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周志诚

近来电玩界凭借《黑神话:悟空》大火,文艺界也借着这股热潮,开始讨论起《西游记》这部名著。其实早在这部电玩问世前,就不乏学者对它的剖析,以考据角度的、以人情世故解析的、分析神魔妖怪的,这股火似乎加了干柴,烧得更为激烈。电玩细腻的画质,让每一个画面都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壁纸,故事的叙述手法更是让玩家或文艺爱好者有了全新的解读与视角,这样的改编无疑是成功且具时代意义的佳作。 咬文嚼字一下,“黑”这个字在当代有着“抹黑”的含义。它除了单纯的黑,还有着负面、沉重的意思。但无论《黑神话》的“黑”字要以哪种含义解析,仿佛都是说得通的。它一开场便是极度有压迫感的教程,面对天兵天将和二郎神的围剿,剧情一下就抓住了玩家的目光。随着故事推进,玩家惊觉那个不死不灭、懂得七十二变又能上天下地的齐天大圣竟被打败了,后来只得靠着另一个和孙悟空相近的角色继续踏上天命之路。 不得不承认,当代人的文化基础越来越薄弱,除了硬性规定的考试,大概不会有几个人会愿意读原著了;改写的图书漫画出得越多,越感启蒙之不足,以至于当今很难指正出改编的不足或者不实之处——即便不能明察秋毫,也得心存怀疑,这样才能促进思考,探索前方的更多可能。 除了讨论度极高的电玩,相信大家还记得好几年前连续几部贺岁片都与西游有关。著名的章节反复被演绎,难免有审美疲劳的时候,而且电影若是考量商业因素,不免加强特效画面,因而削弱了故事的架构与完整,观众看着对味,却也在离开戏院后就把剧情忘得干干净净。 可电玩不一样,玩家除了享受动作系的操控打怪外,那些古时候带着文雅名称的道具武器,无形中也将传统文化灌输给了他们。玩家为了更充分了解整体剧情,必然是仔细分析个中角色的字字句句,开发者巧妙地把要表达的元素,透过进程和妖魔说了出来,无论是对菜鸟老手,都是个很好的媒介。毕竟在每个时代的诠释下,经典都能被描绘成新的模样,这样一来文学作品便成了传承下去的当代史,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雅俗共赏,大众既能严肃探讨,也能惬意赏析。 我虽不鼓励沉迷游戏,可不得不承认,游戏真的有一种魔力。游戏机的发展史不乏三国、西游、水浒的身影,这些另类的教材,在通关一轮后,玩家就能基本掌握故事梗概,对难阅读原著的群众来说,也算得上是另类读物——“阅读”这回事也许该有新的解读和定义了。 但是通过游戏或极短的解说,玩家的理解毕竟是有限的,或只能知其型而不知其本。个人的思考欠缺,细节被忽略的总是太多,改写本、电影总有市场需求和考量,和原著不能并论,勾起兴趣的重任还需仰赖畅快淋漓的打斗场景,读书心得还是要交由漫长的阅读过程才能变得深刻。 前面说到,不少学者作家对《西游记》已有精辟的见解和阅读心得,比如纪连海的《纪连海说西游》、赵爽的《西游妖物志》、梅叶挺的《西游新世像·三界人物大起底》等,幽默分析之余,又拿得出真凭实据,经典名著总是不会轻易离开我们身边,反而是我们,是不是早就把文化给丢失了呢? 反思善恶界限 要谈论《西游记》,一定绕不开作者吴承恩。他身处的时代是不是让他有话无处说,继而借着笔下的神魔妖传达思想情感?我们看天界人界妖界,有着明确的善恶判别,可事实真是那样吗?原著是不是也借着一些人事物在暗指什么?这点在《黑神话:悟空》中得到了很好的“解答”。也因为故事设定是在孙行者取经结束后,我喜欢这类续写,这让想像空间得以无限放大,只要稍作推敲,就会发现所谓的黑不见得是全黑,而白也并非是全白,这颠覆及打破了对以往的认知,原来事情总像山的阴暗面,不如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么单纯。 妖的无奈,小神的无可奈何,人情世故及爱恨情仇,是什么逼得他们误入歧途,本有能力阻止一切的神仙究竟做了些什么?这种意外的反转不难在《黑神话》里看见。这也正说明了“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当代史”的论调是正确的。虽然操控的角色看来就和齐天大圣无异,但玩家在情感上不会把两者混为一谈,反而越往后就越能理解悟空的无奈,也顺带把各路妖魔的情绪厘清。若把这些理解套到现实生活上来看,我们的生活不正如一部《西游记》?
