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信息茧房

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影响,最近我的消费和购物欲望达到了今年的巅峰。“年底大促销”、“年终清仓”、“双十优惠”、“双十一骨折优惠”、“圣诞促销”等字眼层出不穷。我甚至不需要打开任何购物软件,手机页面上,各大购物软件的图标自动标注着10.10或11.11等字样。此外,无论是在刷小红书、Instagram,还是Facebook,基本上每几分钟就能看到一个广告。广或硬广频繁出现,对现代人而言,已然是家常便饭。 不得不感叹,现如今的网络购物固然便捷,但这些营销策略就像一张巨网,遍布在每天需要使用的手机上,让赤裸裸的我们无处可逃。 果不其然,我也落入了这个“圈套”。 比如,最近刮起了“挂件”风和“盲盒”风。这究竟是一种什么风向?一打开娱乐平台,就可以看到可爱的labubu系列,又是盲盒又是挂件,迪士尼的周边如星黛露、玲娜贝儿挂件,还有小巧可爱的面包挂件等,简直深得人心。 网络轻而易举地构筑了人们的信息茧房——你关注什么,就越会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般的“茧房”之中。 花了不少宝贵精力作比较 在一个平凡的周末,我躺在床上百无聊赖地打开小红书,看到其他博主晒的包挂,一时兴起就在搜索框里输入“包包挂件”这样的关键词。于是,看了几十个关于包挂的帖子和上百个留言后,我最终看中了一款相对小众的挂件。有点讽刺的是,我的从众心理让我迫切地想要一个挂件以挂在包上,又因为不想要撞款而选择较为小众的挂件。 截图后,我立即退出平台,打开购物软件,用“图片搜同款”这个伟大的功能来寻找这个挂件的信息。页面上随即出现了各类价格不一、几乎一模一样的商品图。然而,不同店铺的价格却各有差异。于是,对比价格成了一种本能。 浏览了十几个店铺的评论后,最终我决定在已经加入购物车的几个较满意店铺之间抉择。从决定购买到现在,已经花费了宝贵的周末数小时,过程尚未结束。下一阶段便是换个购物软件继续对比价格。在这个购买过程,影响选择的因素除了价格,还有优惠券、发货时间、发货地点、空运或海运方式,以及支付选项等。 总而言之,虽然为购买这个挂件花费了不少这个周末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最后还是成功下单。然而,购物欲望只是暂时得到了满足。在等待挂件到来的几天里,我很快又被其他商品吸引……继续循环整个过程。这是算一个什么轮回啊?
6小时前
你这时就是中了毒。你搜寻的新闻,也会加深你的偏见。你看越多金融危机的新闻和资讯,越容易觉得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开打,世界末日就要来临等,最后形成信息茧房。 好像从8月开始,这股市就没有停止过波动。 最近,我们还看到一些中东冲突升级的新闻,可以说世界真的是不太和平。等等……其实我们的世界好像一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动荡不安。就拿中东的冲突来说好了,这冲突并不是现在才开始,也不是去年10月才开始(咦,这么快就过去一年了),而是好多年前就开始了。你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 只不过,媒体对于这类新闻的报道频率以及撰写新闻稿的角度,就已经决定了这些资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对人们的认知产生辐射。这也是为何市场在过去几个月里,在乐观与悲观情绪之间反复波动。 美联储降息是好事或坏事?降息25个基点比较好,还是降50个基点比较好?这些都取决于新闻报道怎么看待那个只装了半杯水的杯子是满的,还是空的。 这自然给我的工作带来一些困扰,因为需要琢磨市场风向,以及何时产生变化,但偏偏这些思考工作的成本收益是不成比例的,越思考越迷茫,效益也快速下降。 稍微分享一下我被媒体询问的经历。媒体朋友们喜欢询问 “到底马股的支撑位和压力位在什么水平?” 老实说,技术分析并非我所长。奈何,媒体就是爱问。或许他们也不喜欢问,只是单纯觉得有些读者会有兴趣?因此,我只能用别种方式来解读。 我认为人们无法记得马股的收市点是多少,部分同行也不会记得,我们要记得的数字实在太多了。所以,对于这类数字,我都是抓一个模糊的概念,例如吉隆坡综合指数是1,6XX点的水平徘徊,我就记住前面两个数字好了。只要是马股维持在这个水平,我也不管它是1,660还是1,639,因为影响不大。 那么,这股影响力什么时候会增强呢?就是当这数字从1,6XX点上升到1,7XX点,或者下跌到1,5XX点。这有点像商品的定价策略,9.99令吉和10令吉相差无几,但前一个价格会比后一个价格更容易留下 “比较便宜” 的印象。 印象,是一个更为强烈的心理暗示,比你画的各种技术线条还要强。这个印象,就可以成为市场共识。许多技术分析爱好者们的解读都不相同,市场共识从何谈起? 所谓的技术分析,无非就是想要找出一个市场共识,这和基本面分析如出一辙。只不过,基本面分析的市场共识相对更容易形成。相比技术分析,我认为人们对数字的掌握往往习惯于抓住一个大概,加上媒体报道的推动,这些方式反而显得更为可靠。 人类的大脑是非常厉害的,它能够为许多现象找到合理的解释,这也使得很多人容易对市场变化过于敏感。有些读者可能觉得自己不属于这类人,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你先买入一些股票,然后每日打开交易平台放着,然后一边 工作,看看自己的心情会不会被股价波动影响。 当股价高了,你会心情愉悦,觉得自己是股神附体(其实纯粹是幸运);股价跌了个5%到10%,你或许还能安抚自己投资是要看长期利益的,不要去理会短期波动;股价再跌10%,你会开始担忧,去搜索有什么信息是自己有所遗漏,如果还有资金就想办法拉低成本;股价跌了20%后开始反弹10%,贪婪恶魔就会开始对你低语,你懊悔为何早前不买入更多来拉低成本,然后现在犹豫要不要买入或追高… 我相信这是许多股民的心理历程。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长期在这种自信心爆棚和自我怀疑之间切换,很快就会崩溃。 为了维持精神上的持续运作,你就会开始寻找理由。是美国在作怪、美联储老是不降息、是政府推出乱七八糟政策、是政客胡言乱语、是庄家要收票而打压股票、是市场没有慧眼而忽视了你买的优质股、是工作妨碍你的股票操作等等等等…这些理由大多不可证伪,但是溢出的鸡汤能量,足以让你继续前行。 你这时就是中了毒。你搜寻的新闻,也会加深你的偏见。你看越多金融危机的新闻和资讯,越容易觉得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开打,世界末日就要来临等,最后形成信息茧房。 而大多数人,都身处在这个信息茧房里,最后做出更多差劲的投资决策。 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继续待在奥马哈,远离华尔街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一些新闻,尽量保持距离,尤其是那些政治口水战,我宁可去看综艺节目,起码心情还会好一点。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