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剧评

4天前
6天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从影片、播客听过毛尖说话以后,见字闻声。她的文章有声,读着仿佛能听见她以机关枪似的语速,以及不带情感的冷血讽刺。直到见到真人毛尖,又觉得闻声见字。哈赤哈赤速记她说的话,敲出字来就是一串名句。例如,她说少时家里那本不停被传阅的金庸武侠小说: “从薄薄的一本,被翻成厚厚的一本,都是因为很多人的抚摸痕迹。这是一本书的成长史,也是一个年代的金庸阅读肉身体验,就是一本书被活活看得很厚……”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陈敬晖 毛尖家的那本金庸几乎24/7为读者服务。毛尖从傍晚6时读到晚上9时,上床睡觉后交给姐姐读到晚上11时,因为高中生可以不用那么早睡。大人更有资格熬夜,所以11时后妈妈接着读,读完小姨继续读。 “书如果是有生命的话,它就会被我们家累死!”毛尖说,“因为它从6点被接力到早上6点,整整12个小时没有被关上过。”不仅如此,早上6点上学去,那本金庸还会在班上继续接力读,最终还给同学带回家去,继续它的传阅旅程。 那是读书最好的年代 毛尖1970年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成长于1980年代,1988年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她形容,那是怎么可能不成为文艺青年的年代。曾经文革时期被批判的“灰皮书”,各种西方世界名著开始流通。《基督山伯爵》(又译《基督山恩仇记》)凭票供应,“你知道,任何书一旦凭票或一旦被禁,它就会让人涌起更强烈的欲望。” 某一天父亲朋友送来一套《基督山伯爵》,那晚晚餐就吃得特别丰富,外婆劏了一只鸡招待人家,谢谢那份厚礼。“因为我父母那一代太匮乏了,让他们人到中年的时候还如饥似渴地读名著。”曾经匮乏,才有后来汹涌的阅读热潮。 毛尖说,宁波图书馆里的名著被写上许多旁批,“就像弹幕一样,今天的弹幕不是新的东西。”她又用“激情”来形容那个时代的读者。好比《茶花女》的故事被套用在各自县城,旁批上各种结局,又被下一个读者替旁批再旁批,最后索性夹一张纸,批个过瘾。 “那真的是一个读书最好的年代。”虽然书籍被弄得脏兮兮,“但我们真的在那些脏兮兮的书上收获了人生最丰美的滋养。中国流行语内卷指过度竞争,现代人“卷”习题、考题,毛尖的年少时代“卷”课外书,在课堂上读名著,老师也不揭穿。 就连写〈我的理想〉,毛尖写想当作家都会被同学质疑,被父母笑话“作家这职业是你能高攀的吗?”1988年她上大学,学校里的讲座都是关于文学的。她还记得,“先锋作家”马原来演讲,一整个队伍浩浩荡荡跟在后头。 文学、文艺是在1990年代跌落神坛的,也就是影视剧《繁花》演的商战,那个经济起飞的时代。毛尖感觉到校园氛围变了,同学纷纷出国,没出国的就去外资企业打工。“金钱这个维度进来了。”清贫年代大家都穿得差不多,有了钱以后就会攀比,金钱慢慢变成社会新的衡量标准。“以前作家有很多稿费,但稿费很快在外资企业的工作面前不值一提了。” 和烂片死磕到底 当然,小时候的作家梦没灭过,不然就不会有眼前的作家毛尖了。《一寸灰》《夜短梦长》《非常罪非常美》《凛冬将至》,多是她的影评、影剧笔记、杂谈。很多朋友鼓励她也去写写小说,但毛尖直言,批评的激情始终还在,压制了创作的欲望,所以还是专注于写专栏、批评文章。 批评文章始于大学时期跟着老师做文化研究。2000年开始,毛尖在香港《信报》写专栏,写对社会的批判和文化观察,25年来练就自认比较讽刺,但被他人认为很刻薄的风格。 