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何凯晶
会员文
草稿筑迹|南瓜爆红背后,濑户内海诸岛的艺术转型
濑户内海艺术祭与其他大型艺术节的不同之处,你必须翻山渡水才能去到它面前,它没有办法像多数艺术作品般巡回各个美术馆。艺术装置不再仅限于视觉,还包含空间。因此,感受这段路程也是艺术体验的一部分,并不止在你看到它那一刻,而在你寻找它的那一刻开始。 作者:何凯晶(草稿杂志内容总编,槟城创意园区COEX空间管理员) “南瓜总是让我微笑,它们是蔬菜里最幽默的”,那颗红遍全球的南瓜雕塑艺术家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在接受英国《卫报》专访如是说道。究竟哪里幽默了呢?当初我也只能对在各大媒体平台蹿红的黑色幽默感到不解,心里想或许有一天亲自去看看。 有一天我真的站在它的面前,犹记得那天赶上最早一班前往直岛(Naoshima)的船,抵达时没有想像中游客排队打卡的画面,我有幸目睹一颗孤独的南瓜,以大海为背景伫立在码头,黄底黑点,没有想像中的喧宾夺主,却意外与海蓝相衬,或许是目光锁住了某个定点,周遭的海也变得明亮清晰。 [nonvip_content_start] 因为此次走的是濑户内海艺术祭(Setouchi Triennale)路线,几乎每天都须乘船才能到不同的小岛看艺术品,整个旅途下来被海洋与山脉包围,当我以为自己快为此疲惫,黄色南瓜创造了新的“现场感”,果然需要站在它的面前,才能感受周遭海域的无限延伸。 南瓜作为成功的行销符号,让更多非艺术圈的人认识了草间弥生,认识了濑户内海,那是1994年艺术祭迎来的重要转捩点:不单单是草间弥生的第一个户外作品(毫无经验所以南瓜总是处在被台风吹走的风险),也是艺术之岛决定让所谓“名作”走出馆内,走到界外(Out of Bounds)的大胆尝试,利用废置空地,如谁家的中庭、草坪庭院、海岸、营地等,强调在地连结、“因为这个地方才有这个艺术品”的概念,场所不再是艺术品的容器,艺术家必须驻地创作——场域特定艺术(site-specific art)。 艺术装置是一种微建筑 这也是濑户内海艺术祭与其他大型艺术节的不同之处,你必须翻山渡水才能去到它面前。它没有办法像多数艺术作品般巡回各个美术馆,如果不在此地,就没有意义了。艺术装置不再仅限于视觉,还包含空间。因此,感受这段路程也是艺术体验的一部分,并不止在你看到它那一刻,而在你寻找它的那一刻开始。 有的岛屿交通并不便利,汽车不便于同行,仅能步行或骑脚车。更多的岛屿山脉延绵,时而拾级而上,时而谨慎下坡,停驻在不同的坡度,远方的艺术装置隐身于山林或田野,你以为路途还很遥远,可是每一步都是不同的视野。这些景象是经过设计的,明明搭个楼梯直接走下去就到了,偏偏需要依山沿海而行,或许是故意的,冲着来打卡艺术展品的人们,在你们看到展品前,必须先感受濑户内海的岛屿肌理。 除了海岸线上的南瓜,海堤上也有不少有趣的装置,如男木岛(Ogijima)上按山形而建的《步行山舟》,底下设计了趣味的人脚,正朝着出海的方向前进。女木岛 (Megijima)上沿着防潮堤,上面成列的海鸥装置,让物与景完美结合;岛上也不乏各种“二次创作”,让原本废弃的物料在废弃的空间重生。小豆岛(Shodoshima)上的破旧老屋加上了寄居蟹,屋子成了它的躯壳,大地自然成了它的栖息地。丰岛(Teshima)大竹伸朗的《针工厂》,利用岛上各种废弃木骨架,在旧勾针工厂重新搭建。几天的劳动洗礼下,我学会了再也不把它们当艺术品来看,它们是场域设计的一部分,亦是岛上的一部分。 【日本濑户内海艺术祭簡介】 国际上闻名的艺术朝圣路线,濑户内海介于四国之间,海峡之内,整个海岸线有数百个岛屿分布,自古以来就是海上重要的交通大动脉,随着各岛人口减少、老龄化加剧、地区活力下降,岛屿的特性日渐流失,通过艺术祭重新活化小岛。更多详情浏览:https://setouchi-artfest.jp
2年前
会员文
会员文
草稿筑迹|槟城乔治市艺术节——创意空间和在地文化的结合
