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人道救援

2月前
编按:你听过红十字会又或者红新月会吗?除了在事故现场提供救援外,它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组织? 这期【新教育】的主人公王宝盛自求学时期开始加入红新月会至今。为何经济回报不高他却依然选择这份工作? 翻开这期的【新教育】,一起来找答案吧~ 报道:本刊特约 杨林宜 摄影:本报 赖国华、部分图由IFRC提供 每年8月的世界青年日和世界人道主义日提醒我们关注青年赋权和人道主义事业,因为年轻人在推动人道行动和应对全球挑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因如此,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特别重视青年的参与,视他们为全球志愿者网络的中坚力量,对未来的生命拯救和生活改善发挥着关键作用。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联合会(IFRC)在吉隆坡的区域志愿服务协调员王宝盛(Jaryll Ong,29岁)致力于支持亚太地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的志愿服务。他是红新月会志愿者,也是大马红新月会全国青年理事会副主席兼IFRC“青年作为行为改变推动者”(YABC)和红新月会的培训师。他在多个国家推广非暴力和和平文化,并培训了数百人掌握基本救生技能。 2014年,王宝盛参与了红新月会在巴生河流域的救护服务,处理通过紧急热线发出的各种医疗求助,如道路交通事故和产妇紧急情况等。他还组织了多种活动,帮助年轻人提升能力和影响力。这些活动包括心理健康、灾害风险减少、学校安全等,形式涵盖线上和线下。 此外,他对医疗紧急情况的长期参与促使他攻读了生物医学学士学位,并获得了院前领域的相关资格,包括马来西亚创伤生命支持、院前生命支持和基本生命支持。 坚持动力来自红十字会创始人 来自马六甲的王宝盛,自幼受到父母热衷社会服务的熏陶,尤其是母亲常参与教会志工活动,如为病患提供关怀和向有需要的人分发食物。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在求学期间积极参与校内事务,担任巡察员,并加入红新月会,从中了解人道主义精神与回馈社会的意义,而支撑他坚持志愿服务的动力,来自红十字会创始人亨利·杜南(Jean Henri Dunant)的故事。 1859年,亨利·杜南在索尔费里诺战役后目睹了成千上万名伤员未能得到及时救治的惨况。他因此倡导交战双方的士兵应得到平等待遇,并提出在和平时期组建救助团体,而援助军队医务部门的志愿者,应受到国际协议的保护。同时,他发出了“每个人都能为世界做出一些贡献”的核心理念,鼓励人们在能力范围内推动人道援助。 1863年,杜南与四名瑞士人共同创立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翌年《日内瓦公约》基于杜南的人道思想,规定伤员无论所属哪方都应得到照顾,并引入了统一的医疗服务标志。1901年,杜南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和平奖。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是全球性人道工作网络,其组成部分包括: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全球191个国家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以及IFRC。这3个组织各自独立但密切相关,相互支援。 生理与心理援助同等重要 急救工作让王宝盛见证了人性中最光辉与最艰难的时刻。医疗紧急的呼叫意味着有人正处于生死边缘,而他和团队必须迅速提供有效的援助。但这种援助不仅限于生理,也包括心理上的支持。 “当我们进行心肺复苏(CPR)但未能挽救生命时,向家属传达这一消息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我们必须诚实地告诉他们,我们已经竭尽全力。这让我们意识到急救服务不仅是应对当下的危机与灾难,还需要为经历苦难的人们提供心理援助。” 王宝盛印象最深的一次急救服务发生在某个清晨,当时他和团队正准备去餐馆吃早餐,却突然接到紧急呼叫,要求他们前往处理一起高楼坠落事故。他们迅速赶到现场,但伤者已无生命迹象。后得知死者是一名大学生,而事故发生时正值该校的毕业典礼。年轻生命的逝去让王宝盛倍感遗憾,使他更坚信心理援助的重要性,帮助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重新找到希望和力量。 