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倪匡

  “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香港作家亦舒,个性我行我素,作风独立自主,是一位颇具争议性的人物。她的小说,曾经风靡一时,是无数痴男怨女的“必读圣经”。这期【全民读书会】,就来谈谈这位特立独行的文坛传奇女子吧。 “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亦舒的作品风格强烈、用字尖锐、情节逼真,笔下女主角多为聪明干练的白领女性,却在感情路上历经沧桑,饱受情字所困,不能自已。其小说主要以香港和欧美现代都市为背景,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描绘都市男女的爱情、人心的压抑、故事的情节上都完满到位。小说中的爱情观都很“实际”,在历经岁月淬炼后变得更隽永,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自小记忆力惊人 亦舒,原名倪亦舒,另有笔名梅峰、依莎贝和玫瑰等。1946年9月25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镇海,五岁时随家人到香港定居。倪家兄弟姐妹一共七人,亦舒排行第六,四哥是鼎鼎大名的科幻小说家倪匡。求学时期的亦舒酷爱文艺,对鲁迅的作品更是推崇备至。她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大量的阅读为她打下扎实的文学创作根基。 中学毕业后,亦舒没有升大学,却选择到《明报》当记者,不仅跑新闻、写专访,亦写杂文、小说、报纸专栏等。从事过电影杂志编辑、公关主任、政府新闻官、电视台编剧等职业。亦舒写作50余年,创作了超过300本小说,笔下女主角大部分自爱自强,特立独行,影响着众多中文读者。其作品《玫瑰的故事》《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曾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让“亦舒”式爱情观一度风靡华人世界。 那个属于亦舒的年代 亦舒擅长写独立女性,并在其小说里乐此不疲地传达着一个道理:女人一定要独立,要有自己的事业。男人不可靠,爱情也不可靠,能靠的只有自己,因而被粉丝们称为“师太”。亦舒笔下的女性,无一不兼具美貌与智慧,外表优雅,内心自强。 例如《流金岁月》中的蒋南孙,出身于富裕却重男轻女的家庭,但她个性豁达乐观,在家道中落后独自撑起一片天。在《我的前半生》里,果断的商界女强人唐晶,将男人比作戴得出去的首饰,自信干练的个性显露无疑。亦舒在塑造这些角色时,除了刻画她们的内在性格,更会详述她们的外表打扮,以此来凸显“亦舒女郎”们的品味。 小说成穿衣圣经 在那个还没有时尚主播的80年代,亦舒的小说就成了女性的穿衣圣经。亦舒喜欢干练极简风,颜色永远是黑白灰及卡其。材质要好,款式要少。看这一段《我的前半生》里的描写便知:我挑了两条开司米呢长裤,让店员替我把裤脚钉起。姜太太搭讪说:“要买就挑时髦些的。”我笑着摇摇头,“我是古老人,不喜款式。”有款式的衣服不大方。 亦舒喜欢白色,她曾写过:“只有最含蓄的人才肯穿白色——风流不为人知,辛苦不为人知,因为一个人最终要面对的,不外是他自己。”也恰恰因为白色经不住造弄,越是经不住造弄,才越显得出矜贵。 在她的小说里,每个女主角必备的经典搭配就是“白衬衫+卡其裤”。 爱得痴缠恨得轰烈 亦舒有过三段婚姻。 18岁那年,她爱上了画家蔡浩泉。个性反叛的她,无视父母的反对,不久后就与对方闪婚。结婚第二年,亦舒生下了儿子蔡边村。有了孩子之后,曾经的风花雪月成了如今的柴米油盐,让这段婚姻仅仅持续了三年就结束,儿子归蔡浩泉抚养。后来蔡再婚,亦舒也有了新的感情。自蔡边村11岁起,亦舒就和他完全断绝了关系。 和蔡浩泉离婚后,亦舒很快又迷上了香港明星岳华。 岳华是邵氏的当家小生,外表俊朗,风度翩翩,不烟不酒,是个完美的好男人。但当时岳华已经有女友郑佩佩,亦舒只能以好友身份陪伴在侧。直到有一天,岳华和郑佩佩因感情生变分手,亦舒才名正言顺成为岳华的女友。 