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写诗

5月前
饮江的诗都在劳动与生活中——有时生于乌漆麻黑的车底,有时在燠热吵杂的厂房。1997年出版诗集《于是你沿街看节日的灯饰》,后来出版的几本诗集都从旧书名延伸几个字《于是搬石伏匿匿躲猫猫你沿街看节日的灯饰》……之后的封面会不会被书名绕满?他说也挺好玩。仿佛贪得意,还有点随喜。 编辑罗乐敏说,饮江式幽默就是善良和出其不意,好像一个害羞的小朋友;他“称赞”自己善良又腼腆(可能是一生人70岁都不怎么讲粗口?),诗句随性而常有妙语,像是一种上帝赐予的幽默。 十几岁出来工作之后,饮江离开了家里一个人读书生活。那是一段极其挤迫的日子——“十几个小时工作,十几个小时跟同事一起,但自己可以静静地过日子。虽然同一班人一起,但我有内里的一个空间。” 宛如是留给诗发生的空间。他曾写过一首〈边缘人〉,诉说工厂里打工的时日,恒常周转于车房、大工厂、修理铺……每天有短短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要是蛇王(偷懒)可能有一个半小时,在一个半小时里我才有机会做自己。” 吃蛇时间工友们不外乎围聚赌钱、睡觉;饮江则趁这段时间读书,“或者是有东西的时候记得一些东西。有时候在报纸看到一个地方的书会卖,或有一间屋要搬了,我就会远远地坐车去看,看看那里有什么书可以买,这些就是我在这个过程里面所谓的生活。” 以诗为伴 度漫漫日常 他的写作多数时候就发生在这样的时空之中,不仅往劳动寻找空间,哪怕工作当中都可以写诗,如他曾写过的一首只有3句的〈蛇王诗抄〉: 〈蛇王诗抄(选四)〉 (一)读诗 我们的诗是押在裤头读的 掏出来和塞回去 都得左顾右盼 这简短而精炼的3句,即是他漫长的日常。“我在车房里工作过,很常整辆车架起来,我们就在车底下劳动。某些时候,工做得差不多了,我自己可能躺在车底里3天都不出来;在车底,哪怕只是一段时间,都是我独有的空间。” 狭仄而无光,仰卧看着重压起起落落,他说:“这些都是我们的处境。”因而有时终得仰望,即使不一定有所丈量—— (四)仰望 舱底究竟有多深 大伙儿都不知道 累极了我们便仰望 但从不仗量 天堂 “有时我们要做的车坏了,带去船舱修理;修理完之后有一段时间可以坐在那里,看上去大船很高,就开始想舱底的窗究竟有多高呢?没有人知道。” 天堂是量不到的。“现实世界就是我们在舱里的世界,但我们始终会发觉有些距离无法丈量,这也是我们实际心里的处境。” 饮江的劳动经验形形色色,早期骑摩托送外卖,也在写字楼里做过送文件的“后生”(Office boy)。但他笑说,现在许多名字都不一样了,送外卖变成了物流从业员,后生叫作messenger。 半夜三更,12点才开工的活他也做过,在专业的清洁公司里帮大厦或酒店清理外场。零零散散,但有40年的岁月留在了九龙仓——“那是一个很大的货舱码头,最初修理汽车,工程部需要修理码头里的机器,后来改建了就变成海港城。” 心存火光的“叔叔” 许多人称饮江“叔叔”,他常年戴着一顶帽子,温柔和蔼得像极邻家长辈。但一个诗人始终心存火光——“你不怨得爸爸妈妈,甚至我都不会怨社会,我觉得社会不好而已,但会想办法解决。” “难堪我现在一定有,只要你不去加重这个难堪,一般都不会太过缠扰你。”对于现有的生活状态,他从不抗争;但抗争一直在心中,写诗亦是一种方式。 饮江早期的诗歌是激进的,关注社会改革,情绪更像一团无以名状的烟雾爆发出来—— “我将被燃烧 / 我将有光彩 / 我将有爆炸的声音 / 欢呼我的再生 / 我的歌 / 有最大的感激 / 感激火 / 和给我以火的人” “从前的我会以为一定要改变或推翻了一件事,这个世界才变好。但后来你发觉不一定是这样的,总是有不同的方式去令好的事情发生。” 与世界打招呼的方式不止一种 趁休息时间的罅隙读书,在车底工作时写诗,出门总是戴着一顶鸭舌帽,有些事情饮江一做就是40年。但他说,“有时你不需要坚持,好东西你只需要享受。” 坚持二字总自带一种承受、忍受的意味。“ 如果每个人生都须承受就很难过,但承受之中有时你可以去享受、认受、领受、接受……”譬如一种难得的喜悦与感召;或是遭遇不公平,你以为你只能抵受——“慢慢才知道何尝不可以在忍受之中也认受、接受,用这样的方式去应对,与这个世界打招呼。” “如果只有一种方式就糟了。”饮江笑说。 原来不一定是对抗,也可以选择超越,或是将它拨到一旁。他想以自己的工作经验为例,但突然先道起歉来,说:“我可能需要讲粗口,但我一生人70年来,很少讲粗口的。” 