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何华

南方大学学院举办的“南方文学之旅”,从2015年开始,集合马新两地诗人、作家,采用四种语文(华文为主),以诗文朗诵、影像作品以及弹唱等形式,走进马来西亚中学,在年轻学子中播下文学的种子;也走进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艺术之家小剧场等文化场所。今年5月我有幸加入,到了雪兰莪州的5所国民型华文中学:适耕庄育群、巴生光华和中华、八打灵公教、加影育华。至此,南方文学之旅一共走了25站。 南方文学之旅的领头人是王润华教授,他和夫人淡莹,都是新加坡文化奖得主,他俩用文化奖奖金赞助这一文学盛事。一路上,通元、勓温、振弘等人忙前忙后,协调整个行程,工作无微不至,令人温暖。 我之前一直以为只有马来西亚的独中,学生的华文才好。这次,我们到了上述5所国民型华文中学(简称“华中”),才发觉“华中”学生的华文水准,同样很高。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坚守与热爱,令人动容,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5场朗诵,每一场都有学生加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朗诵之精彩,个个可以拿冠军。适耕庄育群国民型华文中学,一位瘦小的男生朗诵了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的〈种种可能〉,这位诺奖得主是我最喜爱的诗人之一,本以为她的诗充满哲理,非常深奥,并不适合朗诵,却没想到这首〈种种可能〉,即“我偏爱电影/我偏爱猫/我偏爱瓦尔塔河沿岸的橡树”,几十个“我偏爱”一气呵成,太适合朗诵了。因此也改变了我对辛波斯卡诗歌的看法,像辛波斯卡这样的大师真是无所不能。 王润华的〈皮影戏〉(华语、英语、马来语3种语文朗诵)、淡莹的〈楚霸王〉〈心愿〉是每场朗诵的招牌节目。许文荣朗诵〈芝加哥的雪〉,给热带南洋带来一阵清凉。来去匆匆的小曼也赶到巴生的光华中学,朗诵了刀光剑影的〈冷奴〉,也是同一场,作家陈蝶朗诵了〈侠疯〉,两首武侠诗,相互交手。 遗憾当年不知道凯里尔 在加影的育华中学,王修捷弹唱了他创作的歌曲〈苏丹街〉,词曲皆好,是一首可以传世的作品。诗人邢诒旺吟唱了两首印尼诗人凯里尔·安哇尔(Chairil Anwar,1922—1949)的作品〈我〉和〈木麻黄摇摇〉,两首诗都是邢诒旺自己翻译的,并谱曲。感谢诒旺的吟唱,让我认识了这位27岁病逝的天才诗人。他对自然、生命、死亡有着十分敏感和敏锐的体会,〈木麻黄摇摇〉一首,诗人见窗外落叶飘零,兴起感叹:“生活只是延迟着失败/日益远离同窗的情谊/也知有些仍然未表白/直到末了的我们放弃。”凯里尔·安哇尔1922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棉兰,直到十七八岁辍学。后居住在雅加达。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在雅加达。十多年前我去过苏门答腊的棉兰,遗憾当时不知道凯里尔·安哇尔,否则应该会去寻觅他的少年踪迹。看来我对东南亚文学还是了解太少了,时时会跳出一个我没听说过的、令人赞叹的天才,譬如这位凯里尔·安哇尔。 王润华教授说,南方大学学院广开大门,对外招生,尤其欢迎中国学生前来留学。目前南方大学学院就有一些来自中国广东、河南、山西的老师和同学,他们也参加了这次文学之旅。来自山西的武文超研究贾樟柯的电影,大家叫他文超,我一语双关称他“小武”,小武不愧是研究电影的,他朗诵了导演毕赣的诗作〈路边野餐〉(这也是毕赣电影的名字)。 除了走进5所华中,我们还参观了马来亚大学和新纪元大学学院。这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是王润华教授和诗人淡莹捐赠著作予马大马华文学研究中心,马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院长拿督黄子坚教授郑重承诺,将所获书籍珍藏于马华文学研究中心,集中一处,以保持其完整性。 南方大学学院领导非常重视这个活动,校长蔡润煌、副校长梁龙光轮流随行指导,跟着团队走完5场。
