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传统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走进这间传统纸扎店,不一样的是,它开门营业不仅是做生意,还为传承传统民间艺术而生。在里面工作的,有不少年轻人。一般人以为的夕阳行业,在这里反而看见了曙光。 这间纸扎店,是年仅34岁纸扎师傅邱智伟的第六次创业了。他的前五次创业,都跟餐饮有关,但都无疾而终。 一转眼,邱智伟在纸扎业深耕已有9年光景。从一开始的“钱花完了、没得选了、做就是了”的傻劲和拼劲,到今日肩负传承民间传统艺术的使命,他的正能量和正面思维,深深地感染和影响身边的人。 邱智伟出生于柔佛州礼让县的一个淳朴小镇——玉射。从汲汲营营8年的餐饮业退下后,他用了45天,耗尽毕生积蓄走遍西马半岛各个州属,想要沉淀自己,远离当前的环境,看看外面世界的同时,也思考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 沉淀好自己后,他重新出发,走出了另一条自己也没想过的纸扎之路。选择从纸扎业出发,是因为邱智伟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也对宗教仪式深感兴趣。 餐饮业工作邂逅纸扎 提起幼时的成长经历,邱智伟侃侃而谈,“我们童年有借口出去玩,就是庙宇举行庙庆、普度法会的时候,爸爸会发出‘特别通行证’让我们出去玩到乐不思蜀,几点回家都没关系。”也因为经常接触神庙,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 邱智伟说,他的学历不高,读到初中三就停学。抱着“民以食为天,会煮会吃就不会饿肚子”的想法,他开始学习煮食,并在武吉甘蜜、马六甲和吉隆坡向厨师学艺。他也曾在马六甲租过档口、煮伙食和摆路边档,惟8年间的5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 2013年回乡后,邱智伟在一家餐厅打工。同年7月,他当上玉射一所庙宇的总务,因缘巧合下遇上了认识十多年的纸扎老师傅,“当时适逢普度,我要求他粘船、做大士爷,老师傅说他做完这次后,可能下次就要找别人做了,因为他年过七旬,体力不允许他继续做下去。”邱智伟当下就觉得师傅不做了的话很可惜,脑海便萌起学纸扎手艺的念头,“不过,师傅说他老了不想收学徒,只是说‘你要学的话可以来了解,但是没有薪水的。’”考量到当时做餐饮的工资也还不错,他并没有马上答应。 尽管如此,餐厅长达13个小时的工时,还有对生命意义和价值感到迷茫,终究促使邱智伟毅然决然地结束了在餐厅的工作,并通过一场深度旅游探索、倾听内心的声音。 吃苦耐劳习得的手艺 “我旅游回来后才确定要跟师傅学纸扎。2014年10月开始,我每天早上帮忙妈妈割胶后,11时就从玉射开车到巴莪学艺,做到傍晚6时才回家。”尽管老师傅一开始就说不会给他薪水,但后来还是有给他400令吉当作车油补贴费。 “首两个月是最挑战和考验耐力的时候,师傅带我去芭地砍竹子,竹子会割人的,我们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晒竹子,要把数千支的竹子扛出去晒太阳,下雨的话还要搬进来,一天有时要收三、四次竹子,真的很辛苦。” 竹子的考验是其一。后来,有厂家跟老师傅订了500只1尺高的小马,邱智伟的首二三十只小马都是照着师傅的小马样子绑,怎知绑了近200只后,师傅才告诉他说绑错了,需要重新改过,他被迫全部重新拆了再绑过。 到了第3个月,邱智伟才开始绑一些小样的东西,如轿子和佣人,即那些搭错了架构也不怕坏掉和跑形的;到了第5个月他才开始接触小间的灵屋,大的灵屋都是师傅自己绑,“师傅绑大灵屋的时候,我就偷偷瞄他怎么绑,从中偷师。不久后,师傅就说没有东西教我了,叫我自己出去外面找出路。”于是,邱智伟在2015年3月开始找店面,并在武吉甘蜜租下一间店后,5月尾正式开门营业,一切从零开始慢慢摸索,而创业的1万令吉资金,也是他向人借来的。 “当时初出茅庐的我只会绑小屋子和天宫座罢了,其他的都不会,开店后的首6个月是完全没有收入的。碰巧那段时间麻坡有一家寿板店在赶工,老板说他缺少人手,问我可否帮忙几天,我心想反正我也不会,就去帮忙一下,靠着这份打杂的薪水来补贴租金。”