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区秀屏

陈就就想起的那场雨,是长滩岛的雨。 ● “多年以后,你会如何回忆长滩岛的雨?” 陈就就在电脑荧屏前打下这几个字之后,手指在键盘上凝固。 “不知道。”她自顾自地嗫嚅着。或许有一霎,她想写的,是真正的多年以后,她会如何回忆那场远在吉尔吉斯坦比什凯克樱花旅馆12年前的初见。可最近都城疯狂落雨,她总在梦里想起岛屿的雨。于是她决定写一场雨。不,是几场雨。 属于岛屿的几场雨。为了纪念一场重聚与分离。 ● 陈就就怀疑她会否在多年以后再想起一场海滩上的骤雨。但她总不会忘了海滩绵长而岛屿欢乐,是吧。 诚然,她无法预知多年以后。然而那场旅行一周年以后的如今,她依然对当时风的声音、海浪的吟唱、人声的鼎沸,感受真实得仿佛那些豆大的雨滴此刻仍拍打在身上。那种热带的湿漉混合着汗液的黏腻,在暗夜的风雨里肆意张扬。因为情境里有他,她记得。 有人和她说过,记忆力太好其实也不是一件好事。啊不对,就是他说的。 岛屿和海滩的雨在陈就就的回忆里如此揭开序幕,之后又如此突兀地被拉下雨季的帷幕。 就像他们相识逾10年,在疫情3年以后忽然一起旅行,又忽然在一场岛屿的酣畅淋漓的行旅以后无声分离。 在陈就就来不及正式告白以前,戛然而止。 ● 面对着布拉博海滩的那个迷你吧台,顶上铺着密密麻麻的茅草。大滴大滴的雨珠从茅草尖端密密融融地、滴答滴答地坠落。陈就就抬头凝视那就着雨珠散发昏黄光晕的小灯泡,沉默着。 他在她身后,大概和她一样在发呆或刷着手机。 一个小时前,陈就就正悠闲地与他在长滩岛布拉博海滩边上的Levantin餐馆啜饮着饮料。他选择了清爽的Calamansi汁,陈就就喝的是西瓜汁。他们俩当时舒服地斜躺在餐馆外的藤椅上,迎着日暮的海风,顺带让风稍稍缓解了热带岛屿的湿腻感。 他们已经在岛屿几乎徒步了一整天。彼时彼刻,一起凝望着属于布拉博海滩的浪漫。或许只是陈就就心里私以为的浪漫。 陈就就觉得,面对着海洋,一切细小的、零落的时光碎片都会变得浪漫。比如骑着脚踏车的人经过,停下与遛狗的人闲聊两句。比如吹着海风漫无目的地散步。比如仅仅只是看着椰树迎风摇曳。而更多的也许,是她可以和他一起观望这一切的浪漫。虽然天空有些灰瑟,雨云似乎从远方开始积累。 结账以后他们踱步在海滩的步道上,走入夕阳时分凉快的热带风里。陈就就就是没想到海岛的变天如此猝不及防。蓦地,狂风与暴雨交缠缱绻,巨大的黯黑幕布刷的一下狠狠覆盖。在大约距离那家民宿前两百米,大雨倏忽哗啦倾盆。 陈就就手忙脚乱了地“啊”了一声,拔腿就跟在早已迅速反应的他的身后,往前碎步奔跑。 然后他们就如此尴尬地伫立在别人家民宿小吧台的帐篷底下。洋人老板正与住客在小吧台闲聊,他们与他们相互对望了一眼,四人很有默契地别开目光。陈就就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他说话,大部分时候言不及义。发现他没怎么回应,才想起他一直不太回应无意义的“聊天”。 彼时陈就就遽然醒觉:哦,他会觉得烦。陈就就见着他总是开心地吱吱喳喳,他们虽相识于逾10年前的旅途,却常年分属不同城。每一次的相见她总有许多的话要对他说。以至于她偶尔会忘了,自己曾被他嫌弃分享太多。可即使在这样的滂沱大雨中,能与他同在屋簷下还是让陈就就太开心了。那是他第一次叫上了她一块儿来旅行也。 虽然彼刻,他们被困雨中。 陈就就在有点窘迫的氛围里开始狂想。看来大雨一时半会儿不会停,该怎么办呢。陈就就记得酒店房里有伞。狂风吹雨滂沱的时候她四顾环视,瞄见了民宿的几位女生正在狂风暴雨里收拾早已东倒西歪的阳伞和几把晾在地上的伞。 陈就就一动念:“不如我和她们借把伞然后走回酒店再来接你?”她天真地向他提议。可其实她当时不太记得回酒店的路。 “……” 沉默片刻,陈就就又动了另一念头:“啊不然我穿雨衣回去酒店拿伞过来?”她的包里有雨衣。 但她不穿,执着地坚持与他一起躲雨、一起狼狈,大不了不过是一起雨湿。 “……” 她咬牙继续绞尽脑汁,都是些毫无创意的脑汁。她也没认真赋予行动。 陈就就似乎也不太记得后来自己还提过了什么建议。只是有点着急要将他俩从这场猝不及防的大雨里解救出来。但他一直不置可否。 于是后来陈就就只好继续杵在小吧台边上,默默无言地刷着手机。偶尔再抬头,凝睇着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在带沙的地上划上泪痕的雨滴,听着布拉博海滩的肆意晚风与浪。偶尔觉得无聊,又转个身和他搭话。