4星期前
童话可以培养孩子辨别是非善恶,是建构孩子对世界美好想像不可或缺的一环,就如我们不能确定是否真有圣诞老人,但这份美好的想像与期待会在心里持续发酵。 翻开书籍,12则童话让人陌生又熟悉——《小红帽》的野狼另有其“狼”?彼得潘是负心汉?如果你对这种新奇改编感兴趣,这本小说绝对值得一读。 不过,这时代大部分孩子不再阅读童话。他们可能听过白雪公主、睡美人,但大抵模糊不清,毕竟故事流传过程难免被赋予更多怪奇色彩,如今人们只得通过恶搞形式认识童话,这种认知偏差只会不断削弱其根本寓意。 童话的意义? 童话可以培养孩子辨别是非善恶,是建构孩子对世界美好想像不可或缺的一环,就如我们不能确定是否真有圣诞老人,但这份美好的想像与期待会在心里持续发酵。 作者为童话翻开了新篇章,使它们衔接过去,接轨未来,与后世对话的道路因此而打通。经典童话难改,要是落入俗套就毫无可读性。故事与生俱来的价值观与世界观非常鲜明,但凡想从内容或角色下手,若是情节与设定修改得面目全非,改写便不再具任何意义了,还不如写出新故事创造新方向?改写后的故事还得看能不能引起读者共鸣,毕竟深入民心的经典童话改编后,里边的元素需要时间去重新被吸收与接纳。 作者靠着过人的想像力为童话注入了新元素,看似和故事线没有直接关联的铺排,却又巧妙地影响故事的开端与结束,这正是作者精心设下的局。那些被打乱的角色性别、族群、正派的恶,反派的善,面对难题时的软弱等巧妙地渲染,把藏匿在阴暗面的真相与伪装掀开,让世人知晓,那些包装精美的糖衣底下露出的苦涩与酸楚,才是人性最真实的面貌。 童话有再创造必要吗?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正是因它经得起时间考验,不和时代脱节。过渡之难,在保留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也赋予了新的寓意。这不是一本给小孩看的童话书,需有基本认知才驾驭得来,哪怕是一本给成人看的童话书,所带来的阅读体验就如同再次回到孩提初次接触童话时那般惊奇,开拓了新的认知,使成年读者对人性多了份思考、面对世道的复杂多了份理解,自此,童话不会死去,而会活到更远的未来。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周志诚 / 跟华人不同的神秘族群 【读家投稿】周志诚 / 给大人的童书 周志诚(士乃)/ 珍妮眼中的马来亚 旧课本/周志诚(士乃)
2月前
大雨初晴,夕阳窜出厚厚云层,将公路染上一层橘黄。载了女友前去用晚餐,路上兴致勃勃地说着是日种种,车程平平无奇。 生活总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跳出某些惊喜或惊吓,就如我在出发前不偏不倚地碾过一颗不知名果子那般,我还从望后镜瞥见那颗不知名的果实裂了开来。 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车速因车流渐增而慢了下来,收费站前的车龙,全是等着付费的过客。车闸乖乖守着规矩,收到钱后逐个放行。在挨近收费站的大道上,忽然传来阵阵声响,这阵声响规律得让人心惊,我抬头看向了路面,路面并没有减速带,心里不禁大呼:这回真的出事了! 驶出收费车闸,急忙在一边的休息站停下检查,只听见后轮传来急促的泄气声,弯下腰一看,一块不知道是什么的铁块嵌进了右后轮胎内,更急迫的是,轮胎正以惊人的速度漏气,好在发现早,要是继续行驶,危险性会翻出好几倍来。 我们两人意识到事态紧急,打开了讯号灯,再从后车厢翻出各种工具与后备车胎,从前都是看他人更换,这回是要靠自己才能渡过难关了。 翻出车轮螺母扳手、千斤顶,器具一样不差,可在第一关就犯了难。无论我怎么试,衣服被汗水浸湿,就是拧不开螺帽,一度以为自己拧错方向,把螺帽锁死,无奈致电,在车子呼啸的路上向父亲确认,知道自己无误后,又回到开始扁塌的轮胎前,开始另一轮的抗战。 