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华人文化
六日议言堂
黄俊历 | 中元节:传承文化与捐助教育慈善
每年农历七月是华人传统的中元节,也被称为鬼节或盂兰盆节。对许多人来说,中元节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人们在这个月里祭拜祖先,祈求平安,并且举行各种宗教仪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中元节在一些地方逐渐演变成了一场以歌舞表演、喝酒聚餐为主的娱乐活动,原本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的节日,似乎在渐渐失去它的传统价值。 中元节不仅是一个宗教节日,它更是华人文化中重要的传承与教育时刻,其核心在于孝道与感恩,通过祭拜祖先,表达对先辈的敬仰与怀念,同时教育后代不忘根本,珍惜与尊重家族的传统与文化。这种家族与社会的价值观,不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在中元节期间,除了传统的祭拜仪式外,可通过文化讲座、展览等形式,让年轻一代深入了解中元节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比如,讲解中元节的由来、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节日期间的饮食文化等,让年轻人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理解这个节日的意义。 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中元节可以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具时代感和参与感。通过举办如捐助教育和慈善事业的公益活动,将中元节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也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 捐助教育和慈善事业是中元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华人历来重视教育和慈善,这与中元节倡导的孝道和感恩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元节期间,许多宗教团体和社区组织都会通过募款、捐物等方式,帮助有需要的人,特别是贫困的学生和家庭。这种行为不仅延续了中元节的传统,也通过实际行动体现了华社的关怀与爱心。 此外,随着时代发展,中元节应融入现代教育元素,通过祭祖和慈善活动,让孩子们理解孝道与社会责任,培养爱心。 总的来说,中元节不仅是祭祖的日子,更是传承文化与弘扬慈善精神的重要时刻。我们应当积极倡导中元节的正面价值,通过文化教育和慈善活动,将节日的内涵传递给下一代。只有这样,中元节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我们可以从家庭开始,向孩子讲述祖先故事,传递家族历史,教导尊重传统;也可以参与社区中元节活动,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将中元节的传统文化和慈善精神代代相传,为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2月前
六日议言堂
读者观点
曾志涛.维护中文报未来的共同使命
《星洲日报》不仅承载着华人社区的文化和历史,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栖息地。唯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维护中文报的未来,为华社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尽一己之绵力。
7月前
读者观点
沙巴潮讯
致力推动华人文化 首长赞乡联会贡献大
(亚庇18日讯)沙巴首席部长拿督斯里哈芝芝诺赞扬拿督黄小娟及其领导的沙巴亚庇华人同乡会馆联合会在推动华人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贡献良多,并承诺州政府将继续优先支持该会活动,尤其即将来临的2024甲辰龙年龙麒狮新春大团拜暨文化村展览。
10月前
沙巴潮讯
关注东海岸
黄崇洸吁政府勿漠视华社推动文化及旅游 付出的努力
(关丹18日讯)关丹华团联合会兼关丹中华总商会会长拿督斯里黄崇洸呼吁政府不要漠视华社在推动文化及旅游所付出的努力。 “华社举办和推动的每一项文化活动,除了带动了国家旅游业之外,也在为国家守护着文明,在保护国家非物质文明遗产。” 因不克出席昨晚举行的关丹亲善俱乐部庆祝成立20周年暨筹募活动基金晚宴,其开幕词由李文启代读。 黄崇洸认为,政府是时候抛开“视而不见”的态度,不能一直抱持与华人文化及文明划清界线的态度,反之应拥抱华人文化遗产,因为它们一样可以丰富国家文化财富和遗产。 他也说,我国华裔对国家忠贞立场鲜明,数十年如一日的集资举办文化活动,每项公开活动都先奏国歌,反映出爱国情怀。 “政府高官们应在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每一项文化活动,甚至考虑让冬至成为公共假期。” 