话不到几句终究还是让无声陷落在雨声里。 于是陈就就等待。无言。再等待。再无言。 往后陈就就回忆起这段渐渐模糊的事,总忍不住嗤笑。仿佛在回顾电影片段,看见那个后来有点赌气又默默气鼓鼓的自己,在狼狈的雨夜里,拼命想着怎么解救彼此却遭受忽视。她一直不清楚他心底想着什么,但她知道他不做无意义的尝试。 一直到雨势终于稍歇,他蹦出了一句:“雨小了些,我们走吧。”随即大踏步走出民宿,回到仅剩微弱街灯映照的海滩步道上。雨未全歇,依然密密。但已比此前好了许多。 陈就就愣怔了一会儿,痴痴地看着他的背影在溟蒙模糊的密雨里快步奔走。她赶紧把小背包拉起搁在头上聊以慰藉似地顶着雨势冲进雨夜,就在那一瞬间的一个冲动,她哑声大喊了一句:“我只是不想你生病!” 那些发疯似的狂想,想要取伞给他的念头,全是因为“不想你生病”。陈就就脱口而出之后,自己也挺诧异。那是她觉得很有重量的一句话,怎么就轻易说出去了呢。 撇落的雨丝在步道上的微弱街灯下闪烁不定。陈就就遥遥地看见他回头了。然而瞬间密度加倍的大雨必然吞掉了她的话。陈就就并没有看清他的脸,复闷头顶着雨紧紧追上。好不容易等来稍歇的雨,倏然雷霆万钧地哗啦啦复倾盆。陈就就慌张地加快步伐追上他。 陈就就后来回想,那大概是唯一一次她必须得紧追他的步履。此后的路途,她总不觉察他是否离得太远,因为在往后的6日旅程里,他仿佛总在身边亦步亦趋,不曾远离。而她很自然地,即使在某些看不见他的时刻,心下从未慌乱。他总在陈就就开始焦虑以前找到了她,或在她焦虑以前,让她一抬眼就见着了他。 瓢泼的雨落,沿路右首是夜色里早已看不见的布拉博海滩,左首是某家酒店门口的护卫亭。纯白色的,有个小小梯级的护卫亭。陈就就和他唯有冲进这座小小的护卫亭里。他往阶梯上边挪步,让出阶梯下的位置予陈就就。 稍稍缓了口气,陈就就抬头。眼神对上的刹那两人都笑了。那是严肃的他难得的笑。可陈就就没说什么,只是傻笑着,觉得这样的狼狈终将特别难忘。 雨忽骤忽歇。某个忽歇的时刻,他催促着她:“走吧。” ● 后来陈就就与他终于在逐渐疏落的雨里回到了那家暮日时分懒洋洋地坐着迎风喝果汁的Levantin餐馆。决定就在那儿吃晚餐。 雨终于落成了稀疏雨滴。 松了一口气,饶有兴致地,他发现了餐桌上昏黄的蘑菇灯可调节亮度。陈就就调皮起来,摁着摁着,在灯光的变幻里看着桌上的披萨和carbonara也跟着转换色彩。陈就就忘了最初在民宿里躲雨的尴尬时光,开怀地笑着,第一次觉得这场雨让她非常快乐。 ● 岛屿的雨总在夜晚降落。白日里,陈就就跟着他几乎把白沙滩的沙子都踩了个遍,在海滩与海滩之间来回逡巡。他们先是看尽了狂雨和风,后又看尽了绝美日落。 某天日落以后,又来了。轰隆隆一阵雷响,噼哩啪啦下起了瓢泼大雨。陈就就正在杂货店里东张西望,发挥着莫可名状无聊的好奇心。下起雨才猛然想起他在杂货店对面的7-11便利店外呆坐等候。 发狂的风把雨打乱了节奏狂扫进了两面通风的杂货店,游客急急忙忙地往里头挤。员工紧紧张张地把铁闸拉下一半。那时候陈就就不晓得得等多久,仔细观察了一下,买下了篮框里的最后一把伞。张望着在7-11前刷手机的他,等候着。然后来到了他跟前,得意地说:我买了把伞也。 他不置可否。然而那一次的雨很快地收起声势,他张望着外头有些收敛的雨,对得意的她笑了笑,说了声:“走吧。”就起身。 “欸欸欸,我们一起撑伞吧。”陈就就急切地喊着。他回头看了看她手中的伞,微微皱眉严肃地说:“不用了。你自己撑伞吧。” 然后他快步奔在前头。她撑着伞小心翼翼地走,也没追逐他的身影,更没留意他在一眨眼的功夫是怎么消失在游人群里。当她正犹豫着该在哪个路口拐进通往酒店的路,原本低头望着地上泥潭水的陈就就猛然抬头。就瞧见他站在前方一角。似电影定格画面,如织的游人走动都模糊成了影子,而她看见他就伫立在那里,她一抬眼的方向。 后来的后来,他总是在陈就就需要的时候,那么刚好就出现在眼前。她也总在人群里,一眼就见着了他。而除了那些时候,他总是不疾不徐地走在她身边,听陈就就很无聊的胡言乱语。陈就就记得,那段短短的旅途中,他依然像12年前初遇之时一样,莫名地给了她满满的安全感。虽然他依然不回应无意义的话题,但他会调侃她丢三落四,也会在她没在意的时候,将煮开的水倒进水杯里,摊凉了才提醒她记得喝水。 咦,怎么想起了一杯水?陈就就心想。这个一周年,她不是想写关于那场岛屿的雨吗? ● 歪了歪头,微一思索,陈就就又在键盘上打了这一句话:“多年以后她终于想起,在那临近雨季尾声的岛屿里,就长滩岛最后几场的剽悍风雨里,正式确认她原来悄悄爱着他已逾10年。从初见后不久。” 