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勇气

1星期前
今天YouTube的大数据,把蔡康永访问孙俪的节目推送到了我眼前。一如既往的,我连上了蓝牙耳机把它当作podcast听,边继续做着手头上的事情。 他们的许多对话都非常有趣,问的问题大部分都戳中了我。语速还有口吻都非常温和且生动,这是我非常羡慕的事情。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语速有点快,甚至显得很浮躁。这对一个以销售作为职业生涯的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缺点,所以这一路以来,我都试图学习摆脱这件事情。毕竟你必须很努力去表达,才能让生活往好的方向前进,或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会。 发掘自己的定心丸 当蔡康永问孙俪:“产生那个不安的时候,要怎么安定下来?还是说就让它不安?”她笑着说,她会找一块木头摸一下。这轻描淡写的回答触碰到了我的内心,促使我觉得应该记下当下的感受。即便我知道,写的时候那些感觉可能会有细微的变化。我想,这就是人类的情感独特之处吧?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改变很坏,改变也很好。享受改变也许正是我们一生得修的学分吧? 这篇访问给我带来了一些启发。 “摸木头”的说法源于19世纪的英国,网络上的翻译是“敲木头”(touch wood),粗浅的注解就是,敲木头可以防止自己的好运被偷走,也就是人们相信这样可以避免倒霉。我在那短短几句话里,感觉到的却不是霉运。而是,当我们遇到一些生活中的坎,我们该怎么自处? 孙俪的方式不一定适合你我,但总会有一些事情可以让我们在不安时,充当定心丸的角色。只是这得我们自己去发掘,不然,硬扛下来就会太累了。因为我们其实没有那么多的心力去面对这一切,我们也需要把杯子清空,才能装进更需要的东西。 从小我们被教育很多事情,该怎么吃饭,该怎么穿衣服,该怎么遵守条条框框,却没有人会主动教我们怎么处理那些让我们措手不及的事所带来的情绪。而其实情绪就只是情绪,正面或负面取决于你的视角。当你觉得自己处于弱势,是否忽略了事情其实可以解决,是我们纯粹误把自己困在了死胡同,然后觉得活着好痛苦;尤其夜深人静时,更想逃到一个没有这些困扰的世界。 针对这件事情,我发现,天啊,写文章不就是我的定心丸吗?尽管有时候我会选择待在车子里很投入地唱歌,但当我开始写字,就感到抚慰。那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只有经历过才能明白那种感觉。有些人也许是画画、做手办,甚至是任何东西。 “摸木头”也许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支撑它的能量,或足以让你跨过障碍的关键,也许是你内心的信念。它只是被具象化成了一个有形之物,触摸到了,就会让人觉得很安心。我想,找到自己“摸木头”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木头,就会一直都有走下去的勇气吧。
2星期前
前段时间,某独中筹款事件引起网络热烈的讨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而我,身为该校高中生,也不禁思考起了这个问题:“筹款,是独中生一定要参与的事吗?” 一开始,学校公布学生需要帮忙筹款建楼时,我心里有一万分不愿意。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不善于与陌生人沟通,害怕被拒绝;再加上想到我即将毕业,就算筹够了钱我也没机会用到新的教学楼。就这样,我对学校筹款这件事保持着不管不顾的态度。 许多学生或也与我保持着一样的想法,因此学校各班的筹款“业绩”都不怎么理想,连着几个周会,校长都在提及此事,并公布各班筹款数额以此激励我们积极参与。可即便如此,这些话依然没能说服我内心的抗拒。 直到某一天,老师的一句话真正触动了我。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谚语在当今社会中逐渐被解读为贬义,仿佛是在要求无偿付出。但细细想来,作为后人享受前人努力成果的同时,我们是否也有责任种下属于自己的“树”,为后来的年轻人提供更好的条件呢?这或许才是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原因,也就是代代相传,付出与收获相辅相成。 终于,我改变了态度,决定与班上的同学们一起踏上筹款之路。 假期里,老师带我们前往云顶半山Gohtong Jaya筹款。坐了大约一小时半的车程后,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分好组后,我们开始分头行动,走在街上或进入餐馆里筹款。虽然老师提前教过我们如何开口,但面对陌生人,我们仍然紧张到站在路边不敢轻易开口,心里满是忐忑。 幸运的是,一群旅游的年轻人主动走向我们,询问是否是来筹款的。我们连忙点头,并鼓起勇气向他们讲解了学校筹资建楼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对方不仅每人捐了20令吉,还鼓励我们要勇敢与别人沟通,不要害怕被拒绝。这笔意外的“收获”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于是我们决定进一步走进附近的餐馆继续筹款。 变得更自信和勇敢 在得到餐馆老板的同意后,我们进入第一家餐馆时。我们既紧张又期待。走了一圈后,虽然有顾客礼貌地拒绝了我们,但也有许多人慷慨解囊。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于是,我们按照同样的方式,逐一走进其他餐馆,继续向人们讲解我们的筹款目的。四个小时后,我们手中的饼干桶变得越来越满,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筹款的过程中,许多年长的长辈都会对我们说:“要好好读书啊!”这些简单的祝福让我感受到老一辈人对我们年轻一代最朴素的期望和关怀。此外,我们还遇到了不少曾经也是独中生的社会人士,他们与我们分享了自己当年筹款的经历,让我们倍感亲切。 而最令我们意外的是,外国旅客竟然也会热心捐赠给我们!当我们向一位中年男子筹款时,他却告诉我们自己来自韩国,听不懂华文。