邱智伟说,他每个星期都会有两三天待在店里,开店的时候就将预先绑好的前院、后院、花园和金山,每天轮流摆在店外,但其实都是同样一套东西。说着说着,他自己也忍俊不住笑开了。 邱智伟说,他在麻坡打杂的刚开始,学的只是做小间的灵屋,很幸运的是,他遇到一位来自印尼的潮州纸扎头手,是专门做大间灵屋的,他赶工的时候就会叫邱智伟过去帮忙,加上印尼师傅乐意分享,他的纸扎功夫也日趋进步。 纸扎艺术亟需新血  “我在纸扎行业创业的那一年只有25岁,你是老人家的话,你信得过这个年轻人吗?我要做一场法会,我把最重要的灵屋交给他,时间到了他会不会交灵屋给我?他们难免会有顾虑和担心。” 最难撑的第一年熬过去了,邱智伟说,最艰难的时候是行管令18个月的时候,3、4个月的后备金很快就用完了,但他最终也挺过来了。行管令政策放宽后,庙里开始办活动了,纸扎店才渐渐有了固定的客源,而邱智伟依然坚守原则——不随便拉低价格影响商号、不自砸招牌,二来保留东西的品质。他坚信,只要把守个人诚信和品质,最终定能做出成绩。 行管令带来的冲击,也迫使许多纸扎老师傅提早结束营业和退休,“很多师傅年纪大了不想折腾,加上请不到人,年轻人又不要做,所以老人家就索性关门不做了。”邱智伟解释,纸扎业这一块其实有很多出路,因为现今的庙宇越建越多,“现在很多人做事都喜欢问神,也许是相信神明的指示就不需要自己承担责任吧,所以拜神的人越来越多,信徒也越来越多,庙宇自然也越建越多。纸扎业没落的时代我们应该看不到了,近50年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神庙有存在的一天,这行业一定还能做下去。”邱智伟一针见血地说。 想到传统纸扎行业需有人传承,邱智伟非常乐意将他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艺分享出去,“我们学到了就要传授,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才能延续这个民间艺术。如果你学了要自己开店发展独当一面,我还更想要优先教。”他以宽阔的胸襟欢迎更多人传承纸扎艺术。 邱智伟非常乐见徒弟在外自立门户,也完全不担心利益冲突的问题,他认为,很多东西,如果会失去的话,那它原本就是不属于我们的,“如果那不是你的东西,你也只是暂时握着而已。如果他们有本事抢你的生意的话,你应该更加骄傲,因为你是师傅,你的徒弟做得比你更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教出来的徒弟赚不到吃,那你就更加要自我反省,而不是担心徒弟抢你的生意。” 带新人打稳基础,再变通创新 经历过老师傅较为传统和坚持自己一套的教法,再到印尼头手只提供架构和方程式,剩余让学徒自由发挥的教法,邱智伟深有感触,“第一个师傅限制你,他不需要你创新,这样学徒会很好带;而新派的师傅就会跟你沟通,产生分歧就有创新,然后才会进步。”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去框住别人的想法,埋没别人的创意。他如今就是奉行新派师傅的做法,与他人分享经验,也给予自由创作的空间。 曾有学生到店里打假期工,邱智伟是非常鼓励及欢迎的。他认为,孩子们有工作做,就不会窝在家里打游戏或玩手机,同时能趁机让他们更了解什么是纸扎。“虽然他们将来未必会在这行发展,至少曾经接触过就有个基础。只要我有订单,愿意来学的,我都会接受,当然人数够了就不收了。” 来到当学徒的,邱智伟会要他们做笔记,“将我所教的笔录下来,是让他们留着以后自己用,这是他们的功课,你必须清楚知道自己做的和经历的东西是什么。”过程中,他会跟学徒相互交流,他着重的点在于,学徒要对纸扎有基本的认识,“至于如何变通和创新改进,一切靠自己,有了笔记就能经常复习,比如有些东西如普渡的大船只,一年就只做一次,你记录下来后,日后要做的话更加省时省力。” 尽管工作和生活已经步入正轨,但邱智伟认为学无止境,除了在纸扎品上听取顾客回馈再精益求精外,他还坚持在放工后阅读书籍充实自己。如今,他只要看到一所庙宇的外观,就能对里面的架构了如指掌;看神庙的装潢布置,就可以知道里面供奉的是什么神明。“也许我跟庙宇比较有缘吧,既然进了纸扎业就好好地做。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反而对可以学到更多东西而充满活力,过程中虽然不易,但是我受益匪浅,得到的知识终究是自己的。” 