只是这10年,在一场后疫情旅行之后,他们于阳光底下毫无波澜地告别,却从此不明不白地不了了之。陈就就觉得,或许一切都是她的幻觉。他友好而她幻想太多。如同他曾经念着她:“怎么老是想那么多?” 雨季在那晚结束。后来他们飞离了岛屿,来到岛国的都城。她得回返而他继续旅程。最后那天早上在马尼拉,陈就就在朦胧睡醒间和他含含糊糊地说:“飞机延误了。”凌晨时分她收到了航空公司的信息。 她依稀、恍惚间,听见他说:good。 她以为那是他不舍得她陪伴的微弱证据。只是后来陈就就发现,那仅是自己的异想世界。或者,他不是说好,只是说嗯。 因为在一起吃了都城的星巴克早餐之后,他们告别。回到各自之城,他忽然沉默不语,终于无声远离。也许他在她后来的社交媒体上察觉了什么,因毫无心思而只好选择默默冷却关系,让她知难而退。陈就就伤心过吗?在一场快乐旅行以后,他们反而从此天涯。 面对着亮灿灿的电脑屏幕,此时此刻的陈就就于是又写下了这句话:“也许多年以后,当她回忆起热带岛屿的雨,才幡然醒悟,一切不过是她的雨夜狂想。道别的那天,他说的不是‘good’,是‘嗯’。” 然后一切戛然而止。 她顿了顿,又兀自摇头。最终,她用滑鼠选择了select all,然后按下delete。没有多年以后,没有岛屿,没有雨。也许故事得从12年前说起。陈就就觉得。 如今都城的雨依然每日落着,她依然偶尔会梦见。这篇呓语毫无意义。这只是她一个人记得几场雨。为了纪念没有如她所愿发生的情感关系,她想把他们最后的相聚写下来。她终将知道,她是陈就就,不是他的某某某。 Delete按键才是她的最爱。管她记得或想起哪场雨。 相关文章: 区秀屏/话你知啊,旧阵时嗰度…… 区秀屏/如果世界一直不好 区秀屏/身后的诗, 与生活的野蛮疯长(上)
3月前
“魔镜啊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这是小时候看《白雪公主》动画片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而在健身房里,“魔镜啊魔镜,嘿嘿,看我练得还可以吧?”或者,“魔镜啊魔镜,我这动作做对了吧?”这两句话也许是健身者凝望镜子时候的心里话。 我不常照镜子。家里连一张全身镜都无,房间里只有一面小小的桌镜,大多时候被我倒转面壁。一直到有天我终于发现了镜子的魔力。 某日我把杠铃和杠铃片锁好,把长椅挪到那一大片镜子前摆好“阵势”。坐地上,背靠长椅,把杠铃滚至臀部上方,弯曲膝盖,双手两边握紧杠铃,吸气再吐气将杠铃往上推。把杠铃推上去的时候我往镜子里看,稍微调整了屈膝幅度,放松、再推。大部分时候依然直视前方,偶尔会瞄向镜子。第一次感受到“臀推”这个动作真正刺激了哪里的肌肉,也首次体会到健身房里那些镜子的用处。 健身房中央的这4面大镜子很显眼。然而从以往教练带着,到后来自主锻炼,我都很少照镜子。说我健身嘛,我又好像没怎么注意自己有瘦身成功,体重就在那一两公斤之内漂浮。说我不健身嘛,我又很乖巧地每逢休假必定往健身房跑。虽然某位教练曾建议我每次都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变化,可当时我只会傻傻地跟着教练训练,会在意体脂检测仪上的数字但又不会太纠结。一直到所有教练陆陆续续另谋高就,那位曾经提醒我照镜子的教练给了我勇气在他离开以后自己锻炼,就再没人监督我的动作和训练计划了。那时候我连训练计划是什么都懵懵懂懂。 然后又隔了一段时间,我看见有女生把训练椅搬到健身房中央的镜子前,再把杠铃和杠铃片搬到训练椅前,练习“臀推”(hip thrust)。这举动就此解锁了我可以在那里“摆阵”训练的契机,又像个连环效应般,一并解锁了“照镜子”检查姿势的想法。再到后来,我才从镜子里看见了自己。 从来不太在意镜子。即使开始健身以后,也极少像大部分健身者一样总是盯着镜子里的自己。 也许是羞赧于自己的其貌不扬,也许是自卑于稍微过重的身材。于是从跟着教练锻炼,到自主训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慢慢地发现:咦,镜子的用处挺大的。 于是我开始直视镜子,纠正打磨力量训练的动作;然后好好地看镜子里的自己,浑身汗湿,坐地上时候腰间赘肉跑了出来,手臂还是那么粗但硬挤的话好像有那么一丁点线条。练一半四顾无人赶紧对镜子照张相,健身结束以后再对着镜子照了张照片才假装无事离开。 就这样,我忽然看清楚了自己的模样。虽然很矮,虽然不美,虽然没有平坦小腹精瘦臂膀宽肩细腰浑圆翘臀,但,这就是我呀,是个很努力,用最笨的方式努力的自己呀。