5月前
  农历新年期间,各种红盖罐子装的年饼纷纷占了超市里显眼的货架,加上新年的背景音乐,真是喜气洋洋。这里谈谈鸡蛋糕(Kuih Bahulu)、鸡蛋饼(Kuih Kapit)和蜂窝饼。   大约七八年前,台湾古早鸡蛋糕风靡新马,那几年引进很多这类台湾蛋糕店。为了图便宜,周末我去新山城中坊买过几次。台湾有古早味蛋糕,其实南洋也有自己的古早蛋糕。现在超市里卖的鸡蛋糕都是一大塑料罐包装的,想必是工厂机器烘烤的,以前都是家庭手工自制。我在马来西亚小镇吃过很好的传统炭烤Kuih Bahulu,真是绵密喷香,浸一下咖啡再吃,更添滋味。它是新马华人新年的应景糕点。法国小玛德莲蛋糕(Madeleine),因为普鲁斯特而名声大噪。一种糕点被一个作家无意间捧上了神坛,没有更甚于玛德莲的了。林金城先生称Kuih Bahulu就是南洋的小玛德莲。被他这么一说,顿时激活了口腔记忆,每个人、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不同,各有各的味觉记忆和联想。小玛德莲是法国人的记忆,Kuih Bahulu是南洋的记忆。南洋的鸡蛋糕,鸡蛋糊倒入模具,导出一瓣一瓣的花纹,饱满而温柔。   我看过尤东暐的一些新年应景工笔画,十分精彩。鸡蛋糕、鸡蛋饼以及模具都入了画。去年6月,我和朋友去马来西亚旅游,在霹雳州的江沙买了制作鸡蛋糕和鸡蛋饼的模具。尤其是鸡蛋饼的模具夹子,可以当工艺品收藏。   鸡蛋饼也叫粿加必(马来文Kuih Kapit的音译),是新马华人最喜爱的年饼之一,也有人称它为“娘惹鸡蛋饼”,形状通常折叠成扇形(烤好后趁软折叠)。成品酥脆可口,浓郁的蛋香混合着烘烤后的焦糖香和椰香。老一辈华人习惯用美禄(Milo)罐存放粿加必。粿加必是娘惹把南下广府人的鸡蛋饼做了“在地化”改良,加了椰浆,更香。Kuih是糕点的意思,Kapit是夹的意思。模具的两面花纹,一面代表峇峇,一面代表娘惹,甜甜蜜蜜夹在一起。这种鸡蛋饼还有一个英文名Love letter(情书)。当年家长反对自由恋爱(尤其是异族恋爱),恋人们就把“情书”藏在鸡蛋饼里瞒天过海,偷偷传情。这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给鸡蛋饼折叠出另一种“涵义和滋味”。   去年春节,在老师家吃到蜂窝饼(蜂巢饼)。看名字就知道它的形状如蜂窝。这种饼源自印度,后流传于马来社群,也是华人春节的常备点心。它是跨种族的食品,也是南洋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体现。对了,它的形状有点像山西莜面栲栳栳,排列成蜂窝状。不过,栲栳栳是蒸的,蜂窝饼是油炸的。 ● 食物体现种族融合   我还特别喜欢花生脆饼(Peanut cracker)和印度圈圈饼“姆鲁咕”(Murukku),早上用来配粥、配咖啡、配茶,都不错。 花生脆饼里除了花生米还有江鱼仔。新马一带很喜欢把油炸花生米和江鱼仔配在一起,餐馆里的开胃小菜就有这么一碟。记得师母淡莹常说江鱼仔补钙,对眼睛好。现在网上资料丰富,有不少制作花生脆饼的视频,改进的油炸工具像一个“天平秤”,一边一个小托盘,将添加了各种香料的面粉(也有用米粉)糊状物倒入托盘模子,再摆上花生米和江鱼仔,放入油锅炸,快好时,饼会自动浮起。作家林高告诉我,他小时候常去印度店铺买这种饼吃,那时只有花生米没有江鱼仔。