我们带有歉意非常不好意思地用英文与他重新讲解,尽管如此,他仍热心捐助,这种跨越文化的温暖让我们感动不已。 出外筹款的一天结束后,我收获满满。不仅帮助学校筹到了资金,也在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人情世故。虽然一开始怀有恐惧和担忧,但通过这次筹款,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回到开头的问题:“筹款,是独中生一定要参与的事吗?”或许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于筹款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对于我来说,亲身经历后,我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温暖与支持。通过筹款这此筹款的经历,我也从排斥筹款到因筹款而对社会大众心存感激。 或许,筹款并不仅仅是为了学校的资金需求,它更是一种成长的过程,让我们这些独中生学会面对拒绝、学会感恩、学会勇敢踏出舒适圈,也学会如何去关心和回馈社会。
4星期前
(新山讯)作为一名年轻歌手,曾晏从小就对音乐充满热爱,首次接触音乐是在小学时期,那时他仅仅是简单地聆听歌曲。到了中学,他开始尝试唱歌,并成功进入全国歌唱比赛的总决赛,开启了他的音乐之旅。 然而,毕业后他经历了7年的普通打工生活。在疫情行管令期间,他像大多数人一样待在家中。那段时间里,他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意识到自己不想让人生留下遗憾,于是重新燃起了儿时的歌手梦想。 曾晏在接受星洲日报《学海》柔佛州学生记者队采访时表示,回忆起2016年,曾晏以素人身分参加了南马最大型的歌唱比赛《绝对星光飙唱赛2016》。当时,他的参赛风格以轻快的舞曲为主,比赛结束后他选择暂别舞台。 多年后,他重新唤醒了心中那个渴望成为歌手的自己,并以全新的姿态与风格再次进入乐坛。 亲友鼓励支持成追梦勇气 他提到,自己刚开始步入这一行业,需要奔波于寻找曝光的机会,期间也经历了不少无人问津的心酸。 “起初,父母对我的歌手梦非常惊讶,毕竟在那种年代,科学家、医生等才说‘热门’梦想。” 他说,幸运的是,家人都是十分擅长表达爱意的人,无论何时都会给予彼此最温暖的回应、放手让他在自己梦寐以求的领域发光发热,从前与他同期的朋友也总是在自信动摇时给与鼓励,让他有了继续的勇气。 另外,自己身在祖国,还是比较容易得到当地朋友的帮助。家里是抵挡风雨的庇护所,包含了许多酸甜苦辣,也见证了他的许多成长与经历,“接下来的日子,我会尽可能做到想做的事情,克服遇到的困难,也要更加享受自己的人生”。 做歌手后更懂得诠释声音 曾晏披露,在歌手道路上,一个较重要的转变是在去年,《我们的婚礼》正式发行的那一天。 “尽管经过了几年时间的酝酿,对我而言,制作的风格与之前迥异的单曲是向听众们进行的一次全新的‘自我介绍’。” 他说,单曲推出后也很顺利地获得广大关注与反馈,“对声音的诠释,有了更一步的认识,也代表着我后期在做歌手进行演唱时,会更加知道如何处理,所以这也是我当了一名歌手后,感受到蛮有意义的地方。” 他说,最大的感触就是现在已经开始跑通告了,团队之间的默契也越来越好,因此他非常珍惜每次在不同城市演出的机会。每次演出都能感受到粉丝的支持,虽然这种支持已经成为常态,但他依然会被观众的热情和他们现场的反应所感动。 唱不同风格歌曲累计经验 曾晏总是对未来有展望,而且敢于尝试。 他希望未来有机会到台湾发展,因为小时候他曾被台湾乐团深深吸引,还曾参与过MV拍摄。此外,他也曾考虑过当练习生,因为练习生通常比自由出道的歌手有更多的机会和曝光率,这能够帮助他更顺利地实现成为歌手的梦想。然而,由于时间不足,他没能达成这一目标。 他说,希望有一天能够到世界上所有有华人的地方进行宣传,比如中国各地和台湾。他还梦想着能够在世界各地举办演唱会。 “我走过许多不同的舞台,无论是学习的活动,还是节目等演唱嘉宾,只要有机会,我会努力地大家在各个地方都看到在为梦想发光发热的自己。” “我会比较刻意地避开一些重复的歌。因为想让大家看见不一样的我,慢慢累积歌迷,也是希望让大家看见自己的付出,觉得支持我是值得的,所以会在音乐方面会让大家满意。” 针对每次表演,曾晏都进行了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活动都有着相对应的不同的歌单,也会根据活动的特色来调整自己的服装与造型,从不敷衍糊弄。 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 由于追求真情实感,曾晏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小故事,并热衷于记录下走走逛逛时每一个在脑海里一闪而过的旋律。 他表示,他的歌曲光从歌名就能直接让人理解,但观看他表演的人会发现他喜欢多元的曲风,而这些曲风的选择都围绕着他的个人喜好进行编排。 身兼多重身分的他,在演员和舞者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将唱歌和表演的特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说道:“我们并不是天才,也没有无师自通的能力。所以,当没有人提前教我们如何做事,没有人为我们撑腰时,我们需要不断打磨与锤炼,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用简单的字句拼凑出完整的句子,创作出撼动人心的诗词。” 例如,2023年7月14日,他的第一首歌曲《我们的婚礼》首次发行。这首歌的创作源于朋友对婚礼歌曲选项过少的抱怨,他也有同感,因此决定制作这首歌,为未来的新人大增选择。另一首歌曲《他啊她啊》,则是受到年迈父母的触动而创作的,这首歌于今年5月8日在YouTube首播。 需多听多写才能出好作品 曾晏表示,本想将新歌《他啊她啊》取名为《爸爸妈妈》,但考虑到名字不过吸引,而且其他知名歌手有同名的歌曲,导致当观众搜索“爸爸妈妈”时会被网络的大数据规避,让新歌无法顺利宣传。 于是选择了歌词里多次重复提到的“他啊她啊”这四个字作为名字。 “我的爸妈听到这首歌时,感到非常惊讶,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歌曲里的主角。” 