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原爆

编按:你有没有好奇,日本投降离原子弹爆炸相隔一周,间中到底发生什么事?当年并不是所有日本军人都服从天皇选择投降…… 初次知晓《日本最漫长的一天》这本书,是收听马来西亚少有的说书播客“芝士份子”介绍。主持人,也是商务印书馆店员沛文解说道,我们在历史课本都曾读到,美国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日本随后就在8月15日投降。可是我们何曾想过,这间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是呢,日本投降离原子弹爆炸相隔一周,间中到底发生什么事,真是从未好奇过。或许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就连查看维基百科〈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读到的都是盟军角度。主语是盟军,对日本恐袭反击,并于7月26日发表最后通牒波茨坦宣言。 关于小男孩(Little Boy)和胖子(Fat Man)两颗原子弹,我们还透过电影《奥本海默》(或同名传记著作)了解到原子弹之父的人生,以及这两颗原子弹的诞生。虽然电影没有描绘日本被投弹后的场景,但在奥本海默的幻影中看见了支离破碎的人体,借此表达出原子弹的毁灭威力。然而,日本在第一与第二次原爆之间,以及第二次原爆后到宣布投降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从播客听到主持人的疑问,我跟着反思,为何自己不曾好奇?也许是因为从小被灌输“三年零八个月”日据时期的苦难经验,听阿公讲小时候怎么举家逃难。小时候追看李铭顺主演的《和平的代价》,洪慧芳饰演的“龅牙嫂”被扒光衣服示众。所接触的二战历史、日剧故事,都在刻画日本的恶。 带着这样的反思,在书店拾起《日本最漫长的一天》。半藤一利在1965年完成书写,这本繁体中文译版是2015年台湾八旗文化出版。1967年,东宝电影公司就借创立35周年,推出同名纪念电影。2015年终战70周年,导演原田真人再次翻拍成同名电影。 为何是漫长的一天?原来这一天主战的少壮派军人发起了叛变,占领宫城,史称“宫城事件”。 ◢广岛和长崎都炸没了,还不投降? 半藤一利是日本杂志《文艺春秋》的主编,此书是他们“战史研究会”的策划,尽一切能力收集当时发生的事实材料。此书读得津津有味,因为像作者在序中所写,“是一部二十四幕的‘长篇连续剧’”。 序章从《波茨坦宣言》写起,日本收到盟军下达的最后通牒后,天皇想要终战,以及内阁热烈讨论。序章只有50页,就已足够精彩,填补了太多空白。 原来,单是解读《波茨坦宣言》,就有人主张不予理会。各报在内阁情报局指示下,在报导时删除了有关削弱国民斗志的条款,《读卖报知》更下标题“可笑,对日投降条件”。不予理睬在外国报纸被报导为“拒绝”(reject)。 别忘了,是1945年呢!除了电报、电话、广播,报纸是宣传力量最广的媒体了。在这样的报导语气下,反而激起了军人奋战到底的精神。 在这50页的序章里,日子是一天天过,很快就读到8月6日的广岛原爆。书中这么形容,“广岛市瞬间从地球上消失了”。而情报局、军队等单位经讨论,并不使用“原子弹”一词。这里还能读到日本的傲气,甚至不知大难临头。原爆后经过几天毫无进展的讨论,8月9日第二枚原子弹就投在长崎。这才让更多人惊醒,是时候终战了。 然而,终战与否,陆军大臣阿南惟几一开始持反对意见。其实读到这里会想,广岛和长崎都炸没了,日本已是强弩之末,还不投降吗?继续读下去才发现,是因为从未想过军人异于常人的思想。尤其他们是日本皇军,言行举止贯穿着武士道精神,不轻易言败。 陆相阿南在内阁讨论里一直不愿投降,他和其他军人强调的是日本国体的完整和天皇的尊严。拖了好几天,最后是由天皇开声决定接受《波茨坦宣言》的无条件投降。 ◢有人拒投降,还密谋叛变 而书本精彩的就是作者所讲的“二十四幕”——8月15日正午12时往前算起24个小时所发生的事。虽然天皇决定了,但内阁又为《终战诏书》如何书写而争论不休。另外,暗潮汹涌,一批血气方刚的少壮派军人拒绝投降,正在密谋策划叛变。 在陆军心中,军人就是武器,在日本国内还有430万海陆军官兵,做好本土一决死战的准备。而且陆军师团在整个战争期间的岛屿战都几乎获胜,他们认为仗都还没打,一夜之间就被迫缴械解除武装,是难以接受的。 就此,陆军大臣阿南能做的是竭力在《终战诏书》的文字上挽回军人的尊严。他在会议上不断强调“战争不是失败,只是目前没有好转”,因此应该把“战势日非”,改成“战局尚无好转”。 陆相阿南其实也担心底下军人暴动,因为“战败”绝对会让他们崩溃,甚至动摇原本的思想和信念。他必须给予军人“光荣的败北”。 ◢是战是和,该怎么报导? 再来,读此书有感的还有讯息的传播。毕竟身为记者,设想当时通讯不够发达,管道有限的情况下,真假消息乱窜。(当然,现在有各种社交媒体,真假消息也非常失控!)例如,当时日本各地广传战败的各种遐想,如军人会被流放、妇女会被盟军强奸诞下混血儿。 书中也有出现记者的角色。以现在的战争为例,以色列一轰炸,各大新闻平台很快就已经广发报导。但是在1945年,当时的记者已经收到《终战诏书》,但又收到陆军方面相互矛盾的消息,是战是和,该怎么报导? 又,《终战诏书》虽然已经拟好,但不能比中午的天皇玉音广播放送早,因此早报不能如常发行。这不难理解,比起文字,广播放送天皇的玉音更有现场感,也来得更加真切。所以,他们还有广播预告,呼请有收音机设备的单位都要准时扭开收音机。 ◢天皇想拯救国民于战火 读完那惊心动魄的24小时,叛变军人拒绝投降,谋害了近卫师团团长,假传命令;陆相阿南戏剧般切腹自尽(在1945年传统来说也许不足为奇),我还是难能理解军人的思想。 主和派的内阁大臣又有什么想法呢?天皇也是主和派,他希望结束空袭,拯救国民于战火中。他说,“我的任务是将祖先传下来的日本国再完整地传给子孙后代。事到如今只有让更多的国民,哪怕是多一个人也好,存活下来,希望他们将来能东山再起。”其他内阁大臣则认为,遵守天皇命令是最高的道德。因此连天皇都觉得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了,军人的行为完全不可能得到谅解。 作为被侵略国的后代,读到天皇的主张,实在不屑。发动战争的是日本,对其他国家烧杀掳掠,最终在强弩之末时怜悯起自己的人民。可是,转念想,没有亲历过战争,仇恨情绪可以不是我们理解战争历史的唯一途径。而亲历过战争的宫崎骏,多部动画长片都在反思战争,尤其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例如,《萤火虫之墓》直接了当拍出战火中兄妹俩活活饿死的故事。又想到《苍鹭与少年》中大批赶着投胎的“哇啦哇啦”,是否暗示着战争大批死去的人类?而操步操的鹦鹉军团,应该就在暗指军团。恰好,鹦鹉大王密谋夺权,像极了史实“宫城事件”。 不带仇恨情绪。因为反思战争,不就是为放下仇恨,为维护和平做最大努力吗? 相关文章: 从姐弟视角,看香港大时代 宗教纷争不断,回到可兰经找答案
4月前
1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