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名人传记

李学亮在16岁时开始参与家族企业生意,也在这时,创立了殡葬业,成为砂拉越殡葬业最年轻的创办人。这引起许多人的好奇,有些人甚至会主动询问他,年纪轻轻为何会选择投入殡葬业? 他在就读小学时,每当获悉员工要送棺木到逝者举丧的地方,都会想要跟着去看看。对死亡一点都不会感到害怕,或许这和他的家庭与生活环境有关。 李学亮的祖父专为逝者处理法事和祈福,而父亲则从事生产及批发棺木,以及供应神料。他从小就在道教家庭环境中成长,也随同家人茹素,因而在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比同龄人更能领悟到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所以对死亡也没有恐惧之心。 他至今投入殡葬业已7年,更把此行业的每一人,视为是每个逝者生命最后一程的送行者。 他重视每个逝者的丧礼,绝不马虎,经常提醒自己,从事殡葬业就得秉持专业的态度,为每个逝者圆满妥善办理他们的丧事,及帮助逝者家属解决难题。 贵人扶持指引 直到独当一面 李学亮的父亲李炳庆在1990年创立庆裕企业有限公司,从生产到批发棺木,也供应神料,市场拓展至全东马,甚至汶莱。在他16岁那年辍学,到父亲公司工作时,在许多人眼中,原本可以往父亲已为他铺好的方向前进,不过他决定忠于自己的想法,不顾父亲的反对,决心要创立殡葬业。 忆起初步投入殡葬业时仍是个懵懂的少年,李学亮坦言也不知要从何开始。后来,他幸运遇到一位在此行业具有丰富经验的江姓女长辈,并获得她的协助,成为他踏入这一行的军师。 他说,江女士是同业们都非常敬佩的前辈,凡后辈有需要帮助,她都会无私伸出援手,提拔有心要在此行业发展的后辈们,只盼砂拉越殡葬业能越做越好。 在李学亮创立殡葬业初期,面临许多资源上的匮乏,包括员工、灵车到灵堂布置等,当时是江女士无私的借力,助他一步步把自己的团队和资源建立起来,到现在已能独当一面。 宣传推广累积 取得丧家信任 许多人因为李学亮年纪尚轻,认定他吃不了苦,坚持不了多久,但这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用心发展殡葬业并交出不俗的成绩。李学亮改变了人们看待他的眼光,也最终得到父亲的支持。 他拥有比同龄人更早熟的思维,相信任何事业在初创时肯定会很辛苦,尽管其家庭生意背景是助力,但他认为若自己不能坚持,最终也会一败涂地。 “我虽年轻,但我很清楚我要投入此行业,并始终坚守初心,更认为殡葬业在砂拉越的需求仍是庞大的,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为砂拉越的殡葬业需求与供应,仍不足以应付砂拉越的人口比例。” 施棺捐葬 告慰生者亡灵 回想创业过程遇到的困难,李学亮直言,首先是要做到在欠缺知名度的情况下,如何取得逝者家属的信任和支持,而安心把丧礼交由他们来处理的挑战。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必须经过日积月累,并善用多种途径,不断宣传及推广。不过,最重要的是把服务做好,才能做到从无到有。” 这些年,李学亮也遇过不少贫困的家庭为办理丧事的费用而发愁,了解到一些家庭确实是掏不出钱,李学亮都会分文不收把丧事办妥,让逝者安心离去,也让生者宽心。 “还有一些挑战是面临地区上设备不足的问题。例如,一些土著是住在偏远地区,而土著一般是在家中办丧事。” 遇突发状况 要懂得应变 一回为一户土著家庭处理丧事服务,摆放大体的冰柜是需要充足的电力,因为电力设施不足的问题,不得不用上发电机。这些问题都需要考量并及早做好准备。 “若突然停电或发电机突发故障,我们就会注射防腐剂来保护大体,以前的应对方案是使用干冰保护大体或是茶叶来吸收尸水。” 此外,从事这一行,得面对逝者家属悲伤的情绪,其中最让李学亮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一个个案,丈夫逝世后的一周,妻子也跟着离世,给家属带来很大的心里创伤。遇到此罕见情况,李学亮的情绪也不免受影响。 “至亲的离去,生者必然悲伤,终日面对死别的场景,殡葬业者更需要懂得控制好情绪,以专业的服务精神,帮助家属处理好逝者的后事。” 全权接管家里生意 组建完整团队架构 目前,李学亮创立的庆裕丧事服务,属于父亲创设的庆裕企业有限公司旗下的其一服务,拥有完整的团队架构,由他全权管理。 他称,庆裕丧事服务不仅提供丧事服务,亦为逝者家属供应棺木、寿衣、香烛及神料等。 “公司已有34年的历史,是父亲苦心经营的事业,作为下一代,我们能做的便是挑起接棒家族生意的重任,把家族事业传承下去。” 计划推出生前规划配套 对于庆裕丧事服务接下来的发展愿景,李学亮透露,将会专注在完善服务及计划推出生前规划配套。 他解释,随着人们生活的进步,许多人已开始意识到做好生前规划的重要性,就像购买保单,尽早做好人生及财务规划,以免留下缺憾。 “我们不知道自己几时会生大病,就像我们也不知道死亡何时降临,及早做好生前规划,不要拖累身边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对此,在他引领下的庆裕丧事服务,接下来将会完善制定符合砂拉越人需要的生前规划配套,而这也是许多殡葬业已实践并继续朝这方向前进,盼能为人生最后一程尽早做好生前规划,同时亦能帮助避免家人及兄弟姐妹因意见不合而争吵,及需要背负意外突然发生的负担。 棺木制作 一手包办 另一方面,也是庆裕木业有限公司董事经理的李学亮,亦谈到及棺木生产原料逐渐减少的挑战。 “随着木材减产,我们在生产的过程也必须做些改变,而我们挑选的是原木,属于品质好的木材,过程需要把一片一片的原木接起来后上漆,打圆成一副棺木,生产过程大概需要10至20天。最耗时的是上漆后需要时间晒干。” 他补充,每副棺木,从设计、挑选木材、海绵、布料及枕头等,都在自家的工厂完成。每副新棺木的设计图必须经过团队的同意才开始执行。 他透露,公司也有意开拓印制冥纸的业务,预计会在今年内投入生产。另外,也在规划未来5至10年的发展计划,有意设立灵骨塔,届时将能提供更全面的殡葬服务。
1星期前
1星期前
商客隆是一位专业的律师,他更是一位积极为社会、社区和社团组织奉献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商客隆始终坚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商客隆还积极参与各类社团组织的活动。他积极在多个社团组织服务,帮助有需要的弱势群体和有需要的人。 商客隆相信为社会服务的价值。他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 他积极参与和协助处理社区的民生事宜和问题,成为居民值得信赖的“守护者”。 他还参与社区的环境保护、治安维护等工作,致力于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区环境。 他的努力不仅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和尊重,也为社区的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次参与论坛主讲砂权益 商客隆非常关注并积极参与社会议题,包括砂拉越权益问题。他的言论表达了对砂拉越人权益的支持,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改善和解决砂拉越权益问题而努力。 商客隆曾多次参与论坛,主讲和探讨有关砂拉越权益的议题,包括1963年大马建国契约事宜,唤醒砂拉越子民对争取主权的意识。在社区服务的志业上,他也肩负着培养自己和未来一代的责任。 深得印裔社群崇敬信任 商客隆积极为社区服务的精神也获得砂拉越政府的器重,获委任为古晋南市市议员。通过古晋南市市政局平台为社区服务,直接参与改善人民及社区福祉的工作。 在印裔社群中,商客隆也受到支持和信任。他今年不但再度蝉联Sri Maha Mariamman庙宇理事会主席,也在他的领导和落力跟进之下,该庙宇也获得砂总理署其他宗教事务单位(UNIFOR)提供拨款,促成扩建庙宇工程的落实。 虽然印裔在砂拉越属于少数民族,但砂政府没有漠视印裔社群的需要,这得到商客隆的赞赏。 