曾有一段时间,我坚持每日举哑铃,不能和专业相比,但总算是小有成果,但在拧螺帽面前却丝毫不见功,听着一辆辆驶过的汽车,看着逐渐低垂的夜色,不断泄气的车胎,心思逐渐焦虑了起来。脑海里不断找寻其他可能性,只觉得头热热的,丝毫没察觉走来的两道身影。 路上好心人来相助 恍惚间,两个马来大哥前来,递上这年代少见的温情,兴许是在远方见我这个新手尝试许久不果,才前来援助。我并不知晓他们,不过看样子应该是专业的送货员。他们见器具都在,搞半天却弄不出动静,于是驱前来问,我也只得老实说是拧不开螺母陷入的窘境,这不说还好,其中一个体型偏瘦的大哥,将脚轻轻一踏,螺母竟然松动了,心中的惊喜不小心从嘴里露了出来,发出“哇”的一声,我挣扎许久的难处,竟然在他脚下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果然在路上讨生活的人,有关车的疑难杂症,对他们来说就像吃饭呼吸那般轻易。 拧开螺母后,另一个马来大哥让我转动千斤顶,把车子撑起,好将漏风轮胎卸下,把后备轮胎给换上,我笨手笨脚地将车子撑起,对方见到空间被腾出,帮我换上应急轮,我们都纳闷刺破轮胎的罪魁祸首为何物,老江湖的他也说不上来,只得感叹倒霉,因为才换上新轮胎没多久,就碰上了这样的事,心底就是有多少波浪,只得以花钱消灾来安抚自己内心的汹涌。 几声道谢后,我和女友开始收拾用具,两个abang的身影早已消失,我只想在临行前想再找到他们,好好道谢,可最终只寻得一人,另一人则听闻已开车离去。 我开着车踏上归程,终于有了空档细细回想事情始末。自认倒霉之余,却又幸运得不得了,印证了祸福相依的道理,倒霉中遇到了最好的人事物,真不可思议。我常和学生说,马来同胞的友善,今日这件事更能作实我的说法是对的,要不是有他们,我还不得对着螺母挣扎到猴年马月? 有时候最有温度的故事往往来自于市井乡民间,那种最为纯粹的善意,助人不求回报的心态,也使我暗暗下了决心,下回若见到需要帮助的对象,自己也得像他们那般,不计回报的伸出善意的援手。
3月前
所谓娘惹菜并无标准的食谱,一般上都是母传女…… 《发现峇峇娘惹》的文字活泼生动,论调介于学术与民间传说,吸引读者追读。 书中详细介绍峇峇娘惹的由来,以名人轶事、时代背景、社会地位为主轴,让读者确切了解这一群体辉煌的过去与不太明朗的未来。尤其在未来,虽然受访者都在社会上积极拓展自身文化,可是面对群体人数下降,身分认同受到一定的冲击。 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作者找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原来在东南亚一带,许多历史名人都与峇峇娘惹有关。作者给他们起了个称呼:神秘的商业贵族。可见这个群体的源头和发展,大抵离不开经商,为此可以理解,我们从连续剧中理解的峇峇娘惹家族,何以在生活上如此精致与讲究。 可同一称呼的峇峇娘惹,在不同国家,有不一样的定义。正因为峇峇娘惹面对人口锐减,在地人数散布,他们容易融合在地文化,换言之,他们做好了随时面对危机,愿意放下自身背景的特质。综合跌宕起伏的历史背景来看,抓紧时机去面对未知,仿佛已经刻进他们的DNA。 谈峇峇娘惹文化,当然少不了日常饮食。书中也提及,所谓娘惹菜并无标准的食谱,一般上都是母传女,即便是同一菜系,来到不同家中,也会有口感上的差异,因此就算是我们熟知的娘惹糕点,也可能有着差别,这并不是糕点师傅手艺不好,只是派系不同而已。 简言之,在作者的整理下,读者能更宏观,也更有系统去看待峇峇与娘惹。(原文上传于23/1/2024) 相关文章:【读家说书】杨焌恒 / 峇峇娘惹是南洋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6月前