只是,郑佩佩一直是亦舒与岳华之间的“那根刺”。 和岳华结婚后,亦舒变得非常多疑,两人经常争吵。有一次亦舒在报纸上看到岳华和郑佩佩的报道,一怒之下竟把岳华的西装剪得粉碎,剪完之后又一把将剪刀插在岳华的床上。后来郑佩佩在美国生活不如意,写信给岳华诉苦,被亦舒看到,直接将这封信刊登在报纸上。此举激怒了岳华,最终提出离婚。 一向讲究“姿态好看”的亦舒跪求丈夫原谅,但岳华只抛下一句:“你伤害人太过分,这不可以”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洗尽铅华回归平淡 “结婚与恋爱毫无关係,人们老以为恋爱成熟后便自然而然的结婚,却不知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得很。而爱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经历过年轻时的轰轰烈烈,人到中年的亦舒选择了回归平淡。40岁时,亦舒第三次步入婚姻,丈夫是港大教授,两人育有一女儿。1993年,亦舒和家人移民加拿大,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连倪匡都说和妹妹已有20年没联系了。 亦舒的3本书 亦舒,一位华人世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爱情小说家。她擅长写独立女性,并乐此不疲地传达着一个道理:女人一定要独立,要有自己的事业。男人不可靠,爱情也不可靠,能靠的只有自己。亦舒写作50余年,创作了超过300本小说,让“亦舒”式爱情观一度风靡华人世界。 今天,雪芬选了3部亦舒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与大家分享:《玫瑰的故事》、《我的前半生》和《喜宝》。 一、《玫瑰的故事》 “爱情不是学问,不用学习。如果爱一个人,发自内心,难以遮掩,自然而然以她为重。这是种本能,不费吹灰之力。” 《玫瑰的故事》是亦舒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于1981年出版。该小说主要讲述黄玫瑰的情感故事。黄玫瑰是一个天真美丽的少女,身边不乏追求者。而她唯一的亲人哥哥更是对她呵护备至。直到她遇见了已经订婚的庄国栋,才真正体会到爱一个人所带来的痛苦。玫瑰决定远离香港这个伤心地,飞往巴黎求学,并嫁作他人妇。直到哥哥生病离世,已离婚的玫瑰又再度返港,遇到了对她百般关爱的傅家明,在她选择披上婚纱之时,噩耗又再次传来…… 与庄国栋、傅家明和罗德庆这三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玫瑰一生既璀璨却又最珍贵的经历, “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这些经历,让玫瑰从一位纯情少女,蜕变成一位成熟女性。作者通过塑造玫瑰否定传统的从一而终的观念,强调女性在爱情中应有的精神空间,并歌颂独立自主和满足自我的重要性。 二、《我的前半生》 “一个女人有好丈夫支撑场面,顿时身价百倍,丈夫一离开,顿时打回原形了。” 《我的前半生》是亦舒创作的长篇爱情小说,1982年11月在香港出版。该书讲述做了多年家庭主妇的子君,遭医生丈夫抛弃后不得不重新工作,一步步站起来并再度寻觅幸福的故事。在离婚后谋求生存的的过程中,子君重新出发,以其聪明才智及拼搏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倾慕,最终在事业和爱情上获得了美满的结果。 “没有任何人会成为,你以为的今生今世的避风港,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最后的庇护所。”此小说描写现代社会中男女婚姻所面临的新困境。在遭遇婚变后自立自强的子君身上,表现出时代的进步与现代女性意识的抬头。 三、《喜宝》 “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爱。如果没有爱,很多钱也是好的。如果两者都没有,我还有健康。” 《喜宝》是亦舒创作的长篇爱情小说,首次出版于1979年。