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全民读书会

中国知名讲书APP帆书创办人樊登将于9月14日首次来马,在蕉赖的马来西亚创价学会文化会馆池田和平讲堂,进行大型主题演讲《知识时光机:给生活松松绑》。 “我们生活在一个喧嚣且讲求效率的时代,但读书是慢的。樊登做了一件事情:想办法让大家用听书的方式接触更多知识,激发读书的欲望,直到他们主动阅读,”新纪元大学学院副校长郑诗傧说。 中国知名讲书APP帆书创办人樊登将于9月14日首次来马,在蕉赖的马来西亚创价学会文化会馆池田和平讲堂,进行大型主题演讲《知识时光机:给生活松松绑》。演讲围绕“修身、齐家、创业、知天下”四大主题,通过深入的知识分享和阅读交流,引领大众解读生活真谛,释放内心压力。该活动由帆书马来西亚运营中心主办、新纪元大学学院与萤火虫文艺社联办,星洲日报《活力副刊》及《访问网》为媒体伙伴。 郑诗傧:读书虽慢,却值得坚持 郑诗傧回顾新纪元与帆书的合作历程,并分享自己作为帆书长期用户的感受。“我非常认同樊登推广阅读的理念,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将樊登的个人魅力及读书品牌向更多马来西亚读者推广。” 郑诗傧说,该校希望通过与帆书的合作,为学生及教职员提供更广泛的阅读资源。南大活动中心的数字阅读空间正是为此而设立。“这些教职员是打造活力校园的关键,他们应充满生命力及创造力,并热爱吸取与分享知识。” “阅读应该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便成效缓慢,也要坚持不懈。我们可能会听到:‘听书就是在走捷径’。我们应该改变思维,破除偏见。听书已成为拓展知识的重要渠道,不必担心推广听书会减少阅读兴趣,反而让本不愿读书的人开始接触并爱上阅读。” 张惠嘉:听书重拾阅读乐趣 帆书马来西亚运营中心(简称“马来西亚帆书”)执行长张惠嘉分享帆书在马来西亚推广的成功经验。她指出,樊登2013年在中国创办帆书APP(原“樊登读书”),在中国引领了听书的新阅读模式,以音频、视频、图文等形式向用户提供书籍解读服务,帮助他们轻松、高效地获取知识。 她表示,马来西亚帆书自2019年成立以来,迅速在我国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喜爱。我国越来越多书友通过听书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帆书的听书模式特别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帮助许多本不爱阅读的人重新发现阅读的乐趣。许多人认为只有拿起书本才算阅读,但我们相信,结合视听科技同样可以有效推广阅读。” 谢秀芬: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马来西亚帆书副执行长谢秀芬指出,帆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帮助那些不爱阅读、没有时间阅读或不知道读什么书的人,通过听书培养阅读兴趣。“帆书正在改变许多人对阅读的看法,甚至让那些原本不读书的人开始主动买书阅读。” 她特别提到,帆书在中国的成功推广经验,给了马来西亚帆书极大的信心。“希望通过这次大型主题演讲,让更多的国人能接触优质阅读资源,推动全民阅读氛围。我们期待有一天阅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无需再刻意推广。” 刘倩妏:校企合作推动教育 新纪元校企合作与专业发展培训处主任刘倩妏谈到,该部门自去年年底成立以来,致力于与各类企业建立紧密合作,以推动教育与公益事业的共同发展。 “我们的首个活动便是与马来西亚帆书联办‘我是《流俗地》讲书人’大赛,包括数字阅读空间建设及此次大型讲演,已是第三次合作。” “我们也希望这个充满意义的活动获得更多企业的支持与赞助,共同支持教育与公益事业,让更多教育工作者有机会与樊登及帆书接触,并将相关理念向更广泛的受众推广。” “知识时光机:给生活松松绑” 大型主题演讲 主题:修身、齐家、创业、知天下 主办:帆书马来西亚运营中心 联办:新纪元大学学院、萤火虫文艺社 日期:2024年9月14日(星期六) 时间:下午1时至6时半 地点:马来西亚创价学会文化会馆池田和平讲堂 (部分收益捐赠新纪元大学学院南大楼建设筹款基金) 购票渠道 如有疑问请致电秘书处: 013-2260972(谢秀芬) 011-56933002(新纪元大学学院校企合作与专业发展培训处) 点击链接或扫码报名:https://shorturl.at/R9awd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他们怎么熬过日本最长的一天? 【马华读立国】赖殖康 / 我们的武林与帮会  
4月前
碧澄“马华文坛多面手”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但想谁也不会料到他会选择在74岁的高龄投身于编写一部“马华文学史”。 碧澄,原名黎煜才,1941年生于吉隆坡,伴随其成长的是日军残暴统治的三年零八个月、英殖民统治、马来亚独立等等诸多载入史册的大事纪。 碧澄曾坦言,他的一生除了教书,便是在与创作、翻译、编辑结缘,从未停歇。 碧澄“马华文坛多面手”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但想谁也不会料到他会选择在74岁的高龄投身于编写一部“马华文学史”。2015年初,碧澄同时兼顾编写马来文等双语或三语词典和学生语文参考书,写稿和搜集论文资料的生活方才消停,转头便抱着“马华文学不是凭空而来的”这一问题意识又投入到了修史的漫漫长路中。当时的马华文史家如方修、李锦宗、马仑等人都曾收集了不少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学遗产,提供了横向的资料,但无可否认,这些冗长繁杂的资料还需进行有条理的、纵向的整理、串联和补充。 当碧澄接下这一艰巨的挑战,首先通过寻求赞助率先解决了难缠的经费问题,并物色了一名助理一同开展漫长的修史工作。他清楚,修史的重中之重便是先斟酌与确立内容的框架和大纲,必须务求其能方便读者翻查,并具有参考价值。琢磨出大纲后,便是搜集与分析资料的阶段,碧澄先从相对可靠的平台获取基础的资料,如大专图书馆、文学、网络、自身收藏的书刊,以及对李锦宗、马仑、许通元等文坛大家的个人访问等等。最后再对堆积如山的资料进行有条理的、客观的梳理与拓展,历时5年终于编写出《新编马华文学史》。这本书好似碧澄流水承载的巨舟,承载了马华文学140年来的发展与历史,并输送予下一代。 读历史,为的是以史为鉴,经世致用;读文学,为的是陶冶情操、享受文字的美感;但历史与文学、理性与感性结合出的文学史却成了人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纵然自己是科班出身,也多会觉得难以下咽,何况是一般的文学爱好者。