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内向

对于近年来盛行的扫码点餐,相信很多人对之又爱又恨。反对的声音,大部分表示扫码点餐不人性化,失去温度。例如点餐时无法很好地向餐厅表达自己的诉求,如菜品的辣度、有什么配料是不想加的;或是部分店家的网络情况不佳导致难以顺利点餐。再者就是觉得扫码点餐对一些不熟悉在手机上操作的老年人来说是个累赘。 赞成的声音,则包括觉得扫码点餐更有效率。对于那些特别繁忙的店家,不需要苦等或依赖服务员就能自行下单。自己要吃的菜自己点,也不会因为与服务员的沟通不良而下错单。 我家中也有老人,去到扫码点单的餐厅还是需要依靠我们去帮他们下单。我也曾经去过有些餐馆由于网络不好,扫码点餐不太顺利。所以那些反对的声音我能理解。然而作为一个“I人”,我对扫码点餐有一定的偏爱。 流行过一段时间的MBTI人格类型测试里的“I人”与“E人”,相信很多人都知道。“I人”(Introvert)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社交场合可能感到不自在。“E人”(Extrovert)性格外向,善于交际和表达自己,也依赖于外界的反馈。 不需要多余的温度 对大部分时候都挺“I”的我来说,可以在家吃就不会在外头吃,能够点外卖的就尽量不会去堂食。但有时候我还是希望在假日独自去外面逛逛,偶尔换个环境换个心境;有时也觉得有些食物打包回家吃少了些滋味。然而有些餐厅,是需要排队点餐再入坐的。有些餐厅是入座看了菜单后,才招呼服务人员点餐。如果中间还需要加点甜品还是饮料,就需要再传呼服务人员加点。 我每次一进到餐厅都选那些离入口及人潮最远,最靠边及最不轻易被发现的角落坐下。想要点餐时也不会去催喊服务人员,都是先等到跟哪位对上眼后才默默举起手。如果那间餐厅有服务铃,对我来说就是个幸运。如果能够扫码点餐,更是对我的救赎。我常常处于这种需要外食却又容易感到各种尴尬与不安的境地。扫码点餐的确能解除我这样的困境。 我不需要人情味,不需要多余的温度,扫码点餐几乎能满足我所有点餐的需求,我最多只需要在饭后去扫码结账。点餐,等菜上桌,加上中途可能的加单,整套下来我只需要跟送餐上桌的服务人员说谢谢。店内如果用的是那种送餐机器人,在我心目中这家店就是个王炸!我会毫不吝啬地在各种点评网给出五星好评。 我常去的一间“吃到饱”无限量供应的火锅店,位于台湾基隆港旁的好食城。除了刚开始点汤底需要跟服务人员对话,中间要加点肉品都是直接扫码点餐,主食、酱料及饮料,得在公共自助区领取。而把肉品饮料送上来的,就是送餐机器人。每次机器人把餐点送到我桌子,冷冰冰的机器人带给我的感受却是无尽的温暖。我不会担心那两颗闪烁着霓虹的电子眼是不是对我一个人吃火锅产生疑问,也不会担心它朝我翻白眼,觉得我点的太多还是吃的太多。 我在日本每次光顾的一间连锁旋转寿司店,一开始是机器取号,然后由工作人员领位入坐。过后就是自行在旋转带上取用那些已备好的寿司及菜品,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点餐,并由旋转带送来。我就会因为这种都是自助式的点菜送菜方式,下次选择餐厅时优先考虑这些商店。 还有一次,我在麻坡一间知名咖啡厅的柜台点了杯百香果茶芝士奶盖,最后却送上了一杯抹茶拿铁芝士奶盖。我问服务人员是不是上错了,那位接我单子的服务员就走过来告知,刚才我点的就是抹茶拿铁芝士奶盖,他还再次跟我确认过了。我不讨厌抹茶,所以照单全收了。但是我知道自己平常很少喝咖啡,如不是我口误,就是服务人员听错了。那个时候我想,如果是个自助扫码点餐就好了,就算是服务人员看错单上错饮料,至少我下的单是对的,还有迹可循,还我个清白。 当然,我还是尊重每间店自己的经营模式。但我对于愿意为现代化、自动化点餐付出努力的店家更报以善意的支持,毕竟这是对“I人”的救赎。同时也希望店家保留传统的纸质菜单,以提供更灵活的点餐方式,以防哪天系统崩溃,设备没电;或是遇到无法自助点餐的客人。
4星期前
