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亚参叻沙

马来西亚有些“一种食物,各自表述”,像薄饼、曼煎糕等,就有华人、印度人、马来人版本。我在槟城,吃到了当地最出名的美食之一——亚参叻沙,也同样有马来人、印度人与华人版本。 马来西亚有些“一种食物,各自表述”,像薄饼、曼煎糕等,就有华人、印度人、马来人版本。我在槟城,吃到了当地最出名的美食之一——亚参叻沙,也同样有马来人、印度人与华人版本。 亚参叻沙是一款着重辛香料的小吃,用到香茅、叻沙叶、南姜、干葱、干辣椒、砂糖(或冰糖)、红葱头、罗望子汁(asam jawa)、藤黄果皮(asam gelugor)等,并用捣碎的甘榜鱼熬煮汤头。 因为想法不同,创造出各自精彩的亚参叻沙。而我不想直接贴上族群标签,这样似乎过于武断,因为不同的是人;人,生来不同。为此,我以下会介绍3家特别的叻沙专门店,但不写出族群,文末再写出店名,看看哪一家吸引了你。 #第一家:自助餐式亚参叻沙 这家叻沙专门店在槟城超过60年历史,我几年前造访时仍搭着棚子卖,一般叻沙店,你点了就端来一碗,而此处是少见的自助餐式叻沙,一口价,由你自己动手组合——自己放粗米粉、舀汤、放配料。当时规矩是:除了粗米粉,其他配料跟汤头都可无限次取用(不确定现在有没有变动规则)。 [vip_content_start] 碟内摆着少量薄荷叶、红葱头碎、黄瓜碎、火炬姜花碎等,倒不是怕被夹走太多,而是像黄瓜碎容易出水,火炬姜花现切才香,老板随时视状况补货。汤清、料纯粹,不加虾膏。 它为人称道的还有价格相对便宜,让村里一些经济拮据、正在成长的孩子,得以名正言顺饱餐一顿。看来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店家不会只想着赚钱,多数食客也非想着捞本,不然早把店家吃垮了,双方均带着美好的善意,才能主客相伴走过一甲子。 #第二家:亚参叻沙摩托餐车 大太阳底下,我热汗直流,店主无惧酷热(还一派轻松),守着改装过的亚参叻沙摩托车,一卖就是30年,只卖中午时段。一桶炭火正熬煮着的热叻沙汤,热天与热碳,真是热上加热,然而没有桌椅,只能打包或立食。 我过了餐期才去,汤快见底了,然而掀起锅盖还直冒热烟呢。汤头喝起来鱼味淡,但集酸甜咸辣鲜香于一身,不知名的香气复杂交叠,浓烈厚实,仿佛被遮眼引领入一座香料主题巴刹,“他一定还加了什么配方!”我边喝脑海里边冒出这句话。 吸引我的还有两点,一个是现剪的火炬姜花,一般店家为了配合运作流程,火炬姜花是剪好备用的,而现剪现吃的花香完全不一样,它透着刚肢解时渗出的新鲜汁液,那清香是点亮整碗汤的关键。其二是配搭的炸料,炸料单吃就美味,油脂释入汤内,中和原本罗望子汤头偏酸涩的质地,是出乎我意外之外的美味。 #第三家:用去骨与内脏的鱼熬汤 这家亚参叻沙开业四五十年,已传至第三代,家婆传给媳妇,媳妇再传到儿子之手。第三代店主说:“20年前,因为工序繁复跟配料多,不是很多人喜欢卖亚参叻沙,槟城称得上水准以上的亚参叻沙店不到5家;现在很多店家拿工厂的现成汤料,工序变容易,家数也就变多了。” 他强调从创店以来就是自家是手工处理鲜鱼,并强调鱼肉的品质跟等级,自己是第三代,供鱼的厂商也是第三代,双方一直保持很好的合作关系,也就有很稳定的品质。 相较于传统亚参叻沙,把鱼连头、内脏一并捣碎煮汤,夹有杂味或苦味,也因此需要雄厚香料压味,而他会手工去除鱼头、内脏再入汤熬,汤头干净但仍保有该有的香气,甚至汤里可以吃到完整鱼肉,滋味温和,更为普及化。 解答:第一家Laksa Pokok Asam 、第二家亚参叻沙摩托餐车jalan batu lanchang hameed、第三家槟榔律驰名叻沙
2年前