该小说讲述了剑桥圣三一学院的高材生姜喜宝,为了生活和自身的要强,决定做勖存姿情妇的故事。小说通过描写喜宝内心自我身份的转变,以及对聪慧身份转变后自我价值的烘托,表现了亦舒对于20世纪80年代香港女性身份的探索。  《喜宝》是亦舒最具知名度的里程碑式作品,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这部小说,不仅仅关于金钱与爱情,更关于人生的虚空与无常。正如喜宝所说:“生活不过是幻象,一切都并不值得。”我们不要做听天由命的人,即使兜了一个大圈子回来原处,但花过力气,我死得眼闭。 ▲▲作者 鍾雪芬 简介 伦敦大学资讯及管理学学士。喜欢阅读,热爱写作,更享受说书。现为全职阅读推广人,以优雅之心品读人生。每周三在YouTube频道《雪芬說書》说一本好书。每周日在脸书以文会友,分享生活点滴和阅读乐趣。 《雪芬說書》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shirley813/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多年前仍住台湾,尚未因婚姻至南洋长住。某次至友人家过夜。友人的妹妹在工作几年之后,想再进修,正准备大学的插班考试。我随口问问妹妹国文(中文)这个科目有没有问题,顺便聊了起来。瞄到她讲义有这么一题:“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什么?她笑称姐姐说答案是美女,正确答案是美丽的明月。 婵娟一语的确多指美女、美丽容颜,但在苏轼的〈水调歌头〉却也非常清楚地表明为美丽的明月,兄弟相隔千里同时观赏美丽的月光,是难得的佳话。但若共同思念某位美女,未免难登大雅。中文有时不太精确,或说十分奥妙,很多词语的意思常常是由上下文的脉络来决定。 不过,无论婵娟指的是女子、月光、容颜,皆是美丽的意思,中文字词多有类似的状况。比如,青有美好的意思,水美曰“清”、日美曰“晴”、人美曰“倩”、草美曰“菁”,字型、语音相近,字义相关,这一类文字便是文字学所谓的“形声多兼会意”。遇到不认识的字,“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确实可能猜中字音和字义。当然这是繁体字才能看到的规律,简体字就未必存在了。 惊讶在南洋的月亮好大 我没特别喜欢苏轼,倒是很羡慕他和苏辙终生不渝的手足之情。这对兄弟尽管屡屡在不同的地方为官,无法时常聚首,却留下很多诗词唱和之作,更有“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约定。不过,这原是苏轼预计留给苏辙的遗言,说来有几分悲凉。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以为或将一死,留给苏辙两首诗,并交代身后之事,其中两句便是“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幸而由于多人求情,苏轼最终免于一死。然而这段期间的折腾,不但没打垮苏轼,反倒让他日后更为旷达。身处逆境却能转化痛苦,让自己保持身心平稳,未落入愤世嫉俗的窠臼,确实不容易。难怪苏轼一直深受民间喜爱。 在南洋居住多时,偶尔会惊讶月亮好大,有时还是红月亮,让人想起倪匡有本科幻小说《红月亮》。记忆中的台湾月亮,明亮但个头小的多。可见假使两人所在的经纬度相差很多,就算有心千里共婵娟,看到的月亮其实差异很大的。
2年前
2年前
倪匡写小说的速度惊人,据他个人阐述,产量高峰期间,他能在一天内写下12篇小说连载和6篇杂文,并自翊为自有汉字以来,中文字写得最多的人。但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那么多部小说,难免会有良莠不齐的作品。 英文有个词句“Pot Boiler”,意指为了养家糊口而创作的小说、歌剧、画作等,倪匡小说固然不乏精彩作品,但草草结尾的亦不少。记得金庸在《神雕侠侣》后记写过,武侠小说不免有过分离奇和巧合的安排,这也是倪匡小说的“硬伤”。倪匡小说融合探险、悬疑、惊悚、科幻、推理等元素,卫斯理往往能在命悬一线时恰好遇上救星及辅助器材而逃过劫难。