他说,当下最重要的人生课题,是要更加珍惜陪伴在家人、朋友身边的时光,“虽然我爸爸妈妈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好,也将自己的状态维持得很好,但无论怎么说,他们也会有老去的一天”。时间的意义,就在于它会让你更加在意身边的人。    他说,如果要写出一首满意的歌曲,成为一个好的创作歌手,需要多听多写,因为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平常心面对挑战 询及他的座右铭,曾晏表示:“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他补充道:“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让别人觉得你做得轻而易举!” 他说,可能有些歌手可能只想专注于唱歌,那就是另外一个方向。 “所以最主要的还是要看想从哪个方向,个人对于每个方向都没有太多的局限,每个方向都有他的机会在,只是可能有创作就会更加分。” 他也说:“最主要的是,我们可以把梦想无限放大,然后一天进步一点,再回首,就会发现自己已变得比想象中还要好。” 他还补充,他希望自己在日后可以不忘初心,以平常心面对每一次挑战,才不会患得患失。 他表示,想要感谢粉丝们这一路的陪伴,见证了他从无到有,让他的脚步越发坚定。他也预告说2024年年末可能会推出第3首歌曲。 学记感言:有梦就追,一定会有收获 在离开之前,曾晏向我们表示感谢,因为通过此次的采访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也坚定自己在音乐这条道路上的步伐。 我们礼尚往来地告知他,进步是互相的,我们从采访中也获益良多,其中就包括让我们知道了不是每一个人都会为了出名而手不择段,也有想曾晏一样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 梦想,只要去追,就一定会有收获。这就像登山,虽然我们可能在半山腰就因为体力不支而倒下,没能看到绚丽的日出,但至少我们踏足过青山、呼吸过途经的微风、接受过下山者的鼓励,这一切,足矣。
4月前
5月前
你说忒修斯之船被更换了所有零件和甲板不再是它,可是它照样可以从渺小的海岸重新出发,翻越层层海浪。——题记 找到抽屉里那封信的时候,我已经在筹备搬家,即将离开这个令我窒息的地方。 信纸对折夹在牛皮纸信封里,摩挲在指腹上的触感是粗糙的。封住信封的胶水已经没有任何黏性,丝毫不费力就能打开它。信纸泛着淡黄,捏在手里好似随时都会被撕碎,所以我拿得很轻,指尖都不敢用力。 “致:高三文科(3)班的……” 我笑了一下。这是一个被用烂了的私函开头,秀娟飘逸的行楷却把这几个普通的汉字笔画勾勒得很漂亮。虽然内容被灰尘模糊了一些字,但并不难辨认,仿佛是个崭新的东西引诱着我蠢蠢欲动的好奇心去打开并认真阅读它。 “印象里,你是个还算优秀的学生,也喜欢上中文课。成绩虽不达顶尖也足够应付很多考试了。你是个很害羞的孩子,我教了三年是这么看到的,你的同学也是这么说的,不要觉得这是个缺点,安静的小孩子也很讨喜。” 阅读文字的目光黯淡下去了几分。 记忆里,属于角落的课桌前总是坐着一个人,有时挺着背脊,有时伏案,捧着读物,或埋头书写,就是不肯主动对别人说一个字。 那时候好像什么都读不够,写不完,生活也可以只有这样简单。 白驹过隙不过十年匆匆,那个游刃有余、世故圆滑地应付社会的人好像也是她,但又有哪里不太一样了。 “人啊,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缺少了一点勇气。十八岁是一生最敢冲动的时候,这话在很多所谓的大人听来很愚蠢,因为不谙世事的初生牛犊总是不怕虎的。同时又是最令人羡慕的,我也年逾知命之年了,再没有和你们年轻人一样去拼的那份胆量,知道了这件事千万不要嘲笑我。” “小小金子,在未来是会发光的。” “不需要很亮,不需要为别人指路,只要自己能看得清前面就够了。” “落款:辜兰芳。” 内容很短。我收起信纸的时候,分针刚走不超过五分钟。 一个每天要上五、六堂课,一生面对成千上万名学生的人,对一个高中时候比鹌鹑还要不显眼的人而言,却是值得去刻在心里的。 弹指之间,十年的天晴又落雨足够改变一个人。就像忒修斯之船,兜兜转转只剩下一个名字不变的空壳,躯体和内核的本质是否还共同与共通——这将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命题。 或许在刚毕业那阵子的我,读信的时候还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一边哭鼻子一边抹眼泪,久久都不能平复心里泛起的阵阵涟漪。在现实里,已经三十岁的我神色不变地收起那封信,重新用胶带将封口粘好,随手夹在手边的一本书里,扔进还没封起来的杂物箱。 月亮披着层层的薄纱,像是飘渺在人间居无定所的神明。我的视线在它身上停留了几秒,就匆匆别过头,侧躺在床上,和它一起平静地度过在这个城市的最后一个夜晚。 后来的时间过得很混沌。 我毅然辞掉了报社的工作,搬回离家更近的地方,仅用两个月休整期就挥霍了这几年苦苦上班积累的存款,租了新房子,换了新工作。 校门口前站着的,是一个全新的我,目光里流转的是记忆犹新的校名。 再次踏入校园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少年气息已经很难再带动起一个成年人被历练得沉静麻木的情绪,我绕过了既熟悉也陌生的篮球场,来到凉快的办公室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旧的人走走停停,所剩无几。身边都是陌生面孔。 在这个年龄阶段,大家都保持着成年人的边界感,偶尔适当给予热情。同组的同事们轮流向我打招呼,自我介绍。 我挑了一个看上去亲和些的女生,佯装不经意地提起:“辜老师还教书吗?” 女生镜片后的眼睛眨了眨。她眼睛很圆,瞪大的时候看上去是很无辜的模样。她推了推镜框答道:“退休了呀!前几年就不教了,你是她以前的学生吗?” 我点点头。 “这个位置正是她的,在你之前还没人来过呢。”女生的手在我的工位桌面上轻拍两下示意道。 心里有些破洞的地方被冷风吹得透凉。 我环视着已经完全装修翻新过的办公室格局,和记忆里的不太对得上,低头看着被收拾出来的桌面,索性放弃去寻找那些没有明确目标的糟糕念头,深吸了一口气开始认真备课。 往母校投放简历的那一刻,心里好像是浑浑噩噩的,又好像比明镜还要清晰,而我对一切后知后觉,也不去认真地思考过。既来之则安之,我也没有再去探究那股油然而生的怪异与违和感。 忽然忘记了,以前别人问起“你为什么那么喜欢中文?”