去年底开始,毛尖在B站(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开设频道《影评人毛尖》,延续专栏“短平快”的风格。 [vip_content_start] 见字闻声或闻声见字,就是这样来的。她解释,专栏只有差不多1000字,学究气的书面语是不可能吸引读者的,所以需要短平快,对不满的东西直接表明。 “我这么快这么直接地讲,或者说有时候甚至被人家认为是刻薄的表述方式,也是来自于我对当代一种批判生态的强烈不满。”毛尖不客气说道,明明是一个很差的电影硬被说成是比较好的文本,包含了对观众的误导。“即便是做广告,你也不能黑的说成白的。” “你不能用非常曲折的各种话语包装成漫长的文风,让读者不知道你的立场到底在哪里,也不知道你到底是还是不是推荐这个电影。” 把烂说成好于毛尖而言简直天理不容,但直肠直肚的批判,下场就是得罪人。在弹幕、留言区被骂,被很多朋友“拉黑”也就罢了,可电影是门大生意,批评可能会坏了别人的生意,让她妈妈担心得劝她“不要再去骂人家的电影了”,生怕她被上门寻仇。“所以有时也觉得挺对不住我妈的,我那么大年纪了,我妈还在为我的生命安全操心。” 所幸,切身的生命威胁不曾发生过,但那些言语上的恶言从没阻止过毛尖。“大家都各种表扬,说真话的人挺少的。我不说好像自己是那几个说真话的人,但至少我摆明了要和烂片死磕到底的决心。” 久而久之,毛尖批评出了名,剧组求她写剧评,还说“没关系,你骂好了。”烂片找上门,令她有感影评人已经到了那么卑微的地步,说好说坏都没关系,人家要的只是流量,曝光就是一切。 批评了,一票人又冲着烂片之名买票入场;不批评,她又想中国电影的批评声音真是太少了。朋友多说她把生命中最好的时间拿去看烂片,“如果放在为人民看烂片的位置上,我又觉得是值得的。” 看烂片也能看出成就,毛尖自认,这些年中国影视剧把饭菜拍好,有她千万分之一的功劳。宫廷菜总不能每次拍得像塑料一样,霸道总裁不会天天吃牛排喝红酒。她真切地认为,把影视剧中的衣食住行拍好才是最好的国家宣传,“菜拍好了,饭拍好了,主旋律就拍好了。” 把电影看成时间度量衡 毛尖脑子里有个影视资料库,好比在谷歌或百度输入关键字,就能匹配出相似系列、风格、年代、套路等相关资料一起比对,然后洋洋洒洒地分析批判。说是膝跳反应,她又觉得没那么快,“我大约能完成时间地理风格的拼图,否则的话也不敢在江湖上谈电影,而且说实在现在的影迷段位都非常高。” 毛尖本来自觉是看很多电影的人,但1997年到香港科技大学念博士时,一踏进图书馆就被震撼到了。“看到那些收藏我一下觉得好惭愧,里面有好多好多电影,可能说80%的电影我都没看过,我一下觉得这个世界在等待我。” 她那时候差不多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待在图书馆,平均每天看5部电影,看到电影都成为了她的时间度量衡,看到图书管理员以为她是哪个老师的小孩没事干在馆里待着,看到毕业离校时特地去向馆员告别。 电影资料库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郑树森(William Tay)所成立,毛尖在那里建立脑袋里的电影知识坐标,而且到现在她还是一直保持看片。后来回到上海,拜盗版猖獗所赐,她的电影阅读面又拉开了。虽然这话说得奇怪,但她挺感谢盗版。 “而且那时候盗版的老板都特别懂电影,会给片子打分。”当毛尖有点质疑,老板会头头是道讲片子好在哪里;当她拿起一张通俗的片子,老板还会看不起,美学鄙视一番。有些盗版老板看起来就是专业出身,多少让她意识到自己本是玩票性质,不是念电影专业科系。这就让她更积极,要把电影看得比专业还好。 影视剧已走到文化C位 从当年有份把书翻肿的文艺青年,到现在成为阅览影视万千的影评作家,毛尖说,影视剧已经走到文化C位(center,中心位置)。