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二十四節令鼓隊

吉隆坡帝沙柏蘭嶺國中二十四節令鼓隊(帝中鼓隊)正式迎來6週年。回首過去,帝中鼓隊經歷了不少波折,由一個不知名的隊伍,逐漸累積實力,直至成為國際比賽的全場總冠軍隊伍。帝中鼓隊聯合彭亨文化宮殿藝術中心,在6月6日於Shantanand Auditorium打造一場歡慶帝中鼓隊6週年的公開演出——《鼓聲飀飀》。 《鼓聲飀飀》作為一場本地鼓藝公開演出,亦包含了傳統馬來鼓和印度鼓,結合三大種族的鼓藝文化,以展現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美,體現我國的團結與互助精神。 除了鼓藝,還有威風凜凜的武術表演以及悠揚的華樂演奏,務求讓觀眾留下難忘的回憶。 陳文晞,19歲,工委團副主席 校友擔任重要角色 陳文晞是吉隆坡帝沙柏蘭嶺國中的校友,他表示,活動初衷是為了慶祝帝中鼓隊成立6週年,並回顧6年來的風雨歷程與輝煌成就。 同時,他也希望藉此機會傳達團結、熱情與傳承的精神,讓大家在鼓聲中感受到力量,與鼓手一同進入鼓的世界。這場活動的特點之一,是它聚集了帝中鼓隊6年來的團員,包括歷屆畢業生與現任團員共同演奏曲目,意義非凡。 演出還邀請了等優秀團隊擔任演出嘉賓,只為帶來多元而震撼的精彩演出,讓整個活動更加豐富熱鬧。 陳文晞強調,本次活動的工委團大部分都是吉隆坡帝沙柏蘭嶺國中的畢業生,足見這班校友對母校的深厚情感。 同為帝中鼓隊前主席的陳文晞說道,讓他願意持續為鼓隊效力的,不僅是不捨與熱愛,更多的是一份責任。“鼓隊教會了我堅持和團結精神,並不斷鼓舞著我於臺上臺下都不輕言放棄。我打從心底希望能用自己的經驗幫助學弟學妹,繼續傳承這份屬於帝中鼓隊的驕傲。” 他表示,身為一名大學生,兼顧學業與籌辦活動確實不容易,因此他會提前規劃好時間,優先完成緊急和重要的事項,確保不耽誤學業的同時,也讓活動推進得更順暢。 通過此活動,他想讓更多人瞭解鼓隊背後的故事,看見每一位團員背後揮灑的汗水和堅持,讓大家明白鼓聲背後那份情感的凝聚與傳承的延續。 不僅如此,這場演出還能夠讓前來觀演的畢業生們看到現今的帝中鼓隊,在新一代的手裡繼續成長、繼續閃耀。“這次活動不單單只是慶祝,而是一個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讓鼓隊的精神在這一聲聲鼓點中,繼續傳承下去。” 鄧愷迪,17歲,帝中鼓隊主席 國際賽獲多獎 提升自信 鄧愷迪是帝中鼓隊資深團員之一,當初加入鼓隊,是想要尋找一個有歸屬感的團隊,並且能夠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努力追逐夢想。在這6年裡,他親眼見證鼓隊的進步,由最初的基本花式,發展到如今有能力完成更為複雜的表演編排。 鼓隊在2022年參加的覺韻杯鼓藝觀摩賽中取得了季軍,雖然這對他們而言已是一個很大的成就,可是他們依然不驕不躁、精益求精,最終在去年的和韻國際音樂盃賽中成功突破了自己,得到了最佳隊形獎、最佳編曲獎、最佳創作獎以及全場總冠軍。他強調,這是帝中鼓隊6年來最驕傲的成就之一,這不僅僅是對團員們的肯定,還讓他們更堅定自己對鼓隊的熱愛,堅信自己沒有走錯路。 鄧愷迪表示,每次準備比賽,他們都會透過不斷的訓練,克服各樣的挑戰,以及戰勝自己緊張的心態。在去年的和韻杯上,宣佈得獎名單的那一刻,他和隊員都驚訝不已,直到站在臺上領獎時,他才真正意識到了他們真的做到了。 那次的比賽讓他感覺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全都是值得的。今年,鄧愷迪升上中學生涯最關鍵的中五,但他依然相信自己有能力兼顧學業與鼓隊活動:“我會合理規劃時間,提前完成功課,也就能夠爭取時間去訓練了。” 對於印象最深刻的回憶,鄧愷迪透露,之前鼓隊練習時,曾遭居民投訴製造噪音,甚至還有人去報了警。他表示,這對鼓隊而言是個大挑戰,因為鼓的聲音本來就很響亮,而練習又是必不可缺的。最終,為了平衡處理,他們用布遮蓋住鼓面以達消音效果。 身為帝中鼓隊主席,他希望能夠帶領隊員們一起取得更多的成就,讓更多人認識他們,為此他們也會努力提升表演質量,爭取更多比賽和演出的機會。