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臺灣成功大學

7月前
不管國內或國外,也不管校內或校外,我們愈來愈常看見“永續”和“可持續”這個關鍵詞。許多大學將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永續發展目標)奉為圭臬,從學生專題報告、提案到競賽幾乎都圍繞SDGs,就連一些大學評比也著重以SDGs評測各大學的影響力。 對於要如何令永續發展目標成為全校上下的共識,臺灣成功大學前校長蘇慧貞教授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她在任期內將17項SDGs納入大學校務發展,推動的項目包括設立“NCKU 2030”網站落實永續發展解決方案,以及成立跨領域實踐平臺第十學院(CollegeⅩ),要讓跨領域變成一種習慣,培養能夠面對未來問題的人才。 報道:本刊 梁慧穎 攝影:本報 陳敬暉 2019年,權威大學評比機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推出大學影響力排名,這個排名是基於聯合國17個永續發展目標來評估各大學表現。另外一個同樣每年都給大學打分數的QS,也在近年推出了永續發展大學排名,可想而知“永續發展”不再是理念而已,它已經滲透各大學的校務、教務甚至學生的作業報告。 現今隨機訪問一個大學生,他如果說沒聽過“SDGs”,那他肯定是落伍了。SDGs——永續發展目標或可持續發展目標,其實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但是真要落實並不簡單。 “永續發展的最大挑戰,在於它不是解決單一的問題。”臺灣成功大學前校長蘇慧貞教授說,永續發展這個目標往往牽扯複雜的系統性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是經濟問題,也可能是環境問題、社會問題和技術問題,要解決不能單靠一種專業。 因為如此,她認為能夠解決未來問題的人才必須有兩種特質:第一種是在原來的專業裡持續耕耘、持續深化;第二種是“見樹又見林”,要了解自身專業與其他領域的關係,這時候跨領域的能力很重要,這一點可以通過通識教育來培養。 通過SDGs擦亮大學招牌 蘇慧貞是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環境科學博士,2015年2月出任臺灣成功大學校長,是成大創校83年來首位女校長。成大在她領導下非常重視永續發展目標,比如2022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成大在17項永續發展目標的表現都很傑出,超過三分之二位居全球百大,其中兩項更是進入全球前10名,即第9項“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排名全球第5、第7項“可負擔的潔淨能源”排名全球第8。 她已於2023年1月卸任,現職成大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她的專長涵蓋國際合作、永續發展、氣候變遷與公共衛生等領域,曾在2018年被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點名為十大東亞科學明星之一。 卸下校長一職後,她仍然關注並參與永續發展議題,像不久前的11月,她來馬來西亞出席亞太解決方案論壇,此論壇是由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DSN)亞洲辦事處舉辦。 打造跨領域學習的正向迴圈 永續發展經常跟跨領域這個詞掛鉤,各大學也鼓勵學生跨學科選修和跨系合作,可是“跨領域”講了很多年,許多壁壘依然堅固不摧,不是想跨就一定跨得過去。 “以前不同科系的合作,通常是說好你做這個、我做那個,那就叫合作。”可是她說:“現在跨領域更講求的是,你有沒有因為我的加入而改變了你原來做事的方式,以及我有沒有因為你的加入而重新去審視我原來的理解,這才是突破。” 然而我們都知道,大學學科壁壘分明,各科系平時不會有太多交集。如果大學決心要打破這種壁壘,她說,校方必須設計很多靈活的課程,好讓學生能夠針對他想要關注的議題往其他學科或部門尋找解方,而這當中有許多需要校方先解決的行政問題。 根據她過往管理大學的經驗,她認為,設立獎勵制度有助於推廣跨領域學習,比如以學分或獎項的形式鼓勵學生,向全校傳達一種訊息——“是的,跨領域很辛苦,也很花時間,可是如果你勇於跨出一步,你的努力是會被大學看見的。”如果校方能夠將這種觀念深植於全校上下的心中,她相信大學自會形成一種正向迴圈,吸引越來越多人跨域學習。 設立社會責任獎 表揚願意走出校園的教師 可是觀念這種事,很多時候恰恰是最難改變的。聊到她在校長任期內有什麼遺憾的事,她笑說“當然很多了”,比如起初她以為大學是創新的火車頭,大家都會喜歡改變,可是漸漸她發現有些人不管怎麼推就是不肯改變。 當時她的做法是獎勵那些願意做事的人,比如設立社會責任獎,表揚願意走出校園的教師。“我的教師就會發現,原來除了一般的傑出教學獎和研究獎,居然還有這樣一個獎(社會責任獎),他就會覺得這些年默默協助社區做那麼多的事,原來都被看見了。