实际上,江鱼仔确实有点多余,小鱼凝固在饼中,对素食者来说,看了很不舒服。当然,也有商家考虑到素食者需求,不放江鱼仔。 关于这种饼,我问过很多人,几乎都说是印度零食,但也有人坚持认为这是印尼零食,尤其在爪哇非常普及,还有个名称叫Rempeyek(Peyek),印尼的穆斯林喜欢做Peyek吃,马来西亚也常见。后来,信奉伊斯兰的印度人才开始学习做这个来卖,市面上也就慢慢流行开了。其实,在新马一带很多食物的源头已经模糊了,这个现象很普遍。譬如:Achar(亚喳),现在多以为是娘惹小菜,其实最早是马来人的小菜,不过娘惹把它精致化并推广到各族。现在华人餐馆也做亚喳,用它配五香卷。南洋,五彩缤纷,各族并存,而种族融合最早总是体现在食物的融合上。   如果说,花生脆饼的“所有权”存有争议,那么圈圈饼“姆鲁咕”(Murukku)属于印度零食,这是一致公认的。比起花生脆饼,我更爱姆鲁咕。做这样圈圈饼的工具也很特别,一边挤压一边旋转往油锅里下,也是技术活。   姆鲁咕(当然,花生脆饼也一样)里有不少香料如茴香、孜然、芫荽粉等,实在很香很香。印度人是会“玩”香料的。姆鲁咕咬起来,咕噜咕噜,会沉醉在这种声音里,有一种“蛊惑”的力量。我们大可不必情感专一地盯着华族的马蹄酥、豆沙饼、红龟粿、叉烧包……只需稍稍把视线转移一下,就有“新欢”上嘴。   记得以前公司的印度同事,在屠妖节时会在茶水间放一罐姆鲁咕给大家分享。有一阵,我常买姆鲁咕,吃到口腔起泡为止,现在有节制了,吃两个,听听“咕噜咕噜”的声音,很满足。如今都说油炸食物不健康,不油炸哪来这么好听的声音!生活,是应该有声有色的。 ● 我喜欢吃黄金糕   每个人都有偏爱,南洋糕点我觉得黄金糕(Kueh Ambon,也称Bika Ambon)最好吃。每次经过Bengawan Solo,总会买一两块黄金糕,这种糕点呈蜂巢状,有弹性,带有淡淡的酒香,真诱人。它由木薯粉、鸡蛋、椰汁、酵母、糖等制成。也有人称它鱼翅黄金糕,不是里面有鱼翅,而是长形蜂窝像鱼翅。我喜欢黄金糕可能与它的构成含木薯有关。   前年,一位作家好友请画家许梦丰吃饭,邀我作陪。饭桌上我随口说一句“我喜欢吃黄金糕”,不料它也是许梦丰的最爱。印尼棉兰的黄金糕很有名,许老师曾有学生是苏门答腊棉兰人,以前常带给他黄金糕。他说:“有几种颜色的包装盒,红色的最好。棉兰的黄金糕因为用椰花酒发酵,所以格外香。”一句话点醒了我,难怪,棉兰的黄金糕口感不同,关键就是椰花酒。我认识一位印尼老板,棉兰人,家乡来人总少不了携带几大盒黄金糕,每次提到老家来人,得意得有点不可告人却又想昭示天下,那神情让我想到张爱玲的句子“他阴恻恻的,忽然一笑,像只刚吞下个金丝雀的猫”。   南洋的气候、阳光,一定影响食物的色彩,我对五颜六色的南洋糕点非常痴迷。有一种蓝花糕(Pulut Tai Tai)看起来十分雅致,像元青花。蓝花糕一定要配咖椰酱(Kaya),才好吃。用新鲜椰浆和香兰叶,配以鸡蛋和蔗糖精制而成的咖椰酱,可谓奇物,让人味蕾惊喜。 咖椰酱、黄油和吐司也是绝配,如果你的听觉特别好,你可以听到咖椰和黄油在热吐司上“滋滋嘶嘶”的融化声;准确说,不是听到,是看到!那不是听力,应该是视力,或者说两种力综合在了一起。闭着眼睛咬一口,体会一下平民化的醉生梦死,便觉畅然。
2年前
1月中下旬,新加坡啸涛篆刻书画会举办会员作品展,这次的展名叫《石叻坡上》,石叻坡是新加坡的旧称,顾名思义,集中呈现南洋民俗文化,包括美食、方言俚语题材的书画篆刻作品。 “啸涛”是星洲最为活跃的艺术团体,创会会长是已故的陈建坡先生,许梦丰、李福茂、赖瑞龙、曾纪策等名家都是该会的元老。这次展览精彩纷呈,我特别注意到尤东暐的三幅工笔画琴条。 尤东暐1980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目前是国大医院内分泌专科医生。