“這次6週年演出是鼓隊重大里程碑之一,希望我們能借此證明自己的實力,展示我們努力的成果,並且向外界推廣鼓隊的文化與精神。” 陳利茂,31歲,鼓隊創辦人兼活動負責人之一 鼓隊活動承載歷史 陳利茂表示,起初成立帝中鼓隊的目的,是為了讓校內有興趣打鼓的學生能夠一展所長,與其浪費時間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不如花多點時間在學校培養興趣。在過去的6年裡,帝中鼓隊發生了不少變化,最顯著的就是由最初的5位成員,發展成了現今的二十多位成員,而且還培育出了越來越多自律的隊員。 “最讓我難忘的,一定是疫情暴發的時候。當時為了不讓鼓隊因停止練習而拖慢進度,我們每個星期都會在網上一起訓練,如今回看,真的覺得當時的團員共同克服了很多困難。” 身為這次演出的負責人之一,陳利茂舉辦這次的活動自有心思。“這次不僅是為了突破帝中鼓隊的極限,更是希望有一個機會,讓畢業生可以回來看看鼓隊。” 他表示,演出的每一首曲目都見證著鼓隊的成長,記載了鼓隊的歷史和價值。籌備過程中,他認為尋找場地和資金是工委團面臨最大的挑戰,多虧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夠迎刃而解,他藉此對一群工委和鼓隊隊員們深表感激。 《鼓聲飀飀》一貫秉持著帝中鼓隊的核心價值,那就是為了傳承馬來西亞的鼓藝文化,讓更多新一代的年輕人可以發現這些文化其中的魅力。 帝中鼓隊全體師生都不遺餘力地時常融入新穎的創意,結合來自不同種族,乃至不同國界的鼓,希望打造一個包容性且觀賞性兼具的鼓藝演出。 後記   向帝中鼓隊致敬 在這次訪問中,我更深入地瞭解帝中鼓隊的歷史,有辛酸的,也有快樂的,可見這6年來他們真的度過了很多艱難的時刻。看著一群為自己夢想而奮鬥的鼓手,讓我深刻意識到,成功不是終點,而失敗並不致命,有勇氣繼續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作為這次活動工委之一,我非常清楚活動籌備過程中屬實不易,但為母校、為帝中鼓隊、為學弟學妹們而付出,絕對是讓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我希望我們工委團能夠一起努力,讓這次的活動舉辦得順順利利,讓觀眾留下難忘的一晚,也讓帝中鼓隊發揚光大,將他們的文化和精神傳承下去。 Rentak Sejiwa 鼓聲飀飀 日期:6月6日(星期五) 時間:晚上8時30分 地點:吉隆坡  Shantanand Auditorium 票價:Gold – RM100 Silver – RM50 Bronze – RM30 詢問電話:010-2335360 Lim Qi Yuan 購票鏈接: IG:@drum_desaperdana FB:Desa Perdana Drum Team
2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5月前
2024年第六屆二十四節令鼓國際鼓節暨全國精英總決賽,在9月底集合各州中學好手及國際鼓隊於一堂,呈獻了一場盛大的鼓樂盛宴。 二十四節令鼓,源於24種既定花式,經過歲月的錘鍊,如今已發展出更多花樣,展現出更大的可能性。它不再僅僅是一項文化活動,而是朝向創意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透過青少年的創意發想,今天的二十四節令鼓已經變得更加生動,甚至融入了生活的元素。 成功奪得金獎、最佳創作和最佳隊形三料冠軍的寬中二十四節令鼓隊,透過《徵》在豪放的鼓藝節奏、薄霧繚繞與燈光中,展示了生活勇者不畏懼困難前行的精神。 吉隆坡循人中學帶有馬來色彩的《幻鏡》、古晉中華第一中學展現異鄉勞動人民風情的《異鄉》、沙巴崇正中學以農夫們辛勤耕作而豐收美好生活面貌的《穗》等,所展現的不僅是鼓藝,還帶有對生活深刻思考與體會。 今年18歲的新山寬柔中學二十四節令鼓隊隊長謝劼叡受訪時透露,小時候目睹過二十四節令鼓的演出,即深深被那震撼人心的氣勢所吸引。長大後得知寬中是世界上第一支成立二十四節令鼓的學校,便慕名而來。“我選擇報讀寬中,完全是因為對二十四節令鼓的熱愛。一開始,我覺得二十四節令鼓非常帥氣、充滿震撼力,但隨著深入學習,我獲得的卻不止於此。