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传承者
北马新闻
传承者 | 从谷底反弹 擦亮宏冠招牌 刘家兄弟 发扬武术舞狮
今时今日的槟城宏冠文化体育会(简称宏冠)名气响当当,但在17年前,这个组织面临最大的难关和危机,从辉煌坠入谷底
9月前
北马新闻
北马新闻
传承者 | 翻种榴梿开放露营地 邱铭丰接手重新规划果园
浮罗山背从开辟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当地的农业种植依旧蓬勃发展,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9月前
北马新闻
北马新闻
传承者 | 自制兼营收购批发 两兴咸鱼行 后继有人
咸鱼业是靠天吃饭的行业,而且从剖鱼、腌鱼、晒鱼到包装还都是以人工为主。瓜拉古楼两兴咸鱼行在当地一做就超过半世纪,经过两代人的苦心经营,扎下稳固基业,现在除了自己继续生产特制咸鱼,也收购当地与周围渔村的各类咸鱼,批发给销售市场。
9月前
北马新闻
北马新闻
传承者 | 审计师继承进军配件刺绣 源来香神料店 跨步突破
拥有逾50年历史的北海“源来香”神料店的传承者陈锐灿,虽然是审计师出身,却不仅子承父业,更青出于蓝胜于蓝,在接手父亲的事业短短数年,便在传统神料行业抓住机遇,成功开辟出崭新路线和商机
10月前
北马新闻
北马新闻
传承者 | 米都丽华洋服纸扎专制商 祖传手艺 专做“神”的生意
在亚罗士打,说起纸扎,米都丽华洋服纸扎专制商不逞多让。 这家从洋服、专制寿衣到横彩、祭文、纸扎、神主牌、大士爷龙袍、九皇爷皇船,历经了三代,目前由李家兄弟仨继承祖业。 李家3名兄弟,即大哥李成长、李成安及李成良,从小就在店内帮忙。父亲李汉玉因材施教,从小敦促兄弟们必须学好书法和纸扎技巧,练得一身好手艺。 目前,大哥李成长主要继承了写旗、横彩及祭文;二哥李成安和弟弟李成良则专注于各类纸扎品。但大多时候,兄弟仨都会一起携手合作,包括最近新开拓的制作大旗长竹的新领域。 李成安:父接手后纸扎生意多元化 李成安说,太公李木生从中国南来后,经营洋服生意,且专门制作寿衣。公公李庆云接手后开始做横彩、祭文等,而奶奶于40年代也加入竹箱等各类物品。 他说,父亲李汉玉接管家族生意后,开始将生意多元化,除了保留原有的洋服和寿衣外,还制作神庙三角旗、神主牌、乩童服饰等。 “父亲也开始印刷T-恤,还有布条、大旗等,且提供手写大字服务。之后,我们兄弟仨接手时,才开始了纸扎、旗子和神主牌等生意。” 他说,最近,他们接到了制作大旗长竹的生意,这门生意鲜少人接单,他们在接到外州的订单后,决定尝试,而第一批长竹订单也顺利完成。 客制化纸扎品仿真度高 李家兄弟一再突破传统,设计和制作多个一比一比例的纸扎品,以假乱真。 他们曾经制作纸扎豪车、赌博机器、躺椅,都是顾客要求特制的纸扎品。他们采用电脑设计后,再用传统手艺合制,设计出一比一比例和立体感的纸扎品。 李成安说,他们接受顾客的要求和挑战,特制多款不一样的纸扎品,当中也成功打造了全马最大的皇船。 他补充,他们也制作神主牌,不同于其他同行,他们是有算字雕刻的服务。 李成长:坚持手写字 独一无二 李成长感谢父亲严厉栽培,从小迫使他必须写得一手好字,才造就今天的他练出一手好书法。 他说,他负责旗彩、拜祭挽联等的书法,虽然现在电脑客制化非常方便,但他仍坚持亲手写字,别具一格。 “电脑打印的字体虽然很多选择,但我本身写出来的,是独一无二的。” 李政廷:将加入二维码展示产品 后继有人!李成长的儿子李政廷也开始接班,从小就练习书法,写出自己风格的字体。 目前仍在求学的他,也计划将所学的程序设计用在纸扎店中,今年年杪或可完成专属的二维码扫描。 他说,他从小就在店内帮忙和学习,在了解了书法、旗帜和纸扎等手艺后,他也希望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并利用现代科技的便利,设计和编写二维码。 他补充,到时候,只要手机扫描,即可了解店内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便捷方便。 他也说,现在他还不是很专业,放假时才到店内帮忙,缝纫旗帜等工作,慢慢学习。