因为妈妈说讲粗口不好(笑)。他继而描述起一个两层的地下空间,有人需要进来就得按钟,在那之前身为看守员的他会问“是哪位呀?”,对方回答以后就会开门。“当然不回答也得开门。” 他站起身用身体示范开门的动作,只是伸出一只手的时间——“我们有两位同事,一位听到钟声就会先骂Du——(粗口消音),最后还是需要开。我就比较自然,因为讲完粗口你都要按的,为什么要这么蠢多此一举?” “原来不讲粗口都可以的。当然,讲粗口很过瘾。”他笑。 “幸好写诗不用整本书去骚扰人” 饮江很早就确定自己是个社会主义者,资本主义社会里每一样东西都要衡量利润,世界以个人利益以及资本增值来推进。 “后来发觉,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问题,原来这个世界除了社会之外,还有人间世。回到家人、伦理、个体生活的感受……”他问,这是不是社会?是。社会讲求存在的身分与位置——“我们在一个地位之上过日子,哪怕是争取权利,甚至影响世界,你都是社会的一分子。 有人一生朝理想与意义前行,但饮江意识到很多时候人们忽略了人间世,那是处人也自处的态度。他说:“生活总是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包括了忍受、享受、承受,以及面对自己的光彩和不光彩。” 如题,写诗读书于饮江而言,就是释出一个机会,去遭逢你自己以及发现这个可能的世界。当然他又玩笑道:“我们说写作骚扰人,幸好诗歌只是几句,不用整本书去骚扰人。” 给个机会骚扰你自己 一个人的文字,最容易帮自己说话。无论人们如何解读,饮江总认为:“我写的东西一定有意思的,但不一定有意义;意义来自他人,但无论你欣赏还是否定,不好意思,它们对我都有意思。” 由此重读作品,“意思”也不褪减。遭逢之余,我们笑说:也是给一个机会骚扰你自己。这样的骚扰或许也是波动——“年轻的波动有一种激情,它可以延伸很多事物,在平静与波动之间丰富自己,它也是我们一直很渴望的东西。”饮江说。 搔动痒处,也看看世间纷扰。读书写诗,也总有意思。 更多【人物】文章: 猫山王标准认证确保质量 吴联波为榴梿产业添优势 作家Saras Manickam/在写作中冒险 掀开底层样貌 香港漫画教父黄玉郎/手机漫画是新出路 媒体工作者闾丘露薇/报道受限改写小说 记录时代的心意仍没变 北雁山人汤余铭/听从内心 找到生命的创作目标
11月前
戴勒菲斯的悲剧:水 西西发斯的悲剧:石 普罗米修斯的悲剧:鹰 阿特拉斯的悲剧:地球 换肩之际,地球偶然脱离肩膀 它悬离在空中,并没有像玻璃器皿跌碎 这是方旗的〈阿特拉斯〉第一节。罗青在《从徐志摩到余光中》中析有此诗,读过以后忘记不了。诗先提4个希腊神话中被众神之王宙斯处罚的对象。阿特拉斯(Atlas)因为作战失利,宙斯命令他永世用双肩支撑地球,不能休息。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为人类盗取火种违规,宙斯命老鹰白天啄其肝脏,晚上肝脏复原,第二天再次被啄,没完没了。西西发斯(Sisyphus)为了让人类不死,大胆绑架死神。宙斯要他每天把巨石推到山顶,麻烦的是巨石立刻滚回山下,只得重复同样动作。 戴勒菲斯(Telephus)部分,初读时不解。方旗提他所受刑罚和水相关。罗青赏析〈阿特拉斯〉认真且透彻,美中不足对戴勒菲斯的解释含糊,以“为水所困”交待,看不出曲折。几年以后读其他书,发现坦塔罗斯(Tantalus)所受惩罚才和水有关。坦塔罗斯为宙斯之子,残暴凶恶,他将儿子烹杀,邀众神赴宴,以印证众神是否通晓一切。宙斯大怒,罚他立于池水中央。他口渴,弯腰那刻,水被抽干。他站立,水位回归。水似近却远,宙斯让他无水可喝。 宙斯惩罚方式花样百出,肉体伤害不说,最可怕的是精神折磨,残酷至极。4个故事中,其中3个点出惩罚特征,只有阿特拉斯的故事被方旗挖掘。长久扛地球,方旗眼中的阿特拉斯疲乏不堪,有一天将地球由左肩换至右肩,一个不留神,地球脱离其身,惊慌之余,发现地球原来可以自行漂浮宇宙,没有掉落破碎。 阿特拉斯的雕像欧美不少博物馆都可看到,擎天神在很多人心目中是顶天立地男人。为了加深读者对这位悲剧英雄的同情,罗青译希腊诗人黑希阿德(Hesiod)句子:“他站在那里,托住长天/以永不疲惫的头和手/这就是智慧大神为他判定的命运。” 创作可以让生命升华 阿特拉斯所受惩罚似乎最为体面。地球存亡系其身上,意义重大。方旗发挥想像力:偶然出现一次错误,阿特拉斯发现牺牲多此一举。