他自幼从父习书;2001年,受业于马来西亚名家夏子固(振基)先生门下;后又得太老师台湾书坛耆宿戴畹芗(兰邨)先生指点、启发和影响。 按照年纪,东暐是介于第三、第四代之间的书画家。之前,对东暐的书法和篆刻有所关注,此两者确实也是他的强项,相比他的书法和篆刻,绘画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隐约记得,他画过花鸟,尺幅不大。但,这次他的三幅琴条,非常抢眼,简直就是脱胎换骨,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琴条是特别窄长的条幅,因形如古琴,故称琴条。东暐这3幅一组琴条,画面以南洋美食、花果、器物为主,尺寸皆为23x 138cm。第一幅为《寿比南山福更多》,绘有红龟粿、红钱、红圆、粿模、娘惹篮子,还有一只可爱小乌龟。其二为《此日安闲抵蜜甜》,绘有Ondeh-ondeh(椰丝球)、娘惹青花瓷盘、娘惹瓷砖、班兰叶、椰子、GulaMelaka、两只小蚂蚁。东暐用了陆放翁诗句做题,他在款识中特别提及Ondeh-ondeh,曰:“南洋娘惹粿中有此翠绿甜点,外覆椰丝,其椰糖内馅堪抵蜜甜。”画中的GulaMelaka(马六甲椰糖),用马六甲来命名,因为这里产的椰糖质量好。椰糖不是椰子水或椰子肉做的,它是由椰花汁加热提炼成糖浆,冷却成块,就成了黄褐色圆筒状椰糖。Gula Melaka可是南洋美食的灵魂,用它做蛋糕、发糕、煎蕊(cendol),都非常好吃,咖啡和奶茶里加了椰糖也格外香,娘惹菜更是少不了它做调味品。其三为《花开大吉步步高升》,绘有年糕、竹筛、凸顶柑、富贵花、蝴蝶。东暐解释:“我从小认知的‘富贵花’不是花中之王牡丹,而是沙漠玫瑰。花盛开时可真是艳丽喜气,还可当盆栽来种。柑与粤语‘金’同音,若称橘则为‘吉’的谐音。年糕,意味年年高、步步升。南洋的蕉叶香的年糕与中国北方的不一样。传统蒸年糕时的禁忌,小孩不准进入厨房,为了避免说不吉利的话,几乎是被完全禁言的。蝴蝶,谐音‘福迭’,寓意幸福绵延不断也!” 海派画家吴昌硕喜作“岁朝清供图”,除了梅兰竹菊,图中也有佛手和南瓜。东暐因地制宜,精心选择为他所用的南洋元素,巧妙构图,使得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岁朝清供图”,有了“在地化”的演变,我称之为:南洋岁朝清供图。 有变通能力 气格清雅 尤东暐在他同辈画家中,学养很好,对民俗文化也有心得,他对南洋器物情有独钟,娘惹瓷砖、瓷盘、竹篮、粿模,都入了画中,这是他对“博古画”的开拓。中国博古画,是一种摹写古代器物形状,或配上古器物图形装饰的绘画,通常学者文人擅长博古画,没有知识和学问铺垫,仅有技术,是画不好博古画的。博古画到了南洋,不一定要画青铜器、拓片、秦砖汉瓦,也可以画峇迪布料、娘惹器皿等等,东暐有这个变通能力。 东暐的色彩感很好,他应该受到李福茂先生的启发,福茂老师的画,华丽但雅致。东暐的3幅琴条,年节应景,用色当然要喜气明艳(尤其是《寿比南山福更多》和《花开大吉步步高升》两幅),但红艳绚丽,一不小心就会变得俗气。值得称道的是,我们在东暐的画中,看到的是清贵,他是懂得如何避俗的。他把俗事俗物画成了雅趣雅调。本质上,东暐是个俊雅之人。 画家的选题和立意,很重要,一旦发现适合表达的主题,技术也会跟着进步;相反,技术再好,找不到抒发的出口,也没用。主题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东暐找对了主题,也就有了努力的目地。 新加坡画坛前辈许梦丰先生曾撰文鼓励尤东暐,他写道:“东暐热爱文艺,气格清雅,又能运用其文学底蕴,自成机杼,况对艺事,认真执著,追求完美,作品不轻易见人。我肯定,在艺术长跑的道路上,他必是能到达终点的一位。” 路还长,终点也远。东暐,加油!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