在我们的文化原乡,拥有更多且更精彩的历史脉络与文学文本的中国与中国文学史带给我们的沉闷感受已经如是,相对小众的马华文学史更是,何况向来欠缺完整的、客观的文学史统整和梳理。 与其审视现今读者的阅读能力与品味,我想更重要的是厘清为何需要“马华文学史”,尤其文学史味同鸡肋,缺少阅读的动机。曾旁听一节马华文学史课,老师说道:“一部好的作品就像洋葱一样,值得一层一层品味”,这句话至今对我依然记忆犹新。文学史的存在便于我们挖掘、探索文学文本的内容与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就像将洋葱一层层拨开一样,解读文学文本中的密码。而读马华文学史的意义则在于脱离文化原乡的思想束缚,以本土的视角拆解本土文本的文字密码,好比中国作家笔下的“椰树”与马华作家笔下的“椰树”之间的隐喻是大不相同的,若以中国的文学视角阅读马华文学,除了会闹出笑话外,更会忽略掉许许多多巧妙的伏笔和隐喻。 于我而言,马华文学史的意义在于,对优秀马华文学作品进行更多元地、客观地梳理与解读,并将之流传下去。与此同时,透过本土的文学史视角可以更好地认识马华文学的独特性和代表性。 【流年有声:向马华资深作家致敬】碧澄 / 一时兴起接下挑战,编出心目中的马华文学史
1年前
缘起:为了表彰和感谢那些多年来在文学领域默默耕耘的资深马华作家,肯定他们为华文文学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策划“流年有声——向马华资深作家致敬系列”,邀请资深作家发表“我写作历程中最满意的代表作”。这个系列旨在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写作历程和文学生涯的平台,也是对那些长期以来默默为文学事业付出努力的作家们的一种诚挚的感恩和致敬。——策划人:伍燕翎(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 / 新纪元中文系教授) 屈指算来,大约从2015到2020年,我把大部分能利用的时间都投在编撰这部书上。2020和2021年的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期间更是足不出户,一面督促助理加倍努力,只希望此书能尽早杀青。2022年1月,此书终于能与读者见面了。 2010年左右我相当忙碌。一方面要处理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尤其是马来词典的编撰,一方面又在相当勉强的情况下成为马大中文系的硕士研究生。几经困难,终于在2011年获得了硕士学位。过了不久,又知其不易为而为,坚决辞去干了近20年的编辑职务,报读优大中文系博士班,皇天不负有心人,2017年(76岁高龄)考获哲学博士学位。 编写马来文等双语或三语词典和学生语文参考书,工余又得写稿和搜集论文资料,这种须多方兼顾的生活到2015年初相继结束。转过身来又想到马华文坛。到这个阶段,我在马华文学领域里能做的似都做了。眼见其他的写作人,尤其是年轻一辈纷至沓来,且各显异彩,内心甚觉安慰。 ◢整理马华文学是大工程 我随即想到另一个问题:马华文学不是凭空而来的。虽然从20世纪初发轫,连马华旧文学加在一起,还不到150年,但在这段期间,数以千计的作者前赴后继,在文学的园圃中创作、建设,始逐渐形成今日的规模。马华文史家如方修、李锦宗、马仑等人都曾收集了不少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提供了横向的资料,但无可否认,还需进行纵向的整理、串联和补充。截至目前,这样的一部较有条理、较为完整的马华文学史,仍暂付阙如。 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实际上是一项大工程,无论如何必须有人去开拓。一时兴起,竟私下决定接受这个挑战。通过要求赞助的途径,解决了不菲的印刷费问题,随后物色了一名助理,就一往无前展开工作。于是花了好些时间斟酌,依据年代、作者年龄、事情发生等先后的次序,订定全书的大纲,务求方便读者翻查,并具有参考价值。 我先从各有关方面搜集较可靠的资料,包括大专图书馆、华文报社资料室、网络、我本身收藏的书刊,以及个人的访问。李锦宗(2017年逝世前)、马仑、许通元、徐持庆、莫顺生、田农等友好都曾乐意给予所需的协助,让一些马华文坛的谜团或具争论性的课题获得比较合理的解释。 资料的搜集,往往不依照大纲的次序进行,而是根据某个时候所到的地方或有关的对象而定。由于我手头上最缺乏的是马华旧文学的资料,得先处理这个部分的内容。我先接触南方学院马华文学馆的馆主许通元。刚好他有一部由新加坡李庆年编写于1998年出版的《马来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慷慨答应借给我,帮我解决了这方面的部分问题,加上获得林怀龙有关雅集的历史,以及莫顺生和徐持庆先后给我提供的有关马华诗词组织和诗社成立的经过,让马华旧文学这部分聊备一格。李庆年于2012年出版的《南洋竹枝词汇编》我在书编竣后才发现,无法编进去,无异是一项纰漏。而且,这部分以古诗词为主,以文言文写的小说、论说等作品,相关的材料一时也找不到。 方修的著作不得不用作书的骨干。不过我尽量淡化政治色彩,添补砂拉越和沙巴的马华文学实况,同时加强马新分家后马华文学的发展概况。后来发现峇峇文学没有纳入,无异是一种缺憾,但也得等后人或以后有机会时再去处理了。 李锦宗的资料一般相当翔实,适合用在各有关项目,为节省篇幅。不一一注明。 “南洋丛书”和“南洋文库”等出版物,一向来很受重视。可惜有关资料不全,而且众说纷纭,得花不少工夫去梳理。从杨松年、赵戎、李锦宗等人所记录的资料,互相对照,只能得出一个大概的数目(共约160种),而且不完全是文学类的作品。 关于华文报章的文艺副刊,除了方修、赵戎和李锦宗的资料,较近期的,取得柯金德(南洋商报)、黄俊麟和张永修(星洲日报)、林明标(中国报)等时任编辑的协助和证实。 马仑提供1946-2020年已故马华作家的名单和生平简介的一手资料,也丰富了此书的内容。 结果,全书编排起来超过千页,不得不分为上下两卷出版。 马华旧文学部分包含“马华旧文学与古典诗词”、“从马华旧文学到新文学”、“何谓诗社?”、“雅集的历史”、“诗词组织和诗社的成立”几项。 马华新文学部分的上卷从“马华新文学始于何时”到“《香港文学》与马华作者”共46项。下卷从“马华丛刊”到“1946-2020已故马华作家”共14项。 屈指算来,大约从2015到2020年,我把大部分能利用的时间都投在编撰这部书上。2020和2021年的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期间更是足不出户,一面督促助理加倍努力,只希望此书能尽早杀青。2022年1月,此书终于能与读者见面了。 完成这部大块头的东西,好比放下心头一块大石,然而这并不代表我就此不问马华文坛事了。不,一些小文章仍然会写。至于需耗时耗神的工程,则要看我日后的健康情况而定。正所谓天意难违,无法勉强。 【流年有声:向马华资深作家致敬(碧澄篇,下)】蔡家杰 / 我们为何需要“马华文学史”?
