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企业管理

8月前
10月前
9年前李德隆在新加坡工作,健康食品在当地刚起步,回国时,他却发现在本地找不到健康食品,这个市场的缺口让他看到了商机。大马人的肥胖率一直居高不下,食物一般上也多油多盐或多糖,健康食品应该是很多人需要的,加上有不少外籍人士在吉隆坡就业。于是李德隆决定放弃新加坡的高薪工作,回流我国以健康食品创业。2014年,他开设了第一家沙拉专卖店,Salad Atelier…… 报道:本报 张丘艳摄影:本报 陈敬晖、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做生意好像下棋,每个位置都有自己的棋,你要找出谁是你的皇后,找出谁是你的兵,你要怎样走,这些一开始是没有的。过后你要找出各人的擅长,要怎样让他们发挥长处。” 吃菜怎会有饱足感,况且还是生吃的沙拉? 这是9年前,一般人对于健康食物的想法,所以国内市场也很少商家或餐馆供应健康食品,更不用说只卖沙拉的连锁店,对于很多人来说,沙拉只是前菜,不能成为主食。 当年李德隆在新加坡会计事务所工作,健康食品刚在新加坡起步,民众接受度还不错,他品尝后也觉得可以,但是回国时,却发现本地找不到健康食品,这个市场的缺口让他看到了商机。 他指出,大马人的肥胖率一直处于高位,亚洲食物一般上也以多油多盐或多糖居多,健康食品应该是很多人需要的。再说,有不少外籍人士在吉隆坡就业,沙拉对他们而言,就好像大马人在英国看见椰浆饭,是熟悉的味道。 于是李德隆决定放弃新加坡会计事务所的高薪工作,回流我国以健康食品创业。 李德隆四处奔走寻找地点合适及租金负担得起的店面,找来任职厨师的表哥研制酱料,3个月内完成相关事宜。2014年,他在吉隆坡市中心的The Weld购物商场,开设第一家沙拉专卖店,Salad Atelier。 [vip_content_start] “我发现其实这个领域很有潜力,还可以在不同地方开多几家,让马来西亚人享用健康食品,因为在马来西亚完全没有,每天吃都是炒粿条、椰浆饭,完全没有人会这样做。” 6个月后,他在市中心又开了第二家店。 趁年轻回国创业,失败了大不了重来 “人到了一个年龄,总会想要吃比较健康的饮食。不管怎样,在你的一生人里面,总有一天会成为我的顾客。” 他就抱着这个信念尝试创业,看看有没有这个机会,有没有这个运气。 持有新加坡永久居民权是很多大马人在新加坡打工所寻求的归宿,领着近2万令吉月薪的李德隆,原本工作相当稳定,未来还可以攀登事业的梯级,但他认为,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更想做自己热衷的事,趁30岁前全力以赴,倘若不成功,重新开始也不算太迟。 他认为,既然有了创业点子,就当作使命,尽管家人及朋友劝阻,他还是决定回国创业。 “如果不回来,就觉得有点对不起自己。” 他坦言,回国前申请新加坡永久居民权是作为一条回头路,给自己尝试两年,若创业不成功,至少还有新加坡永久居民权,还可到新加坡重新来过。 “因为我知道,我输得起两三年。我25岁回来,如果做了两三年不成功,我还是28岁或29岁,如果要从头来过,没问题。 然而,真正走在创业路上,才知这条路比想像中更多挑战。创业第二年的情况,还不比他在新加坡工作的日子,但他知道,只要仍有机会赚钱,便要坚持下去。 如今这条路一走就走了9年,他笑言:“35岁了,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 创业路上勇于尝试新事物 李德隆认为,如果目前的趋势可以维持下去,前景会很好,下个月第22家Salad Atelier即将开张。 李德隆在访谈中多次表示创业路上运气好,一路上有贵人相助,背后有强大的团队支持,其实他并非一直靠着运气,而是很努力打拼,不断建立人脉,也顺应时下发展走在前端。 “2014年我创业三四个月后,就发现不可以忽略外卖平台。” 他乐于尝试新事物,虽然外卖平台有抽取佣金,但拉长补短还是能赚取额外收入,于是他早期便和外卖平台合作增加营业额。 “很多餐饮业者不愿意尝试,他们觉得通过外卖平台会被抽佣金,他们只看到不好的一面,没看到好的那一面,方圆两公里内的人都可以成为顾客,被抽佣是很公道的。” 即使在冠病疫情肆虐的两年,公司的销售额也没有下跌。 现代人饮食健康意识逐渐提升 疫情期间许多民众想吃得更健康,有越来越多人享用健康食品的趋势,疫情反而让Salad Atelier建立了客户群。 他指出,年轻一辈比上一辈的健康意识更强,他们会从社交媒体接触各种健康资讯,他相信未来5年,健康食品的客户群会增加,也相信健康食品有朝一日会与咖啡一样普遍化。 “50年前,咖啡可能只是一个饮料,现在,咖啡是一个生活方式。咖啡的好处是可以帮你提神,健康食品可让你变得健康,吃完后不会感到太困倦,长期而言有一定的好处。” 该公司以沙拉起步,这些年也不断研发新食品,让菜单多元化,另外也主动寻找及增加客户群。 目前Salad Atelier不只卖沙拉,菜单涵盖三明治、卷饼及汉堡等,也把本地美食如椰浆饭及沙爹健康化,更迎合各阶层人士的口味。 他笑说,原本不吃健康食品的父母,如今有比较贴近他们口味的餐单后,也开始食用健康食品了。 抢先在健康食品市场分一杯羹 李德隆说,他创业时占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当时本地未有其他业者,他有时间从错误中学习,加以改进至今日的规模,他在过程中设下门槛,让其他业者难以进入市场竞争。 他指出,创业初衷是要鼓励民众吃健康食品,不能随意把价格订得太高,健康食品的毛利不高,较少业者会进入该市场。 “健康食品不像喝咖啡,咖啡的市场需求量高,街上随处可见到有人喝咖啡,做健康食品有一定的客群,不能一下子有那么多竞争对手。那些刚刚要出来创业的,竞争力无法和他相比。” 他说,该公司目前已从国外直接进口包装降低成本,加上有团队负责各部门,能取得迅速发展。 “目前马来西亚还找不到和我做一模一样的食品,可能它不够吸引人,或者是毛利不够高。” 创业难,守业更难 李德隆说,不同阶段有不同挑战,初创时期是身体上的疲惫、没有时间计划,也因规模小而没有议价能力,店里的问题是顾客投诉和供应短缺。如今需面对的是人事问题及精神压力,每个决定涉及大笔金额,需要更有技巧及分析能力,走好每一步棋。 他目前比较着重的是持久性,怎样寻求解决方案,让生意永续发展。 他说,总的来说是生意越大越难做,就好像很多人说创业难,守业更难。 “创业需要的是胆量和努力,守业是要不同的技能。” 他说,创业者需要胆量及坚持,但守业时需要不同的专业人士,要管理好团队,要提拔员工,还要为企业想出长期的方案。 他鼓励创业者多与他人交流,并以自身经历举例,他在开设第四家分店时遇上困难,结果客户向一名投资者推荐他,后者认为这门生意有发展机会,除了投资,也间接给他信心。 公司规模越大,面临的挑战也越大 Salad Atelier目前有21家分店,最初只有两名员工,如今增加至150人,规模还在持续扩展中。 随着分店数量逐渐增加,设立品质管控的中央厨房以及管理各部门的团队势在必行,却是艰难的一步。 “你愿意用尽你的盈利去聘请人吗?通常到了这个阶段会选择放弃或失败。所以这一步走不好就走不下去了。” 他面对的下一个难关是开到十多家分店的时候,员工更多,作业程序要更严谨,如果没有妥善管理,会有更多奇奇怪怪的事发生,如偷钱、偷材料,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问题。 不善于烹饪的李德隆把这部分交给厨师,将所有程序企业化,制定一套标准作业程序,即使厨师离职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员工接受培训后就能上手。 “因为我不会煮,所以我会很担心,我必须把它做得很有规划,有标准作业程序,所以才有中央厨房。” 提及短期及长期的目标,李德隆说,公司计划到各州开设分店,也准备向海外发展,短期目标包括将调料和产品上架到便利店售卖。 他也希望公司朝着高科技方向迈进,使中央厨房走向自动化及机械化,中期目标是引入机械手臂制作沙拉,以减少人为失误及浪费。 “可以在外地开机械食堂,比较容易吸引人。相较于开健康食品的餐厅,大家可能觉得吃菜而已,(开机械食堂)是一个宣传方式,是一个可以把公司放上世界舞台的机会。” 给年轻创业者的建议 李德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力而为,勤勤恳恳,不要放弃,但不要每天埋头苦干,去交个新朋友、见个顾客,可以从中获得新的机会和想法。当对方看到这个领域前景无限,而愿意成为你的投资者,那就是你命运的转折点。 观赏精彩视频:
2年前
梁骅谦是一个脑袋有源源不绝的新点子,一有机会就抓住不放的年轻人。大学最后一年开设第一间公司,8年来在不同领域创业,包括跟朋友合伙代理电器、网上售卖五金、租农地种菜,出口花卉蔬果等,尝到成功的滋味,也经历失败的苦果。如今32岁的他,依旧在创业路上砥砺前行。 报道:本报特约 郭秋香摄影:本报 陈敬晖、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他是一个脑袋有源源不绝的新点子,一有机会就抓住不放的年轻人。大学最后一年开设第一间公司,8年来在不同领域创业,包括跟朋友合伙代理电器、网上售卖五金、租农地种菜,出口花卉蔬果等,尝到成功的滋味,也经历失败的苦果。如今32岁的他,依旧在创业路上砥砺前行。 他不是一个执着的人,对他而言,人生很短暂,有很多的未知,有机会有能力的时候就去做,有钱就赚吧! 来自金马仑的梁骅谦,出生在农务家庭,家族联营的花圃菜园面积大约20到30英亩,父母是老师,退休后才从农;叔叔则是家族里把花卉蔬菜出口到香港日本等地的第一代。 虽然他从小在农园长大,但拿着金务大奖学金报读土木工程系,主修环境工程。 他形容自己从小一有时间被会被抓去菜园劳务,所以非常了解这一行业。他也感受到农民看天吃饭的苦、农业环境被非法开发,所以他想要规划开发农业环境,让它永续发展。 [vip_content_start] 大学还没毕业就开始创业当老板 24岁大学最后一年,他抓住了人生第一次创业的机会,开设了Eikon PLT,主要业务是种花、种菜,批发出口。 那个时候金马仑是向荷兰进口机器设计切花流水线,但是国外买一部机器要50万令吉,他觉得如果自己DIY应该不难吧,可能15万令吉就可以做出来。于是他就联系了铁厂,把流水线做了出来。 所谓的流水线就是鲜花摘采后,再由机器切枝跟捆绑,有了机械化作业,可以省下人力和加快包装速度。这家公司设计和生产的切花流水线,开始时是协助叔叔出口家族的花卉,后来扩展到批发蔬菜,也设计农业机器出售,客户不再只是叔叔。 “家人种花,我就负责卖和带入新的品种和科技,建立一条龙的种植与销售服务和出口。” 他能够吃这一行饭,可以说是先天背景赐予他的优势,但后来他发现,每一个人的资源和背景不一样。人生不能攀比,有的人想追求的终点,是另一个人的起点。 大学毕业后,他做了4年的土木工程师,工作上又接触到城市发展和房地产,他一边打工,一边做老板。 “因为Eikon我是一手管理的,可以两边兼顾。” 但他的骨子里觉得还有很多可能性,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做。 27岁那年,朋友邀请他合作创立电器代理公司,虽然说不熟不做,但是朋友不需他出资本,他觉得可以一试,结果经营两年后,生意失败告终。 “没有事事顺遂的故事,这一次我失败了。” 他解剖失败的原因,“无知,很多东西都不会,如市场、销售、定位、资本都不了解。” 