由于受限于店面空间小和上下货的限制,邱智伟在旧有的店面营业三年多后,就搬到武吉甘蜜工业区的现址。 他想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小地方也会有出路,只要肯努力付出,光阴不会辜负你。 对邱智伟来说,传承民间文化艺术是使命,回乡发展奉献是责任,使命责任两不误,但求无愧于心,为生命写下富有意义的篇章。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在数字时代阅报,鼓励中学生紧跟社会动态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为什么我会被抛弃?”弃婴展“提倡尊重生命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大马旗鱼丘浩延圆奥运梦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柯家浚徜徉科学宇宙 坐拥十七万粉丝
2月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古往今来,人们对高挂空中的那轮明月总有浪漫的遐想。每当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时,心中便会涌起无尽的思念与感慨。 月亮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美景,也是文化中的象征,代表着团圆和思念。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因赏月、吃月饼而广为人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人们会与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月饼作为中秋节的象征之一,承载着人们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月饼的种类和口味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从传统的莲蓉、豆沙,到如今的冰皮、流心,各种各样的新口味层出不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喜好。 近年来,制作月饼的饼家更是在口味和设计上下足了功夫,推出了不少别具一格的月饼,既保留了传统的特色,又加入了现代的元素,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雪隆区学生记者队采访了霹雳爱大华的绍华饼家,聆听他们制作月饼的故事。 绍华饼家是一家拥有近70年历史的老字号,如今已传承到第三代。每逢中秋节,这里都会迎来许多长者和游子,选购年度必备的古早味。 据第二代传人叶新金透露,许多顾客在中秋佳节前就会提前预订月饼,有些远在外地的游子甚至会专程回来,只为品尝这些传统的福州月饼。 第三代传人叶楚粮和其父亲叶新金,每年都忙于制作月饼,这些月饼不仅形态与市场上的普通月饼不同,呈现出小圆饼和小椭圆型,而且在制作工艺上更加繁琐,需要使用传统的炭火烤炉烘烤。 炭烤保持月饼油香口感 福州月饼作为福州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凝聚了浓厚的地方文化和丰富的历史背景。与市场上常见的广式月饼不同,福州月饼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传统制作工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福州月饼包括咸肉月饼、油枣(又称老鼠饼)、面茶饼(福州话称为“卓有”)以及多种口味的豆沙饼,如白莲蓉和黑豆沙。 油枣香脆甜而不腻 福州月饼是福州人最钟爱的一种传统月饼,其内馅由葱和肥猪肉混合而成,外皮则以炭火烤制而成。这种制作方法使月饼保持了肉馅的鲜嫩多汁,同时外皮也焦香酥脆。