在她生长的年代,饭桌上、同学间谈的都是长篇小说,现在谈的都是影视剧。“影视剧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载体。” 那个变化表现在,以前作家去写影视剧还得偷偷摸摸不用真名,现在是影视剧来改编文本,作家开心得不得了。影视剧能随便改,王家卫改编的《繁花》骨肉、气质还在,但已不像原来的小说,大量故事是编剧写的。 “有人敢反对吗?只要你拍得好,影视剧就是可以予取予夺的,因为影视剧已经走到文化C位了。” 是好是坏?电视剧《繁花》一开播,小说一下多卖几百万册;《我的阿勒泰》一拍好,李娟的书即刻销量大增。这样的文化倒流,毛尖是挺认可的。相辅,“也不一定相成啦,有时候也会做出一些反面宣传。” 那个B站里冷面的影评人毛尖突然又出来了,说影视改编有时也会做成反面宣传,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影视剧(《红高粱》)拍得多烂啊,要是影视剧先拍出来,我说莫言那个诺贝尔奖都拿不到了。” 更多【人物】: 书法家王冬龄/乱书是自己的艺术语言 创作歌手戴佩妮/不给自己设标签 叛逆玩音乐 双金歌手黄子轩 / 回乡谱唱客语文化,却走了更远的路  
1月前
本剧很残酷且血淋淋地揭示了社会的现实,大部分的人群实际都活在政治操弄中。更可怕的是,相较于“统一”社会,这些高高在上的操弄着更明白且相信“制衡”的规则。 两季的《地狱公使》,虽然只有各6集的篇幅,却都能突显明确的主题,剧本的成功是关键。 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 ​世界上突然出现了一种难以理解的现象,陆续有人无预警地收到“天使”的死亡预告,他们被清楚告知会在某年某月的某个时间被带往地狱。到了预言的时刻,3隻怪物就会从某个不知名的时空窜出,将那人残暴的杀害后再以强光或能量烧成灰烬。 没有人知道“天使”和怪物的来历,收到宣告的准则又是什麽。直到剧末,观众都不知道“真相”是什麽。但这并不是剧本的粗糙导致,恰恰相反。它想说的是,当人们面对无法理解或合理解释的事情时,恐惧会瀰漫整个社会,人心被侵蚀。生而为人,该如何自处?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宗教,新真理教。创办人郑晋守将一切诠释成“神的审判”,所有收到死亡宣告者都是罪人,藉此垄断了“新世界”的话语权。实际上,郑也是其中一个收到宣告之人,他20年来承受着明知即将死亡的恐惧,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找到自己被选中的合理化解释。恐惧让他扭曲,愤而将之扩散至人群,想要所有人承受和他一样的痛苦。 [vip_content_start] 所有人面对“神的审判”都无能为力的绝望,但有一对年轻夫妻用他们无私的爱为收到死亡宣告的初生宝宝挡下了浩劫,宝宝成为了唯一的倖存者。这件事不只拆穿了“罪人”的谎言(因为初生宝宝没有犯罪的可能,而新真理教教义中并无原罪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有对抗的选择和能力”。 作为与乱世抗衡的最后一道防线,闵惠珍律师抱着宝宝坐上计程车逃离新真理教的追捕。司机的话已经是最好的总结:“我不在乎神,这是人的世界,就应该由人自己看着办。” 人不需要真理,只需要故事 原本以为第一季已经够惊艳,第二季创作团队针对“诠释者掌握话语权”的论述核心进行了更深刻的讨论。 剧中的角色分为3派人,一是盲目信仰郑晋守“神的审判”论的箭簇;二是只想利用乱世与人心获得权力的新真理教和政府;三是捍卫“正义”,与前两者对抗的苏涂组织。 本剧很残酷且血淋淋地揭示了社会的现实,大部分的人群实际都活在政治操弄中。