相信许多人在听到“内向”这个词时,脑中都会浮现诸如“孤僻”、“不善交际”、“不合群”之类的负面词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中,外向的性格受到极大的推崇,或者说,许多人认为只有外向才是“正常且良好”的性格。我认为,这种思想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大众对内向者有太多的误解。 在展开讨论之前,我们必须先厘清外向者与内向者的定义。通常来说,外向者是享受与他人相处的人,内向者则是享受独处的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内向及外向的性格是由基因影响的,并且世界上有将近一半的人是内向者。搞清楚这两者的定义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讨论大众对内向者的一些迷思。 首先,内向并不等同于害怕与人交流或当众发言。我念中学时,身边就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能在小组呈现上对着全班同学侃侃而谈,并且其口条不输任何外向者。内向者只是没兴趣进行过多的社交,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害怕与他人社交。害怕社交的人面临的可能是自卑、社交恐惧症等问题,但并非所有内向者都有这种问题。外向者中也有人有社交恐惧症。一些内向者热衷在社交媒体上给自己贴上“害怕社交”的标签,并将此标签归咎于自己的内向性格,这不仅是一种自我矮化,还会大大地加深大众对内向者的偏见。社交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这完全无关内向或外向。 学习接纳自己的性格 其次,内向并不等同于难以在这个社会上获得成功。纵观各个领域,我们能发现其中一些佼佼者都是内向者,例如比尔·盖兹、马克·扎克伯格、J·K·罗琳、奥巴马等等。事实上,长时间的独处使内向者更常沉思,也因此更常在脑中涌现创意。不少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向者所创作的。内向者和外向者由于性格原因,处事方式或许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有机会以自己的方式在擅长的领域取得成功。 写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内向者从小到大接收到的偏见实在是太多、太多。我认识的许多内向者,包括我自己,都曾经自我怀疑,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可是,这个世界上不该只允许一种性格的存在,无论内向或外向,都有其可爱之处。强迫内向者变得外向、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并不会让内向者生活得更好,而是只会让内向者更加厌恶自己的性格,仿佛在逼一条鱼长出四肢来爬树。父母与教育界应该从小指导孩子接纳自己的性格,并找出自己的性格优势。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包容每一种性格,只要这种性格不会伤害他人。我希望,有一天当人们提到“内向”二字时,不会下意识认为这种性格是差劲的,如此,内向者便能自在地生活。
7月前
我一直保持着安静的形象,从不大声喧哗,从不做引人注目的举动。我行为规范,举止斯文,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对于每个人的要求我都会尽量满足,就算委屈我自己,我也很难拒绝别人。我害怕犯错,害怕得罪别人,害怕惹怒旁人,会下意识卑微的讨好每个人。脸上挂着一贯的笑容,温和的对待一切人和事,就算面对恶意,心在流血,也会扯着嘴角微笑。 在我还是青少年时,我曾经遭受到半年之久的霸凌。我们原是一起长大的玩伴,可是不知从何时起,他开始对我不耐烦,对我说的话越来越难听,态度也越来越冷漠。后来我才知道他在其他同学面前为我起了一个难听的外号。他还经常到处诋毁我,企图联合他人来排挤我。我平时吃饭比较慢,也会被他拿来说事。这导致我后来有好几年吃饭的时候都倍感压力。我害怕我吃得慢让别人等我,我害怕我吃得慢听到他人不耐烦的催促,我害怕我吃得慢受到他人的白眼。 我是非常内向的人,不曾与人发生冲突。我整日沉迷在小说世界里,安安静静的看书,没想到也有不足之处可以惹恼别人。从那日起,我开始每天自我审视,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不犯任何错误,不惹恼任何人。我觉得只有这样,我才不会再受到伤害。我开始讨好周围的人,极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只希望他们不讨厌我。 