开餐厅推广印度美食 另外,商客隆的妻子卡丽斯玛也在砂拉越推广印度美食。于2011年7月1日开业的The King’s Curry美食餐厅,让食客有机会认识和品尝印度美食。 The King’s Curry餐厅提供选择多样化的印度美食,包括北印度美食、英印美食、中印美食、印尼印裔美食及砂拉越本土风味的美食。 询及印裔人口在砂拉越毕竟占少数,印度美食是否能被其他族群顾客所接受?商克隆说,自中世纪以来,东南亚的每个角落都受到印度的影响,并举例,他一直认为砂拉越叻沙,是采用不少香料和参考印度的食谱烹调而成。 “就像印度煎饼,如今已发展成为全民美食了。” 接待过好莱坞国际巨星 至于餐厅为何会有印尼的印裔美食料理?原来商客隆的妻子卡丽斯玛是来自印尼的印裔美食家族,因此也把自己喜爱的美食料理融合在餐厅食谱中,介绍给更多人认识。 为了确保无论是食材还是烹饪手法都正宗到位,餐厅还特别聘用从印度来的厨师。 The King’s Curry餐厅也做到把印度传统美食与本土文化结合。当中餐厅的菜单也经过精心设计,注明菜品的由来及与印度历史的渊源。 从北部的香料浓郁的咖喱到南部的清爽料理,与本土的风味食材结合,让顾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领略到印度文化的深厚内涵。 The King’s Curry的招牌菜品包括咖喱鱼头、Raan、羊肉咖喱、Sindhi Dum Biryani、Tandoori鸡、Pani Puri、Naan、Martabak”、Pizza Dosa 、羊肉炒饭、Siram咖喱和Dhal Pakwan等。 除了精美的菜肴,The King’s Curry餐厅更设计成具有英式印度文化的氛围,让顾客在用餐时仿佛置身于异国。 The King’s Curry餐厅开业至今,顾客络绎不绝,而且不分国籍和种族,甚至一些外国游客也慕名而至。好莱坞国际巨星史蒂芬席格和他的妻子Erdenetuya Batsukh,就曾在2019年到The King’s Curry餐厅品尝正宗的印度美食。
1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年仅19岁,就以同名服装“thedicksonlim”品牌登上吉隆坡时装周,是吉隆坡时装周史上最年轻的设计师。 他在22岁那一年,以马来西亚史上最年轻的服装设计师,登上了世界洋服最顶端舞台—2023年第39届世界洋服联盟大会。 他就是Dickson Lim林孝胜,来自古晋的服装设计师。 世界洋服联盟大会被视为订制洋服界的“奥斯卡”,在国际洋服界享崇高地位。这项大会获得全世界各国派出最顶尖及最具资格的裁缝大师参赛。 林孝胜以独特及极具创意的裁剪,在马来西亚裁缝业联合总会严格审核下,被遴选为马来西亚唯一一名参与男装“创意设计”比赛的代表。他也是马来西亚史上最年轻登上世界顶端舞台的代表。 服装设计不应该被定义 对林孝胜而言,服装设计是没有定义的,也不应该被定义。时装设计应该是一个商业艺术家,灵感不仅仅源自生活,必须对时装敏感,且通过作品表达及传递正能量。在不断摸索及学习中,他逐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他所设计和制作的西装,不如大部分人印象中的“正规”,反而是强打“解构主义”,打破制衣的传统、常规和思维限制,以全新视觉去看待时装。这可从林孝胜设计很多不对称、不规则或拼接等设计元素上看到。 “我没有固定模式,对我来说,设计就是把我的世界呈现出来,这些在我脑海中出现的、闪过的,那些可能奇奇怪怪的东西。我不会局限我的设计和想象力,而是把创意通过作品呈现出来。” 在时装设计方面,由于来自裁缝世家,加上与生俱来的天赋,所有设计都是靠自己的摸索、体会、寻找灵感。林孝胜形容,就好像我们看一栋建筑物,可能加入了现代及复古的元素,这些都启发他,如何把这些现代及复古的东西用另一种视角带出来。 林孝胜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经常给自己压力,不断检视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错误中寻找解决方案,也不断鞭策自己做到更好。 