开始创立同德堂。” 她受访时说,由于这间中药行历史悠久,而且当地人也知道同德堂,加上本身对中药有兴趣,于是决定在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帮父亲打理生意,至今已有16年了。 柜子装数百种药材抓药精凖又快速 陈慧倚指出,同德堂是亚罗士打少有的中药行,店内拥有的柜子装有200至300种药材,与其他中药店有所不同,其他中药店较倾向售卖杂货为主。 “要打理一间中药行非常不容易,尤其面对200至300种药材的名字,必须要对药材熟悉,才能快速为客人抓药。” 记者尝试认识药材名字,看见眼前拥有超过一百个小柜子箱,而且一个箱内可装上最多8种药材,难以想像陈慧倚如何学会辨认,且要在短时间内精准找出客人要的中药。 “客人来到把药单交给我,我就要根据药材的名字和种类抓药,而且抓药也必须确保药材正确,避免掺杂到其他药材。” 耐心解答疑问卖中药提供咨询 陈慧倚说,打理中药行不仅仅是卖中药,这领域可算是客服领域,因为也要向客人解释药材和提供咨询。 “顾客对药材有任何疑问,我就必须耐心为他们解答,这样才能让他们知道哪些药材适合他们。” 她认为,同德堂能够在唐人街存在这么久,是因为客人对同德堂的信任,同德堂能传承到第4代是靠良好口碑,从老辈顾客传到他们的后代子孙,都来光顾这间老店。 “建立客人的信任,就是我们打理中药行最基本的原则,我们的顾客不单是老一辈的人,就连年轻人也会跟随长辈的介绍,来到这里买中药。 百岁老顾客忆童年见证唐人街辉煌时期 第3代当家陈振欣说,有一次一名近100岁的老人来光顾,由孙子开车载来买泡参,对方戴着口罩,但听口音和看姿态就知道是老顾客。 “这位老客以前是从武吉槟榔(距离亚罗士打约20公里)踏脚车来到唐人街光顾,现在则是由孙子开车载他来这里买药。” 他说,他从小就在这间中药行长大,见证过唐人街的辉煌时期,也见证同德堂在早期引进中国苦力来到这里打杂工作的时期,是华人移工来到这里落地生根的重要“枢纽”。 “唐人街是以前华人聚集的地方,附近的猪肉街有巴刹,非常热闹,所以同德堂也是坐落在唐人街,方便华人来找寻找药材。” 他说,店后是过港河,当时没有桥,因此对岸的人会使用舢板划船过来唐人街,然后会到同德堂买药,妇女到巴刹买菜后也会到这里买药材回家煲汤。 “如今,那些场景已经过去了,都是我小时候的回忆。” 陈振欣:接手中药行前须掌握刨药切药基本功 陈振欣也分享学中药的基本功夫,当时他要接手这门生意前,首先必须学会刨药和切药。 “以前从中国进口的药材是无加工的,必须靠人力去切或刨,然后清洗和晒干,必须要很多劳工去处理,这也是我学中药的基本功。” 他指出,随着科技先进,进口的药材已被加工,无需再聘请劳工去进行这些步骤,但店里也少了热闹气氛。 友族也上门光顾 对于中药行的前景,他不认为这领域会随着发展洪流而没落,反而认为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加上冠病疫情教会大家健康是财富,因此中药行有发展潜力,包括友族也会来买中药。 “马来人在斋戒月期间会购买大量的菊花、红枣和罗汉果,因为他们会泡制凉茶水售卖或在开斋时饮用。”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