1年前
兴隆是当年投稿【星云】时就认识的副刊编辑。特别喜欢他细碎的文字记录里,带有着一股沁人心的暖流。读着念着,就那么自然地,窜进心底。原本,读来嘴边有笑意,却突然在他向作家李永平问出“文学有用吗?”时,顿时有种崴到脚的痛感。那是,写作人都不停在问的问题。李作家的回答,让我在心中忐忑许久的问题,终于有了安放的释怀。 我也是,毕生以文字为我所爱,留住永恒回忆。因此,我的文字里,尽是家人、家乡、古早味美食、亲子和年轻时的旅游文。仿佛,再不用文字抓住岁月的尾巴,一生就白过了。 读到〈一肚子不合事宜〉,看他写有人说苏东坡一肚子不合事宜。我突然就嘿嘿笑了起来,恰好我听了苏东坡传,提及这段,那个有人,叫朝云。这就是作家与读者之间,霎那的交会。在相异的时空,同样的文字江湖里,不期而遇。 在目录里见到〈一生太短,一瞬好长〉时,原是雾里看花的朦胧。直到读着内文,细细品尝,方在电光石火间了然此八句真言。不敢说真懂,却是在那边上,堪堪划过零星的领悟。有人因为一瞬的灵感,在有限的一生,创造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所以,短长之分,即见分晓。我是这么认为的。 他在琐碎的日常里,过着他自称的老派生活。可以是一本书、一块蛋糕、一杯咖啡过着惬意的下午。或是踏入市井小民的咖啡店,过着与当地人无异的生活。但,体内燃烧着的文学魂,却让他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文学活动,让许多文人雅士相聚一堂。就在那间龙门客栈,那个叫On The Road的咖啡馆。大概有了南峇山的加持,我总把它想成是一间得去朝圣的文学净土,有一天啊,得找个时间打卡。哦,不对,寒暄才是。 尤其羡慕他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友,能搞些力所能及的事。虽已过人不轻狂枉少年的岁月,却仍会做着自认为傻子的事。我在年少时期,在文学这块,是踽踽独行,只能埋头狂写解孤独。赞佩的,还有他博览群书的见解。而文中提及的书,我都未曾读过。那差距,可见一斑。 当然,身为一个丈夫与父亲,他也以自己角度去书写彼此互动的甜蜜回忆。自然也挑起我这个为人母的思潮,感慨万千。陪伴,就是留给孩子成长的最佳礼物。偶尔做些偷偷摸摸的事,也是创造欢乐的记忆。我还能感觉文章里散发着一股乐观的劲,蛰伏在浮躁的现实,暗暗鼓励着急匆匆的人们。 读他文章,出现得最多的,就是叫黑狗的酒。透过那酒,我瞥见了父亲的影子。他亦是每日不辍踩着脚车,必到椰脚跟人小酌的畅快。人生得意须尽欢,大抵就是如此。 兴许,我也漫步到了不惑之龄,因而能在其中寻到共鸣。那鸣,似在山谷间回荡的弦音,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值得一提的,还有他文字里透着的爱与光。就像在举着一杯红酒融入在阳光里,红酒在杯里用自己的速度轻轻晃着,自在从容。而高架杯的周围,闪着动人的光。 我轻轻地闭上眼,感受到那股温煦的风,夹带着文字的呢喃,缓缓地吹来,从南方。 威士忌,洞窟与移居故事/蔡兴隆(居銮)
1年前
  “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香港作家亦舒,个性我行我素,作风独立自主,是一位颇具争议性的人物。她的小说,曾经风靡一时,是无数痴男怨女的“必读圣经”。这期【全民读书会】,就来谈谈这位特立独行的文坛传奇女子吧。 “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亦舒的作品风格强烈、用字尖锐、情节逼真,笔下女主角多为聪明干练的白领女性,却在感情路上历经沧桑,饱受情字所困,不能自已。其小说主要以香港和欧美现代都市为背景,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描绘都市男女的爱情、人心的压抑、故事的情节上都完满到位。小说中的爱情观都很“实际”,在历经岁月淬炼后变得更隽永,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自小记忆力惊人 亦舒,原名倪亦舒,另有笔名梅峰、依莎贝和玫瑰等。1946年9月25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镇海,五岁时随家人到香港定居。倪家兄弟姐妹一共七人,亦舒排行第六,四哥是鼎鼎大名的科幻小说家倪匡。求学时期的亦舒酷爱文艺,对鲁迅的作品更是推崇备至。她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大量的阅读为她打下扎实的文学创作根基。 中学毕业后,亦舒没有升大学,却选择到《明报》当记者,不仅跑新闻、写专访,亦写杂文、小说、报纸专栏等。从事过电影杂志编辑、公关主任、政府新闻官、电视台编剧等职业。亦舒写作50余年,创作了超过300本小说,笔下女主角大部分自爱自强,特立独行,影响着众多中文读者。其作品《玫瑰的故事》《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曾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让“亦舒”式爱情观一度风靡华人世界。 那个属于亦舒的年代 亦舒擅长写独立女性,并在其小说里乐此不疲地传达着一个道理:女人一定要独立,要有自己的事业。男人不可靠,爱情也不可靠,能靠的只有自己,因而被粉丝们称为“师太”。