10月前
北马新闻
北马新闻
传承者 | 从小跟着“先生娘”学会捉丹 伍淳而:我不是圣手
对于“捉丹”这手艺,伍淳而认为并非有治疗的效果,反而是通过类如刮痧的方式,有助于缓解猪毛丹患者的不适感,特别是在淋巴部位适度地刮痧
11月前
北马新闻
北马新闻
传承者 | 从陋巷到网红店 多春茶座 三代传承坚守
多春茶座置身在横跨新街和日本新街的陋巷里,摆上几张桌椅的“店面”,一直都是老样子没有大改造,而60多年来也一直在卖着咖啡、炭烤面包、半生不熟鸡蛋等传统南洋早餐
12月前
北马新闻
VIP文
疫期大胆开店 结合新旧元素 榕槟茶楼创专属品牌
乔治市里的商业店铺倒闭新张,是百年老城里的一个正常现象,但却有一家店在冠病疫情反复不定时期突然新张开业,掀起了坊间一阵小轰动。 报道:曾雪爱<br/>摄影:曾雪爱、榕槟茶楼提供 乔治市里的商业店铺倒闭新张,是百年老城里的一个正常现象,但却有一家店在冠病疫情反复不定时期突然新张开业,掀起了坊间一阵小轰动。 2021年10月,榕槟茶楼从胡椒埕原址搬到汕头街现址。用来打造新店的乔治市老店屋,稍微保留当年的面貌,老店屋前身的“潮州吴发成菜馆”店名则被刻意保留下来。 [vip_content_start] 开业时受各界关注讨论 走进漆上青绿色的店里,港式怀旧但不失现代摩登感的氛围迎面而来,跟老店相比,新榕槟明显给人一种“新气象”外,也存在着一种升级后的高级感,到过新旧榕槟的人相信都会有这种感觉。 “那时候市场上确实引起小轰动,因为没人会在这时候开店。”老板之一的刘顺结(46岁)在回想当时新店甫开张,受到各界关注与讨论时,含蓄的说了这番话。 刘顺结是42年历史榕槟茶楼的负责人之一,主要负责楼面事务,而另一名负责人陈锡贤(42岁)则负责后厨工作,双剑合璧打理茶楼。 茶楼大老板也是创始人陈华杰(74岁)则退隐幕后,但每天都会到店里后厨制作点心。访问当天,老当益壮的他就在处理着茶楼里最经典的广式豉汁蒸排骨。 行管期间开拓线上销售 刘顺结原本从事销售管理行业,一场令人措手不及的冠病疫情,成了他人生的分水岭,从此卸下打工族身分。 他说,他从没想过反复的疫情,让行动管制令实施了那么久,暂时休业的茶楼,已经到了一个再也无法继续停滞的状态。 当时,他协助茶楼开拓线上销售服务,用线上平台卖点心,让行动受限不能随意出门的顾客,只要有手机都能点餐上门。 “疫情期间还碰到中秋节,榕槟的招牌月饼和公仔饼,也一概转到线上售卖,当时需要学习如何包装,我还亲自当送货司机,把顾客的订单送到他们家里。” 疫情带来的改变又怎么会仅限于此?当时,榕槟需要搬迁他处。 中央点心蒸气炉吸睛 刘顺结说,当年准备搬到汕头街新店时,原本只是想要复刻老店的样子,也即是摆上几张桌椅,然后开店营业,不做多想。 “当时,就有人建议不如为榕槟搞品牌,把新跟旧的元素结合,让老店的形象鲜明起来。” 他说,当时这个建议,还包括店里的室内设计,即在店中央打造一个点心蒸气炉,让顾客自助式取餐。 “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胆的建议,需要顾虑的事情太多了,比如要顾及到顾客能不能接受自己取餐、蒸气炉会不会影响店内温度等。” 放手一搏换来成功 不过,在无数轮的思想挣扎与冲击后,榕槟茶楼的团队决定放手一搏,接受了这个大胆建议。果然,大胆的跳脱换来今日意想不到的结果。 如今,榕槟拥有自己的核心品牌形象,看到青绿色包装就会联想到他们。店里弥漫开来的怀旧氛围,墙上挂着的老照片老招牌、卡座椅等,都是榕槟专属,更是店里打卡热点。 店中央蒸气炉上的一笼笼各式点心,亦成为了店里最吸睛的聚焦点。 陈锡贤:传统点心上花巧思 榕槟茶楼每天新鲜出炉的点心,约60至70种,由陈锡贤与后厨专业团队手工制作。 