通过地方考察,即使是同根同源的峇峇娘惹,也会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改变,发展出与其他地区有微妙差异的文化。 《发现峇峇娘惹:推动近代东南亚发展的神秘商业贵族》是日本国际记者太田泰彦走访东南亚各地,写下的一本探索峇峇娘惹文化的南洋游记。 为了采集资料,作者到新加坡、马六甲、槟城、普吉岛、印尼爪哇岛茂物,采访峇峇娘惹著名领袖的后裔、娘惹文化的经商者(珠绣凉鞋技艺师、彩色装饰瓷砖收集者、服装设计师、娘惹料理师),参观富有文化色彩的场地,包括私人博物馆The Intan、峇峇娘惹古迹博物馆、侨生博物馆等。 通过地方考察,作者发现即使是同根同源的峇峇娘惹,也会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改变,发展出与其他地区有微妙差异的文化。这本书也发掘一个有趣的事实,即东南亚最多峇峇娘惹族群居的地方,不是在马来半岛,而是在普吉岛上,占据该岛的七成人口,人数约28万人。 ◢族群身分是政治筹码 从书名可看出,作者似乎有带着某种假想的书写意图,想印证峇峇娘惹家族是南洋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背后推动东南亚的发展。他将史上著名的4位政治人物和富商串联在一起,试图营造一种峇峇娘惹族掌控东南亚政治的错觉。在他的人物清单里,李光耀和陈祯禄不多做介绍;陈笃生是曾任甲必丹的新加坡企业家兼慈善家,而他的儿子陈金钟是暹罗王国时期的外交官。他的政绩是什么?协助泰国王室的经济和外交顾问,善用国际远洋航线出口泰国产品,首次将泰国米出口到海外的人,就是他。 来到现代,承认自身的族群身分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尤其是政治人物。李光耀在1965年被质问他的族群身分时,拒绝承认是峇峇娘惹族。这个举动被认为是出自政治考量,因为事实上,李氏南洋始祖李云龙早期在“糖王”黄仲涵的“协荣茂轮船公司”里担任经理,后来经商致富,为李氏家族打下深厚的经济实力。为了获取草根阶层的政治支持,李光耀不得不对他的族群身分缄口不语,这种行为反而与马来西亚政治人物高调土族身分的举动大相径庭。 作者还举出一个有力的证据,来说明峇峇娘惹族富可敌国的财力。处于日据时期成立的“昭南岛华侨协会”(书中译成“对华侨协会”),新加坡的峇峇娘惹家族被迫筹措5000万美金,给日本陆军第二十五军充作军饷之用,而这笔未上报日本陆军省的、相等于新马两地流通货币总额五分之一的巨款竟神秘失踪,被认为是被山下奉文卷款了。 这本书的优点是,作者用他从日本现存档案里挖掘的史料,来补充历史和文化知识断层之间的缝隙。不过他的一些观点容易引起争议,比如他暗示峇峇娘惹的男人有同性恋倾向。他的论据是,峇峇娘惹文化是相当的女性化(feminine),又强调族群的发源是身为宦官的郑和(暗示没有完整男子之身),社会结构以母系文化为主(中国商人长期在外经商,留下当地母亲照顾孩子)。另外,他采访的人物对象仅限于上流社会,关于峇峇娘惹族的富裕和高贵有点偏向印象式的写法,未免让人有以管窥豹的感觉。(原文上传于23/1/2024) 相关文章:【读家说书】周志诚 / 跟华人不同的族群
6月前
一阵呼唤,把我从刚启动引擎的车子上给唤了下去。伯母透过窗户与我招手,手中拿了东西,碍于光线昏暗,加上近视度数不断增值,我没法辨别她要递给我的物件究竟为何。 下车后走到窗边的我,才正式瞧见了她手中的神秘物件。 “啊!”我叫了一声,一本不大不小的本子,颇有些武林秘笈的样子,我终究要像那些武侠主角,得到秘笈,练成上乘武功了吗? 伯母说,她从她母亲那里要了这本东西,可惜封面已缺失,只剩下完整的内容,我两眼发亮,这不是几天前才提过的事?我自己都几乎忘了。 事情的缘起,要从闲谈中提起,伯母无意间提到自己的母亲手上还有一本,保存许久的小学课本,这种读物如今大概只能从文物馆寻见了吧?没想到身边还有人竟然有毅力保存自己的小学课本至古稀之年。 