制作过程中,绍华饼家坚持使用炭火烤炉制作,虽然这种传统制作方法的使用步骤较为麻烦,但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月饼原有的油香口感,使其风味独特,充满古早味。 油枣则是福州的另一种特色。这种饼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粉、麦芽和熟面粉,制作过程中注重调和和烤制,最终呈现出香脆的口感。由于不含肉类成分,油枣是一种素食者也可以安心享用的糕点。它甜而不腻的风味,让人每次咬上一口,都能品味到传统工艺的精髓和福州特色的独特魅力。 福州月饼传承更需文化传递 饼的保质期不长,所以店家每天只生产当天所需的量。以老鼠饼为例,身为油炸食品的老鼠饼可以保存较久,但面茶饼一般只能保存两个星期,放久了便会出油并且味道会变差。豆沙饼则可以保存一星期。如果要保存久一点,可以放在冰箱里,吃的时候拿出来烘烤一下,口感或许会有些差别但仍能接受。 咸肉饼则与众不同,因为绍华饼家使用炭火烘烤的原因,咸肉饼放得越久口感会更好。如若拿冷藏后的咸肉饼去烘烤,味道会更加馥郁地散发出来。因此,有些人习惯多买一些月饼放在冰箱里保存,等到想吃的时候再拿出来烘烤,即便过了中秋节,也能随时享受到这种美味。 福州月饼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依靠技艺,更需要文化上的传递。每逢中秋佳节,福州人都会互相赠送月饼,表达祝福和团圆之情。福州月饼作为传统美食的一部分,不仅承载了地方的饮食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文情感。对于许多福州人来说,咬一口福州月饼,不仅是品尝美食,更是品味一种久远的乡愁和家乡的味道。 福州月饼的制作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改进,但它的核心工艺和传统风味始终保持不变。这种对传统的坚守和对品质的追求,使得福州月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叶楚粮:回乡接手助父母减负担 叶楚粮透露,自家做饼的模具都是特别从中国运进来的,不同饼都有自己的专属模具,形状独特,可谓独一无二。另外,厨房里的大木桌是从第二代传承下来的,因长时间在上面揉压面团制饼,桌面上已经有了一个凹痕。 每到中秋节,咸肉月饼或豆沙饼会成为大多数福州人送礼的首选佳品,以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思念。特别是那些长年在外的游子,更是在中秋节时怀念家乡的味道,特意从远方购买福州月饼。月饼承载了许多人的回忆和情感,成为连接家乡与外界的纽带。 叶楚粮透露,他曾在新加坡工作,后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而手工制作饼的工序及准备工作繁多,他担心父母继续做下去会吃不消。为了减轻父母的工作负担,他最终决定回乡接手这份手艺。 福州月饼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福州人心中永恒的味道和记忆的延续。它象征着团圆、家乡和文化传承,是每一个福州人心中深处最温暖的记忆。 学记感言:感受绍华饼家热爱及坚持 绍华饼家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力求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月饼。他们坚持选用优质原料,注重每一个制作环节,力求每一块月饼都能带给人们美好的体验。 在采访中,绍华饼家的负责人分享了他们对月饼制作的热爱和坚持,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美好展望。他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中秋节的传统文化魅力,以及月饼所承载的浓浓情意。 相关报道: 【专题】新增10v10对战更强大 打王者 别沉迷! 【专题】实践管理并解决问题 传奇学生社团 开发领导力  【专题】走过百年熏房见证鲁乃橡胶业兴衰  【专题】青年作者马尔科姆6岁起写作 挥发童心 书写童书  【专题】飞航学院CEO:较细心专注 女性 也可冲上云霄!