更可怕的是,相较于“统一”社会,这些高高在上的操弄着更明白且相信“制衡”的规则。所以他们会不惜煽动对立,只为了确保达到想要的“平衡”,最终巩固自己的权力。政务首席秘书官李秀卿经常嗤之以鼻地强调 “怎麽把故事说得好”,因为人类本就是仰赖故事生存的群体。所有的宗教都是在叙述一个解释世界的故事,人们不需要看到“真理”,只要故事足够动听即可。 最终郑晋守创造的“新世界”在众目睽睽下被瓦解,崩溃的不只是箭簇,还包括了赖之延伸生存的新真理教和政府,以及早已对“正义”迷失的苏涂组织。当所有信仰都破灭,人类的社会该如何重建,这是剧终提出的疑问。它没有给答案,这本该由我们自己去寻找,而不是仰赖“神”。因为“这是人的世界,应该由人自己看着办”。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邰智源作为台湾喜剧演员泰斗,在剧中没有比过往太大惊喜的演出,但已经是绿叶中的一点红,气场和节奏的拿捏轻易就碾压一众年轻演员。年轻演员方面,倒是配角谢坤达饰演的宅男外送员让我眼前一亮,从外形到气质完全换了一个人,也不做作。 《正港分局》是电影《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的延伸作品,可理解为续集。但除了正港分局里的人物保留外,是一个全新的侦查类叙事,情节上不具有连贯性,也可视为独立作品。 团队以荒诞幽默来“强调”本剧的性质。整体而言,轻松的氛围是做到了,但荒诞剧不代表不需要严密的故事结构和剧情逻辑。除了编剧为其建立了一个特有的脱离现实的时空,自然可天马行空,但它也必须要有自成一体的运行逻辑。本剧最大的弱点,就是在现实背景上脱离了逻辑,不少笑点的设计和演员的表现也略显做作不自然。导致一部荒诞喜剧却不太让我笑得出来。 打不死的冲动超人正港分局里的警察都是一群歪瓜劣枣,男主角吴明翰(许光汉饰演)冲动无脑,女主角林子晴(王净饰演),局长张永康没有主见和领导才能只会泡茶,淑芬迷信16型人格分析,警员小胖永远都在吃,还有毒瘾警察。剧本的设定是,一群没有特殊才能,甚至各有缺陷的警察如何歪打正著地破案。 [vip_content_start] 男主角多次在办案期间遭遇严重的车祸,是明确必定会造成严重伤亡的那种等级。他却都可以幸存,也没有交代其他被殃及的无辜者。在没有任何额外力量或设定加持的情况下是完全不合理的。本剧是既然电影《关》的延伸作品,如果加入超自然元素去“合理化”他超人般的体质,未尝不可,但是编剧只是任性地陈述毫无缘由的“大难不死”。 逻辑欠奉影视剧中很常在经营连环杀手时会为其设定杀人规则,《正》里的成语连环杀人案中,凶手会针对讲错成语错别字的人下手,再根据《成语大补贴》一书中成语的顺序布置现场。 20年前的华文老师水源以上述规则杀了两位学生,后被捕入狱。现在出现了模仿者(继承者),正是他当年的学生小茵。水源指责小茵违反了“游戏规则”,因为她杀的其中一人并没有犯下成语错别字的错误,也没有按照书中的顺序。但剧终前暗示了水源即将对戏弄他的土耳其冰淇淋小贩下手,对方并没有说错成语,若水源真的杀了对方不也违反了“游戏规则”吗? 或许是碍于篇幅,有些剧情上的推演是自动送上门的设定,尤其大结局中水源与学生小茵的对话,没有铺陈经营,直接是“请老师解释”的方式把剧情发送给观众。作为侦探剧,这是最懒且要不得的做法。 其他很多不合理的设定,包括男女主角可以随时自由进出监狱探视(求教)重犯水源,把他带去警局见其他犯人,甚至把他带到犯罪现场帮忙找线索。正常而言,要把一名囚犯带出监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妄论只有男女主角二人在没有重装和严谨的准备下就把他带走。水源的逃走简直轻而易举,完全不是对待重犯应该有的规格和态度。 