陈锡贤约14岁就在茶楼里打转,18岁正式动手制作点心,目前蒸、炸点心还有甜品,样样都难不倒他。 他说,他会在一些传统点心花点巧思,比如把芋泥角弄成天鹅造型,吸引顾客目光,大人小孩都喜欢。 “时代的进步,点心的制作过程已经改用机器取代人手。比如机器打的面团,制作出来的酥皮点心,吃起来口感更加酥脆。” 陈锡贤在高温的厨房里,动作利落的在捏鱼丸,每颗大小相同,完全不必称重。埋头干活的他,私下分享每颗鱼丸的重量、一个酥皮点心有多少折痕,所有食物的制作过程都是有根有据,不马虎。 顺应时代不断改变 从刘顺结准备的资料来看,榕槟大老板陈华杰,于1981年创立榕槟茶楼至今,一路上经历了许多转变。 当年,从白天卖点心晚上卖煮炒的“榕槟饭店”,到换上今日的榕槟茶楼招牌,只卖点心和炒粉类,再到现在只专注在卖点心。 榕槟初创时期,桌椅从允许摆到在街上让顾客用餐,到后来被规定只能在店内营业,经历过顾客不能接受这种改变。营业时间也从当年的从早到晚,改成现在从早上6时30分至下午2时30分。 不仅如此,近年来的榕槟,在好客的老板们带领下,成为了许多国内外剧组拍摄取景的地点。 频频出现在荧幕的榕槟,曝光率也随之大增,店门口外常常可以看到筑起的人龙。 老行业的传承,为的是能够延续到未来。传承的精神除了坚守传统,更重要的是随着时代趋势大胆放手改变,这样子的传承才能走得更长久。
12月前
VIP文
精选系列
传承者 | 辞工在家专心顾唐氏儿 篆刻匠陈家煜方寸世界
陈家煜是一名全职篆刻匠,他是因为6年前其患有唐氏综合症长子出世而辞掉工作,专心在家照顾“唐宝”之余,开始投入篆刻事业。
1年前
精选系列
VIP文
传承者 | 灯光音响 舞台命脉 康瑜娱乐机构第二代接手
灯光和音响,是华丽演唱会或舞台表演命脉,缺少这2个元素,就没味道,失光采了。 报道/摄影:颜维陞 灯光和音响,是华丽演唱会或舞台表演命脉,缺少这2个元素,就没味道,失光采了。 康瑜娱乐机构企业,是这一领域家喻户晓的灯光音响专家。如今,这一机构也已由第二代慢慢接手。 苏格镪:感谢贵人王敬声 康瑜娱乐机构企业东主苏格镪(55岁)接受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访问时说,涉足这一行业已有10年历史,从2013年开始从小型做起,现在已经越来越有规模。 他感谢贵人王敬声,后者当时经营新龙凤酒楼,一有华裔社团宴会或者结婚宴会,王敬声都会向顾客介绍给他,给他机会尝试。 “我可以说,从一个无名的娱乐机构,发展成今日家喻户晓的音响团队,得要感恩王敬声当时的相助。” 与妻儿分工合作 他指出,如今儿子苏康伦也培养出这方面兴趣,已开始跟随他的脚步,他对此感到开心,至少打下来的事业有人接手,也愿意与他学习,他也会慢慢交给儿子处理和担当。 他说,如今年龄也大了,一些活动需要在凌晨时刻才能安装音响,会耗费精神与体力,就由年轻人去闯,包括负责安装音响,这样他就比较轻松一点。 “我与妻子刘爱莉也可以专心的往外冲业务,接更多的生意和顾客,大家再分配安装和操控音响的工作。” 他说,他的音响设备非常齐全,有时也会到槟岛或北海一带工作,这些都是顾客给予的信赖与支持,才能一步一脚印走到今天。 “音响和灯光都是电子器材,需要好好保养与使用,才能与时俱进且维持良好的效果,满足顾客在听觉和视觉上的要求。 “这一领域同业也有互相交流,都会更新资讯去迎合顾客的需求。” 边做边学闯出春天 苏格镪说,中学时期他就喜欢唱歌,尤其喜欢庄学忠和姚乙的歌曲。 他说,从喜欢唱歌到出来出租音响给顾客,从2扬声器和播放光碟机开始做起,从小型的结婚宴慢慢做起,累计顾客和知名度,终于在10年后闯出一片春天。 他说,当时他也是一边做一边学习,并认为这一领域非常适合自己,所以才会投入金钱且用心去做。 “当年投入成本购买混音机、播放光碟机和电视机等器材,创业初期,有3名喜欢唱歌的朋友也来帮助,早上忙碌工作,晚上就可以客串出来唱歌放松一下,让人可以减压,又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行管期间另谋出路 苏格镪说,开始阶段他四处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器材,直到器材充足后,2017年才真正办大型的演唱会或歌舞台表演。 