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史景迁

书友在本地某阅读社团,贴文介绍史景迁的《王氏之死》。经由史料搜集、研究,史景迁重构了明末清初,山东剡城、淄川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主要材料是《郯城县志》和几个地方志,并以《聊斋志异》想像地方民众的所思所想。文末书友还说该重温《聊斋志异》。 我忍不住留言。台湾版的编辑曾说,史景迁著作翻译的困难之处,在于找出原始的中文文本。不能以英文直译,某中国译本就犯了这个大错。比如《追寻现代中国》,从孔尚任的“试眼镜”一诗开始。 稍微熟知中国古典文学,即知这个任务相当艰困。孔尚任虽是戏曲名作《桃花扇》作者,然而其诗不知名,在没有网络搜寻的年代,孔的诗集十分罕见!大学中文系所图书馆都未必有书。我有点好奇,中文不太好的史景迁,如何得知这首冷僻的诗?据说有人帮史景迁阅读中文原典,但材料是他指定的。 在国际汉学家中,史景迁是中文比较差的。史去中国,与钱锺书以法语交谈。史至台湾,也多以英文与人对谈。不过,史景迁以独到的角度,诠释中国历史,为中国历史研究开创新的方向,且著作广获大众喜欢,长销不辍,确实非常了不起。 史景迁夫人金安平亦是历史学者,著有《合肥四姊妹》。四姊妹中的么妹张充和,是知名的民国才女,擅长书法、昆曲,亦为另一位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傅汉思、史景迁曾于耶鲁共事多年,两家交好。傅汉思为语言学专家,中文就比史景迁好得多,亲自阅读中文原典,且能以中文交谈。台湾知名诗人郑愁予曾受教于傅汉思。 早年的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曾为首任荷兰驻马来亚大使。高罗佩在大使内任,南下马六甲参访青云亭,留下草书写就的对联:“无事度溪桥,洗钵归来云袖湿;有缘修法果,谈经空处雨花飞。”署名荷兰高罗佩。此联书法、文采俱佳,青云亭将之置于大殿正中,相当礼待。大家若至青云亭参访,不妨瞧瞧这位汉学家的手迹。 高罗佩藏书了结古琴公案 高罗佩多才多艺,会弹古琴,亦搜罗一些琴谱。他过世后,藏书捐给荷兰莱顿大学。梅庵琴派名曲〈关山月〉,来历说法不一。梅庵的祖师爷爷王燕卿,曾表示出自《龙吟馆琴谱》残本,但谁也没见过《龙吟馆琴谱》。于是有人认为此曲出自山东小调〈骂情人〉。多年前中国古琴家谢孝苹偶然得知莱顿大学藏有《龙吟馆琴谱》,或为海内外孤本。在交通、通讯不便的年代,经多方交涉,谢孝苹终于辗转取得副本,两相比对,确定〈关山月〉出自《龙吟馆琴谱》,了结古琴界一段公案。感谢谢孝苹和其他人的努力,也幸而高罗佩遗爱人间,且莱顿大学多年来将他们未必了解的书籍保存周全,实在难得。 瑞典马悦然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委员之一,也是唯一懂中文的。马与中、台人士交流,就用中文。马悦然认为,华文作家少获诺贝尔奖青睐,主要是缺乏良好译本,以致欧美对华文作家非常陌生。马悦然创办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门生学习中文从《左传》入手。然而这样的教材是精英教育的选择,并不适合普罗大众。 汉学家熟悉中华文化,他们的著作对我们理解中华文化,是很好的参照。除了史景迁,通常汉学家的中文程度,远胜于一般受过教育的华人。
3年前
编按:史景迁,原名Jonathan Dermot Spence(1936-2021),是英裔美国籍的中国历史学家、汉学家。“史景迁”一名,是中国史学家房兆楹所命,意思是“景仰司马迁”。去年12月25日,史景迁就在其美国寓所内,因帕金森症的并发症去世,享年85岁。 身为“史迷”,马华诗人陈川兴有太多“史书”要给大家介绍。本期【读家】,就带你从俯瞰角度,一览史老的经典著作吧! 一向喜欢阅读史学家史景迁笔下的中国书写,可他走了。每部作品,他都采用繁密的档案史料,转化为自己独特的散文笔调,并以西方人的观点来书写中国历史,娓娓道出中国历史人物、生活与变迁。 不论是街坊小人物、知识分子、皇帝臣子、传教士、作家或富商,史景迁都能清晰勾勒他们的内心世界。史景迁是如何做到呢?他不外是广泛收集史料,勤密阅读,从平凡人的角度,刻画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史景迁一生创作十余部作品,本本都轰动史界,总能让错综复杂的中国历史人物与史实,深入浅出。他的第一部作品《曹寅与康熙》写尽皇帝与富商之间的关系,以及清朝天子的内心世界。