虽然没有严格控制饮食,但也已经不太吃零食和喝奶茶的自己;是那个喜欢练习硬拉(deadlift),并有时候觉得在阴盛阳衰的力量训练区里丝毫无惧、觉得自己超帅的自己。还是一个差点被用词绕晕自己的自己。 那日下班回家,妈妈兴致勃勃地和我说:我给你留了今天的报纸,你去看看。他们说现在健身教练课都满了。都是因为贾玲那套电影啊。你要继续练啊。 与过去自卑的自己和解 妈妈不明白我为什么要练得手掌变粗;不够150公分高的女生为何要尝试挑战冲硬拉重量。她陪我看过那出因导演兼女主减重50公斤而沸沸扬扬的电影《热辣滚烫》。觉得她很厉害。而我却记得有一幕,女主终于要上场打自己的第一场正式拳击赛,从休息室到拳击擂台之间的一段走廊,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那个过去的自己。虽然判若两人,但她对着那个过去的她,坚定地微笑着。就是这一段戏,当时电影院里的我哭得稀里哗啦,泣不成声。 也许我明白,那不仅仅是因为减肥,而是在镜子里,她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摆脱的不是那50公斤,而是曾经懦弱讨好别人的自己。在那段健身和学习拳击的过程中,她为的是替自己赢一次。她学习坚定自己的意志,和她应该说不的事情说不。 我依然意志不够坚定,没有坚韧的控制饮食的决心,于是也没有办法练成网红们玲珑浮凸的身材。可在这段以“年”来计算的健身历程里,我想我能体会杜乐莹的心情。那些汗水、那些疼痛,伴随的是很认真地正视“我”的需求的认知。在训练的时候,无论是力量训练还是有氧运动,我都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慢慢地与过去自卑的自己和解。只有在这些运动的时候,我掌控我的身体和多巴胺,不需要依赖他人也不需要他人的肯定。我自己装片,自己卸片,自己搬凳子,自己琢磨,自己训练。状态不好的时候暗自懊恼,力量训练有所突破的时候会激动得想哭,然后每次都大汗淋漓地疼痛地但也快乐地离开健身房。即使我依然只练习我从教练那里学习的动作,依然对许多器械感觉陌生,体脂依然超过30%。 但管他呢。至少在镜子里,我会自在地捏捏自己腰间的肉,举起自己的手臂假装有一点线条,然后毫不留情地讪笑。然而我不会认为自己无用,亦不必讨好任何人。我知道在那满是魔镜的健身房里,我学会了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即使那真的是以岁月换来的“魔镜效应”。
4月前
7时许。我抬头望了望被高架桥割裂的的天空,微蓝迷蒙,还有浅浅的橘。空气里有种淡淡的余温,是白昼炙烈阳光渐渐褪去热度以后留下的,带着疲惫感的余温。也许只是下班以后感觉疲惫。 我们拉下了药剂行铁闸,锁好,准备各自回家。边上的肉骨茶店刚开门不久,桌椅都搬到了五脚基上。只要我们一离开,桌椅会多添几张。我左顾右盼,冷清的街道没多少车辆,连高架桥底下从清晨开始塞满的停车位都空出了许多。匆匆过了马路,穿过高架桥底下再过一道马路,我来到地下停车场。取车离开。 白天里闹哄哄的、车水马龙的景象到了午后时分就如同落幕的剧场。掌声散去,烟火寂灭。暮日的苍凉缓缓袭来。 那些年我确实觉得下班时候的半山芭是寂寥的。天仍未全暗,空气里漫漾着一种困倦。那时候在半山芭的药剂行分行工作。从我们分行还得多走几步路转个弯才能看见半山芭巴刹。 我不太记得了,但从停车场到药剂行的晨光时分,经过的是活力满满的人间烟火。热、湿、吵。 老店家的胖太太老板娘捧了张藤椅坐在他们店门前扯大嗓门地指挥着下属。那么鲜活的画面与嗓门,以至于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仿佛仍能在记忆里向起她嘹亮且中气十足的嗓音。某个不晓得什么时候的曾经,我们在药剂行里依稀听到了外头隐隐约约的大声叫嚣。八卦开门一看,是胖太太气冲冲地大声喝斥着她瘦弱的先生。两人隔着一道马路相互对骂。 而今我回想,那是半山芭巴刹给予成年以后的我,一些最鲜明的记忆与画面。 早晨的药剂行比较繁忙。有来巴刹买菜的安哥安娣,测个血糖测个胆固醇量个血压,话下家常,买些东西。午后来的还有许多不同国籍从事各种不同行业的客工。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故事。 在巴刹工作的客工非常容易辨认。每回替他们测试血糖,我总会把采血针的度数调高。