“一滴泪由虚无落向无穷远/倘若你不再被需要,你将如何?/倘若你的负荷纯属多此一举,你将如何?/倘若你毕生的事业只是个愚行,你将如何?”宙斯的惩罚方式利落:阿特拉斯的存在毫无价值。 “地球,像印刷机一样准确/把黑白相间的日子/一页一页地吐出来。”方旗最后将地球比作印刷机,世间大小事,都有人报导。印刷机让新闻见报,白天黑夜,喜忧涵盖其中。地球不会因为某人消失而静止不动,没有人是不可或缺的。 方旗出生于1937年,专业物理研究,却爱写诗,余光中1968年发表〈玻璃迷宫〉,肯定其才华,让他备受瞩目。〈阿特拉斯〉虽然以西方神话故事为蓝本,但是受儒家教育影响的读者,肯定理解故事延伸意图。儒家强调以天下为己任,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有经纶济世之才,有定国安邦之道的读书人自古不缺,能够将使命和责任揽在身上的人世间不少,在书本上读过,在现实层面中遇过,有始有终的大我情怀让人感动。 人的性格千变万化,遇复杂社会,初衷面对挑战。半途转变思维者,为数更多。原本为理想义无反顾,面对生活压力和欲望横流处境后,格局转向小我,认知和价值观念都起了变化。只要不在人性的阴暗面无限发展,都能接受。若过程中有阿特拉斯般不能施展才华的煎熬,更值得谅解。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齐物论》中有这么一句话。芒即茫然,人这一生,本该就茫然无知吗?还是只有我一人如此,有不茫然无知的人吗?庄子问。我年少有一段时间沉湎于人生意义的探索,读方旗诗后心情受到影响,年长过后方知启蒙式的诗教,并非坏事。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如何看待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是必须处理的事。 知道个人渺小是成长中过程,与其说方旗借阿特拉斯陈述无力感,不如说他为自己寻找定位,人生不会因为一首诗,一部文学作品或艺术结晶而止步,但是创作可以让生命升华。认清能力以后,摆正位子,重新出发。一个终点是另一个起点的开始。向过去告别,和当下做适度的磨合,庶几可以从容抵御无常风雨。不怕负荷,却也不须给自己无谓负荷。
1年前
过去的六十多年,原来我对过农历新年这桩事并没有那么在意和郑重。性格使然,几乎每一个新年,我都是随性度过的。 童年时候,当然对新年万分期待,不过盼望的也不外是那些满足口腹之欲的美味佳肴与汽水零嘴,区区一块几毛钱的压岁钱,以及硝烟四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年少时对新年多了一份期待,因为可以借口拜年去探访那些平日难得见面的女性朋友,尤其是女同学的闺蜜。 后来到远方求学和就职,过新年的仪式就是心力交瘁的舟车劳顿,从搭公交到骑摩托再到驾汽车,总是一程又一程的奔波。这样与时间赛跑过新年虽然颇具意义,也感受到兴奋和欢欣的氛围,却因为缺乏印象深刻的美好回忆,我就殚精竭虑想方设法,苦思另类迎接新年的方法。 然而由于人的惰性加上贪图方便,我的大半生已经习惯随性过年,所以一年又一年就那样度过了佳节。 几年前从职场退休,不必再营营役役为稻粱谋,我竟然灵光一闪,想出了一个迎接新年的新格局,希望带给自己不一样开年仪式。 这个开年仪式其实很简单,就是除夕夜拿一支圆珠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一首诗。 诗的内容可以是回顾或展望,也可以是一些个人感悟和愿望,文字虽然是简单而浅白的,却是来自心里的话。 我有自知之明,了解这些诗不够水准在报章刊登,因此就发布在脸书上,让我屈指可数的朋友们读一读,为我按赞,提醒我也曾经是文艺青年,所创作的新诗毕竟也得过征文奖,甚至有一次入围花踪新诗奖。 来临的癸卯年,我会写出怎样的诗,目前完全没有概念;不过,壬寅年的除夕,我就写下了这首诗: 过去的68年 我曾经懵懂无知 也曾经轻狂不羁 我曾经热情奔放 也曾经玩世不恭 我曾经沉稳积极 也曾经消沉郁悒 我曾经意气风发 也曾经失落沮丧 一切都过去了 只遗留下脆弱的泡沫 在时间的长河里 今后 我祈望 日子是一连串的 风轻云淡 平凡而甘于淡泊 就是我座右铭 那些 遇见的人发生的事 终究会成为过去 恰似一缕轻烟 消失在云端 也许 我只会遗留下一个名字 模糊的容颜 让你去回忆 但愿兔年之前,我能写出一首诗,让自己觉得过去的一年并没有虚度,让我感到心里满盈着充实、欢欣和喜乐。 至于转运与否,实在并不重要。