此外,史景迁也另写《康熙》,深入重构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帝皇。 ◢窥探帝皇精神世界 有趣的是,史景迁是现代人,他如何能揣摩古人的心?《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书写近代偏僻乡间农民、饥荒、政治动乱、农妇的生活,以及生存的困境。这题材似乎比较容易入手,毕竟作者与书写对象的身分与时代的“距离”不会相隔得太远。反之,一个高高在上的康熙皇帝,史景迁该凭怎样的视角,去看待天子之心? 史景迁以6个篇章入手书写康熙王朝,即:游、治、思、寿、阿哥与谕,来窥视皇帝内心世界。每篇章的主旨不同,却连贯入康熙的精神里去,以自身的理解贯穿整个清代王朝统治下的国家。 上述种种的观察与速写,活生生地以不同的视野与设定,爬梳出康熙一生的历史定位。 历史书写镜头并不是枯燥的资料推积,史景迁是高手,懂得把自己化身为老百姓或皇帝,依据种种材料挑出合情理的历史想像,以文学手法完成一个个的人物创作。有种说法:历史是“除了人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的小说,小说是“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 的历史。史景迁就是以这情调叙说,让读者读得入心入肺,沉迷在他笔下的人物与内心的世界。 ◢惊天动地的悲剧 当年初读《天安门》,就惊叹于史景迁能从知识分子的侧写,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而《天安门》今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读着我熟悉的知识分子及喜爱的作家,每一个人物经由史景迁的苦心设计,安排入构图里,交织成一段惊天动地的悲剧叙述。这群人物都代表着知识人的典型,读着他们在那个大变动的时代中如何自处。 余英时先生分析得透彻,他以“经”与“纬”来举例,说这些人物从康有为、鲁迅、丁玲是贯穿《天安门》的主线,连接着秋瑾、沈从文、瞿秋白、徐志摩、闻一多与老舍横插不同阶段出现。其中还包括邹容、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茅盾、林徽音、胡风、王实味等,甚至外国访者如罗素、泰戈尔、萧伯纳等也点缀其间。 从这一大群知识分子名单的举例中,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追溯、回味与阅读,想像隐藏在历史帷幕后,牵起惊心动荡的革命,以及他们之间生命的力量,与生命风貌的构成因素。 ◢生花妙笔描绘洋顾问 说起来,要认识今日的中国,必须了解过去,一如要知道一个民族的未来,就是要清楚自己的根,如此才能把眼光放诸四海,审视与认识复杂的世界,放眼天下。比如《改变中国》这本著作,是史景迁叙述中国洋顾问长达三百多年来,怀抱情怀、挫折与危险,努力为中国驱策与奉献所能。但这也有“灰色”地带,利他与剥削并存。 史景迁以生花妙笔描绘洋顾问如何耿直与迂回,又如何西方优越与理论,衬托出历史人物的特质,以及历史事件相互交汇后,让中囯学以致用,各自走入彼此间的血肉,以及互牵与影响。 这其中也包括了《大汗之国》里西方眼中的中国,那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呢?史景迁或借着一贯的想像力,以其魔幻带情感之笔调,沉毅地叙说:“18世纪英国人的品味,以及19世纪末法国人的异囯风味”。 说起史景迁书写中国明清两朝历史,有小人物王氏,也有大人物康熙,更有西洋人物等故事,是为促进中西文化对各自的新了解,甚至带有警世教训的意味在内。 除了两本关于康熙的著作,他也写了一本《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录》,重构皇帝内心世界,揭秘皇室宠臣关系等,还有曾静所谓谋反的奇案。史景迁在前言说雍正与曾静二人素未谋面,隐晦不明,却有层层迷雾。总之,彼此间都在黒暗里凝视对方,探索整个过程,必有其蛛丝马迹。 ◢不太平的太平天国 至于《太平天国》如何不太平,以及太平天国历史何以扑朔迷离?在史景迁的心怀下,却能活泼地呈现中国历史的经验,让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变化有着深入认识,以及对其历史文化的了解。 要谈此书,得从洪秀全的使命开始,由于他对经文有了解上的歧异,故含义有了大差异。