他们大部分都会有手部皮肤敏感的问题,而且手上满是厚茧。我记得某个客工曾经和我说:这没办法。每天杀鸡,手碰脏水,就会这样。 由于经济拮据,或者把钱花在他们自己身上永远不是首选吧。他们无可奈何我也无可奈何。靠近巴刹的药剂行,在那些年无法达标的岁月里,最可贵的收获大概是听着这些许多异乡人的故事。 关于警察突击检查,有性工作者攀爬到窗户外,不慎跌落丧命。关于那些夜夜笙歌的摊档,有多少钱被塞进外籍女人的低胸衣里。关于那些永远治不好的hand eczema(手部过敏)。 当时药剂行是没有玻璃门的,马路上的喧嚣会随风而入。后来安装了玻璃门,推门而入以后,也就可以从那些混入冷气的特异气息判断来者是否在就在巴刹工作。 那时候我对半山芭的气味记忆,有汗湿又汗干的特殊味道,有生肉的腥味。我总是在冷气房里,外头的世界似不真实又如此赤裸裸。一直到很多年后的今天,那些我见过的人、聊过的天,恍如昨日。所以我坐在电影院里看着《富都青年》,很快就湿润了眼眶。因为那光影,让过去历历。 ● 历历的过去里,还有那一幅很长很长很长的监狱壁画。在还没有轻快铁以前,半山芭监狱隔壁是一道废弃的火车铁轨。火车铁轨再过去就是后来长很大之后才知道是“龙蛇混杂”的河清园和汉都亚组屋。我在汉都亚组屋长大。 监狱在我家隔壁。模糊记忆中,监狱的壁画描摹着雨林。我常常经过、看见,习以为常以至于从未觉得阴森。监狱的墙壁上的画,画着葱翠的热带雨林,浇上往后岁月里的暴晒与雨湿。在我认真看它的时候,已经发霉、斑驳、脱落。然而矗立在市区里,似一件永恒的艺术作品,观望着城内发展与呼啸而过的车流。我不曾认知到有一天城中的画会永远消失。 后来我认识了仨友人,结缘于网络上的一篇印度游记。作者文彩斐然思维跳脱,当时我对他有着崇拜式的恋慕。他建议我们四人一起到半山芭监狱摄影。从此留下了我唯一在半山芭监狱外拍摄的一张照。 彼时我穿着有蜜蜂图的宝蓝色V领T恤,有着三十出头不畏任何事的意气风发与笑容。而半山芭监狱的那很长很长很长的壁画,从此留在相片中,往后消失在城里。 相片里,有我与我城、那消失的监狱壁画,与那位友人的记忆连结。 ● 记忆连结串着串着,仿佛串着把我带回到了当年那似乎是大树下还是天桥下的肉骨茶摊档。 在我青春期以前戛然而止的香味记忆。 我看过香港YouTuber米纸介绍巴生与吉隆坡肉骨茶的影片。想起小时候爸妈偶尔会带我们两姐妹到大华戏院对面,天桥底下的肉骨茶摊位吃肉骨茶。 我一直对肉骨茶没有执著、没有想像,亦无特别要求。但记忆里的这个应该是有个“九”字的肉骨茶摊档始终铸造了我味蕾对肉骨茶的所有初始与无可替代的印象。汤的味道适中,不太浓稠;深褐色的汤汁是汤不是汁。一碗一碗小碗的肉与豆腐卜,吃完再用汤捞饭。 后来不晓得什么时候,摊档消失了。长大以后再也无法寻回当初一模一样的味道。正如那道被荒废的火车轨道让我们从何清园走到大华,走着走着——在我不以为意的时候悄悄消失。在我想起回头望的时候,只剩荒芜的记忆,和轻快铁。 我还是不太吃肉骨茶。始终不太习惯大部分一大锅的肉骨茶,喜欢一小碗一小碗的肉汤被捧上桌。后来我偶尔也会带爸妈到Pavilion的三美肉骨茶餐厅解馋。觉得好吃,也是一小碗一小碗的肉汤,只是味道较为浓郁。而且是汁不是汤。 总有些事情无可替代。因为那样的美好,在于它不复存在。再也没有人能印证它的好或不好,除了自己。 而留存至今的适苑酒家,也是小时候庆生或所谓大日子,爸妈会带我们姐妹俩一起吃饭的地方。几乎两层楼高的楼,几乎四面通风,无须冷气机亦不觉闷热。古旧的木椅不晓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就留存在酒家里看尽饮食男女繁华盛宴。点菜的员工身穿薄薄的白色汗衫和黑色的宽松及膝短裤,和爸爸话家常。 我们从未吃过他家著名的琵琶鸭,反而总是点烧鸡和叉烧云吞汤面。后来员工老了,接着总有一两个逐渐不再出现。然后我们也不太去那儿吃饭了。酒家的侍应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些叔叔,但生意依然兴旺延续。或许是那里实在难找停车位,或许总有些事情本来就该仅止于当时。 一如半山芭为食街的炖蛋和猪杂粥。那一碗碗实实在在的炖蛋是我童年时候最爱的夜宵。即使是后来在香港吃的炖奶、在怡保吃过的焦糖炖蛋,都比不上小时候无数碗的炖蛋。嫩滑又绵密的口感,没有多余糖浆只有我记忆中的蛋香。消逝的总是最美好的。为食街依然存在,但已没有炖蛋和猪杂粥。于是,也没有了我一部分的童年。 还有呢。还有更小时候的三宝庙。