时,我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也许不管是在报社工作,还是回到启蒙的起点,当初的宏大理想都早已不复存在,这时候没有必要再去钻牛角尖这些无关紧要的事。 第一天的第一个课堂是初中班级的。 少年们用不完的精力大概最能体现在换课的间隙,走廊另一端就能听到一声声不间断的吵闹。我的青春没有他们那么闹腾,只会在课堂结束的第一时间趁机趴在桌上补觉。 “我是你们班新来的华文老师。” 我用粉笔将名字一笔一划勾勒在板上,白色的字,黑色的底色,看上去简洁明了,又不失鲜明突出。 讲台下,掌声如雷,惹得我有些不好意思。 “老师,你以前做什么工作的?为什么毕业了那么久才来学校上班!” 嘴角轻轻挑起。我弯着眼回答:“之前在报社上班,我是没当过老师,但语文还不错,应该绰绰有余。”语罢,大家又继续打闹起来了。 入职的第一天,基本不怎么上课,都在忙着和学生交流。不太一样的……大概是巡视一排排课桌的时候,总能看见角落里穿着旧式校服,扎着高马尾,浅浅笑着的身影,长得像我,在闹哄哄的环境里特立独行。 路过窗边,一阵幽幽暗香。 以前上课走神的时候就发现了,学校种得最多的就是兰花。 三月份的初春,花期已至。 湛蓝的天空下,开出天荒地老的春兰。 黑板上,被粉笔勾画出来的汉字铿锵有力。 和那封信不一样,辜老师写字柔和惯了不爱用力,但我总下意识在每一个笔画的末端发力,仿佛是刻意要在纸上留些无法抹掉的痕迹,这是我从念书过渡到工作逐渐养成的肌肉习惯。 但那又如何呢? 至少,从前爱不释手的书册、堆叠成山的试卷、浓缩成一张白纸的简历、陈旧漆黑的黑板、那封迟到的信纸上。 始终不变的是我的名字。 【作家点评/若涛】 这篇小说技艺纯熟,甚具风范: ●叙事具层次感,节奏极佳。从信函引发回忆,从回忆反观当下,借此把时间感打开。同时,还连带为师生之间的人生际遇作出对照。场景切换、镜头运转都不着痕迹。例如:“阅读文字的目光黯淡下去了几分”简单一句,便起到衔接作用,完成从外景到内心的移转。又如,它一开始就埋下一个“搬家”的线索,让中段搬家回校的转折变得理所当然,不显突兀。 ●善用隐喻,引发联想。例如,通过字迹来描绘人物性格。老师的“柔和”笔迹和叙事者的“铿锵有力”,形成鲜明对比。“书册、试卷、简历、黑板、信纸”一连串意象,浓缩了叙事者的一生经历。另外,“春兰”也是一个象征,代表高洁的品格以及生命力。 ●语调平缓,写得波澜不惊,让隐含的情绪更显张力。其实它通篇不含任何情绪性的字眼,除了“热泪盈眶”,但那是否定性的写法,意在表示如今的我已不会如此。新人常有过度用力,过度渲染情绪的毛病,这篇恰可成为参考。 ●主题拿捏有度。碰到“文化传承”之类的主题,新人通常写得宏大、悲壮。这篇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反而从小处去写,以个人际遇去切入。作者不直写,仅通过文字的氛围,去暗示叙事者的人生并不如意。当遇到挫折时,给予她力量的,让她还有一片退守之地的,是对中文的热爱。 但“传承”这题旨或许只是次要。它更动人的是师生之情。即使如此,作者的笔触还是轻的、淡的,只以一纸信函作为情感的承载。这时,老师的精神感召显得更为重要。它在关键时刻接住了叙事者的情绪,稳住了她的人生步伐。 点题的“忒修斯之船”,把小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叙事者成长了,按理,今日的我已非昔日的我。但她说“始终不变的是我的名字”,似乎名称维系了人格本质。如果连接到“中文”,你可以思考语言文字与身份之间的关系。 ●唯一让人稍微出戏的是“三月的初春”。但如果不预设故事背景为马来西亚,似乎也没问题。 相关文章: 回眸·光湧人 新的旅程 追尋遠方之足跡
5月前
6月前
我很佩服小e的勇气,战斗力十足地挑战每个人的耐性和底线。我并没有刻意“栽培”他,是他逼我陪他一起闯荡,一起尴尬。 卫塞节,到书局逛,恰好厨师在现场做示范。小e一听到有好吃,立马拉着我到第一排坐下来。 上过两次烹饪课的小e对煮食很好奇,用充满崇拜的眼神盯着厨师看,迫不及待想吞掉桌上展示的苹果派。很快的,他一如往常地举手,然后……“嗯,请问那个和这个是不是有关系?”(烤了之后会不会变成那个?) 厨师和主持人费了一番功夫听懂e的问题,很认真地回答他的“废”问题。小e绝对知道自己的“废”,他不过是想参与、投入其中。 “以后还会办这个活动吗?” 主持人一听,正好宣传:“会的会的!每逢周末我们都会在这里办各式烹饪活动!”接着,主持人也不忘为厨师的食谱宣传…… “一本RMXX?这么便宜?!”小e大叫,妈妈我当下尴尬至极。吃完苹果派,小e还向主持人致万二分的赞叹:“Yummy!” 我不得不怀疑,小e瞒着我在后门收了宣传费。 自从小e常在YT观看学英语的动漫肥皂剧后,他就很喜欢搭讪陌生人,学肥皂剧里无厘头的对白。以前,他不太看得懂含有剧情的视频,而现在竟会追看,跟我们复述他觉得有趣的情节,或者向我们询问一些单字的意思。英语会话和听力突飞猛进。
7月前
我很佩服小e的勇气,战斗力十足地挑战每个人的耐性和底线。我并没有刻意“栽培”他,是他逼我陪他一起闯荡,一起尴尬。 卫塞节,到书局逛,恰好厨师在现场做示范。小e一听到有好吃,立马拉着我到第一排坐下来。 上过两次烹饪课的小e对煮食很好奇,用充满崇拜的眼神盯着厨师看,迫不及待想吞掉桌上展示的苹果派。很快的,他一如往常地举手,然后……“嗯,请问那个和这个是不是有关系?”(烤了之后会不会变成那个?) 厨师和主持人费了一番功夫听懂e的问题,很认真地回答他的“废”问题。小e绝对知道自己的“废”,他不过是想参与、投入其中。 “以后还会办这个活动吗?” 主持人一听,正好宣传:“会的会的!每逢周末我们都会在这里办各式烹饪活动!”接着,主持人也不忘为厨师的食谱宣传…… “一本RMXX?这么便宜?!”小e大叫,妈妈我当下尴尬至极。吃完苹果派,小e还向主持人致万二分的赞叹:“Yummy!” 我不得不怀疑,小e瞒着我在后门收了宣传费。 自从小e常在YT观看学英语的动漫肥皂剧后,他就很喜欢搭讪陌生人,学肥皂剧里无厘头的对白。以前,他不太看得懂含有剧情的视频,而现在竟会追看,跟我们复述他觉得有趣的情节,或者向我们询问一些单字的意思。英语会话和听力突飞猛进。 [vip_content_start] 前阵子,带他去看《功夫熊猫4》,结果出奇的坐着看完1小时半!虽然最后20分钟有点坐不住,总比以前开场15分钟后就狂奔全场好,而且得选在儿童戏院观看才行。这已经是大进步,他还和我约定每个月要去看一次电影。想当初,妈妈我总是牵着他,黯然神伤地站在戏院门口看预告片。 通常,柜台人员是小e搭讪的对象。 英语真是一把万能钥匙 一次,他拉着我到积木店去,兀自走向柜台,问店员:“Does anything cost below fifty ringgit?”