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華人

3天前
4天前
編按:“華”意味著什麼?《泰地華人》和《何來華僑》帶我們重新思考華人的多元身分與移民史:前者剖析泰國華人的在地化過程,後者則打破國界,展現華人遷徙的歷史…… 美國學者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1925-2008)和日本學者斯波義信(Yoshinobu Shiba,1930年-)都是國際知名漢學家。他們專長有所不同,可是同樣都研究中國城市史和社會史,而且也都曾撰寫著作討論華人移民。《泰地華人》與《何來華僑》分別是兩位學者研究華人的著作,前者是面向學者的作品(不過輕鬆易讀),後者則是面向一般大眾的史學普及讀物。一八四一出版社出版的《泰地華人》和《何來華僑》的中譯本,不但為華人讀者引入兩位重量級學者的代表作,也讓華人重新審視自己與當地的關係,以及“華”的多元性。 施堅雅比斯波義信更早踏入華人研究的領域。由於共產中國的成立,施堅雅無法進入中國而不得不中斷對中國的研究,進而把研究目光轉向其他華人地區。當時恰逢東南亞區域研究在康乃爾大學興起(當時施堅雅在康乃爾唸書與工作),施堅雅也因此投入東南亞華人研究,不但研究泰國華人,並把研究觸角伸入印尼,晚年時也曾撰文探討東南亞華人的在地化(收入在《寄居者與定居者(Sojourners and Settlers)》一書)。 除了施堅雅,斐利民(Maurice Freedman)、華德英(Barbara E. Ward)、孔邁隆(Myron Cohen)、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等漢學家,以港臺與東南亞華人社會作為替代個案,延續對傳統中國的研究。他們的研究卻也開啟以華人移民為主的研究傳統,並培養出陳志明(Tan Chee Beng)、王愛華(Aihwa Ong)、白瑨(Jean DeBernardi)、Nonini、蔡志祥等東南亞華人研究的學者,也為日後東南亞史研究的華人轉向埋下伏筆。 ◢華人處在“雜交”狀態 《泰地華人》雖然成書久遠,但其論述為日後的東南亞人類學與史學研究鋪平道路。書中指出19世紀的泰國是透過服飾、語言與文化等界定種族的界線,所以一些華人透過改變外觀等來變成泰國人,或反之亦然。這不但呈現華人與泰人的差異,以及華人在地化的過程與原因,也體現近現代東南亞的族群界線模糊的問題。不論過去還是現在,東南亞華人在血統和文化上都是交雜的狀態,並無所謂的“純種”華人。施堅雅雖無進一步探討相關問題,但是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隨後在《想像的共同體》和《比較的幽靈》都不斷指出現代國家的人口普查如何塑造東南亞華人,並且人口普查無法體現華人等這些跨文化與跨族群群體的狀態。從此觀之,施堅雅為後來的研究提供很好的線索。 另一方面,《泰地華人》雖然並非探討東南亞現代國家興起之作,但其行文間有好些相關論述。現今的泰國是暹羅透過征服周圍王國而成立的國家,加上各地地方政府首長具有很大權力,因此19世紀中葉之前的泰國/暹羅可視為是類似同期歐洲的王朝國家。直到拉瑪五世逐漸把權力收歸中央,並建立現代統治體制,今日泰國的樣貌才逐漸浮現。在這過程之中,華人原先的頭人統治體制逐漸被取代,有關華人的各種餉碼/包稅制度(tax farm)取消、人頭稅改革,以及會黨主導的暴力經濟衰退等等,都體現泰國逐漸轉型成為現代國家。更隨著拉瑪六世指斥華人是東方猶太人(貶義),象徵著泰國民族國家的建立。這可與東南亞史中許多討論現代國家體制及其建立過程的論述——如吳小安、Carl Trocki、James Scott等人的論述——相互輝映,進而瞭解近現代東南亞史與華人的關係、施堅雅等早期學者如何藉由華人研究東南亞,以及東南亞史研究中的華人轉向。 ◢打破中國壟斷的詮釋權 不同於《泰地華人》,斯波義信老師的《何來華僑》從長時段出發,以華人移民為主題,娓娓道來有關他們的故事。因此相對而言,《何來華僑》是21世紀以來,第二本由學者撰寫,併為一般讀者所寫的華人移民史書籍(第一本是王賡武老師的《南洋華人簡史》)。這本書不但滿足讀者對於移民史和亞太近世史的好奇,更加重要的是藉由閱讀此書,重新思考華人移民社會,以及打破中國中共政府壟斷對“華”的詮釋權和霸權。 雖然移民是當今世界的普遍現象,但由於冷戰和現代國家的成立,使得人們多半認為跨國移動很少發生,或者對個人而言是很大的變動。但在二戰之前,移民是常見的事情。19世紀是一個大移民時代,不論從歐洲移往美洲,或者東南亞內部的大移民,許多人耳熟能詳。在亞太地區,許多人從閩粵一帶前往東南亞,或者臺灣、日本等地,或者從移居地返家探親或養老。這些移民在移居地建構移民社會,並且分享許多相同的特質。 斯波義信老師注意到這特點,因此在書中不但提及東南亞的華人移民,更提及日本和臺灣的華人,甚至特別提及霧峰林家,揭露臺灣與東南亞等地的華人移民社會的共同點,進而指出他們都是大移民時代下的產物。因此,《何來華僑》不但破除國界的迷思並指出亞太世界從8世紀以來的華人移民史,更藉此指出當時亞太世界的連結與共同性。 亞太各地的華人社會分享許多共同點,也揭露亞太許多社會是由移民及其後代所構成。以馬來半島為例,從18世紀就有許多華人因為貿易和原產品生產(從事開礦或商業種植)來到馬來半島。到了19世紀,更有大批華工隨著英國殖民政府來到馬來半島,以彌補當地所需的勞動力。20世紀雖然開始限制移民,但是因為女性和幼童移民不受限制,而開始產生定居社會。當國家獨立之後,更成為馬來西亞國民。時至今日,許多移民從鄉村移往城市(特別是臺北),又或者近年來的返鄉潮,也是移民的一環。《何來華僑》的內容雖然並未特別論及馬來西亞華人,但是斯波義信不斷指出早期移民社會的性質、近現代移民社會的變化與方向的轉變,以及當地人如何看待移民等等,都與過去這兩百年來馬來西亞華人移民的變化方向相同,這些都不斷提醒讀者應該如何思考馬來西亞華人社會。 ◢“華”是變動和多元的 這些年來,中共政府不斷強調民族主義,並以華人原鄉和正統來標榜自己,具有壟斷華人詮釋權的趨勢。但是在過去,華人移民史權威王賡武老師不斷強調“華人性”的多元性質,並且反對單一華人性的霸權詮釋。杜維明老師也提出“文化中國”論,認為國家和華人應該脫鉤。近年來,王德威老師和史書美老師為首的華語語系不斷強調華的多元;梅家玲老師指出中國文學在臺灣的本土化;丘偉榮老師和葉先秦老師強調“(東南亞)島嶼華人”的論述;黃賢強老師、容世誠老師、許齊雄老師、王昌偉老師、黃堅立老師、謝明達老師等都不斷藉由自己的研究指出新馬港等地華人的特質,以及如何不同於中國本土的華人。這些學者都不但指出“華”的多元,以及“華”在 臺灣、日本、歐美和東南亞等地的本土化。 《何來華僑》回到王賡武老師的論點,不斷強調“華”的變動與多元性;《泰地華人》也通過泰國華人這一個案呈現華人的多元性及如何隨著時代而有所變化。因此,許多華人社會不需要隨著中共政府對於“華”的定義而起舞,或者棄絕自己對“華”的詮釋權,而應該自行重新定義“華”。換言之,把文化和政治分開,並且自行定義並大力宣傳自己對“華”的理解。因此,這兩本書可作為許多華人重新審視“華”的定義的起點,思考何謂華人,以及華人自身與在地社會的關係。 《泰地華人》雖單論泰國華人,但是可作為思考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借鏡,並思考馬來西亞華人自己與馬來西亞社會的關係;《何來華僑》對華人移民史的論述簡單易懂且精彩,是一本很好的史普讀物。這兩本書讓人重新理解和思考華人與在地社會的關係,也反省對“華”的定義和詮釋,幫助華人用不同的眼光檢視自己的歷史;並自行定義“華”,展現“華”的多元性,而非只能跟隨他人的詮釋。 相關文章: 【讀家說書】最後一場淨選盟集會,已近10年前……我們突破族群藩籬了嗎? 【讀家說書】孔德維 / 南洋書寫與多樣共融