那清冷的庙宇残存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模糊得只剩下深灰色的洋灰地板和走进即微凉的感觉。 ● 长很大以后,我离开了汉都亚组屋。离开了那时候熟悉的河清园与半山芭。但爸爸依然经常光顾半山芭巴刹。农历年初一我们会到半山芭的太阳宫拜拜。即使成年工作以后,咳嗽咳到半死,爸爸还是会陪我到半山芭巴刹对面平房某家在二楼的中药馆看中医师。 从童年到成年,半山芭给我这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许多故事。我到很久很久以后,才知道有些人会觉得吉隆坡人都是娇贵高傲的城市人。是很城市的城市人。就一般的,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人”。然而我的“城市里长大”也仅仅体现在了不会游泳,不会骑脚踏车,更不会爬树抓鱼这些仿佛缺失的童年岁月上。其他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人间烟火,在半山芭、河清园的市井与烟火气。 有些熄灭了,有些旺盛了,有些一直都在。 一出电影《富都青年》勾起了那些年的生活记忆。 人称半山芭为“富都”。她其实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富都。然而她又其实是个隐藏意义的富都。那么多年以来,人来来去去,周边即使兴建了许多高楼与商场,她依然根植在繁华边缘。一直收留异乡人,一直收留故事。从以前到现在。 于是,也许,许多曾经在那里或那里附近长大的孩子,提起半山芭,都会说:“话你知啊,旧阵时嗰度……”然后述说各自记忆里的“富都”。 依然是热闹喧嚷的。也许也有寥落安静的时刻。但谁知道呢,以后的“旧阵时”又会是些什么样的故事。 注:“话你知啊,旧阵时嗰度……”为粤语,意即“告诉你哦,从前那里……” 相关文章: 区秀屏/如果世界一直不好 区秀屏/身后的诗, 与生活的野蛮疯长(上) 【特辑.在地书写】郭于珂/在富都与半山芭之间
9月前
区秀屏/身后的诗, 与生活的野蛮疯长(上) 前文提要:一个拐弯,我就看见了曾经在La Recoleta墓园看见的,如百子柜的一格一格墓穴。只有在这里,6年前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如今的马尼拉有了交集。 我们再往深处游走,仿佛走进了真正的社区巷弄。早晨10时许的时光,天光大好而炎阳未至,小孩在街上蹓跶玩耍,大人刚从“屋里”走出来。如果不是一幢幢简陋的“房子”里正摆放着明晃晃的棺木并刻有名字与生卒年份,而且事前清楚知道这是一座占地宽广的公墓,我会以为这就是马尼拉某街头的小社区。 有些棺木横七竖八,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地排列在一边,也许得跨过某些陵墓方能抵达更深处的陵墓。穿插在这些棺木冢间的高架,则挂着晾晒衣服的衣架,或三两个或四五个,有点突兀却又如此自然。也有些锅碗瓢盆随意地搁置在棺木边或棺木上。生活就在死亡里。但又好似,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或害怕的。 我忍住瞠目结舌,又无法过于失礼地窥视他人的生活。就在另一些有棚户遮盖的陵墓里,一栋小房摆放着棺木。棺木边上有长木板凳、衣柜、电视、风扇和那些随意搭放的衣衫毛巾。有人赤裸着上身,大剌剌地躺在棺木上睡觉。摩托车也就这样停放在房子里,与棺木与亡者为伴。可摩托车算什么呢?这里的“非正式栖居者”(或简单来说就是非法住民)也一样陪伴在亡者身边生活。 偌大墓园里的某些转角,还有小型杂货铺。大人闲坐在路边唠嗑,小孩戏耍。而亡灵安睡。 这是另一座马奎斯的马康多小镇吗?魔幻写实的生死同在。 在这里,生与死挨得很近。没有禁忌、毫无隔阂。悼念便是“与你的尸骨一起生活”。死亡与笑语互不矛盾,甚至相濡以沫。 我踟蹰在他们的生活里,像个粗暴的闯入者,无所知又惊讶万分。以致我几乎瞬间忘了华人义山的庄严。在华人的观念里,死亡必须悲戚。因而身后事必须肃穆庄严,连墓园也一样严肃。然而在这里,我仿佛看到死亡也可以与生活一起野蛮疯长。或许是因为菲律宾人乐观随和的天性,百无禁忌?是的,为何要有禁忌呢?躺在棺木里的,也许就是你爱的人。 然而或许更残酷的现实是,拥挤的大都会、边边角角的贫民窟、捉襟见肘的水供电供、些许混乱的治安与噪音,让这些困窘的人最终选择了相对安全又清净的墓园作为栖居地。