第一次听见的时候,我感到很惊讶。我从来没有这么问过,也不知道他会想到这么问。店员很有礼貌地回答他,并且介绍他架上的产品,于是两人侃侃而谈起来。小e表示自己目前的存款有限,他会待存够了钱才来购买。我很欣赏店员的专业,他们服务的对象应该是小朋友,而不是身后的家长。 此后,在超市付款时,他习惯搭讪所有的阿姨、姐姐们:“Do you sell crocodile?”“Do you sell sushi?”最后,他会说:“I will buy your shop, I will buy entire XX land(建屋公司)!”临走前,又无厘头地说:“I will never come back and never see you again!”很诡异的,这些阿姨和姐姐们都会被他逗得很开心。 买菜时,称重量的哥哥们也会笑着回应他,大概是心想:“这个小朋友会搞笑。” 小e就这样穷尽脑筋去搭讪陌生人,那些他认为安全又必须回应他的陌生人。爸爸妈妈常在旁冒冷汗,生怕他得罪对方,所幸大部分人都很友善,可以付出100分耐心去回应这个问题小孩。但是,我从不鼓励小e去和华人攀谈。很抱歉,我必须承认,华人是最不爱花时间在没有经济效益活动的民族,也是防御心很重的群体。 看见店家老板的脸像冰山时,我想暖暖场,斗胆跟老板攀谈:“最近的物价都涨了好多,真不容易。”老板一听,以为我嫌他的东西贵,马上驳道:“我的东西本来就这样!” 哎呀,我又说错话了,遇到高敏感族。 此外,华人刻板的儒家概念极深,长幼尊卑有序,说话不能没大没小,要得体要深度,一堆又一堆的玩笑话不能说。小孩没头没脑的话,一下就令大人们拉下脸皮:“去去去!别在这里碍事,破坏心情!”所以,别怪小孩的创意有限,做人畏首畏尾,不敢放胆尝试,因为大人们先将他们拒之门外,用权威掩住他们想说话的嘴。 我很佩服小e的勇气,战斗力十足地挑战每个人的耐性和底线。我并没有刻意“栽培”他,是他逼我陪他一起闯荡,一起尴尬。这是他出门逛街的乐趣之一,而这久而久之会演变成什么结果呢?管他好坏,我拭目以待。 无可否认,英语真是一把万能钥匙。 我很庆幸他敢于用他不上不下的英语和每个族群,甚至外国人沟通,无视肤色和发色,他在这个世界好像变得无所不能,在于他“敢”。
7月前
随着“躺平”、“摆烂”等词语在网络上的爆火,00后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再披星戴月地追求诗和远方,反而更在乎眼前的苟且。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人们的想像中,本该以青春为本钱,与梦想为粮食,勇往直前地探索前方未知的人生,为什么反而崇尚起了这种看似消极的人生态度? 00后目前正好处于15岁到24岁,也就是一般人的初三到社会新鲜人的阶段。先从情况最简单,也就是还在中学求学的00后谈起,他们面临的烦恼一般都比较简单,最主要的无非是课业压力。学习成绩在现今社会当中,已然成为了衡量学生、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成绩的好坏更是与学生的努力直接画上等号。但是实际的案例往往告诉我们,不是努力就有成果,普通学生平常勤勤恳恳地刷题、复习,到头来考出来的成绩可能连临时抱佛脚的“学霸”的车尾灯都看不到,更不用提那些压根连复习都不用的“学神”了。 更有甚者,他们就算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的努力,在学习成绩的提升上也非常有限。面对这种靠努力无法填平的鸿沟,“摆烂”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努力与收获已经不成正比了。有趣的是,你常常可以从这些“摆烂”学生口中听到:“我只是不想,要不然我也可以……”尝试把他们的失败归咎于想不想,并非能不能。追根究底,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书这条路,现有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使得有些学生无法发现自己的特长,只能在不适合他们的道路上死磕,没有成果的付出让他们难以维持学习动力,最终走向了“躺平”。 对于准备升至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是人生的重要岔路,开始要做出大学与科系的选择,可以说他们第一次被赋予了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力。从以前十多年按部就班的人生,到可以自己决定人生重大方向的剧烈转变,对于大多数的人都是难以短时间适应的。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会对以后的人生造成影响,偏偏又还没有承担责任的心理素质,如果没有人从旁引导,他们就容易下意识地选择一条看似最轻松的道路——“躺平”。他们会开始随波逐流,选择一个对于普罗大众“最合理”的选择,而不去遵循自己的心之所向,因为就算这个选择是错误的,他们也可以自我安慰地找各种理由合理化自己的选择。过往制式化的教育让他们没有办法接受失败,而唯一可以不失败的方法就是不去尝试,所以与其做一个挑战鱼跃龙门的鲤鱼,他们宁愿做一个没有梦想的咸鱼。 选择无声的抗争手段 在我看来,这种缺乏面对失败的勇气就迎合世俗的选择,又何尝不是一种“摆烂”? 顺利升上大学后,他们正经历着一个未成年到成年的转换,仿佛从名为中学的鸟笼放出来的小鸟,开始适应自由的新生活。不同于中学时期大部分时间都被规划好,大学生涯相对较短的上课时间给予了学生很大的时间自由。如果是到外地的大学求学,更是连私人时间也能脱离父母的控制。但是伴随自由而来的,是各种诱惑。突如其来的自由使得大学生像一夜暴富的“暴发户”,肆意挥霍着自己的时间,造成学术与社交活动的荒废。 面对外界的诱惑,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稍不注意,很容易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常见的就是沉迷于电子游戏或是社交媒体。雪上加霜的是,近几年短视频的风潮席卷全球,虽然单个视频只有十几秒,但一刷就让人停不下来,等反应过来可能已经浪费了一整个下午。有些人则是因为从小被父母严加看管,这也不许,那也不让的,反而让他们在获得自由后产生了逆反心理,尽情地享受着以前所感受不到的快乐。