2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以前听詹宏志讲“热情”Passion,字面都懂了,其实没有真正听得明白。最近看见那份热情,是在写食文字时。 一个人吃饭,常常要记得营养师的叮嘱,兼顾方方面面。简单点个包菜肉蛋汤,不喜蛋花,要求主厨帮我把蛋煎熟再下汤,他也肯费这个工;咕噜肉和星洲米粉,都是其他主厨推荐的,作法不走捷径,没有加咖哩粉;那天走进厨房和他聊天,看他在忙着制作烧肉,不禁皱起眉头,连火爆烧肉、豆角烧肉的原食材,都要自己来,也太辛苦了吧?!因此,虽然脾气臭,我还是死心塌地捧他的场。 还有就是在采访红豆Cendol时,我从Auntie Peggy’s Classic的女掌舵人眼里,看见那份光!只是小小一碗红豆冰,但见她和弟弟忙进忙出,一边要制作ABC和Cendol、一边要和熟客闲话家常、一边眼观八方另外递了一份红豆过来“你试试看其实垫在冰下滋味又不一样”……营业了数十年,依然充满干劲和热情。难怪那么多死忠顾客。 荣记手工自制云吞面 再来,就是今天的主角“荣记手工自制云吞面”。 据我观察,荣记有3个坚持: 第一个坚持,云吞面云吞皮,都是坚持传统手工自制;第二个坚持,每次只煮一粒面,所以要吃,就得等候;第三个坚持,是严以律己,每晚坚持7点就睡觉,第二天一早才有体力备料。 她们家的食材,全部自制自备,云吞面、云吞皮、叉烧、烧肉、客家炸肉、卤鸡脚、咖哩鸡…… 几次来访,女老板的眼神都是越谈越闪闪发光,充满热情干劲! “荣记”来自彭亨文积(Manchis)小城。这里曾盛产火柴木,文积,就是从马来语Manchis直译。 潘老师傅在家乡文积经营“荣阳餐室”,自制传统手工云吞面云吞皮。 师傅的传统木棍子压面手法,自婆婆传下,到他已是第三代,这一投入,就是32年。他唯一改动食谱的,是改用高筋面粉。 木棍子压面,可以让面的密度变大、结实,增加韧性、爽口。制作完成的云吞面,应具有韧性、滑身、弹性这些特点。 潘师傅从压面的回弹力,就可以测出那团面起筋够不够。好的面条,要有弹性,吸水极少,不会吸走面汤,如果吸水过多,面条就会软烂,就不好吃。而云吞皮,当然是越薄越好,可是,薄就容易破,但凡手工压制的云吞皮,就可以做到薄而不易破损。 当女儿回家和他说,她想制面,传承家里的手工制面手艺。潘师傅说,他下巴差点掉下来,不敢相信。毕竟,经营饮食辛苦,还要自己手工制面更辛苦! 有女儿可以传承手艺,老师傅当然高兴,全力支持,还时不时跑来吉隆坡“看”女儿女婿的面档。文积小镇口味偏甜,吉隆坡偏咸,他们就调整;但有些事情就不妥协了,比如煮面,火力一定要足,所以家乡的“荣阳”,吉隆坡的“荣记”,都是坚持一粒一粒面煮,没有偷呷步。因为煮一粒面、和同时煮3粒面,口感会不同。 知道“荣记”,其实是位云吞面师傅带我来,他特别推荐说:“她们家的面,一入口就知道和吉隆坡口感不一样”。 哪里找“荣记”?谷歌键入“Wai Kwan Restaurant 相有海鲜茶餐室”,找到茶室,就找得到“荣记传统手工自制云吞面”了。
4月前