這時候他從沒人認識的人,突然變成大學表彰的一分子,其他人就會以他為榜樣。” “所以其實有很多種方法,”她說:“大學可以針對不同的群體,設計對那群人有意義的表揚機制,例如有的人是拿獎金,有的人是得到名譽。” 成大作為國立大學,某些方面跟馬來西亞公立大學一樣,必須遵循政府的規定行事,很多事情不是校長說了就算。那些年,她慢慢摸索出應對的方法,“如果政府規定很多事情不能做,那麼不如換一個角度想,政府沒有規定的事一定就能做,所以你就從政府沒有限制你的事開始做。” 向世界證明臺灣有能力解決全球危機 今年初,2024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的副手搭檔尚未確定,當時有傳言指蘇慧貞是徵詢對象之一,她也被點名是未來教育部長的熱門人選。對於總統副手的傳言,她11月初接受【新教育】的專訪時,民進黨尚未公佈總統副手人選,但她已斬釘截鐵表示:“第一,我不會;第二;我也不可能。” 雖然話題就此打住,不過對於臺灣的期許她倒是侃侃而談。 “如果問臺灣最大的機會是什麼,或臺灣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我會覺得我們應該在所有層面,不管小學、中學或大學,或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或城市和偏鄉,大學校和小學校,我們都應該讓自己當一個可以在全球挑戰裡面有能力的世界公民。” 她說,臺灣已經離開聯合國超過50年,所以臺灣要更努力確保他們是世界的一部分。而要確保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就要向世界證明臺灣對全球危機具有解決的能力、參與的誠意和負責任的態度,這是為什麼讓臺灣學生理解永續發展目標顯得很重要。 她期許的畢業生是不管他們去到世界哪個角落,都有信心自己有所貢獻。她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則是協助學生做好準備,希望不管世界如何改變,“他們都有信心地走下去。” 永續發展目標已成評估大學表現指標 通常大學排名主要比較各大學的學術表現,但現在已經有不止一個排行榜是從永續發展的角度評比大學,換言之,如今大學不只要拼學術、拼國際化,還要拼誰最用力落實永續發展目標。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的大學影響力排名是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來評估大學表現,2023年總共有1705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參與評比,馬來西亞有24所大學上榜,其中表現最亮眼的是高居全球第四名的理科大學,詳情如下: 2023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的大學影響力排名 理科大學(4) 馬來亞大學(101-200) 工藝大學(101-200) 瑪拉工藝大學(101-200) 博特拉大學(201-300) 林肯大學學院(301-400) 彭亨蘇丹阿都拉大學(301-400) 雙威大學(301-400) 拉曼大學(301-400) 賽城大學(401-600) 國立大學(401-600) 玻璃市大學(401-600) 砂拉越大學(401-600) MSU大學(401-600) 蘇丹依德利斯師範大學(401-600) 北方大學(401-600) 吉蘭丹大學(601-800) 多媒體大學(601-800) 登嘉樓大學(601-800) 馬六甲技術大學(801-1000) 敦胡先翁大學(801-1000) QUEST國際大學(1001+) 世紀大學(1001+) 沙巴大學(1001+) 另外,QS近年也推出了永續發展大學排名,這個排名有兩項評比指標,即環境永續和社會影響力(包括平等、知識交流、教育影響、生活質量、就業能力和機會)。 2023年QS永續發展大學排名,馬來西亞總共有9所大學上榜,依次為馬來亞大學(66)、理科大學(136)、工藝大學(181-190)、瑪拉工藝大學(361-380)、國立大學(381-400)、彭亨蘇丹阿都拉大學(401-450)、博特拉大學(401-450)、拉曼大學(401-450)及登嘉樓大學(451-500),其中拉曼大學是唯一上榜的私立大學。 QS不久前剛公佈2024年永續發展大學排名,本地多所大學例如馬大和理大的排名都下滑,但整體上有更多本地大學上榜: 2024QS永續發展大學排名 馬來亞大學(132) 理科大學(214) 國立大學(244) 博特拉大學(296) 工藝大學(306) UCSI大學 (464) 雙威大學(470) 拉曼大學(479) 泰萊大學(519) 國油大學(557) 登嘉樓大學(561) 彭亨蘇丹阿都拉大學(565) 瑪拉工藝大學(599) 敦胡先翁大學(680) 砂拉越大學(711-720) 國能大學(711-720) 吉蘭丹大學(821-840) 北方大學(821-840) 多媒體大學(901-920) 玻璃市大學(961-980) 蘇丹依德利斯師範大學(1001-1050) 馬六甲技術大學(1001-1050) 亞太科技大學(1151-1200) 國際伊斯蘭大學(1201+) MSU大學(1201+) 沙巴大學(1201+) 更多【新教育】: 來一場思想與觀點的碰撞——時光講堂 【21世紀教育01】 傳統與數碼間的選擇 【21世紀教育02】 電子化時代 紙本書仍有優勢 【21世紀教育03】 幼兒教育更需要人際互動 【21世紀教育04】 讓教育回到最初的模樣 音樂結合醫學 為特殊群體建立安全學習環境