冠病疫情暴发后,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隔离措施让许多人感到孤独,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王宝盛和团队必须不断调整以应对医疗需求的变化。志愿者不仅需要处理应急情况,还要面对病毒暴露的风险,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包括为外籍劳工接种疫苗。 在金马仑协助政府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时,外劳大多集中在工厂。由于担心执法人员,许多人试图躲避或隐瞒行踪,导致疫苗接种进度受阻。王宝盛指出,志愿者的身分比政府人员更容易被外劳接受,因为外劳基于各种复杂原因担心被取缔,不愿主动接种疫苗。因此,志愿组织必须与当地政府协调,确保疫苗接种期间周围没有执法行动。这不仅是为了外劳的健康,也是为了整个社区免于病毒威胁。 IFRC助社区推动非暴力与和平文化 IFRC长期推动的“青年作为行为改变推动者”项目,旨在通过教育和培养,帮助年轻人及其社区推动非暴力与和平文化。不过,该项目与传统课堂不同,培训师采用自我反省和情感技能培训,让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可视化练习、说故事等来重新认识自我。 王宝盛说,参与者会在安全环境中探索和解决社会问题,以加深他们对歧视、排斥、性别和暴力等社会问题的理解,并产生同理心,拥有判断能力和沟通技巧。 “我记得有一次在培训的最后一天,参与者被通知将和贵宾(如秘书长或组织主席)面谈。在制造了一些悬念后,我们把每个人叫到一个房间里。” “我们让他们闭上眼睛,回顾过去几天的经历。当他们睁开眼睛时,眼前所见的竟是一面镜子。我们告诉他们,今天的贵宾便是镜中的自己。我们随后要求他们说出自己3个优点。” “自我欣赏其实是相当困难的事。有些人或许表现得很自信,但他们其实并没有花太多时间来观察自己,挖掘自身的价值。有些人会认为自己胖、丑,不吸引人,但我们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特质。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它可能会引发参与者情感上的崩溃,我们需要提供他们所需的心理支持。但参与者后来的反馈是正向的,他们的心理状态获得很好的调整,自我接纳也自我肯定,从而建立自信和韧性。 经济回报不高常遭质疑 许多家庭,尤其是传统的亚洲家庭难以理解社会服务或非营利工作的意义,常常会质疑志愿者为何不选择经济回报更高的职业。但对王宝盛而言,他的经历都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他的收获远远超过物质上的回报。 “当我看到别人因我们的帮助而露出微笑,以及通过培训所带来的积极变化,都让我充满成就感。” 但他也坦言,社会服务的道路充满挑战,尤其是在坚持信念方面。克服这些挑战的关键在于了解真实的自我,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 “这种自我认识帮助志愿者在面对困难和不确定性时保持方向感。正如电影《头脑特工队》中所展示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内在动机至关重要。同时,建立一个可靠的支持网络,无论是朋友还是家人,长期的鼓励有助于我们克服困难。” 王宝盛常向年轻人分享他的经历,通过有意义的对话鼓舞他们参与志愿活动或其他有意义的工作。 为了强化自己的专业,王宝盛选择攻读生物医学科学。他说,疫情之后,生物医学科学显得尤为重要。他自小就对科学充满兴趣,希望从事医疗保健工作,但传统医学或护理对他而言有些过于常规。 “我想寻找一种更独特的方式来参与医疗领域,所以生物医学科学能让我在医院和实验室中分析疾病和感染,并有机会参与医疗研究,开发新疫苗或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急救服务,尤其在疫情期间,使我能更好地理解疾病和医疗状况。面对社媒上虚假信息泛滥时,我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大众普及疫苗的作用,增强了人们对疫苗的信任。我也对传染病如骨痛热症和立百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帮助人们实践日常卫生和健康生活。” 投入志愿服务 走访逾10个国家 工作关系,王宝盛已走访了逾10个国家。其中,在阿富汗的工作经历令他难忘。 “我们在阿富汗的任务是支持当地发展志愿服务体系。虽然我只在那待了一周,但这段时间让我重新认识了阿富汗。” “阿富汗经历了一些政治变革,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方向。尽管阿富汗在新闻中常常被报道为一个充满冲突和困难的地方,但实际上,它的自然风光令人惊叹。