“至少死人不会伤害你”,我后来在一篇2017年的报导里读到被引述的这一句话。 那天我不晓得走了多久。有点茫然地看着那些我认不出的Street 1、2、23、24等。这里连街道的名字也很随意。生死既然随意,街道的名字似乎也不必太认真。 然后我们回到了大街。重新走入闹哄哄的马尼拉街头,走入拥挤的人、拥堵的车流,和有些污浊的空气里。 一个早上,我走进了两座述说不同死亡观念的墓园。瞬间挑起6年前遥远的布宜诺斯艾利那座华丽而诗意的La Recoleta的记忆。 邻近正午的阳光迷迷蒙蒙地洒下来,我有点口干舌燥。 不得不说,是有点恍惚的。 后记 回来以后搜寻马尼拉北部公墓的资料,发现其实那里很早就有“非正式栖居者”。有些是被亡者家属聘请来照料陵墓的人,有些则是真正在马尼拉这座大都会里找不到栖身之所的贫民。有些居民称,至少墓园比较清静,更比某些普通社区安全。当然也会有犯罪活动,故有的陵墓“房子”也会上锁。 2022年11月25日,我踏出了马尼拉北部公墓以后,就知道自己再也忘不了。 注:南美洲智利的首都圣地亚哥其实也有一座相似的墓园。与La recoleta非常相似,而且下午时刻还有说书人(是真实的说书人)在名人陵墓前绘声绘影地述说名人的故事,或扮演有名亡者的角色,为墓园添了一丝有趣。那里没有感伤,反而有更多的轻松。智利南部小镇Punta Arenas也有一座种满了精心修剪成一个个巨大的钟的高大绿树,排列形状如同西洋棋摆阵的墓园。记忆已渺,我竟只记得那些钟型绿树有种童趣。然而无论这两座墓园占地多广,始终不及La Recoleta墓园的豪华奢侈。 相关文章: 区秀屏/身后的诗, 与生活的野蛮疯长(上)
2年前
六年多以后,当我顶着马尼拉的大太阳与燠热得仿佛要将人炙烤的静止空气,从南边大门瞥见那一列“豪华洋房”,我蓦然想起了遥远的国度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La Recoleta墓园。 2016年3月,地球南端初秋的墓园潮湿凄清,高墙以外是热闹的商圈。6年后,炎热曝晒的热带岛国,相邻的两座公墓割裂得如同两个世界,与扰扰攘攘的城市共存。 6年的间隔,我看见相同的巨型墓碑,有如同大洋房的,也有各式各样圣母玛丽亚的雕塑、各式各样人物的雕塑。相同的巨大,相同的生死相隔,相同的悼念之地。然而心情割裂。这当中3年疫情阻隔世界流通,我没想到的是,3年后意外地在马尼拉续上的行旅会连结6年前的遇见。 我一直记得La Recoleta里的一首诗。然后就看见了马尼拉这两座墓园撕裂的世界。 一度,我觉得魔幻。在亡灵的世界里,阿根廷与菲律宾有了交集。但其实在历史的流程里,她们也都曾在差不多的时间被西班牙殖民。 ● 身后的世界,其实与亡者无关吧。 我也一直认为,无论简朴墓碑、骨灰塔、撒落大海的飘零骨灰,皆是生者对亡者的念想。然而巨型与豪华的陵墓,或许还彰显了亡者与未亡之人的社会地位。无论是远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墓园,还是后来我在马尼拉走访的两座公墓,除了“名人”,大概就是贫富的差距了。从高耸与刻满华丽雕花的宫廷式独立墓碑,到仿若中药百子柜一格格放着骨灰的墓穴;从一栋一栋的漂亮房子,到参差不齐却一样如百子柜的龛位。 6年前‧Cementerio de La Recoleta 雨时稠时疏。我抵着雨丝,有点狼狈又有些无措。对于La Recoleta该怎么参观,该看些什么,除了阿根廷国母Eva Perón的墓碑,几乎毫无头绪。偌大的墓园恍如笼罩在一片凄风苦雨中。但巨大、豪奢、浮夸的各式陵墓在这秋雨时节,即使凄清,却也难掩其华丽锋芒。 我记得当时我没有害怕,只觉莫名忧伤。因为雨的缘故吧。 然后我看见了那一首刻在墓志铭上的短诗。朱红色砖墙的巨型墓碑夹在众多夸张造型里一点也不起眼,但那首很简单的短诗,却让我驻足凝神,默默念诵,接着瞬间泪湿了眼眶。 诗的结尾处写着: Pero sobre todo Sos mi extraordinaria hija, mi hija querida Por todo lo que me enseñaste, gracias vale. mamá “无论你是其他人眼中多么美好多么出色的人,你终究是我最特别、最亲爱的女儿。感谢你教会我的一切。妈妈” 长眠的女儿正值盛年。她带着母亲的爱离开,母亲把爱留在诗里,也留在了永恒里。 细雨稍歇。墓园占地过于广阔,以至于后来我不得不回到入口处的电子指示板快速翻阅,才找到了Eva Perón的墓碑。