黄黄的本子,保存得相当完整,边边角角虽有些破损,可它经历的年岁比我要长,能翻阅这本读物,已是相当珍稀的罕事,不能再多有要求。 几声道谢,心里满是欣喜,可嘴上却反复询问,外婆(堂兄姐的外婆,我也跟着如此称呼)真的不要了吗?君子可不夺人所好啊!伯母见状,派下定心丸,让我放心拿去,至此,我也没了后顾之忧,带着它一并回家。 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回家翻阅,它原来是《最新南洋华侨小学国语课本》初级第六册,和我们后生一代认知中的课本相差甚远,薄薄一本线状书,翻页是从右至左,排版则是内文直落,上而下,上边注音符号标示生字读音,下边页码置中,且并无编者名讳,兴许是为了小学生阅读,字体偏大了些,而且全本还是正体字为主呢。 若不细品,只凭一眼,真的会将其看成经史子集、史书类的古典著作,所以我第一眼的误解真不能说看走眼,两者确实相差不远。 可内文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选文上并无多大连贯,或是主题篇章,所有无非是名人小故事、地标地名解说、经典战事、节日游玩、抒情小品等,几篇课文结束,便是小练习,就我看来,那些课文、练习并不简单,难度如浮水标,寥寥几行便足以测见从前的语文水平深浅。而从前的印刷并无如今精彩,色彩也并不欢乐,选图也相对简单许多,可那些不知谁人的铅笔字迹,还为图彩色,颇见巧思,也为阅读增添了几笔油墨,果然在涂涂写写这件事上,无论放在什么年代都一样,已成了刻在DNA里的,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几年前,我从科主任手中接过了一本华文课本,编者是他,当年自己是国中出身,几经辗转,当初自己的读物编者之一,竟在眼前,而刚好自己也不小心入了杏坛掷鞭华文,索性就拿了作为教材。两者同为中文教科书,除了翻阅时的回味,更多是感叹语文教育的传承,谁在负重前行?谁在默默为着语文教育牺牲奉献?时代默默更迭,这旧课本仿佛是借尸还魂了般,在这个夜里轻声述说已然逝去的,当年的光景。 课本轻盈盈地,翻着翻着,却又觉得它沉甸甸地。
10月前
有勇气犯错与有勇气坦承,好像是拴在一根绳索上的事。 各项公共考试如期而至,今年主教课室因地理位置绝佳,被征用为特殊考场一日。前一天发下通知,全班同学隔日就得迁移至指定地点去上课。新地点是书法教室,为书法老师特设的。 像是受到了特别的恩赐,久困鸟笼的同学们无不期待搬移至新地点去,哪怕只有一天的特殊待遇。除了转换环境,悬挂在墙上的冷气机更是他们没说破的小心思,纷纷心急地盼着从候鸟转换为企鹅,摆脱如夏的闷热,体验来自异地的凉爽。 他们喜上眉梢,我的顾虑却从心底冒出芽来,只得不断地自我安慰、将焦虑缩小,更是为这件事提前打了预防针,并口头上提醒他们:借用别人的场地上课一天,千万不要破坏课室内的任何物件,坏印象是粘在衣物上的锈迹,洗不掉的。晓以大义后,我得到了同学的连声允诺。 一天过去,眼皮没跳,心没预感,可衰事从不事先知会,坏消息从不需起坛作法,它的灵验更不以满口咒语加持,很快地科主任和副校长便先后来与我这个班导师报忧——书法老师的坐垫竟沾上墨迹,弄脏了。 我瞪大眼睛注视着科主任,满脸不可置信。也许是为了打消我的疑虑,他让我看了书法老师传来的照片。一块彩色的坐垫上,有着一抹黑。 我当然知晓受害老师意难平,否则不会有两个高层相继前来告知。他们就是希望我妥善处理此事,换作我是那书法老师,也会为此而感到愤怒,这是人之常情。 弄脏的何止是老师的坐垫,还有她对我们班同学的印象。 千头万绪中,我并不知晓作案者为何人,同学们掩盖的功夫可谓滴水不漏。但转念一想,有没有一种可能,即此事可能不是我班同学干的? 在事情继续恶化前,我急忙向科主任要了书法老师的联络号码和被弄脏的坐垫照片,将相关证件带到班上去开庭审讯。我只差没戴上假发和木槌,去审一桩没有证据的案子。 那是假期前最后一个上课日,我板着脸,凝重地将该照片投至投影幕上。照片释出的瞬间,底下传来阵阵细语。