贫苦的老百姓企盼天下太平,过上安乐与和谐生活,可是,结局是兵连祸结,国力耗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太平天国》在史景迁笔下,引述多种亲寻的重要数据,而新文件之用处,主要在于照看洪秀全这个人,以及其追随者如何回应那些受感召的信众信众,用悥在于提供有序脉络,分析洪秀全的内心世界。这项企图让我们了解洪秀全的使命,是混沌的,也是一种恐怖与惧怕的浩劫,等着悲痛万分的历史降临。 其实每一部史景迁的著作我都十分喜欢,他的书不只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也给华人世界清新回顾、认识与思考历史。 ◢给华人世界清新回顾 自1974年以来,史景迁完成14部有关中国的历史著作,其中一套最为浩大的即《追寻现代中国》,中文版共分成三部曲:(一)最后的王朝、(二)革命与战争、(三)从共产主义到市场经济。了解书中的基本概念后,可进入叙事的主轴,全都是以围绕中国政治领导人,以及在文化上活跃的人士。 首先,史景迁勾勒中国帝制没落,以及外族统治的问题,进而将满洲人视为中国统治者,观察中国近现代明确的族群分野。盛世之后,像是个诅咒的词汇,国势开始衰落。比如乾隆宠信大贪官和珅,造成官僚贪赃枉法,久而久之,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失序。紧接着就是一场革命的开始,外国的侵略与国内战争,以及后来共产党执政至改革开放。 ◢我和胡若望差不多 《胡若望的疑问》这部书,从我的藏书架中寻找颇久,才成功挖掘出来,所以有喜出望外之感。这本是胡若望的疑问,之后成为史景迁的疑问。而身为华人的我有没疑问呢?其中包括公平、自尊与身分认同。而今史老已远去。 我的身分与胡若望相去不远,幸好我没被囚禁在疯人院里,还可出版几本著作。但胡若望却没这份荣幸,他的经历也只写了两封简短的信件,其中一封还遗失于寄送途中。
3年前
他从大清律法中探讨当时女人的地位,理解她们如何在不愉快的婚姻中走投无路,如何在丈夫死后无法保有财产、被家人迫害遗弃,畸形的贞节观如何让一个有婚约但未婚夫早夭的少女上吊自杀。 350年前的山东郯城,有位妇人王氏(跟许多古代女人一样没留下名字)跟一位不知名的男人私奔,随后又羞愧的回到老家,被丈夫带回去,几个月后被丈夫杀死于雪地中,并嫁祸仇家,最终被知县识破。 这个故事被写在知县黄六鸿的回忆录兼官箴《福惠全书》中,也被写在县志不起眼的角落。王氏本该像亿万个有类似遭遇的女人一般被历史遗忘,然而偶然被美国史学家史景迁读到了,从里头看出了更多故事,于是一路追查下去,成了史景迁奠立史学地位的名著。 史景迁是耶鲁大学史学博士、历史系主任,也是西方汉学研究的龙头之一,本书是他的成名著。 史景迁挖掘王氏的故事,意图了解她生存的世界、她的想法,发现郯城是个充满苦难之地,康熙年间的大地震消灭了一半村民,清兵入关、白莲教起事、六年一度的灾荒,各种天灾兵燹都降临到这个县城,当然还有人祸,朝廷依然不肯放过这穷乡的税收和徭役。虽然这里曾是孔子拜访之地,但各种灾害让读书人几乎死光,村民不受教化,完全以原始的本能存活。 [vip_content_start] 史景迁试图还原当时的庶民生活和心理,然而研究中国民间历史总是困难重重,因为历来只注重官方史书(国史和县志),“我们通常找不到验尸官验尸、行会交易、严密的土地租赁纪录,或教区出生、婚姻、死亡纪录之类的资料——而正是这些资料,使我们能对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历史,做极其周密细致的解读。” 他利用西方治史方法,还是从四散的资料中开出了一条路,他搜索各种地方志、读书人的手记,甚至从同为山东人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还原当时的庶民心理和观点(这一点在当时西方汉学界颇受争议,但后来证明是个创见)。 他从大清律法中探讨当时女人的地位,理解她们如何在不愉快的婚姻中走投无路,如何在丈夫死后无法保有财产、被家人迫害遗弃,畸形的贞节观如何让一个有婚约但未婚夫早夭的少女上吊自杀。 他重新建立王氏死亡当时的史地环境,以文学手法让读者对郯城产生鲜明的印象,读起来像小说一样好看。40年前,这本探讨古代社会学的著作,弥补了当时中国学者在此领域的不足,也为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方法做了很好的示范。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