对他来说,只要不断追求做到最好、最极致,才是顶尖。 刚开始投入时装设计,他也没想过创立的品牌要走向国际、走向世界,也没有想过明星穿上他所设计的衣服或在红毯上亮相。他唯一想的就是,以正确心态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把东西做到最好,把西装做到完美。 用生命创作 不蹉跎岁月 在时装设计师这条路,没有人告诉林孝胜一定要做到哪里,但他心里有自己的目标,他会不断给自己压力,也提醒自己不要蹉跎岁月,时刻把握生命,把握人生。或许正是抱持用生命在创作的信念,才让他的作品更加有灵魂。 这也是他创立的品牌希望传递的信息,一种有抱负、有理想的信念。作为一名19岁出道的时装设计师,林孝胜希望自己的故事能激励更多人去追求梦想,或许有些人看到他的故事后,会受到鼓舞,再付绪行动,努力尝试去达致自己的梦想。 如果一个没有接受过正统设计训练的人,可以在某个领域做出成绩,也许我也可以!”这是林孝胜希望透过品牌传递的正能量。 今年24岁的林孝胜,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创设独有的品牌特色,以行动为自己的实力说话。 父是裁缝大师林荣庆 林孝胜大胆创新的设计,让他的作品在国际时装秀上惊艳全场,并获得男装“创意设计”奖项。 初见林孝胜,他身穿黑色西装,神情带点腼腆,话不多。他的工作室以暗灰色为主,没有过多装饰,与墙角挂满的色彩绚丽,打破传统常规及设计前卫的西装,形成强烈对比。 林孝胜来自裁缝世家,父亲是Formula One Tailor公司创办人兼裁缝大师林荣庆,母亲是Mandy Seamstress公司女装裁缝师房玉云。小时候,他从未想过继承父亲衣钵。 奇妙的是,18岁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后,林孝胜开始对时装设计感兴趣,想动手做自己喜欢的衣服。他喜欢与众不同,喜欢高级时装,这些在国内市场很少见。他开始好奇,为何时装设计师做一套衣服卖到这么贵,且是他买不起的。他就想,为何不自己设计,以自己的创意,加上自己喜欢的元素,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西装。 正是这动力,促使他开始踏入时装设计。当时他一边读大学,一边在父亲的裁缝店帮忙及开始学习裁剪。也许是天赋,从7、8岁开始拿剪刀乱剪,长大后很快就上手,短短2个月就学会裁剪。 19岁登上吉隆坡时装周 19岁那一年,吉隆坡时装周(KLFW)创办人Andrew Tan在古晋举办一场讲座,当时他穿着自己裁制的西装参加。前卫独特的剪裁,让他在人群中被发现,Andrew Tan非常喜欢他的造型,更直接询问他是否愿意参与吉隆坡时装周。 当时的他有点受宠若惊,对方并没有问他是不是专业时装师,也没有询问他毕业自哪所大学或服装设计学院。尽管没有时装设计基础,他仍毫不犹豫答应了。他知道自己必须把握机会,幸运的是,他的设计受到好评,让越来越多人看到他的才华。 虽然双亲是裁缝,在投入相对来说更熟悉的行业是更有保障。但他认为,拥有基础确实比别人有优势,而成功没有捷径,还得靠努力去拼搏。 刚开始,林孝胜不习惯称自己是时装设计师,认为自己不是时装专业毕业。 “但是,我想要‘be somebody’(做个有影响力的人),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普通人,裁缝也一样,我不想做一个普通的裁缝师,我喜欢挑战新事物,创新设计给大众带来更新颖设计和视觉效果。”   夸张风格打响知名度 刚投入时装设计,林孝胜也面对过挫折。他与父亲的风格不同,父亲的传统手艺偏向经典的基本款式,而他想要做的是比较创新、个人风格明显及不规则的设计。 在首次时装周以“夸张”设计风格打响知名度后,林孝胜准备隔年时装周时,就想偏向比较保守,不那么夸张的设计风格,但最后效果欠缺理想。这也让他从中摸索到,作为时装设计师,对时装的敏锐度必须非常高,且维持在一定水平。
3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