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不过这一个心结始终在我心里。这么多年来我依旧对每个人都战战兢兢的,生怕一个不小心的举动又惹怒他人,又遭受霸凌。被霸凌的痛苦到现在我还是能够清晰的记起,是那么的孤立无援,无助彷徨。 现在的我已然成长,思想也更成熟了。对于当年的伤痛也能够更好的面对。时隔多年,我终于可以提笔把埋在我心底很久的心结写出来,直面伤痛。这就说明了伤痛已渐渐平复。虽然在书写的过程中,细细回想时还是忍不住流下眼泪,不过我知道我的内心一定比那时的我强大了许多。这伤痛也是时候该告一段落了。今年我想要把被霸凌后的伤痛放下。我告诉我自己:受欺负不一定是我的错,不要过于苛求自己,尽量远离让我觉得难过的人。
11月前
12月前
小时候,她因为内向,所以完全没有跟其他的小朋友交流,让老师担心得向妈妈确认她是不是自闭儿。上了小学,为了让她学习与别人社交,妈妈“诱骗”她参加学校的民族舞社团,谁知道就“一跳不可收拾”。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今日面谱》登场的就是古来加拉巴沙威中小学生口中的“小羊老师”,27岁的保险代理员杨丽颖。 提起与舞蹈结下的渊源,杨丽颖笑称是因为她小时候太内向,妈妈希望能够外向一点,才鼓励她参加四维华小的民族舞蹈团。 “我小时候很内向,在幼儿园完全不和任何人说话,当时老师甚至怀疑我是自闭症。小学的时候妈妈觉得我太内向不行,就鼓励我去学舞蹈,希望我可以通过参加社团,学习与人交流。” “当时接受不了跳民族舞要穿粉红色的紧身衣,所以一开始是很排斥的。但是妈妈告诉我,我唯一一个最好的朋友也参加了民族舞课外活动,我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加入。” 接触韩风舞“一跳不可收拾” “开始的时候是发现跳舞很好玩,13岁的时候接触到韩风潮流,开始学跳韩国舞,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喜欢跳舞的,也慢慢的学会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想法。” 接触韩风舞后她才“一跳不可收拾”,也正式开启了她的街舞人生。当时的她是在向古来的海伦(Helen)老师学跳韩风舞。大学毕业过后,她转去不同的舞蹈学院上过课,也远赴台湾和日本去参加短期的街舞课程。 “不同地区的老师有不同的经验,对舞蹈的见解也不一样。我和海伦老师学跳舞的时候,曾经有来自台湾的街舞老师来学院教过我们。这也让我萌生去台湾和日本学跳舞的念头,想去看看外国的街舞文化和马来西亚有什么不同。” 和朋友往返隆练舞三个多月 提及因为跳舞做过的疯狂事情,丽颖表示她曾经试过为了比赛,在下班后开车去马六甲练舞,然后再开车回来,隔天照常上班。 “我和吉隆坡的朋友一起参加比赛,因为当时大家都不是全职舞者,都有各自的工作,就约好一起去马六甲练舞。再加上我当时没有什么钱,所以就下班后从这里开车去马六甲朋友家和大家一起练舞,练到凌晨三四点再开车回来,然后隔天照常上班。” “我在上一份工作的时候,就算是加班到很晚,我还是坚持去上舞蹈课。今年年初为了表演,我也和朋友往返吉隆坡练舞,这样来回了三个多月。” 从事保险业可自主分配时间 她说,上一份工作的上班时间固定,再加上如果遇到赶工期就要加班,造成她那时候很长一段时间完全没有时间练习跳舞。几经思考后,她决定辞去当时的工作。 “那段时间我因为工作,完全没时间经营我的爱好,考虑过后我就辞职。辞职后我在男友家开的小吃店工作过一阵子,过后才投身保险行业。” “保险业让我可以自主分配时间,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做经营我的兴趣,也让我不止可以与有相同兴趣的朋友一起跳舞,还可以带着他们一起创业。对我来说是一个双赢。” 杨丽颖很庆幸自己有机会接触到舞蹈,也深感舞蹈真的改变她很多。 办舞蹈团受欢迎 在得知四维华小已经停办舞蹈团许久后,她和朋友开始萌生也让加拉巴沙威的小朋友也能够接触舞蹈的想法,进而在四维华小校友会的支持下成立了舞蹈团,让对舞蹈有兴趣的小朋友报名。 该舞蹈团成立于今年6月,杨丽颖坦言在看到报名人数的时候着实被吓了一跳。 “一开始就有那么多人将要参加这个舞蹈团,我是被吓到的,因为以前父母对街舞的印象就是觉得街舞会教坏孩子,直到看到那么多小朋友来报名,我才感觉到现代父母对街舞的印象也渐渐改观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学校里面上课,父母比较放心的缘故。” 