他把逾万令吉的奖学金赔了下去,算是交了一次学费,但失败也是一种学习,这次经历让他学会如何做电商,为他后来在网上卖五金的生意奠下基础。由于一位朋友的家族从事五金,可以为他供应五金,他开始在Lazada和Shopee卖五金,搭上电子商务的黄金时机。 善用科技,同时管理多项业务 当然,做老本行还是最稳扎稳打,2019年他创设了Mita Floral公司,在八打灵再也从事批发与出口切花,把金马仑的花卉出口到新加坡,以及批发给巴生河流域的花店。 与此同时,他又在双文丹租下5英亩的地聘请4个外劳种菜,种了长豆苦瓜等卖给士拉央批发公市。 他享受一个人同时经营不同的生意,开发多个赚钱渠道的快乐。不过后来遇到的贵人,让他的创业旅途又有不一样的意义。 这名贵人邀他加入LOJING FARMERS Sdn Bhd成为一名小股东,主要负责营销工作。这家多元化农产品公司,主要生产并销售无公害蔬果。 他说,以前农民看天吃饭的种菜方式很傻,也因为对金马仑农民的感情,他决定加入这家公司,希望可以改善农民的收入。 “金马仑太拥挤了,罗京高原跟金马仑毗邻,天气怡人适合农耕。” 他们的目标是在罗京高原建造一个农集市场(Farmers Market),这个平台让农民们可以把农产品直接销售给客户或出口到外国市场。 然而,这个雄心勃勃的农集市场计划,却被2020年冠病大流行的世纪大灾难打乱了,行动管制令改变了一切,由于花卉不是必需品无法出口,他的疏菜也因为士拉央批发公市开开关关而损失惨重,只好决定暂停这个事业。 他说,由于禁止外劳入境,行管令让大马整个供应链大洗牌,改变了经营模式。 但他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他脑筋一转,把花卉出口生意改为跟国内的网络花店合作,出口市场改为本地市场,并通过船运把花销售到东马。 对他而言,创业是因为自己喜欢创新,喜欢创造价值,也受不了被打压的创意。他是那种一旦有机会和资源、有贵人愿意投资,相信自己,就会实干去做的人。 “所以不知道自己会去到哪里,但是会一直用最好的自己不断摸索、自我突破。” 每个人一天很公平的都有24小时,问他是如何保持竞争力,让自己一个人可以同时间经营多个业务? “善于利用科技吧!”他淡淡的说。 又加一句 ,不要做微观管理,要信任执行任务的人。 “更重要的一点,提供较高的薪资给他们。” 集中火力搞好罗京高原精明农场 挺过了行管令的寒冬,现在梁骅谦把目标放在发展罗京高原计划的精明农场。 他说,LOJING FARMERS已经协助开发商把罗京高原打造成独一无二的现代化农业城市,希望可以协助农民通过使用高科技农耕,打造永续农业,将罗京高原变成一座现代农业城市,作为区域枢纽,以确保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里也计划发展成一个涵盖酒店、农业旅游等的混合城镇。” 创业最棘手课题…… 创业征途最艰难的是什么? 他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要不停的调整。” 这几年的疫情,让很多人面对了这样的困境。 他的感悟是,大部分的产品、服务再好,公司能撑的道理,是去解决某部分的问题,再配合天时地利人和,就会成功了。 “就好像罗京高原打造农业城市的计划,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知道前面如何,但是就卷起袖子做吧!“ 这个从金马仑出发的年轻人,自嘲是农业杂役,其实正在用他背景的优势,加上天生的勇气,一步步在农业上攀上高峰,再展翅高飞。 给年轻创业者的建议: 梁骅谦: 不比较、不攀比,不要一味强求自己没有的东西,将自己有的资源最大化。 观赏精彩视频: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