购置格峇雅(Kebaya)前,我先到马六甲一家店面租借了娘惹服饰。 那是家在小红书交口称誉的娘惹服饰租借店,并有需提前预约的妆发及拍摄服务。我见该店风评似乎不错,收费也还可以,更曾有韩国广播员亲临加持,便预约了时间并另加购了妆发及拍摄服务。 我其实没那么喜欢拍自己的肖像,但去年独自在法国旅行时发现除了风景照,自己仅有寥寥数张自拍,觉得很可惜。然而,在该网红店消费的实际体验并不好。我抵达该店无人招待,问了柜台的男士(后来才知道他是店主)他只说了一句“等喽”,态度高傲无礼。我本想掉头离开,但想到预约了妆发及拍摄服务,若临时毁约即浪费了妆发师及摄影师的时间。他们是靠接案子找收入的,想想还是隐忍下来。 我杵在店里等了很久,终于有人招呼我选衣服。格峇雅琳琅满目如此多娇,自接触日本《小仓百人一首》我开始爱上红色,于是选了红色上衣,搭配的裙子也是红色的。一身红的格峇雅穿在身上犹如第17首所述的红叶随风舞,赤染龙田川,神威之代亦未闻。换好衣服后,店员为我佩戴绣球花样式的胸针,妆发师给我盘发戴的是灿然生光的金色发饰。我喜欢绣球花,而金色发饰令我联想起《射雕英雄传》黄蓉初以女装登场的描写,这才击溃我自进店后的穆肃,扬起了嘴角。 好不容易完成妆造,我询问约拍摄影师是否已到场。只见店主从柜子拿出单眼相机,我顿感不妙。果然,为时一小时的拍摄甚糟,我最后看不过眼终于向他指定我要拍什么场景,要拍什么样的照片。而最后回店里挑选照片时我更欲哭无泪,因为绝大部分的照片不是曝光过度就是失焦,连最基本的基础都没掌握! 我最后挑选了不到15张照片,对方还问我为何选这么少。我不愿恶言相向但也不甘委屈自己,仅淡淡说了一句“你拍的照片全失焦了”便赶紧付钱,败兴而归。后来,我另外花钱上网找人将照片修图调色,才不至于如此不堪。 虽然这次租借娘惹服饰的体验奇差无比,却不减我对格峇雅的喜爱。 我本就喜欢传统服饰。汉服自是不必说了,以前从事全职文字工作我常穿上马来装出席各政府公关场合,也有一套红玫瑰印花的纱丽。喜欢欧洲文化的我即便大马四季如夏依然坚持穿洛可可风睡袍就寝,年过30仍不时穿苏格兰格裙。想当然耳,学日语后我购置收藏了一套和服及两套浴衣,更幻想自己哪天到中国旅行要去上海找师傅量身定制苏绣旗袍,还要购买刺绣风格各异的苗疆及蒙古民族服饰。 最喜欢格峇雅的刺绣 所以,更别说格峇雅了。格峇雅是各民族文化的结合体,令人着迷。据悉,“格峇”源自阿拉伯语,后受葡萄牙语沿用。我猜想,格峇雅之所以称为格峇雅或许与葡萄牙侵占马六甲有关。原型为穆斯林服饰的格峇雅西化演变成低胸正肩的剪裁,前面开襟也有点唐宋对襟披衫及褙子的意味。再加上大片花鱼鸟龙凤等浓烈中国风情的刺绣作为花边点缀,东西合璧的格峇雅竟如此丰富华丽端庄。 好看就不必说了,格峇雅我最喜欢的就是它的刺绣。不论图样是花的龙的孔雀的金鱼的,刺绣一针一线缝进我国多元文化相映辉的风土民情,精致华美——如此色彩斑斓却又无比和谐的千变万化,连在天上俯视人间的白云也要心生羡慕。 最后,我挑选数张经修图的照片上传至社交平台,获一波点赞好评。我老实坦承原图糟糕之极,并趁机鼓励他人到马六甲游玩时也租借格峇雅体验或拍照留念,只可惜效果不彰。更可惜的是,马六甲行时间有限,我最后没能买到格峇雅,只能等到下次买了。没事,再去马六甲之前,我要先努力瘦成一道闪电!