在《玩具》里,卫斯理被困在“人变成玩具的时代”而极力想逃到他成长的“核子动力萌芽时期”,便总能间不容发地找到水肺,并在差点渴死时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而寻获水源。《玩具》第11章“逃出来了”,倪匡就以含糊其词的解说带过了卫斯理如何逃出生天的惊险过程,他说:“我不准备写出来,几笔轻轻带过,各位自然会原谅我不将经过写出来的原因”,而画面一转,卫斯理就毫发无损的回到了现代时空 。 熟悉卫斯理作品的读者或许会发现,倪匡小说经常有许多让人莞尔的巧合及欠缺合理的情节。《老猫》里,白素为了协助寄居于老猫身上的外星人脱离躯壳,回到自己原来居住的星球,她竟然能轻易的鼓动一个拥有数千名员工的发电厂员工发起罢工抗议,进而使张老头能暂用发电厂长达7天以进行测试,最后张老头终于在发电厂得到足够的电力,而外星人也成功摆脱了老猫这个臭皮囊。 开局太广而难以收尾 倪匡小说往往开局扑朔迷离,但偶尔会坠入开局太广而难以收尾的窘境。《新年》描述流浪汉黄其英得到金钥匙后发疯的故事,神秘客诱导他前往一座大厦,情节的发展逐渐迈向高潮,但随后的情节却以这是外星人想要进行社会研究,好探索人类因贪欲而自我毁灭的实验作结,让人掩卷后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读到这类草率的情节,读者可能捧腹大笑或怒而从此罢看,但倪匡书迷当然能够谅解他小说中的些许瑕疵,因为阅读乐趣已盖过了探索情节逻辑的需要。或许这就是倪匡式的无厘头。这与倪匡的散文与政治评论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倪匡的短文结构简洁,观点一针见血;他的政治评论辛辣风趣,在讥讽中共独权的同时也尖锐地道出了中国人的人性弱点,读之让人拍案叫绝。
2年前
2年前
忽闻倪匡仙逝,我当下大笑……没错,我就是大笑了4声“哈哈哈哈”。这是一代科幻大师的招牌笑声,笑声透露出他对待生命的豁达。照倪匡所说,人死了不过是生命中的呼吸配额用完,在地球的生命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罢了。 倪匡其人是自由的灵魂,他曾说过想与庄子的脑电波拥抱,问一问庄周他读了70年也没读懂的《庄子》到底是写些什么。如今他已化为一股脑电波,穿梭在他书中提到的四维与平行宇宙间,或许他如今真的见着了庄子,又或许他正办着星际签证,远赴镜像宇宙寻找另一个倪匡。 倪匡读不懂庄子,但世上又有几人真正读懂倪匡? 可能有人会不屑地说:倪匡的小说不论是科幻还是武侠,均属流行文学,价值不高,有什么读不懂的? 确实如此。倪匡的一些系列作品如《女黑侠木兰花》、《亚洲之鹰罗开》、《年轻人与公主》、《原振侠》确是奇情冒险之流,但在《卫斯理传奇》系列当中却不乏探讨人性、批判极权主义的深度作品。在倪匡众多作品中,《茫点》是我没能读懂的一部。 《茫点》延续了卫斯理的一贯理论:人类对于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大脑,简直是一知半解。虽然人类已能上天入地,可是我们却完全无法知晓别人脑中想的是什么。“在镜子中看不到自己”是《茫点》的经典情节。当一个人无法在镜中看见自己,那到底是镜子有问题,还是眼睛出了毛病?抑或是自己消失了?这是多么令人抓狂、诡异的一件事。 思想自由的妙人 《茫点》以人脑活动为主题,人物众多,故事情节略显复杂,但读到最后其实原因很简单——以上现象只是因为人脑受到某种外来光变信号的干扰。 谜底揭开,疑点却依然重重。他让我继续思考,到底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是虚是实?人脑中的“茫点”(或“盲点”)何在?倪匡并没有解释,他只以一句话结束这故事:人类对自己的身体所知竟然如此之少,难怪人生那么痛苦。 开首我刚提到倪匡的笑声与豁达,如此一位思想自由的妙人,在《茫点》这部小说里却下了如此消极的结论(就像他对香港的未来始终抱着的悲观态度),让我觉得倪匡这人,其实是难以完全读懂的。 但这也是必然的吧?人心如此复杂,就如他自己说的:人对自己将在下一秒做什么都无法预知,又如何去了解别人呢? 画家徐秀美为旧版《茫点》所绘制的封面主体是一个女人,女人双眼被类似树叶的物体蒙蔽,已明确表达了“眼见为实”这句话不是绝对的,人类的双眼还不如相机的镜头来得靠谱。 读懂作者才能读懂其作品,或许《茫点》是我读倪匡的一个盲点……