亦舒笔下的女性,无一不兼具美貌与智慧,外表优雅,内心自强。 例如《流金岁月》中的蒋南孙,出身于富裕却重男轻女的家庭,但她个性豁达乐观,在家道中落后独自撑起一片天。在《我的前半生》里,果断的商界女强人唐晶,将男人比作戴得出去的首饰,自信干练的个性显露无疑。亦舒在塑造这些角色时,除了刻画她们的内在性格,更会详述她们的外表打扮,以此来凸显“亦舒女郎”们的品味。 小说成穿衣圣经 在那个还没有时尚主播的80年代,亦舒的小说就成了女性的穿衣圣经。亦舒喜欢干练极简风,颜色永远是黑白灰及卡其。材质要好,款式要少。看这一段《我的前半生》里的描写便知:我挑了两条开司米呢长裤,让店员替我把裤脚钉起。姜太太搭讪说:“要买就挑时髦些的。”我笑着摇摇头,“我是古老人,不喜款式。”有款式的衣服不大方。 亦舒喜欢白色,她曾写过:“只有最含蓄的人才肯穿白色——风流不为人知,辛苦不为人知,因为一个人最终要面对的,不外是他自己。”也恰恰因为白色经不住造弄,越是经不住造弄,才越显得出矜贵。 在她的小说里,每个女主角必备的经典搭配就是“白衬衫+卡其裤”。 爱得痴缠恨得轰烈 亦舒有过三段婚姻。 18岁那年,她爱上了画家蔡浩泉。个性反叛的她,无视父母的反对,不久后就与对方闪婚。结婚第二年,亦舒生下了儿子蔡边村。有了孩子之后,曾经的风花雪月成了如今的柴米油盐,让这段婚姻仅仅持续了三年就结束,儿子归蔡浩泉抚养。后来蔡再婚,亦舒也有了新的感情。自蔡边村11岁起,亦舒就和他完全断绝了关系。 和蔡浩泉离婚后,亦舒很快又迷上了香港明星岳华。 岳华是邵氏的当家小生,外表俊朗,风度翩翩,不烟不酒,是个完美的好男人。但当时岳华已经有女友郑佩佩,亦舒只能以好友身份陪伴在侧。直到有一天,岳华和郑佩佩因感情生变分手,亦舒才名正言顺成为岳华的女友。 只是,郑佩佩一直是亦舒与岳华之间的“那根刺”。 和岳华结婚后,亦舒变得非常多疑,两人经常争吵。有一次亦舒在报纸上看到岳华和郑佩佩的报道,一怒之下竟把岳华的西装剪得粉碎,剪完之后又一把将剪刀插在岳华的床上。后来郑佩佩在美国生活不如意,写信给岳华诉苦,被亦舒看到,直接将这封信刊登在报纸上。此举激怒了岳华,最终提出离婚。 一向讲究“姿态好看”的亦舒跪求丈夫原谅,但岳华只抛下一句:“你伤害人太过分,这不可以”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洗尽铅华回归平淡 “结婚与恋爱毫无关係,人们老以为恋爱成熟后便自然而然的结婚,却不知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得很。而爱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经历过年轻时的轰轰烈烈,人到中年的亦舒选择了回归平淡。40岁时,亦舒第三次步入婚姻,丈夫是港大教授,两人育有一女儿。1993年,亦舒和家人移民加拿大,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连倪匡都说和妹妹已有20年没联系了。 亦舒的3本书 亦舒,一位华人世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爱情小说家。她擅长写独立女性,并乐此不疲地传达着一个道理:女人一定要独立,要有自己的事业。男人不可靠,爱情也不可靠,能靠的只有自己。亦舒写作50余年,创作了超过300本小说,让“亦舒”式爱情观一度风靡华人世界。 今天,雪芬选了3部亦舒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与大家分享:《玫瑰的故事》、《我的前半生》和《喜宝》。 一、《玫瑰的故事》 “爱情不是学问,不用学习。如果爱一个人,发自内心,难以遮掩,自然而然以她为重。这是种本能,不费吹灰之力。” 《玫瑰的故事》是亦舒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于1981年出版。该小说主要讲述黄玫瑰的情感故事。黄玫瑰是一个天真美丽的少女,身边不乏追求者。而她唯一的亲人哥哥更是对她呵护备至。直到她遇见了已经订婚的庄国栋,才真正体会到爱一个人所带来的痛苦。玫瑰决定远离香港这个伤心地,飞往巴黎求学,并嫁作他人妇。直到哥哥生病离世,已离婚的玫瑰又再度返港,遇到了对她百般关爱的傅家明,在她选择披上婚纱之时,噩耗又再次传来…… 与庄国栋、傅家明和罗德庆这三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玫瑰一生既璀璨却又最珍贵的经历, “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这些经历,让玫瑰从一位纯情少女,蜕变成一位成熟女性。作者通过塑造玫瑰否定传统的从一而终的观念,强调女性在爱情中应有的精神空间,并歌颂独立自主和满足自我的重要性。 二、《我的前半生》 “一个女人有好丈夫支撑场面,顿时身价百倍,丈夫一离开,顿时打回原形了。” 《我的前半生》是亦舒创作的长篇爱情小说,1982年11月在香港出版。该书讲述做了多年家庭主妇的子君,遭医生丈夫抛弃后不得不重新工作,一步步站起来并再度寻觅幸福的故事。在离婚后谋求生存的的过程中,子君重新出发,以其聪明才智及拼搏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倾慕,最终在事业和爱情上获得了美满的结果。 “没有任何人会成为,你以为的今生今世的避风港,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最后的庇护所。”