离开槟城,就没有好吃的亚参叻沙?或许可到金宝,尝尝不同风味,加入了排骨和猪肠的变种亚参叻沙! 常听到有人斩钉截铁的说:一离开槟城,就没有好吃的亚参叻沙! 幸好槟城人不会“聪明”到将亚参叻沙申请为文化遗产,然后制定一套“金牌”食谱,凡要挂上槟城亚参叻沙招牌者,都须符合“规定”! 其实,食物的精彩就在于多元,若一口认定亚参叻沙就是这风味的同时,也断然关上味觉之门,拒绝了亚参叻沙还有其他风味的可能。就像金宝这家粉档,除亚参叻沙外,也卖排骨肠粉面,加上金宝人习惯在粉食中放入酿料及炸丸,所以一碗简单的亚参叻沙便很自然演变为许多加料版本,最豪华的当然就是排骨肠亚参叻沙再加酿腐皮了。 [nonvip_content_start] 初尝时觉得组合有点怪,但味道却出奇的好,清爽甜酸恰恰对味的Assam鱼汤,配上入味的排骨猪肠,再来些酥脆却不油腻的炸酿腐皮,加上亚参叻沙基本的黄瓜洋葱丝和那起画龙点睛之效的薄荷叶,让味觉、口感、视觉都经历了一场全新挑战。再尝则终于品出其强烈的地方色彩,已无需冠上槟城,显然可以金宝自居! 这档位于金宝36档小贩中心里的金耀亚参叻沙,拥有三十多年历史,老板梁金耀言行举止斯文非常,心地善良得教人留下深刻印象。说到创始,还得先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说起。 耀哥说,十八岁那一年开始,他便在金宝戏院街的新光五金店任职,一做就是十八年。后期由于母亲患上老人病,需要请人照料,于是下班后便到五金店旁的为食街(Jalan Market)摆摊卖面以增加收入,而五金店老板的大媳妇黄桂莲女士(为了感激,耀哥要求我一定要写出名字)也热心教他如何烹调亚参叻沙与排骨面,但那时候他只是当作part time,做做停停;直到母亲病情严重,他才辞去收入不多的五金店工作,想要全职找个固定档口以多赚些钱来医治母亲,无奈开张前三天母亲就往生了。 由于怡保、金宝一带流行在粉食中加入炸料,所以打从一开始耀哥的亚参叻沙便以炸酿腐皮作为选择配料,至于后来为何又演变出排骨肠亚参叻沙的吃法呢?则是因为七、八年前有顾客要求加料,建议在亚参叻沙中加入排骨面的排骨和猪小肠,于是本来“互不相干”的两道粉食便来次混合Kahwin,造就出这教人惊喜连连的叻沙新品种。 亚参叻沙是槟城马来人的传统粉食,这毋庸置疑,我们现在吃到的是早年娘惹的改良版,除鱼肉多一点外,也加入华人特色的虾膏。在全马,甚至东南亚许多国家,都不难找到Laksa这民间小食,而且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料理手法与素材特色,亚参叻沙只是其中一种,故乡在北马槟城一带吧了。 对南洋历史及其饮食文化有所涉猎的朋友,或有听闻Laksa一辞源自古印度梵文Laksha,意思就是“千计无数”。综观东南亚一带曾在一千几百年前深受古印度文化影响的地区,像印尼的峇厘岛、泰国南部的克拉地峡一带、缅甸、北马数州、柔佛,甚至东海岸的吉兰丹、登嘉楼,在该地饮食文化的语彙词藻中,都留有Laksa一词及其衍生而出的名称,像Laksam、Laksan、Lakso等等,都隐隐约约情牵着这远久历史的馀韵。 然而,经过一番考证后却发现,在印度饮食里倒是没有叻沙一词,甚至连类似的食物组合都不曾有过。梵文Laksha意即千计无数,用到饮食上,直接的联想就是多种食材,多种香料汇聚一起的统称,所以无论是以亚参调味的北马叻沙,还是放入椰奶的咖哩叻沙版本,从多元食材的角度去看香料、汤粉与Ulam (生菜配料)之间精彩的交织融合,皆符合Laksha的字面意含。 值得玩味的是,如果将叻沙一词重新摆进历史洪流,到底古印度文化曾经以何种形式影响了这地区的民俗风土,然后擦出味觉火花呢?千百年后的今天,这彷彿都化成“千计无数”的问号,如同一则零散的叻沙传奇,拉阔了我们对历史的想像空间与寻味乐趣。 2008年12月25日完稿
2年前
7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