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人设

2星期前
1年前
如今,社交平台上人格展演之盛前所未见,凭着顾家好爸爸、暖心好丈夫、知性女主播、热血社运分子等人设,就能在网络上吸粉无数。有时网红也不必多做什么,只要持续分享自己和男友、女友相处的日常,有一些甜蜜的故事,或是争执之后的反思,也就从此拥有了一大批CP粉,用高流量接一波厂商置入的广告。 有时我在想,这算是一种内容创作吗?在早年的社交平台,大部分网红还必须是真的产出作品,如局内人揭秘内容或带有启发意义的文字,或是插画、漫画、影音、摄影作品;但现在呢?只需要水准稳定的美图,或一个讨喜的人设。 但这现象也并不新奇。若把时间线再往前推,早在网络社交平台出现以前,我们也已经有了“偶像”;这些偶像也是靠着经纪公司和娱乐记者的共同合作,被包装成纯洁玉女、不羁浪子、高学历优质偶像——谁管他们唱歌是不是真的好听? 然后狗仔文化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玉女因为抽烟或婚前性行为而形象崩坏,人们发现在采访时畅谈温馨家庭生活的男人原来是家暴惯犯。 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形象可以轻易讨得粉丝欢心,于是创造了一个和本性截然不同的人设。不仅是在娱乐界,政治界更是如此;只不过,有些人不小心就中途崩坏,有些人演着演着就不小心成真了。而来到这个号称“打造自我品牌”的时代,连素人也必须在网络上戴着面具,稍微为自己的形象加点装饰了。 那么,应该溯源的是,为什么人们会轻易相信这样的人设形象? 人们始终向往美好的事物,对理想人性——自己无法达成的理想模样——怀抱着隐约的盼望。于是我们将自己内心喜爱、厌恶、想像的特质投射到某一个人身上,但那个人不一定、或其实没有具备这些特质;我们爱上的大部分是自己想像和演绎出的幻境。许多超级政客和偶像巨星的诞生,多是仰赖群众对他们的心理投射;于是,群众倾力支持他们,就仿佛修复了自己的不完满。 而这种投射,有时会变成一种道德绑架。路人转粉,粉转黑,黑转黑粉,都只是因为我们用某个形象的切面来认识这个公众人物;可能是他在对某个热点事件表态,或是有什么扶老奶奶过马路之类的正面新闻流传开来,若刚好这代表了某个你所认可的价值和道德立场,你就会在一瞬间对他心生好感。同理,他之后若做了什么让你不顺眼的事,“人设崩坏”,你会说:枉我以前那么喜欢他,没想到他原来是这样的人,真心喂了狗了。 你爱的从来都是你的投射 但他们对外展现的样子,是粉丝喜欢的样子,是经纪公司觉得讨喜也没有公关危机的样子,甚至是某个时刻不情愿却又必须演出的剧本。我们所喜爱的偶像、大师、可爱的小情侣或恩爱的夫妻,在荧幕和网络的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他们的意念和人格,并不会那么“一以贯之”;人会软弱,矛盾,迟疑,偶尔有坏心眼或昏头、情绪化的时候,那个时刻的他们“和人设不符”,但粉丝们不想知道这个真相。 粉丝也是情绪化的。恩爱的荧幕夫妻突然离婚了,粉丝们哀嚎: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这话说得,好像除了他们喜爱的那对夫妻之外,其他没有离婚的夫妻都不配拥有爱情?一个人越沉迷于这样的人设形象,心理预期抬得很高,将之视为标杆,那他们在现实生活里越是没有和他人进行真实连接的社交能力。 公众人物被这样的心理投射摆上神台,有天跌下去也将摔得很重。人类没有真的那么懂爱,也没有真的那么愿意充分了解他人。因此,才会出现你和某人缔结了或近或远的关系之后,有天发现对方无法达成自己的期待,而对他产生巨大得不合比例的失望——你爱的从来都是你的投射。你最爱的终究是自己。
2年前
友人曾经自嘲说:即使无法少年得志,尚可大器晚成,无法大器晚成,还可以“英年早逝”。大家立刻噗嗤一笑!看来他正在惋惜自己假设的成就。他的歌唱事业也许无法赢来非一般掌声,但是幽默真的可以。能自嘲无疑稀释掉很多一路上的无奈。这样说出来也打破大家在镁光灯下爱攀比成就的默认思考模式(default thinking)。 离乡背井的人很多,真的要做到凯旋归来有几个?那要是今天做不到衣锦还乡,也许明天还行,仍然不行的话,不如后天安全回家吃个饭总可以了吧?这是新年广告里再强烈不过的讯息,原来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人设”,就是希望你记得回家吃个饭而已,没有要你大富大贵。 自“王力宏事件”后,大家明白了“人设崩塌”为何,也至少明白了“人设”这个概念。其实仔细思考,不只是艺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从家人、朋友,到最多的是自己的人设,都想别人看到我们想让他们看到的,那就是“人设”。 你相信吗?分手的原因也是因为对方觉得自己的“人设崩塌”了,所以不想在你面前继续,转而找别的观众鼓掌。这是可能的。又或则你在感情里曾推着一个不动的烂摊子不肯放弃,也是因为自己的“人设”作怪——我就是要做爱情里永不言弃,忠贞不二的活经典!我们很多时候都看不见自己给自己的默认人设。为了维持这个“人设”,费了很多无谓的力气去勉强自己或他人。听不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不相信自己的直觉;听不进别人说的话,勉强了别人做事。 来到中女年龄,我常思考为何没有了30岁那种忐忑不安。很多二十七八岁的女生常陷入末日感,觉得自己爱情未到岸,或感叹事业黯淡,有的甚至觉得自己人生失败,乖离了“生设”也不懂怎么走下去了。我回看那个年龄的自己,也一样是被恐惧催促着,尽量迈向那个不落人后的“幸好”。活着的方向就是要活出该有的“生设”。何谓“生设”?也就是生命设定。例如设定好35岁前最好结婚生子,打工要升职加薪,7个字说完就是“爱情事业两得意”。好不容易用了35年去默认的生命模式,如果达不到还不是“生设”崩塌?要是35岁达不到,那挪后一两年还可以吧?再后一点到40岁都还不成那就是带点悲凉了,实在难以想像。 所以总结所有的“人设”和“生设”都是用来催化恐惧感的。上个月38岁的友人说没有拍过拖,觉得自己很可怜;上星期有个28岁的焦虑自己没真正恋爱过。两个人像一部新车子对外面的路况战战兢兢,营营役役,不断向我讨“情路GPS”,看看车子可以少点碰撞吗?我这部烂车子是缴了不少过路费的,只能真诚告诉他们一个真相:请不要祈求车子没有刮痕。祈求没有刮痕的“生设”永远是错的,不健康的。 40岁不忐忑了,是因为害怕失去的都失去了,如果连这一点还不明白,那么接下去那些“失去”该如何自处?看清楚这个“害怕”的起源和处理掉它才是重点。最后套一句Rumi的名言:年轻时我们不断用聪明改变世界,成熟后的我们用智慧改变自己。   更多文章: May子/期待癌 May子/烂命一条 May子/每家送來一根材 May子/正面癌 May子/150美金看喜马拉雅山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