此小说描写现代社会中男女婚姻所面临的新困境。在遭遇婚变后自立自强的子君身上,表现出时代的进步与现代女性意识的抬头。 三、《喜宝》 “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爱。如果没有爱,很多钱也是好的。如果两者都没有,我还有健康。” 《喜宝》是亦舒创作的长篇爱情小说,首次出版于1979年。该小说讲述了剑桥圣三一学院的高材生姜喜宝,为了生活和自身的要强,决定做勖存姿情妇的故事。小说通过描写喜宝内心自我身份的转变,以及对聪慧身份转变后自我价值的烘托,表现了亦舒对于20世纪80年代香港女性身份的探索。  《喜宝》是亦舒最具知名度的里程碑式作品,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这部小说,不仅仅关于金钱与爱情,更关于人生的虚空与无常。正如喜宝所说:“生活不过是幻象,一切都并不值得。”我们不要做听天由命的人,即使兜了一个大圈子回来原处,但花过力气,我死得眼闭。 ▲▲作者 鍾雪芬 简介 伦敦大学资讯及管理学学士。喜欢阅读,热爱写作,更享受说书。现为全职阅读推广人,以优雅之心品读人生。每周三在YouTube频道《雪芬說書》说一本好书。每周日在脸书以文会友,分享生活点滴和阅读乐趣。 《雪芬說書》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shirley813/
1年前
编按:告别了许裕全与王日的导读专栏,本期【全民读书会】又有新变化。 这次,我们找回老搭档——“越读者(马来西亚)”,继续为读者导读各式各样的读物。 第一期登场的内容主题是【一方水土:华人庙宇文化阅读】,由“越读者”版主廖文烈推荐4篇文章,带你到庙宇去“看看”! 新年前怡保多间岩洞庙宇在毫无预警之下接到土地局一纸通告,指占用政府地,被谕令停止运作和清空。后来虽获得政府介入而暂缓,但也意外让这本《南洋华踪》引起关注。 南洋华踪是一本怡保岩洞庙宇集体研究的成果,说来惭愧,笔者身为怡保人却对怡保的岩洞庙宇历史所知甚少。感谢霹雳州非伊斯兰事务局的主推以及拉曼大学中文系团队用心,填写了这片空白。 霹雳州的庙宇研究所获得的关注,远不如槟城和马六甲研究所累积的成果来得丰富,这一点尚需各方努力。根据调查,怡保总共有35座洞穴庙宇,但为人熟知的恐怕不超过10座。而南洋华踪主要的调查对象是战前就已经存在、最主要的7座庙宇。分别是广福岩、三宝洞、南天洞、东华洞、霹雳洞、南道院和龙头岩。 东华洞、南天洞、南道院和龙头岩都属于道家一脉,其中南天洞和龙头岩更属于全真道一脉。广福岩、三宝洞和霹雳洞则属于佛家系统,当中广福岩和三宝洞师承禅宗曹洞宗,而霹雳洞则由居士所创。 目前除了三宝洞和龙头岩尚有道士与和尚主持,其他岩洞庙宇的传承因各种原因早就断绝了,目前都是由俗家子弟或者管理委员会来运作。尤其南道院的情况最令人担忧,目前是以不开放的家庙方式运作。 书中提及,三宝洞开山祖师清心法师师承广福岩微嘉法师。由于一脉相传之姑,目前三宝洞主持会庆法师也兼任广福岩主持,唯法师常驻三宝洞,广福岩则交托住寺的居士代为主持。 三宝洞曾经在1974年遇到锡矿场土崩,倾泻而下的洪水和土石流瞬间把三宝洞给淹埋。所幸最终尚能灾后重建。 毗邻三宝洞的南天洞则是历史文物保存得最完美的寺庙,南天洞至今仍保存相当牢固的木质建筑,正殿左侧有阶梯可通往前洞四层楼阁。爬上楼阁,仿佛穿越回到古代一般。楼阁的木板屏风与诗词都是开山祖师龚善德所题,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如果南天洞是以其历史文物而闻名,霹雳洞则以其文化底蕴而闻名。来到霹雳洞,映入眼帘的尽是历史名人以及文化界人士的字画!霹雳洞这三个字乃胡适所题,蒋介石、星云大师、张大千等都在霹雳洞留下墨迹。而张大千除了题字,还留下了一幅壁画!南岛敦煌名不虚传! 南洋华踪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承。许多庙宇都面对青黄不接的危机,导致传承逐渐消失。失去了传承,庙宇也只能逐渐没落或者转而由委员会管理,这一点值得我们去深思。 【一方水土:华人庙宇文化阅读(二)】传统客家信仰 ——布赖村水月宫 【一方水土:华人庙宇文化阅读(三)】马来半岛庙宇 【一方水土:华人庙宇文化阅读(四)】柔佛庙宇文化
3年前
各位武侠中的朋友们,你们好。 我是此专栏的主持人,王日。接下来的12期,我将为大家整理一下古龙武侠中,一些角色的武功与他们各自的成名兵器(如有)。欢迎大家一起来煮酒论英雄,喝茶聊古龙! 为何我会选古龙而不是以武侠最享誉盛名的大师——金庸来作此次的主题,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太多前辈和专家已经评论过金庸大师的武侠了,珠玉在前。我不是说古龙没有,但的确是远远地比金庸少。我觉得有趣的是,古龙一生的著作多达七十多部,代笔、冒名之伪古龙武侠小说更是超过百部,可是却不是很多人听过他笔下主角、角色的名字。相对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短篇《越女剑》,只写了15部武侠,可是连不看武侠小说的人都听过杨过的黯然销魂掌、张无忌的乾坤大挪移、令狐冲的独孤九剑,甚至东方不败的葵花宝典。至于古龙最广为人知的小李飞刀,我问了不懂武侠的朋友,有些还以为小李飞刀是金庸写的。这促使了我有先写古龙而暂弃金庸的念头,很想为古龙来个大平反。 