想带小朋友在“沙威艺起来”表演 看着这群小朋友,杨丽颖产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带着这群加拉巴沙威的小朋友,在“沙威艺起来”的舞台上表演。 “因为我每一年都有在‘沙威艺起来’上面表演,但是每次都是和不一样的人。那时候就想到这个活动办在这里,为什么不让这里的小朋友上去表演呢?” 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这群刚加入舞蹈团,大多数没有接触过舞蹈的团员时,没想到团员们竟然全员同意。 因为舞蹈团成立的时间距离“沙威艺起来”只有约两个月的时间,所以她和另外两个朋友开始马不停蹄地对团员进行训练,然而,所面对的挑战却与她预想的大很多。 “我们团最小的表演者是6岁,最大的有十八九岁。除了小学生比较不受控之外,其实面对最大的困难是中学生。” 她说,因为中学生没有接触过舞蹈,所需要重头训练他们的肢体协调,教他们了解他们的身体,如何用肢体语言表达。再加上中学生会害羞,变成一些动作完成不了。 “我会在下课后找他们聊天,给他们鼓励,通过这样让他们放开来去享受音乐。” 开心看到团员转变 她说,虽然那段时间也面临过教舞教到崩溃自我怀疑的时候,但是最开心的是看到团员从开始加入社团到表演后的转变,让她觉得这些都是值得的。 “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个8岁的小朋友,开始到我这边的时候一直躲在她妈妈身后,她妈妈说她比较慢热怕生,叫我给她多一点时间。我当时看到她就好像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后来当我们在沙威艺起来表演过后,她在台下看表演就已经会跟着音乐律动,她妈妈也很惊奇于她的转变。当时我真的觉得原来舞蹈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 成立舞蹈团启蒙学生 杨丽颖把自己定位成启蒙者的角色,希望通过成立的舞蹈团,让加拉巴沙威对舞蹈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接触舞蹈接触街舞的平台,将来可以往这方面发展,将来可以渠道更大的舞台。 同时她也感谢四维华小校友会主席蒋运发所给予的支持,舞蹈团才能顺利成立,也谢谢与她一同教导舞蹈团的两位朋友,刘琦恩与符芳成。
1年前
曾经有一年,忘了是哪一个单位主办的全国小学生童诗创作比赛,学校的老师鼓励同学们参加,收集的作品有二十多篇,华文主任把作品交给我过目,叫我遴选有资格参赛的作品。我一篇一篇仔细地读,有些平铺直叙,没有童趣,有些则像记叙文般,没有一点儿诗的韵味,正感到有点儿失望时,一首题为〈伞〉的小诗,跃进我眼帘,虽然是三言两语,却叫我心情亮丽起来! 诗的文字我当然无法记得,但内容至今印象深刻,写的是一个下雨天,一把伞替主人遮风挡雨,主人走进屋里后,便把伞搁在墙角,头也不回,也不多看一眼就离开了,而孤单寂寞的伞,流下了伤心泪!当时我好惊讶,一位小女生,竟把“孤单寂寞”的情怀,寄托在一把伞的身上,以纯朴的文字,表露无遗。我拍案叫绝,即刻喊她的科任老师过来读:“你的学生真厉害呀!那把伞的泪,不就是落在它身上的雨水吗?多形象化呀!” “你真会赏诗,我可没那么深的体会啊!”科任老师笑呵呵。“被你这么一说,我倒觉得这位女生真的很安静,很内向。” 愿普天下的老师们都是伯乐 我毫不犹豫地把这首诗,连同其他作品,寄出去参赛了,虽然不敢期望太高,却非常看好它。 几个月过去了,我几乎已把此事搁之脑后。某日,恰逢我在外参加课程,接到那位科任老师的信息:“杨老师,你几时把嘉雯的童诗拿去投稿?她的妈妈收到主办当局的获奖通知书,获第三等奖,叫她去西马领奖,我莫名其妙,呵呵!” “江老师,是你把作品交给我呀!” 江老师说真是忘了此事,感到很意外。 大家皆大欢喜,我恭贺小女孩。学生妈妈根本不知道女儿会写童诗,也不知她参赛的事,原来,小女生在家里,也是安安静静的,很内向。 虽然已是陈年往事,我依然记忆深刻。我不敢自诩“伯乐”,但这一匹千里马,的确是被我“相中”了,无不感到雀跃万分!我倒希望教师群中,出现多一些伯乐,发掘学生潜在的才华,不管是哪一个领域,让小小的心灵,获得肯定,让有天分的孩童们,有机会施展他们的才能。 唐朝学者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愿普天下的老师们都是伯乐,那该多美好!