1年前
報道:本刊 梁慧穎 攝影:本報 譚湘璇 大學裡跟設計相關的學科有很多種,比如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商品設計和近年出現的UX設計及UI設計。這些學科雖然個別專注的領域有所不同,但大家的基本功是一樣的。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副教授陳中聖以前在大學讀的是工業設計。他說,現在有林林總總的設計學科,其實反映出設計產業和設計教育在不斷演變。“現在我們的社會變化非常快,尤其千禧年之後,數碼技術發展得非常快速,因為這樣,設計的教育、設計的應用隨著大環境一直在變,但設計的基礎是不會變的,比如說美學基礎和對環境的認知,還有人類行為和心理的探討。” 如果要追本溯源,他說,幾乎全世界的設計教育都源自20世紀初在德國創立的包豪斯學校(Bauhaus)。包豪斯推行理論與實作並行的教學方式,對現代設計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對於設計,現代還有一個關鍵詞,那就是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他解釋,設計思考是一種思考模式和解決問題的路徑,這種思維未必只能用於設計實體產品,“所以我們有相當多的學生畢業了以後不是隻有做產品設計,有些在大企業裡面做企劃,算是跨領域的應用。” 他本身在馬來西亞長大,如今回想自己會走上設計這條路,也許是小時候就已經種下了種子,因為他兒時只要家裡有新玩具,一週內就會被他解體,他想看看裡頭到底長什麼樣子。不僅如此,他還很喜歡塗鴉,父母也讓他自由發揮,家裡從來不缺畫筆。 他從芙蓉中華中學畢業後,考上臺灣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但他覺得自己不太適合這個科系,比較喜歡動手做東西的工業設計系。他說:“自從轉系到工業設計之後,我就快樂到現在,常常做到三更半夜都不會累。” 他在南應大任職了三十多年,從南應大以前還是家政專科學校,到改制成技術學院再升格為大學,他都一直在這學校服務,因為他說這裡提供非常好的教學環境,不久前校方還開辦了漫畫系。 設計領域非常廣泛,他說,現在甚至還有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比如設法改善銀行的服務流程,以此提升客戶的服務體驗。服務設計是設計領域的其中一個分科,學生如果對分科有興趣,可以在本科畢業後到研究所深造,往更細的分科鑽研。 生物資訊學研究什麼? 2023年中,陳中聖與臺灣成功大學生物科學與科技學院副教授劉宗霖一起走入馬來西亞中學校園展開教育講座。成功大學和南應大同樣位於臺南,劉宗霖的研究專長是生物資訊、基因體組序及環境微生物分析。 生物資訊到底研究什麼?劉宗霖說,這要回溯2000年左右的時候出現一個跨時代的技術,叫次世代定序。次世代定序可同時對大量的DNA定序,“由於DNA裡面藏著太多東西了,怎麼樣去把這些訊息解碼出來,就需要用到很多資訊學的技巧。” 生物資訊發展到今天,在臨床上已有實際用途。他舉例,傳統的治療只要是同一種疾病就用同一種藥物,但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太一樣,所以不同的人對藥物的反應可能不太一樣。而現在有一種新型態的方式叫精準醫療,“就是在開始醫療之前,先看每個人的DNA有什麼不同,然後根據他(病人)DNA的不同進行治療,這樣就會比較精準。” 既然生物資訊跟資訊學大有關係,那麼是否意味讀生物資訊就必須懂得編程? 劉宗霖認為,如果要研究生物資訊,對生物學的熱情還是蠻重要的。“寫程式的話,很多人都會寫程式,像資工系的人就很會寫程式,但他們對於生物資訊這一塊未必有興趣。”他的學生許多都是生物系出身,後來才學寫程式,所以對生物學有沒有熱情才是最重要。 最能賺錢的科系Vs.感興趣的科系 近年,臺灣的半導體產業非常興旺,很多人才都投入相關領域,劉宗霖和陳中聖此次來馬來西亞的目的,是希望向這裡學生介紹臺灣其他行業還有科系的前景。 身為過來人,陳中聖相信很多馬來西亞高中生對於升學感到很迷惘,可能首要考慮現在哪個行業最賺錢。但他想提醒的是,現在這個時代變化相當快速,可能今天學的東西明天就落伍了,因此上大學的時候能找到自己的興趣還有快樂學習才是最重要。 他本身當年是在轉系之後才體驗到什麼叫作讀書的快樂,終於不用再像以前那樣為了考試而讀書。他奉勸學生不用太擔心自己所讀的科系會不會賺大錢,反之應該以自己的興趣為主,還有好好享受大學自由的學風。如果太過在意自己選修的科系能不能賺大錢,“只怕會讀得很辛苦。” 更多【新教育】: 大馬諾丁漢大學未來學生中心 讓校園諮詢更便捷 廢棄貝類轉化為珍貴資源 賦能醫療與環保 改變羊奶生產 棗核粉提高量和質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