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保险共付

保险共付的优缺点一体两面。这也是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说的,世上不存在解决方案,而是利益上的妥协(there are no solutions, only trade-offs)。保险共付就是一种利益妥协,我们该学习的就是寻求妥协方案的精神。 上一篇文章提到保险共付(co-payment)的概念以及我国医疗体系需要改革。这一期就深入谈谈保险共付的优缺点吧。 我们想象一下,A生病了需要自己付钱看医生,而B生病了却可以通过保险索取全部费用,甚至连索赔程序都免去了,请问,在所有客观条件,例如基因、智力、收入都相同的情况下,A和B,谁会更注意自己的健康? 答案很明显,就是A,因为在所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只有A多了一个限制条件(自付医药费),所以A完全有经济诱因去照顾自己的健康,如:改善饮食习惯、多运动,以及定时检查身体状况等;即使看医生,也会更谨慎判断是否所有疗程都需要,有没有过度治疗的问题。 这就是保险共付的第一个优点,通过让投保人承担一小部分的医药费用,例如每次门诊都需要支付5到10令吉不等,才能使用医药卡,或者一年里的首500令吉需要投保人自行支付,后续费用才能开始索赔(这也是deductible的部分,也是自付额,或者起付钱),以此增加他们照顾自体健康的经济诱因。 你有使用过公司提供的医疗保险去挂门诊吗?那你大概率都拿过一堆不需服用,或者过于昂贵的药物,例如喉糖和止痛药等等。这些都不是零成本的,公司明年更新保单时可能就需要支付附加保费(loading fee),因为保额完全不够用。 第二个优点,选择保险共付后,保险公司知道你有经济诱因去照顾身体健康,所以他们也愿意降低你的保单保费。一些情况下,如果你的保单有一定的自付额,例如500令吉,那么你的保费也会相应降低大约1到200令吉,3年下来大约能省下500令吉。换言之,不仅你自身更注重身体健康了,此举还能帮助你减少保费,一举两得。 第三个优点,随着越来越多人愿意选择保险共付或者自付额的保单时,保险公司就会看到投保人们会有行为上的转变,慢慢变得更加健康(也就是少索赔这方面来体现),那么这类保单就具备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每年提高保费的概率以及幅度就会相对更低。一样,都是省钱。 我记得巴菲特早期投资GEICO时就有提到,之所以会选择这家提供车险的保险公司,是因为他发现这家公司的许多投保人都拥有军人背景,他们在开车时比一般人更加谨慎,索赔率也更低,是一笔非常好的生意模式。很多人喜欢将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看成互相对立的关系,其实他们更多时候是共生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说完优点,我们来看看缺点。保险共付的主要缺点就是它会大大降低 投保人看病的意愿。在美国,因为医疗费用极度高昂,纵使经济条件相对宽裕的中产家庭看病也非常吃力,更别说普通百姓。这就导致在美国有一些奇怪的迷信,即如果生病了,人们往往会先自我检讨,认为是自身体质不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检讨受害者” 。因为只有这么做,才能够掩盖自己囊中羞涩的状况。 一些研究表明,自付额保险和保险共付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会造成人们因为经济因素而常常拖延寻求治疗,最后酿成大病的状况。因此,如何在投保人 “过于积极” 看病和回避看病之间拿捏得当,就是一门学问。什么样的状况能够全面索赔,什么时候需要支付一些金额,这些只能在有了更多数据后,才能够慢慢调整。 但,马来西亚的情况是,公共医疗服务(也就是政府医院)费用极低,也一定程度导致人们在照顾健康方面有持无恐。或许推行保险共付会是比较好的学习过程,也是国家银行要推行的主因。 其实,保险共付的优缺点一体两面。这也是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说的,世上不存在解决方案,而是利益上的妥协(there are no solutions, only trade-offs)。保险共付就是一种利益妥协,我们该学习的就是寻求妥协方案的精神。 你不想要付更多保费,那么就照顾自身健康。如果不想照顾身体健康,那么就努力赚钱来支付保费或者医药费。钱和健康,自己斟酌,无法两全其美。 我想,这就是这场医疗保险改革的重要经济启示。
3月前
