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倦怠

9月前
在當代民主社會相對自由的氛圍下,“否定性”已被過度的“肯定性”取代。社會以量產為標準,鼓動個體多樣化生產與創造,在自我要求超負荷的情況下,引發現代人的倦怠感與無力感。 “我沒問題”、“我可以的”、“我一定行”等精神喊話,成為現代人攻克生活上的挑戰與困境時,不斷自我灌輸的“正面”表現。倘若精神喊話能夠解決大部分的負面情緒,為何“內耗”以及與之相抗衡的“躺平”狀態,會成為現代人身上常見的特徵?而抑鬱症與焦慮症也成為現代人相當普遍的心理疾病?當代哲學家韓炳哲認為,我們的社會正從20世紀的“規訓社會”轉變為21世紀的“功績社會”,強調績效(KPI)成為現代社會的新常態。 對自我要求太高 作為引介類書籍,韓炳哲不再侷限於傳統且深奧的哲學概念及說辭,以深入淺出方式將哲學思考融入當代社會,引發讀者反思人類的生活現狀。在《倦怠社會》韓炳哲指出20世紀為“規訓社會”,與之相對應的是否定性(negativity)規範。換句話說,社會通過阻止人類的行動,以達到約束和管控的作用。促發點是籠罩於20世紀社會的傳染病症,如霍亂(Cholera)、艾滋病、薩斯和莫斯(Sars & Mers),人類(尤其是患者)在未能迎合或達到社會的既定要求下,將遭孤立或隔離。反之,在當代民主社會相對自由的氛圍下,“否定性”已被過度的“肯定性”取代。社會以量產為標準,鼓動個體多樣化生產與創造,在自我要求超負荷的情況下,引發現代人的倦怠感與無力感。常見的說辭是——斜槓(Slash)、多任務(Multi-task)、碎片化(Fragmentation)等,能操控前述“技能”的人較常獲得社會的認可與器重。 問題在於,上述“技能”讓人誤以為自己擁有無限的能力,因此當任務無法及時完成時,伴隨的是出於道德感的自我剝削與攻擊。換句話說,每個人的能力其實有限,但看重績效的社會並不考慮這一點,而人類也不自覺墮入“別人行,我也行”的精神內耗中,認為無法完成任務是出於自身能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又惡性循環式地逼迫自己“多做事”。然而當得不到相應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時,就會導致身心俱疲。不僅如此,人類的注意力結構也因內耗過度而逐步瓦解。尤其處在接收信息如此便捷的時代,我們已無法輕易摒棄接踵而來且喧囂的外來刺激,認真且專注地只做一件事,久而久之感知能力亦變得支離破碎。值得注意的是,韓炳哲的觀點並不完全負面,他相信物極必反的原理,認為當人類過於倦怠時,會開始思索並意識到箇中的問題,即書中提及的“啟發性倦怠”——人類體驗過盲目進取的無意義感後,會反向追求無慾無求或不再迎合社會標準的生活方式。 《倦怠社會》雖篇幅短小,但內容不乏深度。韓炳哲藉助傅柯、尼采、阿甘本、漢娜·鄂蘭等哲學家的理論,精準地道出當代社會人的生活狀態,同時促使我們反思與檢討:以量和速度為優先考量的社會,真能創造出更為理想與美好的人生嗎? 相關文章: 劉麗欣 / 少年也會孤獨死 邱然 / 安寧療護的路,我們一起走
9月前
文章裡有個重點,人們會對新聞感到倦怠,甚至生厭和想逃避,很大原因是網絡時代下,人們無時無刻無所不在飽受新聞與資訊輪番轟炸。 文:許國偉 農曆新年悠長假期,你最想做的,是什麼? 各人答案五花八門。 倒是一位朋友逆向思考。 她說,最想和最開心的,是“不做”一件事。 什麼事呢? 她說,不看新聞。 [vip_content_start] 在眾人的鬨笑聲中,我突然有些能理解這位朋友的話。 更讓人無奈的是,我們都從事新聞工作。 這位朋友沒有解釋為什麼不想看新聞,或許她就是覺得累。 這讓我想起,曾讀過臺灣新聞人黃哲斌的文章,提到美國一位資深記者蕾普莉對新聞有倦怠感,而幾乎不看新聞的事。 蕾普莉從事新聞工作20年,每天會看多份報紙,還看電視新聞和聽廣播電臺。 這種生活已成習慣,直到她發現對新聞倦怠,看了心理治療師,對方竟是建議她停止接觸新聞。只是,她根本不可能做到,只能關掉電視新聞,也不再一早讀報,只看與自己工作相關的訊息。 文章裡有個重點,人們會對新聞感到倦怠,甚至生厭和想逃避,很大原因是網絡時代下,人們無時無刻無所不在飽受新聞與資訊輪番轟炸。 尤其是疫情疾病、天災人禍、戰爭動亂、政治紛爭這類充斥負能量、影響心情的新聞。 其實,真讓人疲倦的,不只這些。 畢竟,新聞不可能只報喜不報憂,總不能天天都只報讓人充滿正能量的雞湯文。 況且,對於新聞資訊,人們擁有選擇的主動權利。 你要選擇哪些新聞?選擇推不推送?甚至是看或不看,除了個人有得選,演算法會滿足個人需求。 特別是你點擊過什麼,瀏覽過哪些,嘴裡說不要,但演算法最誠實,因為演算法都會推送給你。 再說,現今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一代都會直接說,我都不看新聞(還特別強調不看報紙的大有人在)。 所以,真正煩人,讓人倦怠的,很可能不盡然是新聞。 在人手一機的時代,不但新聞和資訊源源不絕湧入,還有大量廣告和簡訊排山倒海而來。 更別說,不少讓人狐疑是不是詐騙的各種賣好康服務和商品,還有教投資做兼職能發達的洗腦資訊,讓人又憧憬又擔心,情緒忽喜忽憂。 另外,在這短視頻盛行的時代,人們多的是不看新聞,而看短視頻。 短視頻內容包羅萬象,少不了的是,千篇一律的網紅舞蹈、翻炒翻拍的網紅段子、各不作不死的網絡做秀…… 喜歡看時,是看你千遍也不厭倦;但或許有一天,也會覺得索然無味了。 更別說,專家已警告看太多網絡的短視頻,習慣吸收零碎資訊後,會有後遺症。 饒是如此,我們也不可能完全杜絕這一切,更別說這是新趨勢,也是休閒殺時間的好夥伴。 說到底,還是自己對內容的選擇是什麼。 這個悠長的農曆新年假期,你又會對網絡和手機內容,做哪些選擇呢?
2年前
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