2年前
2年前
作为90后的科幻迷,有机会接触倪匡先生的卫斯理小说,我感到很荣幸。小时候看了觉得小说的情节有点匪夷所思,甚至有点过度描绘故事背景和对白;现在回想,才发现很多句子都是精华,还暗示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无奈。但是到今天,我依然无法读懂他那些跨时代的哲学与科幻伦理。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卫斯理小说,是1979年出版的《玩具》。它讲述卫斯理偶然遇到一家长生不老的人,后来才发觉他们是未来人。在未来,机器人统治了地球,人类沦为它们的玩具,那家人被赋予长生不老的能力,却被迫和机器人玩起了“逃亡游戏”。 文中提到,未来人是通过“逆转装置(时光机)”来到现代的,未来的科技能创造出一种物质,其特性和分子的旋转方向与一般物质相反,利用这项技术,连时间也可以被逆转。当时我以为,这只是倪匡先生的异想天开,谁知不久前我从一位科学博主的视频中发现,这个“反物质”的假设在1920年代就曾被科学家提出,并且在1930年代就被证实可能发生了!到了今天,2022年,这样的科学论点尚算新颖,怎么在四十多年前的倪匡先生会对它有所接触呢?他的学识真是深不可测! 很多人或许会好奇,未来人类是怎么成为“玩具”的。书里说,随着科技跳跃式的发展,人类对机器的依赖越来越大,连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没了(反正没这个必要),到了机器人可以完全依靠太阳能生存的时候,它们得出一个结论:人类对地球一无是处,所以决定把这个“害虫”铲除,只留下少数的作为娱乐工具。倪匡小说里提到的很多细节,都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可再生能源等等的原型。他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工程师,在那个年代却有这样的前瞻,实在有点不合逻辑。 人生经历非比寻常 在《蓝血人》中,蓝血人的家乡是土星的一颗卫星。后来看了很多科幻电影,我才知道,那颗卫星一直受到天文学家的关注。因为它被高度怀疑有生物。小说里提到的政治伦理,是说蓝血人的星球只有7个国家,虽然互相仇恨却不开战,因为他们的战力互相制衡。还有那个无形无色的“生物”,简直就超越了读者的想像。倪匡描写它被消灭的方法,也涉及了一些我看不懂的物理知识。 除了外星人和跨越时空的想像,倪匡对于民间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传说,也绝对称得上专家,他的故事都有一定根据,绝非纯粹天马行空。我不明白,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他如何搜集这么浩瀚的资讯?还有他对人性的参悟。可见他的人生经历非比寻常。我曾一度怀疑,他若非外星人,便是未来人……
2年前
7月3日午间手机传来倪匡逝世的消息,随后一直在网上查询各大媒体的新闻,希望这是误传的假消息。一直到傍晚7点,在报章网上新闻看到相关报道,才默默承认,倪匡真的离开了。倪匡年事已高,加上近年来受皮肤癌困扰,之前就有预感他将不久于人世,但知晓他真的离世时,心中仍然泛起一丝伤感不舍。 卫斯理科幻系列是许多70及80后的中学记忆,与其他卫斯理爱好者稍微不同,我一开始是先阅读他的散文,踏入社会后才捧读他的科幻小说。倪匡的小说固然精彩,但我更喜爱阅读他的散文及政治评论。 倪匡少年时曾加入共产党,随后在蒙古为党服务,有次因为天气寒冷,他拆桥起火御寒却被党干部认为是反革命分子,被囚禁时,他被迫天天写自省笔记以示悔改,随后他从同僚口中得知自己可能有性命之忧,遂仓促逃难至香港。囚禁期间,房间跑来了一只可爱的花猫,猫的毛因太长而打结,百无聊赖的倪匡细心帮它梳理毛发,为了纪念这只可爱的猫儿,他后来写下了《老猫》这部科幻小说,描述外星人有家回不得,而被迫寄居在猫身上的故事。或许这故事也隐晦地揭示了许多香港人,因为不堪共产党的集权统治而于50至60年代逃离家园、有家归不得的悲剧。 