平时不高使用率的公共空间,通过活动让更多人参与进来,看见空间被重塑的不同可能,打开更多想像。 作者:何凯晶(草稿杂志内容总编,现移居于槟城,跑跑工地,写写文字) 走过两年的疫情低潮,2022年是复苏的一年,各种实体活动接力返场,在吉隆坡甚至出现“周末太多活动,必须得选择”的情况。不仅是活动密集,马路过了午夜12点依旧车水马龙,购物广场人潮蜂拥,到哪里都有一种过于激动的“窒息感”。 这样的活动爆发力不单单是在市中心,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青年返回自己的家乡,疫情催生的互联网时代也让人开始不受区域的资源限制,辐射到周边各个村镇,人的流动不再是单一地往城市中心奔去,各方人马也开始在不同零散的点集结社群,如动·加影(Kajang)、仁加隆艺文市集(Jenjarom)、居銮南边有光(Kluang),“如何让自己住的地方变得越来越好?”是借着疫情下的反思,大家未来共同的关注点。 [nonvip_content_start] 往北部走看向槟城,每一年7月备受瞩目的槟城乔治市艺术节(Penang George Town Festival GTF),也带着精彩的活动回到大众视线,尽管少了大型聚众的活动,但今年多个活动的选址都相当有意思:从组屋屋顶、名人故居,到山顶生态森林。 免费的公共设计?在地对话的重要 乔治市艺术节一般从发出公告到实际结束日长达将近1月,由槟城州政府拨款资助,某程度保障了大部分的活动可以免费参与。虽然以“免费”来彰显这个艺术节的价值听起来过于“贪小便宜”,但我认为这件事反映在城市治理中,“免费”是代表了空间的公共与开放,并没有因为价码而拒绝了部分群体的参与。 以“掌中布袋─—汉丽宝公主”(Puteri Hang Li Po puppet show)为例,这个传统民间戏剧在经历“现代化”的过程,团长林云濠和团队虽然注入了创意新元素,也融入了在地语言,但是要重新走进民间,打破大家对布袋戏的固有印象,依旧面临很多实际操作问题,如果没人买票看要怎么抵消活动成本?因此平日演出的机会不多,但是借助艺术节平台的支持,团长林云濠成为设计论坛的分享人之一,布袋戏也有机会在世德堂谢公司(Cheah Kongsi)前面的大草坪演出,活动现场携老扶幼,座无空席,我相信这不是因为大家都喜欢看布袋戏,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它免费——对外开放。无形中成为了这一代人的在地记忆,也间接更认识自己生活的地方文化。 其中一个实验剧场Angin Ombulan分别在五条路组屋屋顶(Macallum Rooftop)和沿海城堡(Fort Cornwallis)举办,舞者是经由肢体接触基地的样貌而做出相应反应,在屋顶平坦的石灰地和在城堡遗迹高低不一致的,明明是一样的表演单位,却呈现不一样的演出和空间体验。 走出了荧幕,通过空间感受他人 作为重点活动之一的“岛屿岛——不只是美丽”台湾设计展览,即便也有几场分享会远程连线台湾嘉宾,但本次展览的统筹庄家源也坚持台湾场的3个嘉宾,聚集在台湾某个地点,再实时转播。而马来西亚场的嘉宾也从吉隆坡和砂拉越等地前来,就像某一位分享嘉宾——婆罗洲美学实验室创办人(Borneo Art Collective)张文婷说的“如今大部人追求价值大于价格,这或是个最好的时代由下而上做事”,这里的由下而上,不仅指特别活跃有想法的人,也包括指当面对面在同一个观点交流的场域里,不论你的专业和年龄,都可以通过现场产生的共鸣而大笑或拍手。 以活动为主导的公共设计,虽然只是起了临时转换空间性质的功能,活动结束后空间恢复原状,但是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平时不高,却通过活动让更多人参与进来,看见空间被重塑的不同可能,打开更多想像。
2年前
会员文
草稿築跡
何凯晶/告别是种练习──人间的中转站:蕉赖孝恩园
很少会单纯从空间规划角度来看一个殡仪馆,显然那是承载生离死别、过于“沉重”的场所。后来学习建筑,从设计者视角去看待空间和人之间的关系,原来建筑学既可以营造压迫的空间感,却也可以过渡满溢的情绪。
3年前
草稿築跡
会员文
【草稿筑迹】告别是种练习──人间的中转站:蕉赖孝恩园