尤其在喀布尔,你可以看到周围壮丽的山脉,这种美景是我们在新闻图片中很难感受到的。” “研究阿富汗的历史,你会发现这个国家曾经是历史文明的交融之地,亚历山大大帝等重要历史人物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因此,在阿富汗,你可以看到当地人展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既有东方的面孔,也有蓝色或绿色眼睛的居民。这种文化多样性和历史的深度,让阿富汗成为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 “与当地人接触时,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坚韧。尽管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他们依然尽力过上正常的生活,这让我十分钦佩。”他坦言,到一些被列为高风险国家工作时,自由是最大的挑战。“军事检查点和区域之间移动的限制让人倍感压抑,我只能在住所和办公室之间移动,连去商店买点东西都变得困难。虽然这种情况让我非常不适应,但它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自由和便利。” 王宝盛最近刚从巴基斯坦回来。他在巴基斯坦待了大约10天,为当地志愿组织提供培训。“巴基斯坦有许多挑战,但它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充满潜力,也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和挑战下的组织运营方式。在印度,许多女性面临社会困境,即便如此,我们依然需要持续支持和关怀她们。类似的情况在巴基斯坦也很常见,那里的人们需要各种形式的支持,包括经济上的帮助和社会服务。” “这次到巴基斯坦的任务主要是评估当地志愿组织的能力,重点包括法律基础、宪法、程序以及社区需求评估。同时,我们还检查了基础设施、物流和财务系统,确保当地的组织能够迅速且有效地为社区提供人道援助。” 王宝盛强调,志愿服务是IFRC的核心,志愿者的参与对人道援助工作至关重要。没有这些志愿者,组织的工作将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志愿组织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和挑战,及时调整和改进应对策略,还需要关注软技能的培养,重视志愿者之间的沟通,以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互相支持和鼓励。 更多【新教育】: 导演廖克发/当纪录片导演之前,你必须先是思想者 海洋生物学家本·菲茨帕特里克 /守护全球独特海湾 维持座头鲸生态系统 马大植物园 一座隐秘的知识丛林
3月前
8月前
(新加坡9日讯)天后孙燕姿老公纳迪姆当兵去? 《新明日报》报道,最新一期的新加坡国防部月刊《国锋报》(Pioneer)中,刊载了一名新加坡武装部队志愿军团军人纳迪姆(Nadim Van Der Ros)的文章。 文章述说了他为何加入新加坡武装部队志愿军团,而这名志愿军团军人纳迪姆,正是天后孙燕姿的丈夫。 纳迪姆是荷兰籍印尼裔,2011年和孙燕姿结婚后,两人育有一对儿女,虽然身为天后的丈夫,但目前已经是新加坡永久居民的纳迪姆向来十分低调,除了在社交媒体晒照分享生活日常之外,极少在媒体前曝光。 纳迪姆对于孙燕姿的歌唱事业十分支持,像疫情期间,孙燕姿曾办线上演唱会,他可是忠实观众,也给妻子留言点赞。 蓄着一脸落腮胡,被媒体昵称为“胡须男”的纳迪姆,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协助社会组织制定品牌策略,但为何会加入武装部队志愿军团? 根据他在文章中叙述,2016年有恐怖组织策划从印尼峇淡岛发射火箭炮攻击新加坡滨海湾金沙事件,带给他很深的启发,于是他在2021年报名加入新加坡武装部队志愿军团(SAF Volunteer Corps),目前担任保安辅助队员(Auxiliary Security Trooper),职责包括在樟宜机场等重要设施执行保安巡逻。 他写道:“我想通过服务他人,表达我对社区的感激,回馈我这些年来获得的恩惠。” 常参与人道救援工作 纳迪姆经常参与人道救援工作,出国为贫困家庭盖房子。 在雅加达出生,后来被一对荷兰籍夫妻领养的纳迪姆,加入志愿军团前也经常参与人道救援工作,曾经在今年8月跟随新加坡红十字会的义工团队走访斯里兰卡的学校,派发食物给学生、安装滤水器,教导学生们良好的口腔卫生和正确的洗手步骤。 他也曾带领志愿组织“仁人家园”到峇淡岛,为当地的低收入家庭盖房子。 针对纳迪姆加入志愿军团,《新明日报》尝试联络孙燕姿,但经纪人表示不愿发表意见。 ​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