他说,当时的灯光音响界很竞争,大大小小音响业者也有4至5组,都尽量在争取顾客。 行动管制令(MCO)期间,是苏格镪面对最大挑战和难熬时刻,当时什么都不能办,演出或歌唱比赛都没了。 苏格镪指出,他只能变动脑筋想一想,做其他工作来维持生计。 他说,他使用罗里运输载货,协助顾客搬家载物品等,甚至网上售卖一些食品,当时一定要转变,不然就没有收入了。 “非常庆幸的是,冠病疫情结束后,顾客再次不离不弃支持。” 工作人员各有角色 苏格镪说,在他团队内,工作人员有一些属兼职,全职的员工只有3名,遇上清明月淡季,就接到很少订单。 他说,他的团队工作人员都扮演各自角色,有灯光、音响、控制和大屏幕背景等。 “有时我们也会收拾到半夜,若须要赶场,多数会操作到凌晨3时左右。” 苏康伦:盼做到家喻户晓 苏康伦说,他原本没有什么兴趣,不过跟父亲在一起办事,渐渐的对音响有了兴趣,而在3年前开设一家超级娱乐制作公司(Super Heavy Sound N Light)。 他说,他一定会帮忙父亲,尽量减轻父亲的负担,有生意就会接下。 “我们是双溪大年比较有规模的音响租借公司,所以我也期望越做越大,让整个双溪大年人都认识我们。” 他强调,灯光音响市场仍有需求,长远有得做,只担心政府有时会推出一些忧人心的政策,演艺界都得去面对和解决。
1年前
VIP文
北马新闻
传承者 | 李木裕传承母亲饮食文化 分享擂茶解乡愁
雪隆、霹雳,或是东马的古晋,擂茶是在小贩中心或茶室就能吃到的寻常美食,十分普遍,在北马,要一解擂茶的馋,大多只能往蔬食或素食馆去找,要不然就只能自己动手做了
1年前
北马新闻
VIP文
传承者 | 北马独特酱料传三代 鸿盛虾膏 立足一甲子
“虾膏”对北马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叻沙要放虾膏,罗惹酱、猪肠粉酱、鱿鱼蕹菜酱、酿豆腐酱等制作也少不了虾膏,它的鲜虾咸香是灵魂,没了它,酱料出不了场,食物乏味,可见虾膏的佐料配角相当吃重。 报道/摄影:李发联 “虾膏”对北马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叻沙要放虾膏,罗惹酱、猪肠粉酱、鱿鱼蕹菜酱、酿豆腐酱等制作也少不了虾膏,它的鲜虾咸香是灵魂,没了它,酱料出不了场,食物乏味,可见虾膏的佐料配角相当吃重。 虾膏酱市场看似不大,但北霹雳瓜拉古楼一家经营制作与批发已超过60年的鸿盛贸易公司却历久不衰,第一代由林鸿盛创办,第二代林瑞发(62岁)接手,第三代林毅斌(33岁)与林毅扬(31岁)两兄弟协助家业,传承家族事业朝向更系统化,食品安全规格管理,目前除了国内市场,也出口新加坡。 虾膏食品制作在我国属超冷门行业,目前以北马为主,因此也说是北马特产,尚在经营的业者不超过10家,而鸿盛贸易公司可说是其中具规模及老字号。 林瑞发:机械化生产卫生增产 林瑞发受访时说,虾膏市场不如酱青、辣椒酱大,但在酱料界中也占一定角色,公司在多年前经采用机械化生产,替代以前的木材生火,前后要花上约20小时,从虾水煮成原料,再加工成虾膏,工序繁多产量少,如今不断的改进以机械化生产,卫生且产量增加,才能把生意维持至今。 提起虾膏制作起源,也无可考究,但其原料来自虾水,一定要用海虾煮过的虾水,才能作为熬制虾膏的原料。 林瑞发说,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许多乡下地方包括渔村,家家户户养鸡鸭,而一些鸭农为使鸭蛋变得橙红,多会用煮过的虾壳喂养鸭子,鸭子产下的蛋,蛋黄就会是橙红色。 另一方面,许多渔村在当时已有虾厂,每天会煮很多虾,过后的虾水由业者们回收,收集虾水熬煮成虾膏原料。当年,虾水原料较易取得,后来养鸭人家越来越少,虾厂也陆续关闭,曾一段时期导致虾水原料缺货,后来在泰国、印尼等找到来源,才解决了问题。 