撇除上述的剧本漏洞,本剧还是有一些让人惊喜之处。邰智源作为台湾喜剧演员泰斗,在剧中没有比过往太大惊喜的演出,但已经是绿叶中的一点红,气场和节奏的拿捏轻易就碾压一众年轻演员。年轻演员方面,倒是配角谢坤达饰演的宅男外送员让我眼前一亮,从外形到气质完全换了一个人,也不做作。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至于在咖啡厅和洗衣店对案情高谈阔论的设定,已经有不少网友在诟病。这是在搞公开论坛吗?要不要召唤群众加入一起破案?换成现实,案件还没水落石出,恐怕各种机密很可能早已外泄。 港剧《法证先锋6》以“幸存者的救赎”为副题,我却看不到全剧与“幸存者的救赎”的直接关系。就对题目的理解,本剧应该叙述的是某位或一群人在灾难或创伤中生存下来的疗愈或挣扎过程。 以3位主角来说,余星柏(黄宗泽饰演)的新婚妻子失踪,全剧都看到他心不在焉或随性地查案,一心只想寻找爱妻,所以“寻找妻子”是他的救赎吗?井浩然(袁伟豪饰演)一开始就跟谭倩雯(蔡诗贝饰演)分了手,难道失恋就是他的创伤,后面最忙碌的时间都在照顾殉职下属的妻儿就是其救赎? 范佩清(蔡洁饰演)在上一季的经历原本是最贴近“幸存者的救赎”的脉络的。她与连环杀人犯董应伟(关楚耀饰演)之间的微妙情感,再从对方手下死里逃生的经历,到这季“重遇”跟董一模一样的冼阳,是个很好的发挥方向。奈何结局很明确地告诉观众,范佩清不止没有得到救赎,反而加重了创伤。 [vip_content_start] 《法证先锋》前5季留下的小丑伏笔无端被丢弃了。第五季剧末,黄宗泽以小丑扮相示人,看似要为其在第六季中以大Boss的姿态现身做个伏笔,但在第六季却完全没有提及,粗暴地“不了了之”。若认真把这个设定经营下去,叙述余星柏如何因为过去的创伤而走上隐藏大Boss的小丑之路,也不失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 到头来,本剧的所有单元不只与主题没有关联,也严重缺乏铺垫和转折,往往在1、2集内就草草“揭露”真相,完全没有侦探和神秘感。范佩清堪称史上“爱情路上最倒霉接连遇到变态”的女主角之一。第五季的董应伟是个连环杀人犯,这一季的冼阳始于正常,但发展到后端也是个近乎痴汉求爱方式的不正常人。全剧也很常掉入“杀人犯都是有精神状况的人”的窠臼,是一贯对精神疾病患者汙名化的套路。 专业不代表面无表情本剧很多演员对专业人士的理解和诠释都很肤浅且表面。作为警察、法医、法证人员,时刻需要保持冷静客观没有错,但他们还是活生生的人。观众喜欢看的是,外表冷酷有智慧,但又对生命充满热情的法证人员。尤其是袁伟豪,无论是失恋还是暗恋,都看不出有任何的波澜。 我向来没有特别喜欢林盛斌,其喜剧表演方式不太合个人的口味。但神奇的是,在这部剧里的他显得格外吸睛,连带其过去不被喜欢的表演方式也莫名被我接受了。唯一的解释是,相较其他过于扁平且无趣的角色,尤其是木口木面的袁伟豪和蔡洁,还有一众生涩的配角,他灵动的五官是唯一让我感受到生气和活力的。果然,好坏美丑的定义,都是比较下的结果。只要蜀中无大将,廖化就可作先锋。 罔顾职业伦理任何领域都有特定的职业伦理,影视剧里常出现的医生给家属或情人动手术的情节是不合理的,因为特殊关系容易影响医生的专业判断。同样的,法医为自己的师父解剖,也可能出现误判。而且她不是家属,法律上何来有权利要求解剖?剧情也没有交代她要求师父的女儿去提出解剖要求的情节。 至于在咖啡厅和洗衣店对案情高谈阔论的设定,已经有不少网友在诟病。这是在搞公开论坛吗?要不要召唤群众加入一起破案?换成现实,案件还没水落石出,恐怕各种机密很可能早已外泄。总而言之,请不要再拍续集了,歹戏拖棚够久了。
3月前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