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聯絡我們
登廣告
關於我們
活動
熱門搜索
大事件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上班後變笨?不是錯覺!告訴你5個真相
|
俄軍無人機襲擊烏克蘭敖德薩州 至少2死15傷
|
溫哥華汽車衝撞11死 臺灣打工度假女子重傷昏迷
|
5歲男童留校車內死亡 幼兒園承諾配合調查
|
客運司機打盹 菲律賓高速收費站連環車禍釀12死
|
上班後變笨?不是錯覺!告訴你5個真相
|
俄軍無人機襲擊烏克蘭敖德薩州 至少2死15傷
|
溫哥華汽車衝撞11死 臺灣打工度假女子重傷昏迷
|
5歲男童留校車內死亡 幼兒園承諾配合調查
|
客運司機打盹 菲律賓高速收費站連環車禍釀12死
|
上班後變笨?不是錯覺!告訴你5個真相
|
‹
›
簡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上班后变笨?不是错觉!告诉你5个真相
|
俄军无人机袭击乌克兰敖德萨州 至少2死15伤
|
温哥华汽车冲撞11死 台湾打工度假女子重伤昏迷
|
5岁男童留校车内死亡 幼儿园承诺配合调查
|
客运司机打盹 菲律宾高速收费站连环车祸酿12死
|
上班后变笨?不是错觉!告诉你5个真相
|
俄军无人机袭击乌克兰敖德萨州 至少2死15伤
|
温哥华汽车冲撞11死 台湾打工度假女子重伤昏迷
|
5岁男童留校车内死亡 幼儿园承诺配合调查
|
客运司机打盹 菲律宾高速收费站连环车祸酿12死
|
上班后变笨?不是错觉!告诉你5个真相
|
‹
›
星洲人
登廣告
互動區
|
下載APP
|
簡
上班后变笨?不是错觉!告诉你5个真相
|
俄军无人机袭击乌克兰敖德萨州 至少2死15伤
|
温哥华汽车冲撞11死 台湾打工度假女子重伤昏迷
|
5岁男童留校车内死亡 幼儿园承诺配合调查
|
客运司机打盹 菲律宾高速收费站连环车祸酿12死
|
上班后变笨?不是错觉!告诉你5个真相
|
俄军无人机袭击乌克兰敖德萨州 至少2死15伤
|
温哥华汽车冲撞11死 台湾打工度假女子重伤昏迷
|
5岁男童留校车内死亡 幼儿园承诺配合调查
|
客运司机打盹 菲律宾高速收费站连环车祸酿12死
|
上班后变笨?不是错觉!告诉你5个真相
|
‹
›
首頁
最新
頭條
IG熱文榜
熱門
國內
即時國內
封面頭條
總編推薦
暖勢力
熱點
全國綜合
社會
政治
教育
我們
專題
發現東盟
帶你來國會
星期天頭條
華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夥伴
星洲人互動優惠
國際
即時國際
天下事
國際頭條
國際拼盤
帶你看世界
坐看雲起
言路
郭總時間
社論
風起波生
非常常識
星期天拿鐵
總編時間
騎驢看本
風雨看潮生
管理與人生
綿裡藏心
亮劍
冷眼橫眉
財經
股市
即時財經
焦點財經
國際財經
投資週刊
娛樂
即時娛樂
國外娛樂
大馬娛樂
影視
地方
金典名號
大都會
大柔佛
大霹靂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馬
花城
古城
東海岸
體育
大馬體育
羽球
足球
籃球
水上
綜合
場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專題
優活
旅遊
美食
專欄
後生可為
東西
時尚
新教育
e潮
藝文
護生
看車
養生
家庭
文藝春秋
星雲
人物
影音
讀家
花蹤
亞航新鮮事