蒸气炉制作锁住味道精华 鸿盛贸易公司目前是改用蒸气炉方式制作,把原料加配料一起搅拌排发水份,密封式也把虾膏独有的味道精华锁住,成为独特的虾膏味。以前传统式是以柴火通过人工不停搅拌,但过程的品质不容易 掌控,过程也太繁杂了。 蒸气炉的温度较高,品质较可管控,才能把确保上佳品质。而且,加工制作时间缩短,目前约5个小时即可完成,装桶冷却约数小时便封装。 孩子接手开拓更大市场 林瑞发说,父亲当年创业前是从事虾米业,每天也会煮很多虾,过后获得朋友的指点,利用煮过的虾水熬煮成虾膏原料,再加工一些面粉、白糖制成真正虾膏。 当年制作虾膏业者少,竞争不大,父亲过后把虾米业改为制作虾膏,慢慢发展起来。林瑞发说,他约16岁就跟随其父亲学习制作,以前真的很辛苦,每天都在火炉旁工作,一做就是一整天 。 他已经营了40多年,现在2名孩子从旁协助接手,要开拓更大的市场,就交给他们去发挥。 拟转型小型工业发展 协助父业的林毅斌主要负责客户及市场,弟弟毅扬则负责产品制作,各司其职。 林毅斌说,目前公司虽然保留家庭式制作,但在品质的控制与管理不断提升,尤其是产品质量安全,经常会进去化验,确保公司出品的产品是安全的。产品也已进军新加坡,因此,各方面的清洁、卫生、安全,都要符合新加坡食品单位要求。 他说,公司生产的虾膏有大桶装(24公斤)及小瓶装(240克) ,由于多数是熟客定购,一周会生产5天,寄往国内外客户。 “公司在考量着未来的潜在市场,计划从家庭式转为小型工业方式发展,并遵循清真认证(Halal)申请指南,以获取认证开拓穆斯林国内外市场。” 他说,公司已有一定的基础,唯有不断向前迈进,才能把产品推广至更大及更远的市场。 陈丽桦:虾膏是罗惹酱灵魂 经营串串罗惹的巴里文打“红鼻罗惹”陈丽桦受访时说,她的罗惹档,从父亲的时代就已跟鸿盛贸易公司购买虾膏制作罗惹酱。 “虾膏是制作罗惹酱料不可或缺的佐料,没了虾膏,罗惹酱就没了灵魂。” 因此,她的串串罗惹几十年来,味道不变,维持着品质。
1年前
VIP文
VIP文
传承者 | 百年神料店源成兴 手工檀香元宝 飘清香
气味,可以是人们认识一个地方的媒介。它看不见摸不着,有时久久不散,有时瞬间随风而逝,在不同的时候,构成不同的形貌。最重要的是在某个当下,它会引领你走入某个领地。 报导/摄影:刘雯诗 气味,可以是人们认识一个地方的媒介。它看不见摸不着,有时久久不散,有时瞬间随风而逝,在不同的时候,构成不同的形貌。最重要的是在某个当下,它会引领你走入某个领地。 乔治市椰脚街是一个味道多元交杂,气味浓烈的地方,在经过一些路段时会不自觉加快脚步。不过,门牌62号的“源成兴”,却是一个令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甚至是驻足一探究竟的所在。 这家百年老字号散发的清香令人感到舒服、放松,那是檀香的气味。在门口烈阳下曝晒的是一颗颗元宝状的檀香粒。 “这是香氛,还是曲奇(cookies)?”老外好奇地问道。 这家百年老字号神料店在观音亭附近,每天人来人往,路人因檀香的气味而走进店里,是常有的事。店主并没有刻意招生意,多数是路人闻“香”而至。当中有不少最初只是闻到香气而引起好奇的外地路人,成了常客,每次到访必采购带到印尼、砂拉越等地。 郭炎珠:进口纯檀香粉日制200至300个元宝 郭炎珠(74岁)每天都在店里亲手制作200至300个檀香元宝。她把昨天晒不够干的元宝搬到户外晒香,摆好之后,就回到店内的工作台前,重复她双手多年来的劳动。 首先,她从包装倒出澳洲进口的纯檀香粉,加上清水,搅拌成团。揉团看似简单,但却不容易上手,还得靠一双日复一日重复动作习得的手感。接着,把大团拼手感分出一颗又一颗的小颗粒,放到元宝型模具上印。印好后,还要用刀加以修饰,确保形状好看。 在台前坐了4小时,终于把当天要制作的分量完成,300个檀香元宝成型后,还要放到太阳底下晒个两三天才算大功告成。