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印度教

3月前
为了规划今年下半年在吉打的印度教课程与导览,在策划单位槟城《城视报》和亚罗士打广福阁的安排下,今年3月下旬实地考察印度庙。亚罗士打市区范围总共有5座印度庙。我们根据分布地点、寺庙特色以及跟各相关寺庙的洽谈,最终选定以下3座作为教学个案: 1. Alor Setar Nattukkottai Chettiar Thendayuthapani Temple, Jalan Putra, Alor Setar, Kedah; 2. Kuil Sri Dewi Karumariamman, Jalan Pegawai, Alor Setar, Kedah; 3. Sri Maha Mariamman Devasthanam, Bakar Bata, Alor Setar, Kedah。 色彩艳丽的遮迪亚寺庙 第一座属于遮迪亚(Chettiar)庙,创立于1903,位于市中心,占地面积大,供奉穆鲁干大神(Murugan)为主神,寺庙只占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土地。据寺庙工作人员告知,此庙去年才举行每12年一次的感恩与奉献大典(Maha Kumbabishegam),寺庙经过整修,色彩艳丽。面向主庙,左前方是象头神庙,右前方则是神猴哈奴曼庙;主庙左侧有住宿的房间和储藏室,右侧则有供聚餐的场地。 印裔遮迪亚社群早年从印度东来,主要从事借贷生意,最活跃的时期当数18世纪末及19世纪初。随着现代金融体系日益完善,他们的生意也相应式微。这个来自印度Tamil Nadu的社群有个专有名称,叫做Nattukkotai Chettiar,又称为Nagarathar。这个专有名称通常会出现在寺庙的命名。 双主神与木构旗杆 事前接洽Sri Dewi Karumariamman庙负责人时,被告知配合明年的感恩与奉献大典,寺庙正在整修中,暂时没有开放;若真的要参观,只能看看外观。我们到了现场,庆幸没有放弃此行,因为此庙有很多亮点。 寺庙建筑有点陈旧,色彩斑驳,屋顶有几处长出菩提树,显然好一段时间没有修缮。尽管如此,还是无法掩饰建筑之美与雄伟。走到寺庙,宗教师刚好从宿舍走出来,笑容可掬,告知在此庙已服务10年。询问寺庙是什么时候创立,宗教师告知大约有五六十年的历史。我们征得他的同意,进到工地。 此庙供奉双主神,即玛莉亚蔓大神(Sri Maha Mariamman)和湿婆大神(Lord Shiva),因此有两座门塔(Gopuram),这种现象并不普遍。马六甲Gajah Behrang Chetti村也有一座双主神的印度庙。 另一个特点是庙里的旗杆(Kodimaran)维持传统的木构形式,弥足珍贵,因为现在一般都采用水泥柱涂上金漆或银漆,或直接采用金属制作。不晓得整修之后是否会舍弃木构? 严格说来,感恩与奉献大典的整修,并非进行古迹修护或“修旧如旧”,而是装修美化,让整座寺庙焕然一新。因此,许多印度庙即便有百年历史,看上去还是美美新新的,原因在此。整修的工匠来自印度,地板上摆着已经初步完成的毗湿奴十大化身的基本造型;本次整修也增添了4个神龛。 预计整修工程会耗时超过一年。这个时期是了解印度庙装修工程的良好时机,可以实地考察工匠的施工和技术。 玛莉亚蔓大庙──亚罗士打规模最大印度庙 拜访Sri Maha Mariamman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寺庙管理委员会秘书Mr. Surendran是一名老师,温文尔雅,非常热情,也很用心讲解。 此庙是亚罗士打规模最大的印度庙,属于湿婆体系,供奉的主神是玛莉亚蔓大神,陪祀的神祇甚多,包括湿婆、雪山女神、象头神、穆鲁干、难近母、毗湿奴、九大行星、那迦(Naga)等。庙里以各种雕塑来叙述神话故事。 此庙从创立至今都在同一个地点,最初供奉在树下,此树保留至今,在现址的左侧后方。从树下进步到盖了亭子,1982年建起小庙,1997年兴建大庙,基本格局维持至今。Sirendran特别提到:此庙管委会将在今年6月改选,万一他没有中选,任何有关寺庙的询问和讲解,他都非常乐意提供服务,多么令人温暖的承诺。 以上3座寺庙,都是现场讲解印度教,以及分析印度庙建筑结构的理想个案。我们不虚此行。 延伸阅读: 陈亚才/黑风洞园区的寺庙与洞窟 陈亚才/感恩与奉献大典──以峇都喼阿耶帕庙为例 陈亚才/印度教神祇与天上人间 陈亚才/阿耶帕庙的朝圣苦行
7月前
9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1年前
(马六甲6日讯)你知道红屋大钟楼挂钟处,原本挂着一个巨铃吗?你见过来历不明的印度摩伽罗巨石吗?你是否留意过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徽章动物是狮子,而苏丹王朝流通的锡制货币又有哪些动物造型? 这一切一切有趣的小知识,都可以从马六甲历史与民俗博物馆二楼的历史展区一窥究竟,因为它展览着我国独立前的马六甲历朝文物,呈现一个岁月长河的缩影,让外人认识马六甲的过去,也让马六甲子民温故而知新。 本期《用眼睛去旅游》带读者登上博物馆二楼走一趟时光隧道,看看这些有趣的大小文物,为博物馆之旅划下轻松的句号。 神秘的岩石“摩伽罗” 踏入展区首先看到一个“摩伽罗”(Makara),它是一种象鼻鱼身的神秘动物,也是西马半岛找到的唯一花岗岩雕像,出处完全不可考。常用于印度庙,但印度教对马六甲的影响非常微小,也没有证据显示葡萄牙、荷兰或英国政府兴建具有印度教图案的建筑。 后人猜测是苏丹拜里米苏拉带来这份礼物,葡萄牙人用来建马六甲城堡,后者遭拆除后可能导致摩伽罗埋入土内,英国人发现出土后就当作展示品。另一个可能是荷兰人从爪哇岛带来,但摩伽罗雕石上没有任何的相关艺术元素,使其成了神秘的岩石。 各朝代展区皆具特色 大钟楼当年建成时,挂着一个英国制造的钟铃,定时为市民提供报时服务,1982年被国际精工公司赠送的挂钟所取代,此钟铃就被保存至今,成为展出古物之一。 每个朝代展区都有各自的特色,往往令人眼前一亮,譬如红陶石上的葡萄牙徽章、真实炮弹和船舶模型、荷兰小型大炮、荷兰烟枪、东印度公司的狮子珊瑚石、铜制封印、迷你猫铜像和狮子铜像、英国政府印章、英国Schermuly手枪火箭、1882年的边界石等,它们都曾存在于马六甲某个历史时刻,如今成为博物馆的一员。 馆内设有货币展区,访客可看到双岛城填海区出土的明清朝碗盘,以及苏丹慕查法沙时代、中国朝代、葡萄牙、荷兰时代的古币外,还有13至14世纪苏丹王朝时代的动物锡制货币和伊斯兰锡币,前者造型包括鱼、螃蟹、公鸡、母鸡、鳄鱼、蚌壳、水牛、海龟,非常可爱,也可看到荷兰人捐献的葡萄牙银币(1631-1640)、18世纪荷兰铜币和锡币、、海峡殖民地政府的1930年和1935年1元纸钞、1941年截止的25斤橡胶出口券、亚齐王朝古币、15世纪郑和将军时代的钱币等,大部分是由百姓捐赠给博物馆收藏。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