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吴岫颖
读家
【我在丹麦逛书店】吴岫颖 / 我想慢慢找回年少情怀
不知不觉中,我从捡来的二手书里认识了新的作家和作品,拓展了自己的阅读版图,也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啊。 三层楼的Arnold Busck百年书店。 几个星期前,我在网上看到Arnold Busck书店举办一个“留宿书店”的活动宣传,有点被吸引,于是点击进去仔细读了简章:参加者在入夜后进入书店在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原址,整个晚上的活动包括作家分享、朗读,书友交流,夜间购书并享有特别折扣。书店将在午夜12点关灯,参加者就在书店打地铺睡觉,隔天起来漫步到附近一家酒店吃早餐。 这个活动,确实吸引了书虫如我,因为觉得“在书店过一个晚上”听起来甚是浪漫,尤其我很喜欢Arnold Busck书店位于哥本哈根的那一栋古建筑的风情。我想像着夜里在书店安静读书,然后熄灯后被书包围,不知道会是如何的一种体验。然而一想到要和陌生人交流,让社恐如我非常不自在,加上自己对丹麦当代作家的作品认识也很浅,便打消了念头,保留一点无法在这家已经屹立124年的书店过夜的遗憾。 到Arnold Busck找英文书 Arnold Busck这家3层楼的书店,是我刚来丹麦时第一家逛的书店。这间书店在1896年由Arnold Busck创办,全盛时期曾在丹麦全国各地有29家分行,可惜敌不过时代的命运,因疫情持续多年导致营业额下滑,最终在2020年正式宣布破产,旗下14间分行由大型连锁书店兼文具店“书&点子”(Bog & Ide)收购,而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这家总行,则由丹麦最大的出版社之一的政治出版社(JP / Politikens Forlag)接管,保留了书店原名,让这家从1901年就存在于哥本哈根闹市街头的书店得以在原址持续服务读者;后来更和咖啡馆合作,把店内一个角落租给咖啡馆,让买书的人逛书店时也有个可以歇脚的所在。 以前常去逛这家书店,因为它提供较其他书店来说比较丰富的英文书籍。尽管后来觉得自己丹麦文水平逐渐提升,阅读和口语都不算太差,然而日常都在使用丹麦语,在休闲阅读时,我总是有意无意避开这一语言,除非偶尔有吸引我的作品出现,才会主动找来丹麦作品阅读;因此逛书店时,我更倾向于去逛那些有提供英文书籍的书店。 近几年来,我逛书店的次数确实大大减少了,仅仅因为年纪大了变得有些不太爱出门,而渐渐倾向于网上购物。网上常逛的两家书店,saxo.dk和tales.dk,都是丹麦相当受欢迎的网上书店,丹英两种语文供书量都相当大,而且都有提供会员制,可以让会员们无限量阅读书库里的电子书。我虽没加入会员,但是也在这两家网上书店当了好几年的忠实顾客。 另外,丹麦各个图书馆藏书也很丰富,可以在网上预订,然后到选定的区域图书馆取书;图书馆也有提供电子书的借阅,确实减少了购买实体书的需求。丹麦人的阅读习惯其实相当不错,身边好些朋友都有加入阅读串流的服务,尤其有声书的串流服务,更是适合喜欢在跑步或通勤时听书的需求。 电子书与有声书的发展,确实有影响实体书店的存在。根据丹麦基督日报的一篇报导指出,丹麦在1965年最高峰期全国共有665家书店,2019年则减少至319家,其中连锁店“书&点子”就占据了90家。 在中古书店,淘到绝版好书 在丹麦住了二十几年,每年回家能买回来的中文书籍毕竟有限,虽然也开始了买中文电子书的习惯,但还是不得不拓展自己的阅读地图。这些年来大量阅读欧美文学,首选还是英文作品,偶尔会被一些丹麦文作品吸引而阅读,然而因为丹麦课税相当高,因此当地的出版品都不便宜,除非遇见自己想收藏的特定作家的作品,否则想要阅读丹麦文作品时,我一般会选择到图书馆借阅。 虽然实体书的买书量近年来下降不少,但是偶尔进城,我还是喜欢去逛逛书店的。逛书店有种让人安静的感觉,尤其一些小书店。哥本哈根有好几家间咖啡书馆,我家附近就有一家由一间小型出版社开的咖啡书馆,小小的咖啡馆,卖的都是出版社自己的出版品,我喜欢去那里小坐,翻阅一些比较小众的作品。 我偶尔也喜欢逛中古书店,里边卖的都是二手书,有时会发现一些旧版或绝版好书。丹麦很多中古书店会定期做书展活动,比如在两个月内,每一周以更便宜的价钱售卖店内所有书籍;你当然可以等到活动最后最便宜的时候才买,但是却有可能书已被买走了。中古书店里总是有一种地下室潮湿的味道,其实都是古书经年累月留下来的时间的气息。 另一家常逛的书店,则是政治出版社自己旗下的书店,就在哥本哈根市政厅广场旁。那里的英文书籍量也不错,选择比较多;该书店也有附设咖啡馆,可以悠闲地喝咖啡选书。以前在家乡逛书店,总是会主动去寻找熟悉的作家的作品,如今逛书店,则是没有特定目的的选书。我经常被一本书的书名或封面吸引,拿起来看封底介绍,如果觉得有兴趣,就会把书买下,至于作者是谁,反而不一定那么重要了。 尽管丹麦的书店数目在近十年来有下降的状况,然而丹麦出版业还是相当蓬勃的。丹麦目前约有三百多家大大小小的出版社,如果把个人出版也算进去的话,数目应该不止这些。不是没有想过认真投入丹麦作品的阅读,可惜日常生活忙碌,阅读的时间都是拼凑而来的,无论在时间或精神上,都没有太多的余额拓展我的阅读版图。 目前的阅读习惯,语言上还是以中英文为主,偶尔阅读一些丹麦作品,或者好玩尝试以略懂的其他语言阅读,纯粹都是自娱。我确实希望有一天,或者能够更进一步认识丹麦当代的作家。偶尔经过书店,会看到书店正在举办各种新书发表会,我从来没有参加过。我其实有点想念年少时经常参加此类艺文活动的体验,然而如果对于作家认识不足,出席了也是无意义的啊。 