如果碰上阴天或雨天,可能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晒干,可谓粒粒皆辛苦。 晒香的时候也不能睡午觉偷闲,要守住,注意天气,不然当天的心血就会被雨淋湿了。 她也深知这种做法,在面对机械化生产时代,以及风俗习惯逐渐改变的现状下,耗上许多时间成本,也无法赚钱,但却是她消磨时光的日常劳作。 制香业日渐式微没逼孩子接手 目前以生产及销售手工檀香元宝粒为主的“源成兴”最初是一家卖米的杂货店,后来才开始制作手工香,产品还出口到印尼、泰国和越南等地。 这家店的创办人是林金熙与傅莲荷夫妻,林金熙在8岁南来,随后创办这家店。在极盛时期,在店的后巷设有制香厂,聘雇多达7至8人制作手工香。 如今,源成兴由创办人的媳妇,也就是檀香元宝手艺的传承人郭炎珠接手经营。她是在16岁那年(1965年)嫁给创办人的儿子林国良。 郭炎珠说,檀香元宝也是二十多年前才开始制作的,以往主要生产各尺寸的手工香。后来,因为失去了晒香空间的空间,就做得原来越少,到现在已经没有做手工香了。 “除了没有地方晒,手工香也比不过中国进口的香,特别是那些机械生产的香,越做越细,对很多人来说,这种比较实用。” 据她观察,市场对香料的需求也有所改变,现在主要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大量购买。有拜神的年轻人,很多都住在高楼或是公寓里,怕把家里熏得太香,只是象征式点香,神料买得越来越少。 “我本来只是在店里帮忙,十多年前才跟家婆学做手工檀香元宝粒,一直到现在。” 她育有3名子女,但大家都在各领域有所发展,她了解到该行业日渐式微,因此,并没有非要孩子接手不可。 访问时,她的女儿林淑萍也在场,询及是否有意接手这门手艺,后者表示,就凭这门手艺无法维生,而且点香也逐渐式微了。不过,可喜的是亲戚中的后辈已有人习得这手艺。 不含香精化学物 点燃一阵清香 郭炎珠说,檀香元宝的用途主要点燃后放到神台拜拜,这跟拿来拜拿督公的甘文烟元宝有差别,后者加了甘文烟。 “原本的原料还有炭,但后来因为比较难买到,只剩下纯檀香粉和水两种原料。完全不含人造香精或化学物,所以点燃后没有呛鼻的感觉,而是一阵清香。” 有些人也把它当成香氛,点燃后,让这气味在室内弥漫开来。燃尽后,还会留下一阵余香。不过,香气终究会随风淡去,就像传统的手工制香业。
1年前
VIP文
北马新闻
传承者 | 上网学手艺自制器具 “阿海哥”磨刀 真功夫
巴刹的一角,一名光头安哥低着头、流着汗,来来回回抽动手中的磨刀石,随着嚯嚯声把菜刀磨得又亮又锋利
1年前
北马新闻
VIP文
传承者 | 蔡永成心疼父亲劳碌 回乡重穿胶鞋务农
来自加基武吉的蔡永成(42岁)说,他父亲蔡南宏早年在甘蔗芭工作,负责开拖拉机,后来在他7、8岁时,父亲改行务农种蔬果,都是以短期蔬果为主,譬如茄子、辣椒、羊角豆、冬瓜、青瓜、西瓜和蜜瓜等,这些蔬果只需数十天就结果,在蔬果收成后就改种其他蔬果,一直这样轮流种植。 报道/摄影:张洁盈 成长时期听命于父亲,要帮忙务农,长大后多少会抗拒这一行,就想要出外闯天下,可是眼见父亲面对员工短缺问题,心疼老人家的劳碌,蔡永成毅然决定返乡,接管父亲务农工作,又重新穿起胶鞋,在芭场挥洒汗水。 来自加基武吉的蔡永成(42岁)说,他父亲蔡南宏早年在甘蔗芭工作,负责开拖拉机,后来在他7、8岁时,父亲改行务农种蔬果,都是以短期蔬果为主,譬如茄子、辣椒、羊角豆、冬瓜、青瓜、西瓜和蜜瓜等,这些蔬果只需数十天就结果,在蔬果收成后就改种其他蔬果,一直这样轮流种植。 他回忆从成长时期,因家庭环境关系,四兄弟姐妹在学校假期时,都需要帮忙爸爸务农,除了施肥、喷洒农药和收割蔬果等,他们也会开拖拉机犁土,所以现在回来接手,并不是难事。 [vip_content_start] 中学毕业后出外闯荡 加基武吉是一个小市镇,发展机会不多,所以当地不少年轻人在中学毕业以后,就会到外地升学、工作,蔡永成就是其中一人。 