浪费通常发生在人们不在乎成本时,就像自助餐中拿了一大堆食物却吃不完一样。但,浪费不全然是零成本。这些损失表面由保险公司承担,实则最终转嫁给自律的投保人。 看到一则报道,讲述本地一位前保险公司高管进行一项手术和住院后,院方给出的厚厚账单令他感到迷惑,声称当中有许多花费项目是他的职业生涯中闻所未闻,而且也对高昂的医疗费用感到困惑。 凭他的职业生涯和地位,他自然能负担得起这笔医疗费。他的疑问更多在于日益复杂的治疗手段和费用,以及是否所有院方所建议的治疗手段都是必要的。 都说健康是无价的,不过,那只是哲学上的意义。现实社会里,许多事情都是有价的。不久前,国家银行就提到,保险公司需要重新审视他们的保险产品,推出一个医疗保险共付(co-payment)的选项,以确保医疗保险能够永续运营。 “保险共付” 指的是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共同承担部分费用,而不是全部由保险公司支付。例如,投保人可能需支付医疗费用的5%,其余部分由保险公司承担。此外,有些保单还包含自付额(deductible)的条款,要求投保人在一年内自行承担首1,000令吉的医疗费用,之后才可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 说到这里时,相信很多人已经按耐不住了,认为这些保险公司就是要从投保人身上榨取更多利益。先别急着骂,让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保险。简单来说,就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利益共同体,每个人固定出一笔钱来成立一个基金,当中要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而需要一笔费用,那么就会从这基金里拨出来缴付。这是基础逻辑。不过,要付诸行动,自然会需要有一个独立的执行人来判断到底收取多少费用才是合适的,以及什么费用是能够报销的。这位独立人需要非常超然,才能做到不偏不倚。 但是,这种想法是非常难实现的,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是一个高风险群体所成立的基金,很快就会弹尽粮绝,因为索偿频率会很高。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强大的组织来聚合更多不同类型的人们,才能通过广泛的风险分散,确保基金的稳定与可持续性。 这个组织,就是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通过收集投保人的个人信息,形成一个超大型的利益共同体,然后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来推算且模拟每年可能会发生的赔偿。他们的奖励也来自于成功维系每一个基金的永续发展,同时通过对这些资金的再投资来获得额外的投资收益。 因此,保险是一门给风险定价的行业。在风险管理领域,通常可以粗略分为风险发生的概率高低和损失金额的大小。每种风险都有其特定的数值评估。其中,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尤为重要。 在经济学里,如果一个人发现不遵从良好守则后,竟不需要承担所有成本,就会有诱因去违反守则。这就是道德风险。 在保险的世界里,道德风险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如果投保人发现保险公司没有仔细查证就让自己索赔,那么自然就会有诱因不断地去索赔。不久前,台湾就有一则新闻,说的是一对中年夫妇密集地投保意外险以及意外伤害险,并积极地在公共交通工具上 “跌倒” ,再拿着公交运营方的道歉函件去看诊,还将药品变卖牟利。这一骗,就长达10年之久。据记录,这对夫妇一家三口平均每个月跌倒十余次。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么极端,处心积虑地去找时机 “跌倒” 。 然而,日常生活中,许多不幸事件虽然不是我们主动追求的,却往往是被动产生的,例如因懈怠导致的问题。与健康相关的,就是其中一大例。 举例来说,马来西亚人的饮食习惯非常不健康,加上拥有汽车的成本相对较低(马来西亚汽车数量为3,600万辆,比人还多),进而导致肥胖成为国人常见的健康疾病。肥胖是一种慢性病,会促使多种疾病发病,例如2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等。 这种情况下,无论保险公司怎么筛选投保人,他们都绕不开有肥胖问题的群体,而且比例可能会越来越高。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就是,当拥有疾病风险而索赔的人数变多,为了让这些保单得以运作下去,唯有提高保费。可是,这么做除了对那些积极 照顾健康的投保人不公平,也会让该保险的永续发展成为难题。倘若停止运作,对那些已经投保许久,在未来有索赔需求,但尚未索赔的投保人,也不公平。 另一种道德风险情景就是当投保人投保了医疗险,他们的健康风险就转移给保险公司。对他们来说,既然已经交了保费,自然就有持无恐,什么头晕、身体发热,都去问诊。一些医疗机构知道你有保单罩着,他们也放开来给建议,什么药物和保健品都给你,反正你也不在乎,吃不完大不了就放在家里收集灰尘。就如开头里的前保险公司高管提到的,是不是所有院方所建议的治疗手段都是合适的?过度治疗(over treatment),就是一种医疗体系的浪费。 浪费通常发生在人们不在乎成本时,就像自助餐中拿了一大堆食物却吃不完一样。但,浪费不全然是零成本。这些损失表面由保险公司承担,实则最终转嫁给自律的投保人。 这就是我们说的道德风险。 因此,需要有一些机制来反过来逼人们去正视自己的健康问题,也正视治疗手段。 保险共付就是如今医疗体系需要的改革。下一篇继续说保险共付的优缺点。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