充满无限可能的时空 倪匡小说集合了科幻、悬疑、探险等元素,闲暇时随意翻阅总会带来乐趣,记得某个夜晚阅读《老猫》,沉浸于小说里的惊悚情节时,房间突然传来碰撞声而受到惊吓,随后我才发觉那是物体掉落地面发出的声响,不禁莞尔一笑。 倪匡敢怒敢言,由于早年受到政治迫害,他对集权政府深痛恶绝,除了撰写科幻小说,也擅于写政治评论,《为集权抬桥的奴隶》就是一本痛批中共的散文集,他对极权统治的种种弊端进行刁钻剖析,多年前就对一国两制政策嗤之以鼻,预言香港人的自由将逐渐被侵蚀,《追龙》就是寓言一个都市失去自由后,也会丧失灵魂的故事。 修改早期在报章连载的小说后,倪匡常会在修订本增写前言,记下当年创作时的点点滴滴。还没开始翻阅小说时,我都会仔细翻看前言,虽然简短,却字字珠玑,与倪匡散文集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大呼过瘾。 大众熟悉的倪匡小说本体积如手掌般大小,方便出门携带,我喜欢在乘搭轻快铁时阅读倪匡小说,偶尔读到精彩的情节及句子,还会拍下来与朋友分享。列车到站后,脑海随着小说情节飞跃到另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空,这就是阅读科幻小说的乐趣。 香港四大才子随着黄霑、金庸、倪匡的相继离世,如今只剩下蔡澜延续四子的才情。蔡澜说过,好朋友就如古董,一打破就再也找不回,倪匡已离开地球,深爱他的读者只能透过阅读他的著作来缅怀他创造的奇妙科幻世界了。
2年前
2年前
据说早前就有星相大师预言:近来会有名人殒落,陆续会遽然而逝——想来即使哀悼惋惜,也是猝然仓促不及应对。总是从前有过记忆,方有喟叹。好比罗启锐,之后夹杂着倪匡蒙C宠召的消息,慢慢就有人分享出当年罗的电视作品,初版《霸王别姬》。一片惊艳声中,我记得分明好多年前的确实惊鸿一瞥,脸书附图里,少年樊少皇一个兰花指造手,如今看来也是叫人难忘,和那个陈凯歌执导的小豆子迥然不同;可自然那90年代细眉小嘴的小乾旦文气秀美,“我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亦颇有戏肉。当年樊的《再见妈咪》也是少年版,和叶德娴合演。他神情总带一丝顽劣,和成人之后的精壮憨厚完全不一样的气质,此时的他身手不凡,成为稳重的男人。我从前是叶德娴的迷,罗启锐居然还有一部《再见苏茜黄》,叶饰演风尘女子,听着就特别传神,想来很有看头——真的觉得桃姐并没有好得离奇,叶的旧作大概可以补回我过往执着浮世飘零花的想像和迷恋——此剧是罗好友张坚庭的本子,罗后来写到,他用了英文歌《七个寂寞的日子》当主题曲,且真心的记得一些人和事,也记得“阿庭一直嬉笑怒骂地关心着我……我们一起说过一些故事,只愿故事不老,故人也不老”。张坚庭脸书写的哀悼文,依然是家常文字,不忘提起之前自己唠叨的要罗吃维他命。 李碧华早期版本的段小楼程蝶衣,小说薄薄的,看来就是电视剧本的改写,收藏家失之交臂的封面:男旦躺着,身子往后仰,袒露肉体还有披风掀开。我是嫌弃她的主角名字顺手拈来得太厉害,程蝶衣和时代曲词人陈蝶衣,名字简直犯冲,之后重塑的青衣旦角,几乎地位达到四大名旦的阶级,绝妙技艺连日本人也赞叹的——改编得骨肉均匀面面俱到,是让人疑心梅兰芳程砚秋双影叠成的另一个名旦。当然张国荣飞昇成了传奇,他的这个角色变得不可挑剔,我则认为他演得仍然有其独家的烙印,旭仔对镜粉墨登场,也是可行的,负气而带怨憎,仿佛误打误撞,完成了执念甚深的男花旦形象。 罗启锐后来的《岁月神偷》催泪,可我人到中年,不愿多看人间悲剧——他的杂文集也叫《岁月神偷》,却很值得一读。老实说,他文笔自有一种灵动佻达,根本就是男版李碧华。在〈肉体崇拜〉一文提及,他否认自己是前卫的同性爱少年,但非常倾慕西片宫闱片的精壮力士,史提夫‧利扶士Steve Reeves,罗马战士盾牌似的肌肉,我觉得三岛由纪夫迷恋的不就是这个吗?常看李幼新电影书,他的字里行间不是俊美,就是不离男性之间的情谊,那些费里尼名片,法国新浪潮,甚至张彻的动作片无不充满浓厚的雄性恋慕情意结。网上流传罗启锐一张海滩赤身照片,也很有自恋的意思——模样有几分李志超,而且是漂亮版本:有谁记得李本人?他那时就有本事将红高粱年代张艺谋拍摄成蔷薇刑三岛先生。李志超文章充满着肉欲耽美的向往,而看似斯文的罗启锐也不含糊,题目写的是〈一人有一次非礼〉:他小时候去公共澡堂,看到男人阳物不尽其数,有的甚至走进他的浴间,展示雄风,形同非礼。