他曾到吉隆坡、新加坡、柔佛工作,沉浸在多个行业如建筑装修、石膏装修,后来才出来创业,经营住家、汽车隔热膜约5年,直到13年前得悉父亲面对人工短缺,即便是外劳也难请,经过深思熟虑后,身为长子的他就决定向父亲自动请缨,回乡帮忙,而隔热膜生意就交给弟弟来接手打理。 尽管蔡永成已继承父业,多半是请人打理,不过属于半退休状态的蔡爸爸还是会到果园走走看看,有时甚至也会下手参与。 “爸爸虽然已年届67岁,不过也闲不下来,担心惯常活动的,突然停下来会熬出病来,也好啦,给他出出汗。” 人工“帮”西瓜花粉交配 蔡永成说,初期回来接手时,还是会跟着父亲种原来的蔬果,如青瓜、南瓜、西瓜、蜜瓜、番薯和辣椒,后期才专注种2种瓜类——西瓜和蜜瓜,主要以西瓜居多,间中会种蜜瓜。 他家的西瓜属于一代交配品种,需要以人工“帮”西瓜交配,意即西瓜每次结花后,他们就必须在每天早上7时准备摘下雄花,赶在早上11时前解决。 “那时就是我们和时间赛跑的时刻,必须立即给雌花传上雄花的花粉,否则雌花在中午12时左右就会关上,就没法赶得上传花粉的动作,这样就会错过西瓜交配的最佳时机。 “我最记得小时候要帮忙爸爸处理西瓜的花粉交配,采了雄花后,一大堆蜜蜂就跟着我们来,怕得要死。可是,现在蜜蜂成群结队来追着我们传花粉的情况已很少见。” 种西瓜蜜瓜迎合需求 询及其他蔬果是否也一样的方式交配,蔡永成解释,一般上西瓜、金瓜都一样,西瓜收成比较好,也节省成本,而金瓜抗病能力强,用农药也少,算起来成本也不会太高。 只是,他后来为了配合市场需求,所以选择种西瓜和蜜瓜;西瓜每年可有3轮的种植期,而蜜瓜则据市场需求种植。 他补充,本地果商现在大多只收无籽西瓜,有籽西瓜已没有市场,他不能随心所欲来种植,否则卖不出去,就是亏大本的时候。 他说,他家的西瓜每次产量大概有100多吨,那已算是好收成,曾经试过最差的收成只有20至30吨,可是也曾经面对过盛问题,没人愿意批发蔬果时,真的只能囤在果园等烂。 “不是我们不要拿去卖或送人,只是量太多,要从果园送出去,也要有人来承担运输费,这不是一笔小钱,如果我们再自行承担,就亏得更多。” 不过,蔡永成只是负责种植部分,收成都交由一名主要批发商来负责包装、批发给其他果商,这样省却他在这方面的烦恼。 靠着这家批发商,他家的水果除了国内,也批发至外国如香港、台湾,看哪里需求就批发到哪里。 靠天吃饭 高风险行业 蔡永成坦言,务农算是高风险行业。以前的天气好,蔬果不需要喷洒农药来抵抗害虫,都有不错的收成,现在却需要注意虫害,如果不喷农药,收成可能就会受影响。 而且,他说,务农真的只能靠天气吃饭,必须配合天时地利人和。遇上雨量过盛,或者过于干旱,务农就面对大难题,泥土水分太潮湿,一些蔬果就会腐烂;太过干燥,浇水次数必须激增,否则蔬果没有充足的水也很难长成。 “以前,农耕只需靠着种植知识,可是现在必须集合一些技术,否则要继续以传统方式种蔬果,真的很难再维持下去,因为收成未必如预期。” 蔡永成试过面对虫害问题,在结果后发现蜜瓜的品质欠佳,就趁着还没长成,只有数个星期大,忍痛马上清理掉。 “现在成本太高,我宁愿在蜜瓜还没长大,就先解决掉,不然成熟后素质不好,也一样卖不出,到时亏得更多。” 橡胶树苗间“游离”种植 蔡永成说,其实种植地都不是他们自家地段,从父亲时代开始已是采用“游离”方式种植,就是在橡胶园翻种时,他们就在这些树苗之间的空地种蔬果,所以会不断“迁移”。 他解释,橡胶树苗需要约两三年时间才长成,他们利用这段时间来种蔬果,一来园主不需要自己打理杂草的,二来他们给蔬果施肥,也间接让橡胶树苗吸收营养,三来他们自己也不需要找固定的地段,成本就比较少,一举多得,也达致双赢。 “譬如西瓜,每年有3至4次收成,从播种到收成耗时75天左右,在一片土地上就可种上约七八次的收成。”
1年前
VIP文
VIP文
传承者 | 经理辞高职只为传承古早味 妈妈糕 每一口家常味