在一整列的巨型墓碑中,她的碑前有许多鲜花。也唯有在她墓前,我终于看见了人烟。 人不在世,可以被他人记住也许是一件幸福的事。而生者,能有个可念想的人,始终是心里有爱。无论是那位妈妈的女儿,抑或是被许多阿根廷人景仰的贝隆夫人。她们都不在了,但会有人思念她们。 当年的La Recoleta因为一首短诗,让我触动至今。让我私自觉得逝者留在人世间的,无论贫富,终究是爱与思念。再多的伤心,不过是证明我们都爱着。或爱过。 6年后‧ 马尼拉华侨义山 11月下旬的马尼拉刚脱离雨季。即使清早,太阳依然狠辣。友人看着地图领着我走到义山的南门。我们经过熙攘闹哄的大街,转入稍微安静的宽敞大路。两边是民房与生活。一直到走近,才看到零星的摊档在墓园外售卖金银衣纸与拜祭用品。 一抬眼,一列豪华洋房出现在右侧。一栋紧接着一栋。左侧是普通的墓碑,一如我们在雪州广东义山或某某义山看过与熟悉的墓碑。中间是平整的柏油路,从大路延伸至内。当下我没有太惊讶,以为不过是当年的La Recoleta墓园转换成了中华文化的版本。 然而晃荡着,却发现这是一个全然不同的亡灵世界。它没有那么多诗意,没有La Recoleta的凄寂与爱拥抱的氛围,而是令人感到庄严肃穆与尊亲。 墓园内阒寂无声。除了瞥见南门似乎有个看守人,一开始我们几乎不见任何身影。那一栋栋的房子,虽然各有不同却又似同一形式,一列列的与柏油路穿插纵横。甚至有中文路牌——陈文耀路、龙钦路、谦善路、功德路、崇福路,不一而足。格局与我们这里的住宅花园几乎如出一辙。 这座墓地就似一个社区。有传统的、道教的、佛教的、天主教的风格。有中等阶级的,比如紧邻的单层平房;也有阶级显赫的,比如中华庭院或纯白简约设计,但同时拥有自己的小花园的阔绰洋房。这个社区肃穆宁静,整洁干净。仿佛在闷热的早晨,只有着些微淡淡的,生者对逝者的念想。 走了好久,才看见一位阿姨正在其中一座有着石狮子的墓园房子前打扫和清理花瓶。后来又瞧见一些身着蓝色T恤,想来该是墓地员工的数人,骑着脚踏车悠扬而过。 彼时清晨,晃悠在这座马尼拉第二古老的公墓,我们恍似闯进了一座人去楼空的社区。像某日一场灾难猝不及防地降临,人遂逃离而留下了空房子,似余音袅袅实则悄然无声。 其实只不过是生者让逝者安稳地定居在了这里。墓园谧静庄严,与布宜诺斯艾利斯那里的诗与华丽,是两个平行时空,却又矛盾地相似。 当时我以为,相邻的马尼拉北部公墓 (Manila North Cemetery)也许,应该和La recoleta相近吧。毕竟都曾经受西班牙殖民的影响。 过往每每踏上旅途以前,我们总有许多想像和以为。有时候是因为做了过多的功课,有时是因为一无所知。而我的误以为,是因为完全的无知。 如果说马尼拉华侨义山是一座住宅社区般的公墓,那这座北部公墓就是一个真正与亡者同住的社区。一个barangay。 马尼拉北部公墓‧一个barangay 马尼拉北部公墓与华侨义山比邻,两者却不互通。当然,后来我发现,不互通是因为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北部公墓的大门敞开,我瞥见边上吊挂着一幅巨型横幅,写着The city government of Manila warmly welcomes 2022 Miss Grand International Queens,日期恰好是我们到访的那天。有一刹那我以为大概是选美比赛的佳丽来参访?这疑问并没得到解答。就像生死从来就不会有标准答案。知或不知,又如何呢。 大门的主马路宽阔,两边皆散落着似被岁月淘洗又缺乏精心照顾的耶稣基督和圣母玛利亚雕像,约半人身高,油漆斑驳、风霜满布,但顽强伫立。当中夹杂一些小摊档,贩售着鲜花、零食、樽装水,林林总总。偶尔会有菲律宾的小型tuk-tuk经过。墓园里绿树成荫,让酷热黏滞的11月马尼拉多了一丝温柔与凉风。疏落的人来人去,我似乎还听见窸窣的喃喃碎语与飞鸟鸣叫。 那种感觉,就像走进了一座公园准备窥探他人生活,而不是来到墓园凭吊。 然而信步所致,一个拐弯,我就看见了曾经在La Recoleta墓园看见的,如百子柜的一格一格墓穴。只有在这里,6年前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如今的马尼拉有了交集。Deja vu的感觉也就在此而已。(待续) 相关文章: 区秀屏/身后的诗, 与生活的野蛮疯长(下)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