上天是公平的,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所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些娱乐活动,他们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在枯燥的学习上“摆烂”,毕竟在他们的观念中及时行乐才是人生主轴。但其实对于其中的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也很清楚个中危害,只是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所以只能在每次蹉跎时间后,短暂地产生了负罪感,然后下次继续重蹈覆辙。 职场新鲜人“摆烂”的最大原因,无疑就是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不得不说现今社会对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实在是不太友好,他们辛辛苦苦地熬完了大学生涯,本以为自己的美好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发现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前设想了如何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职场中一展长才,却在毕业后,碍于各种原因,连找到心仪的工作都成为了天方夜谭。这时,也许是迫于财务的压力,也许是来自父母的施压,他们只能选择一些薪资待遇较差或者干脆投入到自己不喜欢的行业。身为职场菜鸟的他们,要经验没经验,要人脉没人脉,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这条“食物链”的最底层。 他们拿着低廉的薪水,做着看不到尽头的工作,运气不好的还会遇到勾心斗角的同事,美其名曰让年轻人累积经验,其实骨子里就是被包装好的剥削。从满腔热血的有志青年到每天朝九晚五的“社畜”,极致的反差感让这群年轻人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在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无声的抗争手段——“摆烂”,企图用这种消极的态度,宣泄着世道对他们的不公。他们就像行尸走肉的僵尸,机械式地完成着自己每天的工作,早已忘了自己初心。就算周末有闲暇时间,他们也已经放弃了提升自己,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已经深陷泥潭,多做无用的挣扎只会越陷越深。 “摆烂”在各阶段的00后身上均有体现,上面所述的原因也只是冰山一角,但也值得我们从中反思了。现存的教育体系是否太过于注重学业,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升学期间,家长是否有正确地从旁引导?对于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期,家长是否应该给予更多的辅导与关心,而非突然之间就给予过多的自由?社会对于职场新鲜人的过度剥削是否合理,还是只是在消磨他们的热情? 说了那么多,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社会乱象呢?其实我觉得还得从00后本身入手,首当其冲的便是自信。只要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出对自己绝对的自信,其实“摆烂”情况也就迎刃而解了。毕竟“摆烂”说白了就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投下了不信任票,所以会出此下策。躺平只是休息,而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但在这之前,也请各位00后们不要忘记了原本的目的地,永远保持着随时出发的勇气。
7月前
人生不如意时,就去看《老子》。 记得当时第一次接触《老子》这本书,是在大学的时候。彼时年少气盛,正处于积极上进的状态,只觉得《老子》的内容好消极,我甚至不认同书中的观点,只觉得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消极”的书呢? 后来,越长大,被苦痛洗礼了几次,才恍然看懂《老子》书中所说的。在最暗的时光里,我竟被年少时不认同的观点救赎,也挺神奇的。 那时我才恍然觉得,每一本书都有不同的使命,有些书令人积极向上,有些书令人沉醉在作家幻化出来的世界里,有些书则是黑暗道路中的一盏灯。没走过夜路的人,自然看不见那盏灯。 老师曾说:“前进有儒家,后退有道家。” 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我们一直被教育着要勇往直前,只要稍微停滞,就会被远远抛在后头。是以我不敢停下,不敢喊累,也不敢回头。重新打开这本书时,方知,除了要有向上的能力,更要有退下来的勇气。 是的,退下来,是需要勇气的。 苏轼的诗词中,写的尽是他人生中的遭遇,是这些苦痛令他的诗词名垂千古。原来现代人经历的痛苦,古代的人也经历过。人间这份礼包早在几千年以前就注定苦乐相伴。 庆幸的是,因为有书,人在痛苦时,仍然可以有所选择。如果没有书,吸烟喝酒大概成为了麻痹痛苦唯一的途径了。 如果天堂只有快乐,地狱只有苦难,那么人间,一定是最好的去处。
7月前