2年前
2年前
(新山3日讯)“诗”如何诞生?出版诗集对诗人意味着什么? 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讲座系列(六)“诗人与出版”,昨晚邀请国内资深及刚刚崭露头角的诗人,在线上分享他们创作及出版诗集的过程。 受邀主讲的嘉宾共有3位,分别是星洲日报《学海》周刊主编兼有人出版社总编辑曾翎龙、目前已出版11本诗集的邢诒旺以及甫出版第一本诗集《鹿鸣》的新生代诗人郑田靖。 讲座的由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校友邱莞宜和郑国进主持。 曾翎龙分享搞出版社原由 除了写诗,本身也投入出版工作的曾翎龙,今次主要分享他搞出版社的原由。 曾翎龙坦言,大学时期,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次拜访我国著名诗人陈强华后,就萌生创办杂志的想法,他们好不容易筹足钱出版了名为《有本杂志》的书刊,惟就只出版2期就停刊。 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过后再萌生办出版社的念头,有人出版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03年创立,晃眼间即将迎来20周年,且至今已出版150本诗集。 “‘有人’这个名称的由来,其中一个含意是指我们这群朋友,什么都没有,但人倒是挺多的。” 他提及,有人出版社最早出版的诗集是我国六字辈资深诗人方路的《伤心的隐喻》,之后也出版过一本集合了不同年龄层,包括七字辈、八字辈和九字辈诗人创作的诗集《有本诗集:22诗人自选》。 “有人更说过这是‘历史的推进’,例如有本诗集的22个诗人,分别来自不同年龄段,颇有承先启后之意。所以,我期望现在的年轻人有理想和干劲,来抢夺我们这一辈的话语权。” 邢诒旺:3经典名句影响深 邢诒旺谈及,他写诗会透过别人的自我观察来观察自我,因此,有3个经典名句对他有很深的影响。 其中,法国象征派诗人保尔·瓦雷里说过:“我总是作诗,同时小心观察自己作诗”;《诗经·王风·黍离》也有一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外,阿根廷作家兼诗人波赫士的自嘲“我要谈论的就是我自己,而且我也希望各位能够原谅我做出这么让大家倒胃口的事”,也让邢诒旺深有感触。 他非常认同上述三句话,也觉得作诗好像上述话语中的一个循环。 “我作诗同时也在观察作诗的自己。诗是对这个世界、事物,自己强烈的感受和生命的实践,诗能帮助我们自我实践,也是在观察自己、认识自己。” 邢诒旺的最新著作《墨汁与月色》,是以过去7本诗集抽出的作品和尚未出版的诗结合而成的新著。 他指出,写诗超过20年,他想通过出版诗集回顾自己做了什么?用现在认识的自己,看未来要怎样做?他也指诗是很自由的载体,而他的诗只是提供意见、参考和交流等。 郑田靖:写诗抒发心中苦闷 90后的诗人郑田靖谈及自己踏入诗坛的经历,主要是想要抒发心中的苦闷。 他说,到吉隆坡读大学期间,因为人生地不熟和以英语为媒介的环境,让他发现华语的重要,因此有了以四方块的文字抒发情感和苦闷的想法,对他而言,这就是一个重大的契机。 之后他尝试创作及参赛,也从获奖得到了鼓励,促使他认真看待写诗这一回事。 郑田靖说,一开始,他是通过模仿写诗,并且获奖。然而,他清楚意识到模仿很容易,但是没有自己的东西,而且会上瘾,一旦获得赞美就飘飘然,但其实那不是自己的东西。 “所以,我希望藉着我的经历劝请朋友们不要陷进去,一定要‘重置’,从初级开始。” 他说,寻找自己的过程的确很痛苦,但写着写着就会突然开窍。 用诗探索现实和想像世界 另外,他也谈及,如果写诗是为了自愈自己、面对自我,或是抒发自己的感受,动力很快就会冷却,不能写很多。 因此,他通过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即用诗探索现实的世界和想像的世界,找到好的创作方式。 “这是对于现在、当下和未来作出的一种表达,不是给出答案,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种慰藉,仿佛跟着诗人去寻找答案。”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