同时,他吁华社继续捍卫和发扬中华文化,无论情况多难都站稳岗位,凝聚华社力量,让华人文化节日源远流长。 士满慕州议员陈俊广致词说,关丹近日正式进入“封港天”,也就是人们熟悉的雨季,他提醒关丹居民多加注意住宅周边的排水系统是否操作如常,避免发生闪电水灾才紧急联系有关单位。 他也提醒所有关丹及外州的道路使用者,雨季时期提防路滑,小心驾驶。 “雨天路滑易导致车祸,日前在直落丝丝路一带发生严重车祸导致一名中学生死亡,希望警惕大家,尤其下雨时放慢车速。” 会上,他宣布拨款2000令吉予关丹亲善俱乐部,希望该俱乐部继续造福人民 帮助有需要的人。 永久名誉主席拿督斯里林荣文说,关丹亲善俱乐部的存在为华团注入动力,激励社团不断追求卓越,为社会福祉而努力。 他赞扬年轻领袖的带领为俱乐部取得成绩,他希望领导层继续为有需要群体提供援助和支持,在慈善事业中为社会带来更多善意。 主席余志凌则说,年轻人以忙于事业为由,没有时间参与社团活动,导致社团老化的现象,他呼吁年轻人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为共同维护传承的文化精神出一份力。 他也说,疫情关系导致各社团体无法通过宴会交流而疏远不少,希望周年庆活动让会员重聚联络感情。
11月前
关注东海岸
全国综合
宾客吐槽00后亲戚结婚不给脸 “不给唱《金包银》《家后》”
社交媒体近日广传一则帖文,有网民吐槽一个00后的亲戚婚宴不尊重华人文化,不让宾客上台唱歌助兴,让原本要高歌的数位长者亲戚扫兴,还批评该婚宴没有采用红红的摆设,而选择白雪公主和小叮当的主题等等,掀起网民热烈讨论。
1年前
全国综合
大柔佛焦点
让本地华人文化气息重新旺盛 贺婉蜜:盼助整合柔州文化资源
(新山28日讯)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柔佛州分会主席贺婉蜜说,希望该会能扮演牵线和引荐的角色,整合柔佛州尤其新山的文化资源,让本地的华人文化气息能重新旺盛起来。
2年前
大柔佛焦点
大柔佛
参与关公文化推广中心 中小学生将获联课分数
马来西亚关公文化推广中心在中小学推展的文化活动获副教育部长拿督马汉顺“加持”,所举办的文化活动比赛将获教育部的课外活动分数,以肯定该中心付出的努力。
2年前
大柔佛
艺坛乩童
张吉安.女娲的鱼生和年糕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大地之母女娲,在世间土地上开始创造万物,也就是口耳相传的“女娲造人”。 她在年初一到初六,每一天用泥土造出一种生物,前六天创造了鸡、狗、猪、羊、牛和马,直到第七天创造了人类。
3年前
艺坛乩童
云淡风清
孙天美.是马哈迪造成华人“难以融入大马社会”
马哈迪和华人对国族定义的相异,造成许多华人很委屈,觉得自己明明在大马土生土长,奉公守法、响应政府推动的政策,并且在国家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何只是因为用筷子吃饭、说华语就被马哈迪视为没有融入大马社会?
3年前
云淡风清
读家
叶福炎/被形塑的华人文化
在一些公开场合的致辞中,很常会听到:华社有三宝,即华人社团、华文教育与华文报章。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3个文化中介者确实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因此,倘若要深入探讨马华社会与文化的议题,它们几乎成为必备的基本常识。 不过,这方面的知识与论述产出并不多见(当然这里不计炒冷饭的文字)。从就历史知识的角度而言,它往往有赖于评论者的社论文章以及民间社团举办的常识比赛传播,并扩及到一般民众;相对来说,有系统且完整的论述甚少。 林开忠《建构中的“华人文化”:族群属性、国家与华教运动》就是其中的经典论著,1999年由华社研究中心出版。该书从华人族群这一角度出发,借助理论工具将1970年代马华社会的文化焦虑问题化,作出深入的探讨。即使历经20年,这本书所具备的前瞻视野,依旧能够帮助我们检视马华社会的症状。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直接从该书的第三章开始阅读,也不会难以进入作者的论题。第一章关于族群与国家理论与第二章的华人社会的移民属性,它们都仅是作为写作的铺陈,以便能够帮助作者更聚焦于论题上。第三至五章才是论述重点——作者将华文教育发展历史的偶然性(最明显的例子即是现存的华文独立中学),实际上是作为一种对国家政策所形成的族群政治的抵抗;甚至,华人族群背后需要华人文化支撑其族群特有属性,因此借由节庆、舞狮等元素形塑华人文化。 华族只发展有表演形式的文化? 不过,对于华教运动与华人文化的历时性讨论,作者也作出了不少批评。其中一个重要的批评,即是华人族群为抵抗而只发展那些更具有表演形式的文化,不仅松动文化的边界(相对于精致文化),华人伦理道德的强调也成为其中的主导——因为它可以被言说、展演。 本书虽为一本学术著作,但是书中行文平易近人并不难阅读,而且也提供读者相当程度的思考问题。另一方面,马华文学作为马华文化的一环并未于书中处理,黄锦树也另撰〈中国性与表演性:论马华文学与文化的限度〉一文补足了书籍中的欠缺。读者可以对照阅读以获得更全面有关于文学与文化的讨论。 虽说华教运动是重要论题,但学者苏颖欣指出,2000年以降的华人(抗争)运动已慢慢转向以公民为基调,并更往跨族群的方向迈进。回过头来看,实际上这两种不同倾向的运动仍持续,而也得以窥见华人族群内部的差异。至于未来是逐渐走向分离或同一呢?有待时间来告诉我们。
3年前
读家
更多华人文化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