我在参观孝恩园之前内心带着各种疑惑和焦虑,随着慢慢理解每个空间的规划理念和亲身体验后,我似乎也上了一趟新的生命教育之课,如果告别是种练习,那应该也包括对死亡不理解而恐惧的告别。 作者:何凯晶(草稿创刊号主编) 很少会单纯从空间规划角度来看一个殡仪馆,显然那是个承载生离死别、过于“沉重”的场所。儿时记忆模糊,对于亲友的思念早已安放某处,脑海却清晰记得哀乐低回,众人泪垂,铃声彻响,道士呢喃声中夹带焚香,这种庞大饱和的情绪堆砌的场景是不舒服的,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或许这应该就是告别式该有的样子。后来学习建筑,从此多了一个抽离的设计者视角去看待空间和人之间的关系,原来建筑学既可以营造压迫的空间感,却也可以过渡满溢的情绪。 [nonvip_content_start] 玻璃设计|大自然的陪伴 去情绪化,让死亡变成日常的一部分——我想这就是我对孝恩馆的第一印象。它隐身于蕉赖大马路(Jalan Cheras)之外,路过见到也如新颖办公楼无异。外墙设计采用全玻璃结构,挨着小山丘被绿茵包围,于是阳光也尾随你走进室内,整个空间通透明亮。大自然的光具有魔力,被撒到每一处,无论草地或沙发,仿佛能抚平所有物体的特性,这层光的滤镜让空间呈现顿时失去物质感和时空感,悲欢离合亦是。在孝恩馆,你随时可以找到一面看向外面世界的玻璃墙,也正是这种对外的连接感,让你的目光和情绪得以延伸。看着窗外的马路车辆行驶、为生计奔波的常人,仿佛也是当下的温馨提醒,“世界万物仍在持续转动啊。” 三分空间|告别式、情绪过渡空间 殡葬仪式举办的场所(孝恩厅)分别在2楼和3楼,空间规划上切分成3个部分,按公开、半公开和私密空间形式,划分成大厅、亲友休息厅、私人休息室、祭祀区和后廊服务区(可参考空间规划图)。空间的开放程度其实也对应了人内心的情绪,有时候你真的很想要一个人静一静,可以走进私人休息室、上锁、给自己一个喘气的空间;有时候你希望转换场景过渡心情,就可以走到大厅淹没在其他人群里。空间的多元选择,在重大事件面前,无意间照顾了我们每个人难以自控、起伏的心情,尤其在“殡”这个环节,是对往生者的告别式,是对生命的某一个缺失感到遗憾最强烈的瞬间。 大体护理空间|生命教育的延续 孝恩集团应该是全马首个推动“遗体捐赠计划”的单位,与马来亚大学医学系合作,如同捐赠器官的原理一样,开放让所有人自愿登记死后捐赠自己的遗体,供医学生学习人体结构,而捐赠的遗体被称为“大体老师”或者“无语良师”。在孝恩馆4楼空间,也特别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空间,作为学习和处理大体的工作坊,不仅细心考虑了服务流程的动线,也包括大体老师完成使命的后续安排。因此教学空间外还有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可以举办小型奠礼,让大体老师也可以完成“葬”的部分,以另一种形式走完生命最后一程。大体老师捐赠是我觉得整个殡葬服务中特别有意义的衍生,生死的启迪不仅限于血缘或情感,也可以是对专业的支持、对生命的探究、对人性的同理。 墓园|城市的公共空间 孝恩园的墓园以公共空间模式打造,尽管墓园和文化根源紧紧相依,不同种族的墓园形式各有不同,却不影响“好好悼念往生者”作为墓园扮演的公共功能,彼此尊重的前提下,不管是穆斯林、基督教徒、佛教徒,大家站在往生者面前就是一个亲人。由于墓园占地面积大,涉及社区或者城市尺度的规划,西方国家的墓园也同时为休闲公园的一部分。而在马来西亚,由于大家对于死亡的避讳,它依然是一个神圣之地,而它有多神圣也等于它有多恐惧。生命的轮回,情感羁绊的留存,仔细想想理应温馨温暖,何以变成令人畏惧不已的场所?我在参观孝恩园之前内心带着各种疑惑和焦虑,随着慢慢理解每个空间的规划理念和亲身体验后,我似乎也上了一堂新的生命教育之课,如果告别是种练习,那应该也包括对死亡不理解而恐惧的告别。
3年前
会员文
周刊专题
【杂志新浪潮/03】草稿|零经验,那就从零开始
《草稿》创刊号的主题就叫“踏出来”,恰好成为团队座右铭,让这群素人没有包袱,踏出舒适圈尝试新玩意
3年前
周刊专题
更多何凯晶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