2年前
2年前
这本Susan Cain的《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是我姐姐两年前送的生日礼物,花了一年细细读完。我说我是内向者,旁人总会质疑。于是重新整理书内容,简单概括精华,希望能解开很多人对内向者的误解。 Susan Cain是一名美国作家兼讲师,最初的认识是透过她在TEDtalk上“内向者的力量”的演说,深受启发。她用安静的穿透力感染着听众。喜欢这本书并不是因为特别了解内容,而是感受到被了解。 据作者,世界上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都是内向者,而你可能无法从外观来定夺他们的个性。很多内向者都把内向那一面隐藏了起来。普遍大众的既定认知是:内向者都是社会边缘人,而外向者才是善于交际的佼佼者。 何为内向者?作者提出内向者心思细腻,喜欢探索内心深层的世界。他们透过独处来充电休息。内向者抗拒表面化的闲聊,但享受有深度的聊天。书中提及的名人颠覆了我原先绑定成功和外向者的看法。他们包括印度国父甘地,黑人民权行动主义者罗莎·路易丝,《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身为内向者,他们安静观察,悉心聆听,世上才有这些好作品、好领导。 除了心理学,作者也透过生物学深层剖析内向者的行为。内向者拥有高度敏感的神经系统。藏在头脑深层里有一个部位叫杏仁核,它操控原始系统例如调解情绪。你感到害怕,想拔腿就跑,那都源自于杏仁核。而内向者因为高度敏感,轻微的外来刺激都足以激发杏仁核让他们神经紧绷,全神贯注蓄势待发。就是这些因素会影响内向者上台发言的流畅,面对人群时磕磕巴巴。 但是请别把这当成弱点。因为敏感、安静,内向者能感受更多,聆听更多。内向的领导不会有表现欲,反之能静心聆听和实践下属的意见。因为有了安静的空间,想法和创意有更大的突破空间。世上很多艺术创作比如梵谷的太阳花,肖邦的夜曲,都是出自于内向者的创作。最重要的是,内向者有惊人的毅力,如果放在对的位置可以发挥所擅长的思考模式,可以竭尽全力解开复杂的难题。 继续做自己?还是迎合社会? 作者也提出一些疑问引人深思。那内向者该继续保持自己还是伪装成外向来迎合社会呢?我们的个性是有伸缩性的,即使内向也可以伸展到一定的外向程度。身处外向型社会(Extrovert Ideal)的我们,缩在躯壳里是吃亏的。所以作者建议,你可以适当的伸展你的外向个性。专业领域上比如演讲如果背后有深层的意义价值,那便足以支撑你,成为你努力迎向大众的动力。具体细节,还是要亲自阅读方能领悟。 作者本身把内向者的认真、细心发挥到极致。书中提及不同的研究,脚注和后方都清楚写上依据。她访问各地的教授,研究者,曾走入Harvard Business School,还特意参加Tony Robbin的演讲以了解外向者的视角。不得不说Susan Cain真的是典型内向者,事事做到完善。这一点让我被她打动,相信她所写的都不是耍嘴皮子功夫。 这本书大量运用深奥的专业术语,外行人读起来会吃力。不过她常以小故事为例子,简单易懂,弥补了深奥的部分。看不懂的部分大可先略过。 以前很讨厌自己是内向者。自童年成熟记事起,我的成长过程是焦虑和不安。面对人群我说话结巴,不像那些闪烁的人自由豪迈。我害怕自己不正常,甚至讨厌自己的软弱。家人更是焦急,戳着推着让我走进人群:“你要多说话呀”。我跌入了无限恶性循环,越是焦虑,越是表现不好。如今很庆幸有上天恩赐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更透彻地了解自己,这是我的特色。我不需要去成为别人,反之可以利用自己安静的穿透力,来表达和影响别人。 最后用书中一句话为总结:“很多孩子们像是蒲公英,任何环境下都能飞翔。然而高度敏感的孩子就像胡姬花,容易枯萎,但是在对的环境和条件下,会绽放异彩。”内向不需要被治愈,只是需要找对方向盛开。内向者和外向者,只是用着不同的方式来拥抱世界。 如果你是一名还在抗拒自己的内向者,赶快捧起这本书吧!