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美术馆(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近十多年来,每年都会举办文学节(Louisiana Literature Festival),我从未参加,去年因为邀请了村上春树,我追随着拥挤的人群排队去听他现场的访问。 在这样的文学活动里,看到人山人海的状况,终于明白出版和书店始终还是能在丹麦存活的原因。阅读的人还是不少啊,这样想来居然有那么一点点的感动。我想起上班途中,路边那一个据说是由某个艺术家亲手设计的木制书柜。那是一个交换二手书的中介站。我每天经过,都会看看里面有什么书,并且经常被书的数量和种类感动,原来,阅读的人还不少啊。 我从街边的这书柜里带走了一些,也放置了一些自己不要的书。有时看到自己送出去的书被带走,就会想像究竟什么人跟我有着相同的阅读品味。而被我带走的书当中,也有我不认识的作家,借着这个管道,让本来私密的阅读习惯,变成和陌生人之间有了无声的交流。不知不觉中,我从捡来的二手书里认识了新的作家和作品,拓展了自己的阅读版图,也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啊。 今年文学节的作家名单刚刚出炉,在被邀请的众多作家当中,我只看见两个熟悉的名字,但是决定还是会再次出席。我想慢慢找找回年少时候那一点情怀,走出书页中听听作家亲口说他们的故事。 相关文章: 【童话以外】多元化的日常,有种力量/吴岫颖 人类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说话啊/吴岫颖(寄自丹麦)
3月前
读家
星云
【岁末特辑/70后】人类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说话啊/吴岫颖(寄自丹麦)
因为工作,我每天要输出的话语很多。 我从事幼教工作,每天主要的谈话对象是0岁到两岁半的小孩。面对孩子,说话的本质非常简单,我们就是为了沟通。然而同样的,面对孩子,沟通的方式却又不仅仅限制于话语。我同时要阅读他们的表情、身体语言、语前的各种不同声调。面对孩子,和人类的相处,仿佛回到了最原初的状态。 可是孩子以外,还需要和同事沟通。同事以外还有家长。和成人的对话,复杂很多。一天下来,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沟通那么简单。话说来是为了陈述、询问、交待、要求、讨论、调解、计划、闲聊,等等。以上都是说话的目的,为了达到目的,还得有技巧地说话。面对什么样的人,就得以特定的陈述方式,才能避免误会;或快速或缓慢的达到目标,如何说话是关键。 而我工作的环境,说话不仅仅是表达内容,语言也是关键。我在丹麦一间大型公家托育中心上班。中心的幼教方向、上层交待下来的所有公告、和主管之间的交流等等,当然一律以丹麦语进行。但是我的部门,客户都是在丹麦短暂逗留的外籍人士。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些孩子的父母甚至来自不同的国度。我们和孩子及家长之间的交流,一律以英语进行。这些孩子当中,不少是双语甚至3语的小孩,家长的英语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在沟通时,如何使用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话语说出来,其实表达不到内心真正的想法。偶尔,在你跟前的人不晓得是理解能力的问题,还是你们之间磁场的相斥,整个对话就会鬼打墙般,一再重复、被误解、再重复,始终无法传达讯息。这时就会开始疑惑,为什么人类至今还无法撇开语言的障碍,直接沟通。 于是,我经常觉得,还未学会说话的孩子们之间,或许有更直接和纯粹的沟通。 每天要说的话很多,因此每天下班回家,脑袋经常饱和。话说太多其实会有一种被掏空了的感觉。日复一日我经常感到词穷。我需要等同大量的输入,才能平衡每天的说话量。我需要有阅读的时间、安静无语的时间。我需要让思绪沉淀,无需让一切想法成为语言的状态。我需要可以让自己的内里回到最原初的那种形态。 先安静听心的声音 这段时间,机缘巧合之下接了一份翻译的工作。白天的工作告一段落后,我在夜晚安静地在语言以外,和文字打交道。出其不意地,对我来说,这居然是一个相当有疗愈作用的过程。翻译的时候,我必须把“我”完全撇开。我专心阅读原著的字字句句,企图在了解以后,换一种语言说出来。约翰·伯格有一篇关于翻译的文章,他这样写:“因为真正的翻译不是把一个语言翻译成另一个,而是找出两个语言当中的第三地带——就是文字尚未被写出来之前的那个状态。”翻译时,我有时会被这样的企图感动——要回到想法还未被语言诠释以前的那一种状态,虽然艰难,却是多么纯粹的目标啊。 这些年,因为工作,过量的话语越来越让我怀疑,语言文字的形成,真的是为了沟通吗?有多少时候,我们反而因为说出来的话,而扭曲了心中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呢? 因为不了解,能够沉默的时候我愈是享受沉默。无声的世界,是一种留白;而留白是为了聆听自己内心最原初的那个状态。有些话,没有说出来,就不会被误解。世界太嘈杂,我们话说得太多,于是渐渐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不知道究竟沉默算不算是拒绝沟通,抑或过度的话语真的扭曲了沟通,因为不知道,那我还是先安静下来吧。只有安静下来以后,才能听得更清楚一点。
3年前
星云
更多吴岫颖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