“每一口都是妈妈的味道!” 报导:李明慧 照片:李明慧、受访者提供 “每一口都是妈妈的味道!” 这是拥有无数粉丝的北海糕点“妈妈糕”(Mama Kuih)广告标语,也是陈鋋达(40岁)对传统糕点最初与最深的味蕾记忆,更是他坚持要传承下去的古早味。 “妈妈糕”以主打松软美味的“马来糕”闻名,这份古早味最初由陈鋋达的外婆传授给他的妈妈黄玉珍,然后再传承给他;三代人承先启后,不但延续了传统手工糕点的味道,也让更多人有机会品尝到温暖的家常美味。 陈鋋达:美味食物 不传承就会消失 陈鋋达之前从事网络营销行业,位居高级经理,直至去年为了向妈妈证明已全数传承了外婆与妈妈的制糕手艺,他毅然辞去高职,全盘接手妈妈制糕的生意,当起了“妈妈糕”的小老板。 奋身投入制糕行业后,陈鋋达非常清楚很多人对食物的赞许和崇拜,无外乎都是妈妈的味道,因此为了守护这份源自外婆与妈妈的古早味,他在精益求精之余,始终坚持味道、品质和卫生都必须到位的理念,确保顾客每吃一口“妈妈糕”,都是浓浓的妈妈味道。 陈鋋达认为,很多美味的食物,若没有传承就会消失,这也是他毅然决定继承妈妈糕的原因之一。 “我的父母只有我和妹妹一对子女,我妹妹对制糕没有兴趣,所以妈妈的手艺只有我一个传承者,正因为觉得传承这件事很重要,我愿意继承妈妈的糕点事业。” 此外,他也看到了传统糕点的发展前景,毕竟糕点是很奇特的食品,不仅是可以当成点心,也是红白事的必备品,就连生日宴,也少不了糕点做摆饰。 不能赚大钱 却能走得长远 他指出,虽然制糕行业不能赚大钱,但却能走得长远。他也不排除未来会设立中央厨房,为“妈妈糕”设立更多销售地点。 “不过,为免品质下跌,妈妈糕味道变质,我暂时还没有开设分行的计划,除非有中央厨房,我才会踏出这一步。” 目前陈鋋达的制糕厂是设在全家人早已搬离的老宅,除了有妈妈协助处理糕点配料,所有制糕和蒸煮工作,都是他与老员工茜蒂全权负责,至于太太和妹妹,则帮忙包装和接单事宜。 制糕工序一环扣一环 黄玉珍是在步入中年时才投身制糕行业,所以陈鋋达是在妈妈身边当了很多年小帮手后,才逐渐传承妈妈的制糕好手艺。 “我跟着妈妈学制糕大概学了三四年,学艺过程不容易,因为制糕工序一环扣一环,稍有疏忽,味道就会变质,而且还必须忍受高温烘烤及长时间的工作。” 陈鋋达说,自从接手这份生意后,他每晚都尽量在10时许就睡觉,因为凌晨3时许必须到工厂切糕点和处理锁碎事务,每天几乎只有五六小时的睡眠时间。 向顾客征求意见 不断改进 他强调,尤其是掌握妈妈的味道和糕点的软硬度最具挑战性,为了精准传承到妈妈的味道,他在学艺的过程中,经常向顾客征求意见,从中不断改进,最终才捕捉到妈妈糕的原汁原味 。 “如今我敢说,自己制作的妈妈糕,就是源自妈妈手艺一模一样的味道,也是我从小吃到大的古早味。” 陈鋋达说,由于手工制作传统糕点是体力活,所以很少有年轻人投入这一行,但若是他的孩子以后有兴趣接手,他会毫不犹豫的传承给下一代,让妈妈的味道代代相传。 他说,市面上的糕点有千百种,为何顾客会选择“妈妈糕”,想必这是因为“妈妈糕”不仅没有添加防腐剂,且每片糕点都是手工制作,最重要的是“妈妈糕”的味道始终没变。 开通网络 畅销到全国 陈鋋达早前就已运用自己身为网页设计师的专长,在脸书设立以“妈妈糕” (MamaKuih)为名的专页,这也是“妈妈糕”开始通过网络销售的起点,并成功将“妈妈糕”畅销全国,建立了广大的粉丝群。 他说,目前“妈妈糕”主要销售的糕点有七八种,包括马来糕、白糖糕、香兰糯米糕、咖椰糕、木薯糕、香草枧仔糕及双色香兰糯米糕(Seri Muka)。 为了拓展销路,陈鋋达也为“妈妈糕”加入了许多创意,包括在华人传统重大节日推出糕点拼盘作为祭拜用途,不但吸睛,也广受欢迎。 “我们也有为顾客打造精致拼盘,让顾客做为生日宴、聚会或喜事等用途,从推出至今,一直受到顾客的欢迎。” 蓝色迷你小卡车是活招牌 除了接受顾客在脸书及电话订购,“妈妈糕”的迷你小卡车不仅在住家外开摊,也有定期到特定地点开摊,同时会在各种户外活动亮相,蓝色的迷你小卡车宛如“妈妈糕”的流动明信片,不但成为该店的活招牌,也为各地民众带来美味的糕点。 陈鋋达说,由于没有人手送货,所以该店的糕点没有提供送货服务,不过顾客可以要求付费快递送货到家。
1年前
VIP文
更多传承者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