2年前
3年前
某天早上,我用手机外送平台向附近一家超市网购蔬菜。看着外面风、雨、雷、电交加的天气,我心想待会儿给送货小哥一根香蕉吧,毕竟在这天气下工作不容易,而且香蕉携带和吃起来也方便。 一小时后,门外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鸣笛声,我赶紧从屋内用遥控器打开大门。就在我忙着戴口罩、拿香蕉时,送货小哥已把两袋蔬菜放到家门外,转身准备离开。其实他与我不过4步之遥,看着小哥的背影,那句简单的“大哥,这个给你”却始终停留在我的喉咙里。我就这样目送他走出家门、骑上摩托车,离开了。 后来我对朋友说起这件事,有朋友建议我可以事先把香蕉放在门口再留张纸条即可。但我担心不识字的公公婆婆,可能会将香蕉拿回屋里。朋友于是进一步建议我先知会家人,“但我连跟家人说话都经常需要鼓起勇气……”我说。 这大概是只有内向者才会经历到的场景和体会到的心情。内向者的两瓣嘴唇,就像是时时粘了浆糊,需要用尽全力和决心才能把它们分离。在家原本就话不多说的我,自从行管令后,由于不需要到公司上班,经常一天都说不到一句话。内向者是用“心”讲话,无时无刻不上演着各种“内心小剧场”。 然而,正是因为很多时候“难以启齿”,我经常在初次见面时被别人标上难相处的标签,例如我的父母至今都觉得我是一个“怪人”,在家总是话不多,说话时还经常有气无力甚至气若游丝;妈妈更是认为我的怪脾气要归咎于她——她在怀我时把自己的负面情绪遗传给我了。 我无奈问苍天 另一方面,我的脸部在自然放松、无表情的状态时,嘴角和眉毛都是下垂的。内向性格搭配天生一张“生人勿近”的脸,根本是双重打击。不仅是初次见面的人,就连家人也会在我放空时突然问我为何心情不好,让我无奈问苍天。 之前行管令期间偶尔会在住家附近跑步,专注于呼吸和让脑袋清空的自己,自然不会注意到表情管理。一次妈妈跟我说邻居问她,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那张脸“黑”到跟包大人一样。结果她还得替我解释说也许是因为当时工作收入不稳定,情绪受到影响。但凡是认真跑步的人都知道,我们只是专注在步伐上。 在那以后,我得特地开车到别的公园跑步;如今偶尔看到那位邻居,反而更加不知怎么开口打招呼。 自己性格内向我是一直都知道的,半年前无意间接触到“高敏感”一词后,才发现自己原来也属于这个群体。于是乎我突然明白自己为何经常觉得别人说话的声音很吵、家人吃饭时看电视的声量太高、容易被雷声或同事的喷嚏声吓到等等,前同事甚至喜欢刻意打很大声的喷嚏或开闪光灯吓我。 然而,这些情况大概只有自己知道,对于不了解内向和高敏感者特质的人来说,我纯粹是矫情而已。 (后话:后来我把送货小哥的故事写在自己当期杂志的编语中,主管说副社长对于那期杂志文稿内容都相当满意之余,还加了句“要称赞一下那位想送香蕉给送货小哥的内向编辑”。然而,我只是想而已,最后并没有真的送出去。内向者,挺难的。)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