我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合作和有效溝通,這些都是我在加入鼓隊後的寶貴收穫。” 謝劼叡自初中一開始學習二十四節令鼓,至今已經6年。這段時間裡,他的自律性、合作精神和自信心有了明顯的提升。許多隊友在加入後也展現出驚人的改善,行為模式變得更加成熟,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避免給鼓隊帶來負面的影響。大家對鼓隊的熱愛,讓他們更加關注自身形象,珍惜這份團隊的榮耀。 他指出,許多人加入是因為覺得打鼓很帥氣,後來才發現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堅持,方能成就。隨著對鼓藝的深入學習,團員們更加註重自己的生活習慣,努力精進自己各項鼓藝。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在舞臺上展現最好的自己,也為了能在這個大家庭中繼續成長。 對於這次鼓隊可以獲得金獎,謝劼叡表示,雖然對自己的鼓隊充滿信心,但當獲獎的那一刻,他仍然感到無比震撼與不可思議。 艱辛訓練換來的成長 擔任新山寬柔中學二十四節令鼓隊教練一職的梁士傑,曾是寬中鼓隊一員,自16歲起便開始學習二十四節令鼓。對於鼓隊的團隊生活,一直充滿熱愛。因此,當學校邀請他回校執教時,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機會,希望能將自己的經驗與心得傳承給學弟妹們。 他指出,在團隊訓練的過程中,大家共同經歷著挑戰和辛苦。在烈日下練習,不僅鍛鍊了體魄,也促進了學生的個人成長。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自律,理解了服從的重要性,並體會到了團隊精神的價值。 “訓練的初期往往是最艱辛的,這一階段包括基礎步操和樂理的學習。學生們需要從鬆散的狀態轉變為自律,從不注重儀容到重視自己的形象和穿著。經過至少3個月的基本功訓練後,才能有機會學習到真正的鼓藝。” 他透露,過程中會有半數的學生選擇放棄,這也是鼓隊的一種篩選,讓真正熱愛且有耐心的鼓手能夠留在隊伍中。“每年,我們吸引了二十多名學生參與,目前整個團隊約有百人。在表現優秀的隊員中,有些能夠成為參賽鼓手,而另一些則轉為工作人員。” 獲獎作品《徵》寓意著遠行,象徵著正面思維和麵對困難的勇氣。他說,這是一部描述生活中的鬥士,為了追求目標而不斷奮鬥和前行的作品。“創作與準備始於今年6月,而早在3、4月就開始的訓練,是這部作品的重要基礎。” 二十四節令鼓帶出生活道理 二十四節令鼓經過三十多年的蓬勃發展,已在這片蘊含多元文化的土地上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協會會長吳聖雄表示,二十四節令鼓文化傳播至全國各地,甚至拓展到海外。馬來西亞作為發源之地,也是全球二十四節令鼓隊最密集的國家。 “二十四節令鼓並不單純只有華裔的鼓藝,實際上也融入了巫裔及印裔鼓藝的節奏、敲擊方式等元素。”他敘述,由於馬來西亞沒有四季,二十四節令約兩個星期更替一次的節氣,像是我們的生活節奏,在更替的時節就是一次的過渡,在積極生活之餘也要懂得休息,養精蓄銳再重新出發。“一如竹子般一節一節,人生漫漫長路需要有頓點,才能長久。”聽此敘述,二十四節令鼓除了炫目的鼓藝,還蘊藏了人生態度的內涵。 吳聖雄續道,中學鼓隊的成立使得這項活動變得極具吸引力,雖然易學,但要精通卻不易。“這項運動在全國蓬勃發展,許多族群都開始參與,尤其中學生的參與人數顯著上升。”他分析,父母也希望孩子能夠擺脫手機的誘惑,二十四節令鼓不僅能鍛鍊身體,還能增進團隊協作,成為一種強大的團隊活動。“現在已知最小的學員年僅4歲,通過節奏的引導,他們開始接觸這項傳統藝術。” 最初,鼓隊常常被人忽視,人們更多地關注舞龍、舞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二十四節令鼓逐漸為更多人所熟知。 今年的二十四節令鼓賽事經過系統性的改進,首先舉行區域賽,分為北馬、南馬、沙巴、砂拉越、東海岸及中馬區。各區的冠軍隊伍將在總決賽中一較高下。評審團也跨領域邀來戲劇及肢體老師、馬來敲擊老師,增添了專業視覺以外,也注入更加專業的知識和經驗。