3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喜愛賭博者,會上癮沉迷,一輩子唯獨專愛賭博一項;不愛賭博者,自然不會上癮,更會因為輸錢而心痛不已!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華人好賭。尤其新年期間,一些家庭會允許孩子們聚賭數天,待新年過後即刻禁賭。古時候的人會在新年聚賭嗎?婁子匡編著《新年風俗志》裡記載了許多這方面的資料。 江蘇·淮安 初二至初五,這幾天是新年中除了元旦以外的重要日子,幾至全在賭博,和拜年中……然而在新年中特別興旺。在賭之中,最普遍的是麻雀、其次是牌九、撲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現在說擲骰子……與賭牌九的骨牌一樣,但每種是四張,共計八十四張,所以叫做“八十四”……九張棍,和麻雀相同,是紙牌,有“萬”、“索”、“筒”,無“風”、“中”、“發”、“白”,共計一百另八張……打詩謎,這並非是文人的賭博,而都是在街上……麼四寶,這是無業者以此斂錢的賭客也是所謂下流人……擲碗,搖碗……孩子們賭的方面有“比點子”,用骰子兩隻在桌上擲,人數多少不定,每人各出銅元一枚做公款……孩子們也是常賭的,孩子們賭時固然有假的,但真賭錢也不少…… 浙江·紹興 擂王,這是有金錢出入的嬉戲……擂錢……釘錢……抽五支頭,這是抽籤以決定金錢賭勝負的嬉戲……抽牌籤……勝利品有的是錢,有的是食物,有的是玩具……魚蝦蟹菜,小販們在板上畫“魚”、“蝦”、“蟹”、“菜”……任人們注錢在板上然後一圖……詩謎……四五老六……狀元紅……點巧……白心寶……推牌九……遊王和……叉麻雀…… 福建·南部 初一,男子們卻去大賭特賭。 河南·開封 賭博自然無處不在無時不存,但都沒有新年來得普遍而且公開……高雅的自然是叉麻雀了,文明的卻是玩撲克,但都沒出寶盒或推牌九來的痛快,擲骰子來的豪邁……並且元旦後三天,公開大賭,禁也不禁,更是賭博普遍的大原因。  廣東·廣州 元旦人們唯一消遣的東西,就是賭博;賭的種類有麻雀、天九、擲色、骰子、狀元籌…… 廣東·海豐 年人們的賭錢是很普遍的。就是平時不賭的人,到那時也多破例來一玩。賭錢的方式也很多,有麻雀、銅寶、牙牌、紙牌、撲克、花會牌、骰子、狀元籤、葫蘆紋滾銅圓……小孩子賭的,以撲克、葫蘆紋、滾銅圓為多數,因為這幾種比較簡單而有趣。女人們多半是賭骰子和撲克。 廣東·潮州 像“麻雀牌”還是大人們的東西,普遍於一般女人孩子的,是 [vip_content_start] “撲克牌”。還有“賭萬六”和“馬九”這兩種,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便賭得很好。還有“四色牌”、“碰牌”……以至於小擔子上的“魚蝦蟹”。更有很普遍的“悶葫蘆”,比較有趣味……入局的可以在十人以上,挨次擲骰,互相排擠,能先達“老仙翁’的,就勝了全局。骰子的玩法也很多,用兩粒的叫“春花”。三粒的叫“龍頭”……還有擲“銅錢花”、“拈寶”這一類的賭法,還有“輦錢”是將錢從斜板轉下去,在一定的範圍內以遠近相擲定輸贏。  四川·成都 女人們大多喜歡留在家裡邀了鄰居朋友來打“鬥十四”(四川流行的紙牌)或是擲“升官圖”。 上述資料顯示中國許多地方有著新年聚賭的風氣,馬來西亞華裔在新年期間也是有小部分家庭允許賭博,但過了新年就禁賭。在柬埔寨等國家,也發現人們有在當地大節日如新年聚賭的情況。 對於新年賭博問題,某些人認為給孩子們在新年期間,通過賭博學習心算及認識賭博的技巧與害處,瞭解上癮之事,學習自律不上癮。不過也有人反對,以為賭博就是不良陋習,必須嚴禁,若鼓勵孩子們賭博,反而會導致他們沉迷不已,無法自拔。 喜愛賭博者,會上癮沉迷,一輩子唯獨專愛賭博一項;不愛賭博者,自然不會上癮,更會因為輸錢而心痛不已!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