今天给我勇气开车出门的是导航,在从前却是我先生。 先生年轻时从太平来到农大(现时的博大)求学,然后在此落地生根。刚到吉隆坡时,他特地买了一本地图来作他的引路工具,通过研究和探索,他成了半个地图专家,只要知道他本身的所在地,通过仔细观察陌生城市的地图,他就能准确的知道他想要去的地方在什么方向?会经过什么地方?有什么地标?让我很是佩服。 我的方向感极差,先生是我出门时的依靠,曾经他不在的时候,我在一间商场迷路了,找不到可以到我泊车地点的出口,和孩子们围绕商场找了约半个小时才找着,而那还是我们一家人去过无数次的商场呢! 若我先生不能陪我同去我不熟悉的地方,他就会帮我画一张地图,很清楚的指出转弯的路,要注意的地标,甚至某些重要路段的大概距离有多远他都会特别要我留意,所以,有了他的地图在手上我都会有恃无恐,放心出门。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11年年尾,国家博物馆有一个“传统游戏”活动,我非常希望能带孩子们去见识大马人的乡村游戏,但那时我还没有自己开车到过吉隆坡,更何况还要带着两个7岁及5岁年幼的孩子,责任重大。可是,期盼孩子们有美好假期的心愿胜过心里的忧虑,于是我向先生求救,一直很鼓励我出去探险的他也愿意信任我,为我画了一张到博物馆的地图,清楚向我讲解路程。隔天,我和孩子们就带着先生的祝福,从沙登出发,依着他画的地图,顺利来到博物馆。孩子们在这一次的探险中见识了各样传统游戏,比如tarik upih,tin tin、keleleng、congkak、batu Seremban、踢毽子和跳绳等,度过了美好的一天。回程我则跟随着Seremban的路牌顺利的回到家。 现在回想起来,孩子们小的时候虽然先生不能经常与我们一同出游,但是因为有他的地图,让我勇敢带孩子们去探险,孩子们才能够拥有许多难得的回忆。今天,我用手机导航走得更远,到的地方更多,但是每每回想过去先生给我的鼓励,支持我去探索新的地方、新的事物,使我因为有这个“地图”在身边,不至于迷失在外不能抵达目的地,我就觉得自己很幸福。 导航还会带我走错路,但丈夫是我最可靠的地图。
7月前
最近健康状况连连,情绪难免有点波动。 有一天,小儿子来电,忽然没来由的告诉他:你们一定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妈妈随时会离你们而去。儿子听了不能接受:妈妈,别讲这些不吉利的话,我不爱听。上次旅居香港时,有两次与友好相聚的女儿一回到家,也许是三杯两盏下肚,心里有所感触,突然紧紧地抱住我,放声大哭:妈妈,我不能失去你,我不愿失去你!我轻轻地拍着她的背,抚慰她说:这是无法避免的事,也是每个人的宿命,谁也躲不过,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我知道我在他们心中的分量,那个当爸又当妈的supermama,好不容易将年幼的他们拉拔长大,如今一个个都已经是超过半百的成年人了,可是,他们怎么也难以相信,岁月真如一把杀猪刀,一眨眼,老娘说老就老了?而且好像把握不住的风筝线,随时会脱手而去。 我想起了刚看完日本励志作家岸见一郎的《老去的勇气》。 老,虽然是自然而然,接受它却需要勇气。有人压根儿就不想老,怕老,想尽办法不要老。尤其是第一次看到头上冒出第一根白发,不仅是视觉上的惊悚,心里不禁在叹息着年华老去,更难过的还有一种繁华落尽的悲凉感。作者说:年轻时,我们拼命蹬着脚踏板,同时背负了太多东西——梦想、目标、野心、焦虑……如今,无责一身轻,渐渐卸下肩上的这些负担,开始为自己而活,规划余生,希望有一个平稳和健康的晚年。 一场说不出名堂的病 今年已超过90高龄的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说得更为豁达,他说:我说老年是我们的黄金时代。人家说黄金时代是20岁,你想20岁我们懂什么?懂得茅台和汾酒有什么分别吗?懂得京胡和二胡有什么分别吗?懂得刘晓庆和巩俐有什么分别吗?我说到了老年,人生对我们已经没有秘密,能通人言兽语。……”——《活到老,真好》 “有人问我:人生最难得是什么,我告诉他,人生最难得是老年,老年才是我们的黄金时代。青年是金矿,老年是纯金。青年是新茶,老年是陈酒……”——《老年的喜乐》。 有时想想,那倒也是的,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活到老的,包括一些天才作家、诗人。据说曹雪芹只活了48岁,曹植只活了40岁,李商隐45岁,李贺27岁,现代诗人徐志摩35岁就因空难而亡,一个个都活不到半白。再说自己,我们这些平凡不过的人,有幸能活到耄耋之年,而且还比爸妈活得长寿,走了不少地方,看了不少世面,最要紧的是还赶得上享用一些新科技带来的便利,不像父母亲生前,都不曾搭过一次飞机,我们是不是该感到满足和欣慰?是不是不能再强求什么了。 只是有一点无法释怀的是,80岁之前,顾盼自如,健康不错,三四十年与医院绝缘年,吃得,走得。然而有那么一天,一场说不出名堂的病,看了4个医生,最后躺在医院整整8天。每天6支强而有力的抗生素不断地注入体内。出院时,医生却以歉意的语气告诉你:我到现在还不能确定你到底生什么病,好笑吗? 向来健步疾行的我,就是在那么一天,一只脚却疼得寸步难行。 有病医病,最终还得面对现实。如今医疗技术固然可以将一些疾病转危为安,但有一样他们却无能为力,就是让你重回年轻。这是必须接受的事实。既然无法回到年轻,那就要思考如何面对衰老,与病痛作战的关键问题。 当然,衰老也不见得全是负面的,如果你能理解它的价值,还是开心多于痛苦的。有人发出疑问:过年到底是多了一岁还是少了一岁?正如有人说:半桶水是好还是不好?答案来了:悲观的人说,只剩下半桶水;乐观的人说,还有半桶水。每次在报章上看到一些讣闻写着往生者的年龄,因为疾病或意外,年纪轻轻就告别人间,自己心里不免自我安慰,能活到这个岁数,是不是比他们幸福多了,你还要抱怨什么? 有个很有启发的故事。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很不快乐,觉得自己很不幸福,于是,派了宰相四出寻找幸福的秘诀。找呀找,可惜找到的人都觉得自己不幸福,不是没发大财的、当不上官的、生病的、贫穷的、生得不够美的……有一天,宰相听到有人在快乐地歌唱,他很好奇,急忙寻声找到对方,劈头就问:你幸福吗?对方毫不犹疑地回答:是的,我很幸福,我是最幸福的人,我感激父母,感激生命,感激妻子,感激朋友,感激这温暖的阳光,感激这和熙的春风,感激这蔚蓝的天空,感激这广阔的大地,我感激这所有的一切,因此,我是最幸福的人。 宰相听了还是一头雾水。于是,对方进一步明确地解释:因为对能够改变的事情,我会尽力而为,追求美好;对不能改变的事情,我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因此,我在想:一个人不幸福,是否是因为自己要得太多? 最后,还是引老庄的一句话: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过程,就像四季更替一样不可抗拒。其实大家心里明白得很,只是不愿承认而已? 死期是无法预知的,生命任何时候都可以消失。佛祖说: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我之所以坦然,是因为我已经将所有的后事都安排好了,我告诉孩子:事前定,则不困! 苏东坡有句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是的,我们都是世间的过客,那就只好安身立命过好每一天吧!