學海
動力青年
學記
後浪坊
星洲人
VIP文
會員文
最夯
鄭丁賢
林瑞源
時事觀點
深度報道
投資理財
非凡人物
族群印記
身心靈
VIP獨享
百格
星角攝
圖說大馬
國際寫真
好運來
萬能
多多
大馬彩
熱門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受訪者
記者心視線
記者心視線 | 林彩潔 · 不同類型受訪者
當記者經常接觸形形色色的人,訪問過很多人之後,發現每個人接受訪問時,他們的表達方式都不一樣。
3星期前
記者心視線
獅城二三事
調查:種族與宗教關係整體向好 65%受訪者:和諧水平良好
一項調查顯示,種族與宗教關係整體向好。約65%受訪者認為,種族與宗教和諧處於良好或非常好的水平,各種族之間的信任度也有所提升。受訪者也同意多元種族有利國家發展。
3月前
獅城二三事
政治
安盛專案西馬族群關係調查 受訪者促嚴懲暴力
安盛專案(Projek SAMA) 進行的西馬的族群關係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者希望政府對暴力行為採取嚴厲措施,而非全面禁止討論涉及種族、宗教和王室(3R)議題。
6月前
政治
全國綜合
馬新港受訪者認為 應先與中強化經貿關係
繼去年的亞洲青壯年價值觀調查後,《星洲日報》再度與臺灣《遠見雜誌》、新加坡《聯合早報》及香港浸會大學新聞與社會研究所合作,聯手展開跨國5地民調,藉以瞭解各地民眾在全球動盪局勢下的民意走向。
6月前
全國綜合
編採手記
白慧琪/做功課
前陣子做賽馬專題,琬焮剪片時叫我聽一段側錄音檔,受訪者與同行友人說到,“有做功課,問的問題很sharp(尖銳)”。雖然不是當面稱讚,事後聽到也還是會有些小得意,就容許自己輕飄飄幾秒鐘,然後趕緊迴歸地表繼續寫稿了。 即使已經做記者這麼久了,聽到受訪者誇讚一聲“哦,有做功課哦!”,還是會有點按捺不住欣喜,同時保持冷靜。我通常禮貌回答“沒有啦,應該的”,然後趕緊結束害羞與尷尬,趕快回歸採訪正題。 不管對方是不是客套,那個感覺就像小學時被老師點名誇讚,當人生視野或世界觀還不是很大時,來自師長的讚美是莫大的光榮,足以品味好一段時間。問題是,都已經入行這麼久了,在社會打滾也老大不小了,視野還像小學時那樣,好嗎?內心左右互搏一下,另一把聲音會說:我就是計較付出與所得,怎樣?既然薪水不高,這點誇讚難道不值得放大嗎? 說實話,採訪前做功課是本分,真沒什麼好驕傲的。看看同事的桌子上散佈著書籍、雜誌、參考資料,誰不在做功課啊?常常覺得製作專題,有點像做飯。洗菜、切菜、抓醃、熬湯,花上45分鐘到1個小時備菜、開火,結果不到10分鐘就全部吞下肚。寫專題,很多功課是用在問問題的思考角度上,最終未必寫出來。要計較,是計較不完的,這就是“怎得梅花撲鼻香”的道理嘛! 那為何拿那些本分換來的讚賞沾沾自喜呢?我想,真正讓人欣慰的是,在資訊快速更迭的速食時代,有人看見且讚許了那個不含糊。做為新聞工作者,含糊與否,是職業良知。沒做功課,就和小學生沒背好聽寫一樣,是會打從心底心虛的,採訪時還可能問不出問題呢。這份心虛也會表現在報導裡,讀起來是不夠紮實的。(天啊,我竟有一秒自我審查,擔心這樣寫會惹來酸民討伐……) 那,要做功課到什麼程度呢?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呢,隱約覺得和年紀有關係。還是菜鳥時,似乎比較有犯錯的勇氣,功課做不足好像可以歸咎於經驗不足,下次改進。資歷漸長,就不太敢這樣為自己開脫了。 