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企图自杀

***请读者会员谨慎阅读,以下内容包含自杀主题。*** 这让我细思极恐,因为这是一个强烈的自杀丛集现象(Suicide Clusters),里面有了空间和时间两种丛集,特别是在第一宗坤成女生的案例发生之后。 「有效能的人际关系是解决自杀课题的关键。」 ~ 涂尔干 我自己在青少年时期,也曾有过企图自杀的念头,那时并不是我真的想自杀,只是当一个人找不到求助资源时,内心浮现的解决方法之一。我用企图自杀来说明自己当时的念头是因为我真的有尝试过,然而企图自杀并不意味着一定成功,如果成功了那就是完成自杀,各位读者也没有机会读到这篇文章了。 由于无法取得一个明确的数据,探悉一个人一辈子会有多少次的自杀念头,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大约9 %的人口在一生中会经历至少一次自杀念头。然而,大部分有自杀念头的人都不会付诸行动,所以,人有企图自杀的念头,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因为从企图自杀到完成自杀,其中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空间。 这让我进一步思索,我曾研究过著名的心理文化学者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的《自杀论》,他否定了将自杀归咎于非社会因素的观点,而是认为自杀跟社会因素有关,即自杀与精神异常和人类学的种族特性、遗传,及其气候、气温等,也和模仿的行为有关。从他对自杀现象的研究成果揭露,自杀念头是无法长期酝酿,但自杀与社会环境有关。所以我们能从自杀的社会环境中,找到某个人自杀的根源和背景。 涂尔干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社会结构下的自杀率更高,因此列举出四类社会整合与规范的自杀类型,分别是: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脱序型自杀以及宿命型自杀。其中,利己型和宿命型引起我对近期青少年自杀事件的关注: 利己型自杀的核心在于社会性情感联系的缺乏,当个体感到孤立、疏离,或缺乏与社会的情感联系时,更容易走向自杀。青少年阶段更是一个重要时期,这是他们自我认同和社会情感建立联系的关键,因此孤立感和疏离感特别容易出现。 宿命型自杀是指个体感到生活过于受控、没有选择或希望,对未来失去信心的情况。青少年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或家庭及社会条件下,也可能出现这类自杀倾向。 近期马来西亚华文学校接连发生青少年自杀事件,短短一个半月,发生了三起同质性非常高的自杀案例: 日期 地点 对象 形式 压力源 10月1日 吉隆坡坤成中学 14岁女生 八楼坠下 生活压力 11月7日 森美兰芙蓉中华中学 16岁男生 四楼坠下 生活压力 11月17日 槟城恒毅中学 14岁女生 八楼坠下 学业压力 同质因极高,指的是 社群(中学学校)、地区(城市)及短期内(一个半月)。 这让我细思极恐,因为这是一个强烈的自杀丛集现象(Suicide Clusters) ,里面有了空间和时间两种丛集,特别是在第一宗坤成女生的案例发生之后。 三起青少年自杀事件的发生无不让人感到心酸,这间中最让我纠心的是首起自杀案例,其曝光率是其他两起案例的数倍之量。 我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特别是青少年自杀事件发生后,高度曝光率会带给其他青少年(特别是自杀风险高群体)什么样的信息? 首先是遗书的曝光。在遗书中表达自己很爱父母,但不确定父母爱不爱她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表达愧意。这封遗书所曝光的信息,其背后(恰好满足自杀风险高群体的心理)正是在传递——原来自杀是可以让父母反省及感到后悔的。自杀风险高群体不只获得了一个允准,并且这个允准还能满足让父母反躬自省的条件,这也正是他们最渴望而不可得的结果。 这正是引发自杀现象的社会情境,社媒的高曝光率极有可能引发模仿自杀效应(Copycat Suicide),也就是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这一概念来自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书中主人公的自杀行为引发了一波模仿的现象。