感恩促成这次读书会的曾毓林大哥,让小弟得偿所愿,美梦成真,竟然可以在一众前辈与大家的空间里占一席之地,让我可以跟武侠粉丝与爱好者们一起共享武侠梦。非常期待大家可以刀来剑往地共同互动,让这个读书会可以成为武侠迷们的一个畅谈交友小天地。 燕南天的南天神拳 神剑诀与嫁衣神功 燕南天,一位武侠世界里公认的大侠。 他是古龙笔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义盖云天的正义大侠,还是武侠世界里,天下无敌的绝世剑客。 《绝代双骄》的第一章就如此形容燕南天的武功与他的剑: “只因为任何人都知道,绝没有一个英雄能抵挡燕南天的轻轻一剑!任何人都相信,燕南天的剑非但能在百万军中取主帅之首级,也能将一根头发分成两根……!” 一个这样的大侠客,没读过《绝代双骄》的朋友们觉得他的形象应该是如何呢?好像侠之大者,郭靖那样,浓眉大眼,五官端正?还是如乔峰般身材魁伟、顾盼生威?众观金庸武侠里的主角,也只有乔峰重情重义的大侠形像比较接近燕南天的豪侠气概。我们来看看燕南天出场的叙述,摘自《绝代双骄》第三章之第一神剑: 干净的石板街,简朴的房屋,淳善的人面……这是个平凡的小镇。 六月的阳光,照着这小镇唯一的长街,照着这条街上唯一酒铺的青布招牌,照着这残旧酒招上斗大的“太白居”3个字。 酒舍里哪有什么生意,那歪戴着帽子的酒保,正伏在桌上打盹儿,不错,那边桌上是坐着位客人。 但这样的客人,他却懒得招呼,两三天来,这客人天天来喝酒,但除了最便宜的酒外,他连一文钱菜都没叫。 这客人的确太穷,穷得连脚上的草鞋底都磨穿了,此刻他将脚跷在桌上,还露出鞋底两个大洞。 但他毫不在乎,他靠着墙,跷着脚,瞇着眼睛,那八尺长躯,坐在这小酒店的角落中,就像是条懒睡的猛虎。 阳光,自外面斜斜地照进来,照着他两条泼墨般的浓眉,照着他棱棱的颧骨,也照着他满脸青渗渗的胡渣子直发光。 他皱了皱眉头,用一只瘦骨嶙峋的大手挡住眼睛,另一只手抓着柄已锈得快烂的铁剑,竟呼呼大睡起来。 这个是燕南天在《绝代双骄》里初出场的形象,18年后的燕南天可是另一个形像,于此先按下不表。 金庸笔下的大侠或男主角,全都是先弱后强,练功的过程都是循序渐进,根基扎实的,除了乔峰(萧峰),他是唯一没有奇遇的主角,身怀的绝技完全是靠自己下苦功练成的。这可不比古龙武侠里的主角,一出场就是那个强势姿态,好比燕南天这个天下第一剑客,在《绝代双骄》里跟他交过手的人,在他手底下几乎都走不上一招,更别说一回合。敌人再多,对燕南天来说也只是多几个人来杀而已,就好像恶虎入了羊群,无一可幸免。燕南天对付他认为该死的敌人也是从不手软的。以下是他初次出手的情节: 燕南天厉喝道:“‘十二星相’,你们的死期到了。”金猿星道:“‘十二星相’与你无冤无仇,你为何……”他话还没说完,燕南天已冲了过来,一条黑犬星首当其冲,大惊之下,双拳齐出,急如电闪,“砰、砰”两拳,俱都打在燕南天胸膛上,但燕南天丝毫不动,那黑犬星双腕却已生生折断!惨呼一声尚未出口,燕南天铁掌已抓住他胸膛,他情急反噬,拚死一脚飞出。 这一脚乃是北派“无影腿”的真传,当真是来无影,去无踪,但不知怎地,这无影无踪的一脚,此刻竟被燕南天一伸手就抓住了,只听一声霹雳般大喝,那黑犬星一个人已被血淋淋撕成两半!鲜血射出,落花般沾满了燕南天的衣服。 由此可见,前期的燕南天已经是天生神力,可以赤手将整个人撕裂成两半。可是令我对燕南天萧然起敬的,是他在《绝代双骄》里做了一件很多人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在知道了义弟江枫出事后,全速赶路去救人的途中,出手救了一只苍鹰利爪下的弱燕。为了赶路,万两黄金他可以不要,可是却为了救一只小小的燕子,他不惜耽误时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燕南天就是做到了这一点,因此也令我发觉他的侠义是与众不同的,逐心生仰慕,衷心佩服。 根据网络上的流传,燕南天还自创了另两种神功,那就是: 神剑诀 根据《绝代双骄》第六十二章——剑气冲霄,如此引述…… “花无缺第七剑方自击出,燕南天(其实是路仲远假扮的)掌中铁剑便已直刺而出,穿透满天光影,直刺花无缺胸膛。这一剑平平实实,毫无花样,但出剑奇快,剑势奇猛,正是自平淡中见神奇,自扎实中见威力!” 燕南天将神剑诀传授了给南天大侠路仲远,从他手中施展出来的神剑诀已经可以“吊打”花无缺了,不难想像如果是由燕南天本人亲自出手。据说此剑法已经超出尘世间的所有剑法。剑势一出,快逾闪电,可是却有着气吞天下的刚猛剑势,让人无所适从,无从躲避。因为它超越了一切剑招与剑术的形式,所以它仿佛有招却疑似无招,好像从没存在却又无所不在。面对这样的剑法,除了等死就也还只有等死而已。我个人觉得,这个神剑诀并不是一套剑法,它代表着燕南天无招胜有招的无上剑意,所以它叫作神剑诀,至高无上的剑意心诀,手中无剑,心里有剑,达到神剑通明的剑神境界。 南天神拳 据说燕南天的拳法可把千斤的坚硬巨石击飞震碎。燕南天的拳势,就和他的剑法一样,纵横开阔,刚猛无敌,招式强横,源源不绝,天下无出其右。可是《绝代双骄》却没有多加描述此拳法。前期的燕南天举手投足都可以是致命的一击,有没有拳招对他来说根本不重要。对他的敌人来说,根本没有人是可支持一合之力的,有招无招的下场都也只有一个。 闯入恶人谷,中了迷药暗算后,被13道坚韧牛筋铁线捆绑了还可以翻盘的,也大概只有燕南天了。这一点,当时的武林就已经没几个人可以望其项背。如果燕南天不是为了兄弟间的道义,想致力保存好他“弟媳”的遗体(遗体是假的,结果又被暗算),他也不会被屠娇娇暗算成功,也是最后一次被暗算,因为燕南天经此一祸,却是因祸得福,埋下日后成为天下第一的伏笔。 