5月前
5月前
7月前
大相、中相及小相是马大华文学会相声组策划的一系列相声活动。从大到小,纵观整个活动布局,可谓囊括学生相声活动的重要舞台。它们分别是大型相声观摩会(大相)、全国中学生相声比赛(中相),和小型相声日(小相) 。 大相,是马大主办的大型相声观摩会,由大师及后浪齐聚一堂为观众演出。而小型相声日,则是让马大相声班的相声演员于大相亮相前积累舞台经验,并先让小相观众反馈,以帮助演员在大相的舞台上获得更好表现。至于全国中学相声比赛,则面向全国,以比赛形式推广相声活动,推选出优质相声演员,为相声界燃放年轻火种。   青年特约作者王修捷,讲师、音乐人。曾出版18本小说,音乐作品散见于海内外。 Facebook:王修捷   坚持推广相声的唯一大专 提到这三项活动,不得不提马大元老级的相声大师姚智祥老师及何佳文老师。姚老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相声演员,也是大相的表演嘉宾,往往压轴出场,惊艳四座。何老师目前为相声组老师,也在中相活动中帮忙引荐合适的评审,务求参赛者能够得到最佳的平台发挥。中相活动一般由这两位老师联手把关选出优秀选手。从开拓者到指导者,他们是马大相声发展史中最标志性的成功案例。 目前所有国内大学,只有马大一所大学在系统性培养相声人才,并将相声热忱推广到中学去,帮助学生了解相声。对此筹委们直言,希望过后能和别的大学合作,增加凝聚力,让相声活动去到更远处。 然而,这一路走来,事情并非完全没有波澜。首先,疫情冲击了全国各活动,自然也冲击了相声活动。第一届中相本为线下比赛,第二、三、四届,被迫转为线上。直至去年,才改为混合模式(初赛线上,决赛线下)。在疫情中求变,也不全然是坏事:线下相声活动虽然能够让参赛者及参观者来到马大感受无可比拟的现场氛围,但被疫情偷走的那几年,他们却靠着线上模式的便利,成功将相声活动带到全国各地,突破了地域限制。从中一到中六、从西马到东马,中相在线上模式时可谓无远弗届。今年相声活动重返校园,必会让大家重新感受到相声的现场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的努力之下,中相活动成功连接上东马的朋友。之前曾有两组东马相声演员来到。目前中相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盛事,但中相筹备之初,万事开头难。办事的人少、知名度不高。在姚老师带领下,学生熟悉着各种流程及正规程序,努力将活动上报教育部、积极接洽中学。随着教育部认证信函来到,中相活动已经是越办越成功。曾有老师反映,十分感谢中相的举办,让大家认识了相声。许多老师热爱文化,但没有合适平台。 而中相的成功,背后也有其辛酸:去年起,中相决定提供交通津贴给学生远道而来的参赛队伍。这些优良措施背后需要金钱支援,而他们的资金一向困难,无论是租借场地、交通津贴、奖金等支出,都需要善心人士的资助。而他们一路走来,排除万难,完成了任务。 在筹备大相活动方面亦有可观之处。第一届大相是通过相声组互相切磋表演慢慢推选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它是由观众和评审共同选出。起初目的是为了切磋并验收学习成功。在2013年,大相转型成观摩会,变成以表演为主轴。无论是大相或是中相,都有着一样宗旨:宣传并发扬相声,让这门古老艺术接触大众。 体现时事的相声更有共鸣 相声这门表演艺术并不容易呈现。语言、文化差异等因素都必须考虑在内。好的相声脚本,必须体现社会时事,拉近观众间距离。它不仅仅只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对生活的观察。具备以上因素,才能创作出适合群众的讲稿。有一个最好的例子可以说明此现象:中国相声演员虽然优秀,他们的相声稿却未必适合本地演出。 在表演形式方面,相声分为对口及群口,大相与时并进,注重创新,在尊重传统相声底下,也曾发展过新颖的表演模式。传统的基本功,如说学逗唱是少不了的,它也是相声课程中的例常训练。此外,训练正确发音、学习模仿人事物,增加观察力,也是确保演绎成功的关键。大相里拥有额外才艺的演员,也尝试将其他因素融入相声之中。去年的大相演出,相声演员翩翩起舞,呈现出马来西亚各种传统舞蹈,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舞者本身精通舞艺,用一门艺术去推广另一门艺术,是这群年轻人的新尝试。 对口相声由于有着配合,表演模式相对容易,借着逗哏捧哏互相配合,容易和观众起共鸣。单口相声最难,而群口相声由三到五人不等,难度在于掌控节奏。去年大相表演曾尝试以脱口秀为题材,在表演中发现,两者颇有共同点。然而,相声围绕在说、学、逗、唱,说话方式也与脱口秀有点不同。相声内敛,讲究三番四抖,脱口秀则直接而外放,直接爆点。日前国内开始兴起脱口秀,未来希望这两种同中有异的表演形式能大放异彩。   郑立慷:中资无文化障碍 华文华教成招商优势 喝着茶 吃点心 看相声 “茶楼相声”首场演出哏多观众捧腹大笑 入围《红星》最受欢迎男星引议 相声艺人苏维胜拍短片自嘲“谁来的?”  
7月前
8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