他记得那个自诩为巴黎铁塔咁劲嘅男人,向年幼的自己炫耀——当30岁那年他抵达花都,就在铁塔雪地,居然撒了一把尿,草书了一个劲字——似是看到一个异男的性创伤的侧面,而且遇到一个恋童癖,直至到象征性的地点得到疗愈。他写得随意而诙谐,看官绝不可认真的愕然,当作暗黑伤痛来分析。 他从小头痛,发作即觉得头壳爆炸欲裂,其母提供的止痛秘方,是南洋永安堂虎标头痛粉,金红大花图案包装,是其头痛止痛的妙方:会考英文科时候,头冒金星,立即服下药粉,药效所到之处,经脉舒畅,下笔如有神助;剩下监考神父狐疑的神情,捡起包装纸,与人研究这到底是什么毒品。罗启锐言之凿凿,他推介这药粉救人无数,包括“每头痛哭泣流泪的女制片,一个因身为同性爱着而情绪低落的加拿大友人,活了六十余年未闻此药粉的老门房,以及从捷克流亡纽约教授电影的大胖子摄影师……”他认为暂时止痛治标,已然是造化一场,“人生在世,难免遇见头痛人头痛事头痛情,反正悲欢离合,一切将仍过去。”罗有着一般人少有的自嘲幽默,以及淡淡的抒情味道,就算是香港著名的专栏作家也属罕有的。只是他和另一半张婉婷,谁编谁导,互相轮流,可二三十年来,影片资金永远是问题,两人在商业浪潮里,一下子红一下子黑——我记得90年代,他们曾经要拍李香兰传,半途杀进个李翰祥,从满洲国横跨到现代的传奇故事也就戛然而止:然而神秘的是,找谁来演?偌大的银海恐怕谁饰演,都不像。觉得倒不如让年已沧桑的山口淑子亲自上镜,中日双语互换,一人的光影回忆录,更为彻底。 倪匡回归宇宙星云,回响更是巨大——科幻小说当年就看那十来本,远景版本徐秀美绘图封面已然成为怀旧的艺术珍品。我素来只喜他的散文,什么梦中的信,风飏的信,还有他个人在大陆的经历《倪匡传奇》,有些版本的书名是《见闻传奇》。厉害的封面则是《倪匡三拼》,穿白西装外套抽烟,三连拍,恣意大笑。前面提到的李志超访问录《男人标本》,倪匡一则,光是录写他的发言,其长江水滔滔不绝,不必叙述描写,引用即可:自买女装服饰,闪电信主,到带13位夜总会小姐出去宵夜,然后艳羡古龙短暂人生的精彩——古龙进过黑帮,被人砍过……网上出现倪匡在丧礼悲恸照片,一旁还有三毛劝慰——毒舌酸民还说这女作家不是倪的那种等次。殊不知两人还有探讨灵界之遇,透过三毛女士之手,请了一位过世的海派名家上来,笔谈对话。倪刚逝世,网上就听到他说灵界的录音,想来是上世纪台湾出版的有声书——香港人脑筋转不过来,认为倪匡没有一口外省口音粤语,就不是真身。他说上海国语(普通话),一样速度飞快,但用词恰到好处,毫无停顿思索,说得畅快淋漓。倪匡问李志超是否要拍裸照,他其实有一幅裸体油画,据说很毕卡索风格。他上电视捧酒杯高谈阔论,在莺莺燕燕塘西花寨饰演酒醉嫖客,常上盛会当颁奖嘉宾……跨界之多,大概只输三岛由纪夫。三岛演剧,拍写真,还练剑道,健身,比任何明星还要抢镜。脸书近传,倪匡的养命酒平面广告,当时他还年轻,英姿爽飒,短袖格子衣,手斟杯盏,上面标语:精神好,体质fit,灵感够,全靠……他的专栏有次写一句子:好女人鼓励男人做他想做的事。连他妹妹亦舒也光火。可倪匡1984年出版的《我看亦舒小说》,列《玫瑰的故事》为情爱宝鉴——他一生多情,把想像力留在奇异玄虚的科幻空间,将情愫收拾起来,都存放在妻子身上。毕生写作配额用完了,只等尽头的呼唤,而如今疫情乱世,去了,只有好,没有赘言。而身后之残留碎语,就留给我这等闲杂读者来说。
2年前
2年前
在我成长的90年代,马来西亚的青少年仍然浸沁在海量的港台作品之中。拿着扫帚当打狗棒,自称丐帮帮主,耍耍降龙十八掌;走在路上,幻想着掉到哪个深山幽谷,捡到九阳真经,即成盖世英雄。彼时我只是个小学生,这些个风云际会,我是不甚了解,只是比我年长10岁的兄长,常常把这些来自彼岸的传奇租借回家里。就在10岁那年,我阅读了人生中第一本卫斯理系列——《透明光》。从此我无法自拔地沉醉在倪匡的奇情世界里,卫斯理既如俗世百姓般平凡,亦如出世高人般超然。这一号人物,真正是活在了倪匡的笔下,也活在了我的青春里。 师承自大宗师王天兵和扬州疯丐金二的卫斯理,武艺高强,有点自豪于自己的身手了得,常常自诩“受过严格的武术训练”,一掌可以击毙一头水牛;一身软骨功,可以把自己塞进密封囚车的椅子里,实在令人啧啧称奇。他是个好奇心奇重的人,好管闲事,也充满正义感,好打抱不平,因此牵扯出桩桩件件的奇情故事。然而他也很莽撞冲动,极度缺乏耐性,尤其是和白素一同出场的时候,他就开始犯各种低级失误,反衬白素的精明睿智,心思缜密。