燕南天确实是福缘深厚,因为他在未被整成活死人(我们现代人称之为植物人)前,他恰恰练就了一个能够让他扭转乾坤的绝世神功——嫁衣神功。我们先看看他是如何被整治,那大家方可以感受得到嫁衣神功的神奇。根据《绝代双骄》第七章之漏网之鱼的情节: 片刻间他便将万春流带了回来,又见万春流瘦小精悍,目光深沉,枯瘦的面目上绝无任何表情。 他走进来后,微微点头,便在奄奄一息的燕南天的侧身坐了下去。又过了半个时辰,他总算才将燕南天由头到脚,仔细检查了一遍,他灵巧的手指,竟似未沾着燕南天的皮肉。 李大嘴不耐道,“此人怎样? 万春流缓缓道:“此人肺经、脾经、心经、肾经、心包络经、三焦经、胆经、肝经,俱已残坏,十四经脉,已毁其八,此刻还能活着已是奇迹…… 好了,直到以上这段,燕南天算是暂时 “死掉了”。我们趁这个空档,先了解一下令燕南天得以起死回生,神功盖世的绝世武学——嫁衣神功。 嫁衣神功 据在下的了解,嫁衣神功是《大旗英雄传》与《绝代双骄》里的绝世神功。任何人练成此神功后内力刚猛雄劲、精纯浑厚、强韧充沛、源源不绝、生生不息,因此使出的一招一式皆有如浑然天成、雄浑难敌、举世无双。这门武学是“铁血大旗门”的镇教神功,创造始祖为云铁二氏,嫁衣神功蕴含着天雷地火之威,因此俱有横扫千军的能力。相传只要练成此神功就可无敌于天下,铁血大旗门的云铁二氏也因练此功而称霸武林。根据《绝代双骄》里对于嫁衣神功的描述,是出现在第一百一十九章之神功绝学中,原文描述太长,我去芜存青,保留了重点如下: 原本,海外无名岛的两位前辈高人,俞子牙以及萧女史是有心回到中原后,找邀月宫主与燕南天挑战的。可是在亲眼目睹了邀月跟燕南天在现场相持不下所留下的痕迹,终于知道自己的武功远远不如邀月与燕南天俩,逐放下挑战念头,为众人讲解明玉功与嫁衣神功的原理。据俞子牙和萧女史所叙述,要练成嫁衣神功的最高境界,必须先练后舍,全功散尽后复再从新练过。俞子牙看了燕南天站过的地方,发现完全没留下任何痕迹,他由此推断,燕南天的嫁衣神功已是练到收放自如,神功内敛的境界,修炼者自身体内的内力源源不绝可是却不会有一丝外泄。俞子牙、萧女史和鬼童子还赞叹燕南天是武学的不世奇才,如此难练的奇功也被他练成。可是殊不知其实是十大恶人错有错着地帮了燕南天这个大忙,所以才造就了完美版本的嫁衣神功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燕南天的身上。最后,他们还一致认为,即使邀月将明月功练至最高境界也对燕南天的嫁衣神功无可奈何,无计可施。 现在,大家都明白了,为何18年后再出场的燕南天已经无需再出手了。因为根本没人敢惹他出手。连练就了内家正宗绝顶心法明玉功第九重的邀月宫主在跟他相持不下后,也不敢贸然对燕南天出手,更何况是其他人。要知道,历来练过嫁衣神功的人,除却创功始祖,也就只有3人,那就是夜帝夫人、铁中棠和燕南天。而堪称完美版本的嫁衣神功大成者就只有燕南天一人。据网络上说,夜帝夫人的嫁衣神功是煎熬版,后来太过煎熬所以把神功转嫁给铁中棠这个转嫁版本。可是却只有燕南天的完美版本可以出神入化地发挥嫁衣神功的无上威力。 总括来说,燕南天一出场的形象就已经是武技强横、天下无双的盖世豪侠、武林的第一神剑,可是偏偏外表看起来就是一个永远睡不醒的穷光大汉。18年后,变得孤傲冷静的燕南天已是神功大成,可是出场后几乎都没出过手,也没什么值得他出手。唯一可与之一战的邀月宫主最后也精神失常,不知所终。 历经沧桑的天下第一战神燕南天所留下的,也只有形单影只的落寞身影。 英雄虽无敌,一生却孤寂。 你们觉得呢?
3年前
毓林按: 从【红花读书会】到【悦读书房】,再到【全民阅读】──活力副刊在推动阅读都不遗余力,且尝试做不同变化与呈现方式,希望引领读者以不同的感受来体验阅读。 今天,为期两年的【全民阅读】版再重新装修布置,同时换上新招牌:【全民读书会】。 【全民阅读】,我们鼓励读者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而【全民读书会】,我想邀请特定主持人系统性的推荐和导读。 两位受邀的导读是著名作家许裕全和自小接触武侠小说的爱好者王日。裕全会锁定在导读现当代作家,王日则专写武侠小说中的人物。 两人交替登场,希望和读者一起泅泳在阅读海洋中。 两人的导读文字会在【悦读书房】脸书延伸讨论,欢迎读者也移步到“悦读书房”脸书,让读书的互动与交流更多: https://www.facebook.com/SinChewPlusReadingRoom 大师兄自述/ 我是大师兄,一个没有目标的肥宅,曾经当过运钞车司机和照服员,现在是殡仪馆的接体人员。 每天都快乐,不想买房,不想买车,不想交女朋友,也不想发大财。 梦想是奢侈的,但我知道我跟别人不一样,我很喜欢上班。在上班之中遇到的一些案件,一些故事,都给我一些启发。不论是好的或是坏的,我都觉得很有意思。 现在我只要能吃饭就觉得很快乐!一早起床能呼吸就觉得很愉快! 口头禅:“我是大师兄,我们下次见。” 关于本书/ 热爱接大体、守冰库的大师兄,来到了摄氏一千度高温的火葬场。从零下十度C的冰库转行烧烤,一下子真不习惯。但转念一想,工作内容没有办法选择,工作态度却可以自己决定。 “我一定要当一个快乐的火葬场人员!” 在后台得同时顾许多具火化炉,待冷却后捡骨、装罐和封罐,然后进炉扫灰。三十多年来头一遭,他在颈子贴上酸痛药布。 可是身为客家人,大师兄有“硬颈精神”——脖子上站再多的人,他也挺得住! 许裕全导读《火来了,快跑!》:骨灰留言 1. 我有两次捡骨的经历,是父母的骨灰,在同一处火化场。 身为人子,短短两年便已用光老天配给的额度,提早完成人生其中一项to-do-list,觉得再没有更大的遗憾。