8月前
闺蜜H评价我,估计是梁静茹给了我很多勇气,才让我第一次上雪场就挑战了单板滑雪。 滑雪主要分为单板和双板,双板是多数人较为熟悉的双脚各踩着两片细长的雪板,手拿两个雪杖,比起单板来说更安全,不容易摔跤,对于不同地形的控制和调整也更佳。单板类似没有轮子的滑板,而单板一般根据身高选择,会比滑雪者身高低5厘米,板上也会有脚固定器,虽说单板入门比双板难,但步入高阶后会轻松些,而且能玩更多特技,拍起照来也好看。 由于朋友滑的是单板,所以理所当然地也给我租了单板。没想到上了雪场,自认为平衡感和体力都不错的我马上被单板折磨得双腿打颤。单板的穿戴比起双板更为繁琐,板身和脚固定器加起来就有4、5公斤,在固定着脚和部分小腿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双手支撑身体的力量站起来。偏偏单板初学时最容易摔倒,所以学会站起身俨然成为教学重点之一,甚至可以说我一半的体力都花费在从摔倒中站起来的动作,另一半体力则耗费在穿脱单板上。 滑雪与其他运动又有些许不同,重点在于对肌肉的细微控制而非肌肉核心发力,这也是滑雪者可以连续滑上几小时的原因。在我看来,单板滑雪的难点在于对肌肉运动的要求是违反常规本能的,如果你想减速,你该做的是用板面横着推坡,脚尖勾起雪板,与地面最少呈30度斜角以上,头、肩膀和胯部都向后靠,维持一个下一秒就要往后倒的动作,同时双膝尽量不要弯曲。如果你想向前,那你的头、肩膀和胯必须连成一线,尽量顶出去,面对下坡的风速时努力抑制身体想要靠后的冲动,因为身体靠后或下蹲只会让你滑下去的速度更快。 学习单板滑雪也得靠天赋和勇气。在学会正确的摔倒和站起身的诀窍以后,我抱着跌倒也无所谓的勇气,将沉重的板子用脚后跟的力气竖起来,同时胯和整个上半身向后仰,结果当然是整个人往后摔倒。我们若在平地做类似的动作一定会朝前或朝后摔,但在雪板上我们可以利用有弹性和重量的脚固定器,加上滑行的速度来控制身体与地面的向心力。这和赛车或骑摩托同理,若是你向左绕一个大圈,那你要做的应该是克服身体向右后方躲的本能,而是尽量朝左边压低身体,与地面呈现45度角的姿势。 大脑懂了理论,奈何四肢不听使唤。我滑行时由于紧张,容易绷着身体,经常双膝微蹲,导致屁股微微向后,重心就在我不知情下偏左,结果控制不住方向往栏杆冲去。但滑单板有个绝佳的好处,那就是你要停下来的话只要整个人朝前后摔下去就行了。刻意摔倒听起来可怕,而且有时候高速摔倒时你还会在地上连翻几个跟斗,但我在地上滚了两圈以后,发现隔壁的单板初学者最大的恐惧是停不下来。 滑雪的尽头是骨科 雪场上,许多人经常戏称单板初学者是“地雷”,因为他们多是原地摔倒后横在路中央,一不留神撞上去就会爆炸;但双板初学者则是更可怕的“鱼雷”,不由分说地乱撞人。双板初学者的第一课就是滑行和停下,但常有天赋不佳的人会在教练也拉不住的情况下直线往下高速俯冲,根本停不下来,只能在一堆人摔倒或慢慢练习的初学雪道上尖叫着闪开闪开我刹不住了。有一次我刚摔在雪道中央,准备撑起身体时就听到一声划破天际的惨叫,往后看,吓得我赶紧用双脚撑起1米6的雪板迅速往旁边侧过身体,一位可怜的单板滑雪者贴着我的雪板呼啸而过,一个眨眼就把初学者可以滑上2分钟的400米雪道滑完了。 哪怕是学了一段时间,我还是不敢将护膝、头盔、眼罩和护臀摘下。事实上,由于没有携带护腕,我在高速跌倒时用手撑着地面,让手腕有些拉伤,加上护臀移位,导致我侧盆骨遭受撞击,幸而最后都没有太严重的伤势。坊间戏称滑雪的尽头是骨科,这点我深有体悟,所以奉劝各位滑雪初学者尽量向滑雪场租下整套专业护具,不要东拼西凑或在网上购买不够合身或不够专业的护具。
9月前
10月前
犹记得刚上小一的时候,我经历了无数次的认知震荡,知识性的包括地板应该要叫“地上”,而不是“地下”,是老“虎”不是老“斧”。 这些知识性的让我发现自己不会的好多,好,我就一个一个吸收,渐渐地变厉害了,没事。 认知上、情绪上的冲击就不简单了,比如:班长向班主任投诉说我很爱生气,老师说:“XX,你不应该这么小气。”原来我很小气啊,想着想着觉得自己真是不如其他温柔的同学识大体、受欢迎,也就开始压抑自己情绪,特别是怒气。 好像别人做了令自己生气的事情,自己不生气就很值得嘉奖。一个7岁的小孩,没有生气的权力?或者说,这个社会,不允许人生气,生气的人,就是脾气坏、难相处——不好。 32年过去了,我依然很容易生气,很容易小题大做,但是为了工作、社交还是得减少自己发火,于是,我自创了一套机制,尽量预想最坏的结果,但也因此开始很焦虑,仿佛每天都带着一大串待办事项,战战兢兢地度过每一分一秒,生怕一不小心就得罪人。明明在别人眼里是很小的事,但是到了我这里,就仿佛天塌下来似的。因此,我常常都是一边压抑着怒气,一边焦虑。 半年前的一天早上,我养的一只毛毛虫没有办法顺利化蝶,同时,在休假中的我收到了客户的询问短信,我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倒了,我气自己没有好好照顾好我的毛毛虫,也没有勇气去不理客户在假期还捎来的信息,我难过、气愤、不甘心(不甘心自己没有底气去不理客户)地哭了!我意识到自己真的需要外力的帮助,可以不可以,让我也可以像别人一样,轻松地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呢? 于是,我自己去找了辅导员,接受辅导。 辅导员认真地倾听我的感受、纠结,通过提问确认、仔细地梳理我的思绪。在第一次的面谈中,辅导员让我认识到我对于自己的期许(expectation)非常高,而且我对别人也是如此,当事实不如预期,我会很不开心,身边的人也因此常常被波及,导致人际关系受影响。 同理心让我感受到爱 辅导员接着让我给自己的工作态度打分,比如:最低1分最高10分,我会给自己几分。然后,她点出了我的盲点。“你有没有想过,你的6分或者7分可能就是别人的10分?”这时,我不禁想起一位天天聊天又笑个不停的同事,也许她的10分就是我的6分吧?我意识到,我现在不喜欢工作,也许就是我的自我要求太高,而我拼了命地鞭策自己去达到各种高要求的过程很辛苦,而达不到的时候又气自己,但新的工作接踵而来令我焦虑,心理影响生理上的疲累,疲累又导致情绪不稳定,我因此陷入了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而难以挣脱。 辅导员的共情能力强,会在我道出自己的挣扎时适时地同理我,说“这很不容易”、“辛苦你了”,让我更愿意分享,因此我又与她见了另一次面,第二次会谈虽不及第一次获益多,但我的情绪也开始平静许多,因为我降低了对自己和对别人的期许,比如:给别人更长的时间回复自己,允许别人犯错、以解决当下的问题为前提等。 在开始接受辅导后,我也去接触心理学的资源,特别是与情绪相关的,其中有不少与李崇建老师的萨提尔对话模式有关。李老师常常说的冰山理论让我认识到,我的情绪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它们(有好几种)源自于我“水下的冰山”——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等的冲突,而且过去未被疏导的情绪累积下来又会在类似事件发生时带来余震,影响到现在的冰山的各个层面,因此才有各种困扰。 虽然我的辅导员并未运用萨提尔的对话辅导我,但她为我开启了一扇大门,她的专注与倾听让我放下了背负已久的累赘,她的同理心让我感受到爱与体谅,她的提问与引导让我意识到症结所在,最重要的是,她给了我希望,她让我知道我有力量去改变我的想法、情绪,我真的很感激她,但,我也要肯定自己那踏出第一步——接受辅导的勇气!
10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