就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卫斯理,在我对于宇宙和人生的认知尚未生成的时候,入驻我的心灵,形塑我的人格,影响我的世界观、生死观和价值观。 我记得《贝壳》里家财万贯的万良生,认为名和利牵绊了他的灵魂,不如寄身于一海螺,更为逍遥快活。也记得《丛林之神》获得预知能力的霍景伟,早就预知了自己的结局,也毅然躺上手术台,只为了能够拔除自己的预知能力。还有《不死药》和《活俑》中对于长生不死的反思……。我们梦寐以求的金钱、名利终究只是粪土;预知能力、长生不死、时光旅行、隐形等超能力得之也并非幸事。最终,还是当个凡俗之人最为逍遥。 卫斯理系列陪我走过童年到少年,在朋友没几个的那个少女时代,丰富了我的小宇宙,我会记得在会考前躲在被窝里偷看《天外金球》的执拗和狂热。从《钻石花》到《只限老友》,如今每一本都好好地躺在书架里,承载着所有我对于世界乃至宇宙的好奇和想像。倪匡是个老顽童,他终于蒙C召唤而去,与当年的卫斯理一样,到了那个奇幻的世界,见到了ABCD,与他们笑看人间江湖了。 【倪匡悼念特辑:倪匡告诉我的事(一)】甘汉光 / 永远要好奇 【倪匡悼念特辑:倪匡告诉我的事(二)】周伟才 / 敢自我颠覆
2年前
打从10岁首次阅读在报章副刊连载的卫斯理小说(后面简称“卫斯理”),便雀跃如贫童得尝八宝饭,深深地迷上了这个堪称最多元最长寿的中文系列小说。毫不夸张地说,“卫斯理”甚至塑造了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早年应试教育制度往往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形成考生“背多分”,容易扼杀独立思考找答案和质疑威权求学问的态度。而在“卫斯理”系列,即便是同一个主题,个别故事可以给出不同乃至矛盾的设想。譬如人类起源之谜,就有外星流放(《头发》)、改造地球(《游戏》)、宇宙方舟(《解开密码》)和混合基因(《成精变人》)等至少4个说法,每个理论却又言之成理。有人会借此贬低“卫斯理”自相矛盾,但我却认为这是作者艺高胆大,敢于自我颠覆求新求变。正因为不是凡事都有标准答案的思考方式,这才会启发我在讯息爆炸的时代去思辩对照,不会坠入人云亦云的迷途。 不执着一时荣辱 跟随卫斯理上天(《环》)下海(《沉船》)、往返阴阳(《阴间系列》)、遨游未来(《玩具》),遇见了各式神鬼精怪,接触过几十种外星生物,见识到多样社会形态,就如金庸赞叹“卫斯理”:“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阅读“卫斯理”,大大开阔了我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广饶宇宙中,地球犹如一星尘;时间长河里,百年不过一瞬间。天底下值得追求的事物多的是,人们只看眼前,勾心斗角只为争名夺利,何苦?不同星球的高精神文明物种,也可以交流合作。反观同一个地球村的居民,仅仅肤色相异也会相互歧视诋毁,怪哉!“卫斯理”教会我:办事不执着一时荣辱,交友不在意皮相外貌。 超越时代的科技幻想,曲折离奇的小说情节,故事内核是在探讨人性善恶:掌握毁灭地球的科技,意味着获得控制全球政治的实力,权力欲急速膨胀有多可怕(《地心洪炉》)?改造大脑可以改造小偷变绅士(《创造》),瞬间复制知识可以让小白变学霸(《乾坤挪移》),可会带来什么意料不到的后果?克隆人被解锁隐藏人格,不需像被克隆者掩饰内心欲望,会驱使他们做出怎样惊世骇俗的行动(《连锁》)?拥有战无不胜的预知宝物,为啥奴性思维令其俯首就戮(《豪赌》)?“卫斯理”呈现诸般人性考验的众生像,提醒我在人生路上面对机遇和诱惑,莫忘初心良知,坚守道德底线。 诚然卫斯理小说并不完美,例如有的含有科学硬伤,有的虎头蛇尾,有的人物张冠李戴,现实生活中更找不到一个像白素那样的妻子,可以容忍隔三岔五就失联闯祸的老公。但是,我愿意学学白素包容卫斯理那样,视卫斯理小说为我一生挚爱,情深不渝! 【倪匡悼念特辑:倪匡告诉我的事(一)】甘汉光 / 永远要好奇 【倪匡悼念特辑:倪匡告诉我的事(三)】罗湘婷 / 凡人最逍遥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