今年的賽事首次從南馬的新山移至吉隆坡會展中心議會劇場(KLCC Plenary Hall)舉行,形成了一場殿堂級的演出。值得一提的是,來自新加坡、臺灣及中國的國家級鼓隊也參與了演出,體現了“天下鼓手一家親”的精神。 吳聖雄說:“學習二十四節令鼓,不受身材、年齡或種族的限制。這項文化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下一個目標是在2026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人瞭解和體驗這一珍貴的文化。” 採訪隨筆:二十四節令鼓:跨越年齡界限的文化有氧運動 在人們的既定印象中,認為二十四節令鼓是年輕人的活動。但近幾年已逐漸改變,打鼓作為一項傳統藝術,已不僅是一種文化表現形式,也是一種極佳的保健運動。隨著人們對休閒生活方式的重視,打鼓風氣受到廣泛的關注和推崇。 二十四節令鼓作為一項富有文化底蘊的傳統藝術,在演奏和創作過程中,青少年被鼓勵去探索和表達自己的創意。這種創造性的思維不僅體現在音樂上,也能延伸到學習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他們不僅學會了鼓藝,還理解了其背後的歷史與文化,增強了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 打鼓需要良好的體力和耐力,這對青少年的身體發展有很大幫助。在鼓隊中,青少年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協作,理解團隊的重要性。每一次的演出和訓練都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這些經驗對他們日後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工作中都大有助益。 打鼓作為一種富有活力的運動,正逐漸成為現代人保健生活的一部分。隨著這股保健風氣的興起,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打鼓不僅是藝術的表現,更是一種促進健康、增進幸福感的生活方式。打鼓通常是在團隊中進行,不僅增強了社交互動,成員間的相互支持和交流,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 二十四節令鼓是文化與運動的完美融合。過去的學習者多為中小學生,而現在的年齡層愈發多元,涵蓋了4歲到70歲的參與者。二十四節令鼓正在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各個年齡層的人們。   2024年第六屆二十四節令鼓國際鼓節暨全國精英總決賽成績 金獎 新山寬柔中學《徵》 銀獎 芙蓉中華中學《元壹》 吉隆坡循人中學《幻鏡》 銅獎 加影育華中學《築》 沙巴崇正中學《穗》 大山腳日新國民型中學《破曉而生,踏浪前行》 登嘉樓中華維新國民型中學《火·炎·焱·燚》 古晉中華第一中學《異鄉》 最佳創作 新山寬柔中學《徵》 最佳鼓藝  吉隆坡循人中學《幻鏡》 最佳編曲 芙蓉中華中學《元壹》 最佳隊形 新山寬柔中學《徵》 國際表演團體 中國華僑大學 潮州潮響鼓社 衢州立春鼓社 臺灣眾擊坊 新加坡ZingO Festival Drum驚鼓人   相關報道: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有話說】馬大燈籠節:文化傳承與新生力量的結晶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 有活動】周若濤×梁馨元:談一首詩的發聲方式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有話說】讓韻律操星光熠熠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有活動】朗誦以前,先認真讀懂一首詩 詩人林健文與國賽朗誦冠軍劉巧晴 【動力青年/《學海》少年】制服團體聚會 第二屆全國政府中學華文學會幹部研習營
6月前
9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