然而,也不想跟自己過意不去,畢竟每一次採訪,談的都是受訪者的專業,再怎麼準備也只是他們知識的冰山一角。現在心態調整到,功課做到不至於心虛,但如果受訪者提到自己未知處,一定要誠實告知“我不懂,請仔細說明”,切忌不懂裝懂。 讚賞也是鼓勵,就像馬拉松的補給站,用一杯水降溫繼續往前行。今年1月初為傳統賭具專題做功課時,撥電給檳城的鄭錦華老師討教。正要掛電話時,老師又說“你的文章我都有看,寫得挺好的”,突如其來的讚美真讓我不知所措,只記得我應答“好害羞啊”。老師還說了好些鼓勵的話,暖意都放在心底,只是沒想到那是我們最後一次通話。 更多文章: 陳愐壯/聲音壞了,就是壞了 李依芳/時尚,看了沒有懂 袁博文/我被“家暴”了! 林德成/我與馬榮成
2年前
編採手記
編採手記
梁慧穎/Oh my 尬聊
不久前,有次跟小編愐壯一起出外採訪,路上我們聊起“尬聊”這個話題,我才知道平時口齒伶俐的他,原來跟我這種口拙的人一樣會害怕尬聊,看來尬聊這種事任誰都會害怕,除非真能做到自己不尷尬,那麼尷尬的就是別人了。 說時遲,那時快。當天採訪結束後,正當我們收拾東西準備離開時,愐壯突然提出要求,說他想補拍一些花絮,問我可不可以請受訪者到樓下咖啡廳喝茶聊天,好讓他側拍受訪者閒聊的畫面。我聽了後一怔,心裡直嘀咕怎麼辦,我想問的問題受訪者都詳細回答過了,是還要聊什麼呀?! 幸好,在咖啡廳坐下後,話匣子很快就打開了。雖然受訪者態度舉止都很嚴謹,但其實還蠻健談的,所以聊天氣氛挺輕鬆愉快,沒有發生尬聊的情況,這真的要謝天謝地。 也許你想問:“記者不是應該很擅長聊天嗎?不然怎樣跟受訪者交流?”這種想法其實沒錯,但我總覺得訪談式的聊天跟閒話家常的聊天不太一樣,訪談比較像是有目的或有企圖的聊天,談話內容都是圍繞主題打轉,加上事前通常擬過訪綱,所以心裡有譜,知道應該聊些什麼。但如果是毫無方向的閒扯淡,並且跟對方又不熟的話,萬一真的話不投機,那就只能尬聊或是不歡而散了。 我知道有些同行是很會聊天的,他們不管遇到誰都能聊個天南地北,重點是他們能夠令受訪者覺得相處起來很舒服,所以受訪者願意無話不談。這種不管遇到誰都能侃侃而談的本事不是想學就有,每當我為嘴笨感到懊惱時,我就安慰自己說,也許有些特質是比擅長聊天更重要一些的,比如說真誠待人、細心聆聽、細心觀察…… 如果要避免訪問陷入尬聊,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採訪者必須對受訪者背景還有訪問主題做足功課。像最近不曉得怎麼回事,我在不同場合訪問的幾位教授,都會冷不防問我一些問題,試探我對他們專業領域的瞭解有多少。那種感覺就像以前上學時突然被老師抽考,生怕回答錯了會曝露自己的無知,令受訪者覺得很無趣。但如果做足功課,至少受訪者不會覺得對牛彈琴,雙方也才會比較有話題可聊。 我也遇過很多受訪者,他們本來就很能言善道,基本上我只需要開頭問幾個問題,他們接著就會自己展開話題,我只需要在話題扯遠的時候,適時把話題拉回來就好。 行文至此,說實話,我已經有點寫不下去了,再寫下去就會變成尬聊,所以還是點到為止吧,懂得點到為止也是一種可貴的自覺。 更多文章: 陳星彤/初來乍到,大家最好奇的是___ 葉洢穎/我參觀了首次對媒體開放的JDT 關麗玲/當監票員日記 黃琬焮/郵寄選票初體驗 白慧琪/戰車
2年前
編採手記
點評臺
甘德政.民意如流水
中間選民越是“高深莫測”和“喜怒不形於色”,就越能“馴服”政客。如不想看到政客在勝選後“變臉”,最好的策略就是“城府要深一點”。
2年前
點評臺
更多受訪者
下一個
結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