这表明,自杀行为在某些情境下可能通过媒体或社交圈的影响被模仿,并可能触发”认同“或模仿的心理。 第二,生活在过于压迫性的社会或体制中,或过度约束或压制的家庭,导致生活失去自由、选择和希望的情况下,对照顾者(父母、师长)而言,这些可是“都是为了孩子好而做的决定”,但对被照顾者(孩子、学生)而言,这些叫做“控制”,而且是不可抗拒的控制,谁要是真的反抗,常常就被冠上“不孝”、 “忤逆”的道德勒索了。 第三,社会化情感联系过于薄弱,个体感受孤立无助,在心灵上无法就近获得扶持,反而是更多的排斥、羞辱、误判等。青少年在心智发展上,无法和成年人在经历上累积的心智程度匹比,家庭生活里若缺乏归属感,在学校缺乏社会支持,生活圈和朋友圈呈现过度的个人主义和低社会整合度,发生自杀的机率自然就更高。 35年前我还是一个曾经有自杀念头的青少年,那也是因为自己当时无法接受家里发生巨变而心理产生的想法。 当然处在那个年代,媒体还是以一般传统纸媒为主,互联网还没有发展起来,也没有人手一机的现象,我能接收到自杀的信息的机会自然就很少,也没让我看到可以通过死来让父母反思自己行为的新闻。 当年发生家变后,我身边出现很多关心我的人,在不同程度上给予我心理与生理上的扶持及照顾,这大概也是我没有从企图自杀到完成自杀的关键了吧! 星洲关心你:轻生事件频发,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4星期前
3月前
(新加坡20日讯)企图性侵情妇的21岁女儿,还用锤子和螺丝起子威胁她,事后又称因愧疚企图自杀,男子被判坐牢5年10个月。 《8视界新闻网》报道,这名58岁的男子于2017年干案,4天后称因负罪和羞耻感企图自杀,最终被民防人员救出。在医院休养后,他潜逃至2021年终被捕。 他于昨天(19日)对一项严重非礼罪和一项企图严重性侵罪表示认罪。另外5项罪名,包括企图自杀罪,在判刑时被纳入考量。 为了受害者,法庭下令媒体不得公布被告的名字及其他身份资料。 拿锤子同螺丝刀威胁 辩护律师表示,被告跟情妇和其21岁的女儿一起居住在一房式单位内。被告于2017年4月25日喝醉回家时,受害者独自在家。 被告拿起锤子同螺丝起子后坐在受害者的肚子上,并说一直想和她发生性关系。受害人在震惊之余找借口离开并走进厕所。 被告紧随其后,手上继续握着两把武器,同时强迫她发生性关系,并试图对她进行性侵犯。 最终因受害人表示不会把事情告诉任何人,被告才罢休。后来,受害人向亲戚倾诉,对方报警处理。 被告于4天后企图从12楼自杀,最终落在民防人员部署的安全气囊上。 辩方:被告没有勇气回警局 控方表示,男子趁情妇不在,在受害人求助无门的情况下干案,同时使用武器造成对方严重害怕被伤害,且干案时间长达约3小时,因此要求判处被告监禁6年4个月至6年10个月。 另外,被告也有抢劫伤人等前科。 辩方律师则指出,被告曾试图向受害者及其母亲寻求宽恕。他也说,被告对“被欲望冲昏头”感到非常内疚和羞耻,因此试图自杀。 针对被告在医院康复后潜逃,律师说被告康复后“没有勇气” 回警局报到。 由于被告犯事时,企图自杀罪未被废除,因此被告面对的罪名包括企图自杀。在刑事法改革前,企图自杀可被判监禁一年,罚款或两者兼施。
6月前
7月前
9月前
11月前
1年前
2年前
(峇株巴辖18日讯)疑不堪生活压力,一名37岁的本地女子试图跳河轻生,被民众发现及阻止后仍情绪激动,持刀在桥上痛哭。 根据网上流传的视频,女子拿着一把刀在峇株巴辖柏实莱桥上哭喊,旁边还站着3名正在啜泣的孩童,有网民指他们是女子的孩子。 许多路过的民众发现女子的异样后,纷纷停下劝导女子冷静,并询问女子的居住地,试图安抚她的情绪,惟女子情绪过于激动,只是持刀哭泣。 发出这段视频的网民指,这一事故引起柏实莱桥交通堵塞,不少网民也在底下留言,询问事情的经过。 峇株巴辖警区主任依斯迈助理总监今日发文告证实,警方在昨晚约9时接获投报,指一名女子试图跳河轻生后,随即前往现场展开调查。 他说,这名女子最终被消拯局人员及公众救下,没有受伤,她已被送往峇株巴辖苏丹娜诺拉依斯迈医院接受治疗。 他透露,根据警方调查,女子是因为面对沉重的生活压力,一时无法承受,而试图了结自己的生命,她现在被拘留在医院病房,以接受进一步治疗。 “警方目前援引刑事法典第309(企图自杀)条文调查这起案件。一旦罪成,被告可被监禁最多一年或罚款兼施。” 针对上述事件,依斯迈劝请公众,即使面对生活压力,也不该做出错误的决定。 至于事发时站在女子旁边的3名孩童,与女子是何关系,依斯迈说,女子获救后一直保持沉默,不愿透露更多资讯。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