其实,捡骨的过程于我像重复的习题,并不特别哀伤,比起穿梭繁复的死亡仪式,或生前命运苦痛的纠缠拉扯,浓缩成灰的他们,更接近宗教最后的接迎相送。比较深的体悟,大概是在那一瞬间看到了生命原来是个减法。 这个“减法”并非断舍离或种种形而上,而是极致简单的、真正从多变少的过程。父母生前完整的形态,五官四肢,连同棺木经火一烧仅剩浅浅的一托盘,废墟坍塌成犹有温度的残骨余灰,待端到眼前已不复辨认,欺身凝视,连呼吸都要很小心,怕他们突然灰飞烟灭。 剩下好少噢!直觉像被工作人员大意或故意扫走了一些。 但这怎能问呢?一座无限禁忌的火化炉,是时空逆旅的星舰,把死者载往西方极乐,此时当下,要有如见菩萨的欢喜心,即便他们以极微小的形体示现。 入骨灰瓮前师父还不忘交待:“要捡大块的,意思意思就好。 我的解读是难道剩下的都不要了?在死亡面前,爱会让人形色扭曲,都已在这节骨眼上了,谁不想把他们全部装入骨灰瓮中,让他们羽化成仙,像变形金刚一样将支离破碎的骨头组装成一个全身,以一种完整的形态被悼念着? 为难中我随即遁入迷思,生命相依相附,最终留下的骨灰,哪一部分才重要呢?我不确定当时夹最大块的是不是头盖骨,待放入骨灰瓮中,把竹筷交给妹妹时,又懊恼没有多捡一节肋骨,那是最靠近心脏的地方呀! 死亡的行进式,唯跋涉而过的人才知其漫长修远。人生到头来不免相送一场,若非得为它安个句点,这悲伤止步的符号必须嵌在骨灰相见那一刻,才算真正的死别。 2. 甫于今年7月出版的大师兄《火来了,快跑》,不及一个月的时间便已 16刷,势头如火凤燎原,炽烈的焰舌自敞开的火化炉大门窜出,舔舐着每一双欲窥探其中的眼睛。 这是一本围绕在棺材周遭的故事,以及这件死亡容器被推入火化炉后,接轨到捡骨、入骨灰瓮的人生圆满旅程。 从接体员到守炉人,大师兄打开的不仅是火化炉的禁忌大门,更以烧尸人的第一视角,以文字点火,在摄氏1200度的高温下,烧出人间冷暖的灰烬。 火炉,是哆啦A梦梦想的孵化器,也是原罪与救赎,更是衔接人间与另一个世界的神秘甬道,无论什么东西丢进去,火化成灰,遥远的另一端便能收到。 而火化现场是最容易让人产生移情作用的地方,人在那瞬间感官全开,情绪全然释放,生死界线顿时消失不见,痛是彼时最大分母。若以至高之眼俯视,可谓死亡仪式谢幕前的终极呐喊,于是才会有人嚷着:“火来了,快跑”的恳切叮嘱,哀哀催促灵魂速速离开衰败肉身上路,或往前跑,去向光的所在。 火把生死如红海般分开了。然而浴火之后,不禁想问:重新上路的岂止是死者而已?死亡,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解脱,也可能是人情纠葛困缚的延续。火不仅将一具遗体烧成一堆骨头,也能把一个家族烧成了不同的家庭。 火是人生最后挥别的手势,而骨灰,是留给这一生的遗言,是亲人已读不回的思念或不思念。 —————————————————— 《火来了,快跑!》(节录) 整个装罐的学习过程中,我觉得最难的就是“包黄巾”。 我从小就很不擅长打结,脚上的鞋带常松掉。但老学长特别叮咛我:“打这个巾是不能松的。很多礼仪师会一手在上抓着结,一手在下扶着罐子,要是手一滑、结松了,罐子就掉了。所以结一定要绑紧。打好结之后,我都习惯向往生者鞠躬致意,希望他一路好走。” 刚到火葬场时,我想另外找时间练包罐子,却不知道拿什么来练习。几乎每个学长都问我:“你家没罐子吗?” 刚听到这句问话,我大吃一惊。原来大家的家里都有骨灰罐?难道骨灰罐是一般家庭的标配吗?为什么我没有?我很奇怪吗? 后来才晓得有些学长是在这行做久了,买了生前契约,早就挑好罐子;有时则是葬仪社刻错名字、不能用的罐子留在这边,可以拿来练习。所以包罐子不但是我们的必学技能,而且一定要包得稳。 这天,来捡骨的家属是一群中老年人,往生者是他们的母亲。照平常的程序:我确认骨头冷却后,由礼仪师带家属进捡骨室,请家属核对进火化炉牌子上的姓名与炉号,然后,等待家属一人放一块骨头、请妈妈“入新房”,我才出来把剩下的骨头捡进罐里。 就在我捡的时候,一位妇人叹气说:“唉,时间很快,一转眼,婆婆就火化了。她走了快两周。以前我常常想,以后要是婆婆走了,我一定要给自己放一段长假,谁知道她真的走了,我却不知道该如何适应不再照顾她的日子。 “早上,我还是习惯去她常去的公园晒太阳。晚上照样习惯煮稀饭,弄一些好吞咽的肉。半夜一样惊醒,怕她一个人上厕所,有没有开灯、会不会跌倒。在家也老想着打开照护监视器,看看她的状况。 “现在这些都不用做了。但已经十多年了,还真不习惯。” 有位先生回应:“大嫂,你辛苦了。这几年,妈给你照顾得很好,我们都没有出什么力,真的不好意思。妈虽然失智,但还是把你当女儿看,跟你感情最好,可惜病情越来越严重。倒是你常常得容忍她的脾气,真的不容易呀。” 妇人接着说:“你大哥走前,握着我的手对我说,一定要好好照顾妈。我既然答应了,就不觉得辛苦。我也没那么伟大啦!妈还在的时候,我常半夜梦到她走掉了,醒来全身是冷汗,心里却不知道该难过,还是该开心。” 其余家属静静听大嫂说着,没表示意见。或许是他们也能体会这种感觉,毕竟家里有人生了病,没人能够置身事外吧。 我听到这番话,则是真的很有感觉。做照护者久了,实在不确定若生病的亲人哪天突然走了,自己的心情是难过多点,还是开心多点。 听起来像是大逆不道,但其实有时候一个人走了,是可以替他、也替自己感到开心的。为什么一个人离开,总是让在世者留下悲伤的情绪呢?在人世间活着却生病;在罐里静静待着却没病痛……有时想想,放手不见得是坏事。 顾她的人一鞠躬。希望你们可以拿回那属于你们的自由。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