接着我面向他们,让全班同学站起来,一阵椅子拖拉的声音响起,几秒钟后说:自觉和这件事无关的同学请坐下。 这是一场豪赌,如果同学全数坐下,那代表着没有同学愿意承认,也可能意味着并不是班上同学的杰作,我的心情是矛盾的。 “老师,是我弄的。”一个女生向我坦承,全班只剩下她一人站着了,这学生平日里除了嗓门大些,成绩逊色些,人品不算坏,实话而言,我有些意外她是犯案者。 “首先,我欣赏你的诚实,好在你承认了,可事发的第一时间怎么不通知我?”这几乎是拷问了,班上的气氛压至冰点。 她向我道歉,因为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选择隐瞒,并向我述说事情始末,总而言之就是与同学玩闹所致。 “那你现在打算怎么处理?”我问她,也是给她设置的一道课外练习。 “我会去和书法老师道歉,再买一个新的坐垫还给老师。”她说。 我点了点头,示意她坐下,接着与大家分析了事情的严重性,说着说着,放学的钟声便响了。班上放完火后,我连忙发信息到书法老师那里灭火,好在书法老师不追究,否则这事还真没尽头,毕竟理亏的是我们。 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 漫长的假期结束,迎来开学。首日她便带着准备好的新坐垫,趁着下课随我到书法教室去,路程中她毫不掩饰地向我表示自己的慌张与害怕,生怕对方不接受道歉云云。我笑着缓解她的情绪,让她不那么紧张。很快地就来到课室门前,敲门后,她战战兢兢地走到书法老师跟前,亲手把赔礼送上,并向书法老师致歉。书法老师先是拒绝收下赔礼,经过同学的坚持后,才将新坐垫给收了下来,此时同学心中的结总算解开了。 与她分别时,她笑得特别舒心,这是诚实换来的成果,也是人类珍贵的品质。她也许一开始并没有坦承自己的过失,可在追究责任的时候,她却选择坦白与承担,有勇气犯下错误的同时,也要有勇气去承认错误;诚实不一定招来好事,可不诚实必然只会在自己心中留下不好的记忆。早在她坦承的瞬间,我就原谅了她,也见到了比学业成绩更为重要的东西,这也是我不再恼火的根本原因。 少年怎会不经历几回荒唐事?它是滋养的土壤,成长本就不轻松,蜕变也总需要一些时间,我想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2年前
点开导航应用,输入“轮胎店”三字,在异乡搜索车子修护的港湾。在他乡工作5年,鲜少开车,平日靠着家人、同事友人的支援,虽偶有不便,但小日子过得还算顺畅,车子于我不是必需品,铁兽的平日维护技巧、知识,自然是囊中羞涩,拿不出一番见地来。 变化就是那么奇妙,在暗中潜伏,冷不防地杀出,打破原有规律,可有的时候有趣的事就掺和在里头。过去几月家中状态生变,恰好碰上必须来回公司与家之间,这样意味着我得驾驶远行,在烈日大雨中穿梭两地。 从前家中旧车,历经一生荣辱,远方近地无所不能,可日子一长,如人到了耄耋之年,内脏零件逐渐罢工,运作质量不如人意,常是三天一小坏,五天一大坏,也像个得不到玩具的孩子般在大路旁闹情绪,索性跌坐原地使性子不走。也是在那段日子,对于车子的小毛病有了基本的理解,这是父亲教授的难得经历与体验。一旁站看父亲处理倒是容易,拿着一根手电筒照明,仿佛就参与了整个艰难的维修过程,做着最轻松的工作,拿着最大的功劳。可车子的问题,不动手便是石子砸空瓶子,只发出空荡的声响,为此,实践的重要性远大于手拿电筒,这是我这些年来最大的感悟。 某回在家中惊见已塌下、漏气的轮胎,避免更大的麻烦出现前,火急火燎地将车子开到临近的车胎店整修,看着技师熟练的拆卸与组装过程,也成了珍贵的体验。 停在公司的小车子,10年高龄,少了新车带来的外在精神负担,旧车就是外皮刮伤,两者带来的心痛程度不能同日而语。可旧车子不见得就让人省心,还得顾虑它是否能持续远征,双眼视力是否如从前透彻?信号灯刹车可有烧毁?心肝脾肺是否操作正常?车子外伤可医,内伤更为耗人心智。 外伤而言,我尤其惧怕被钉子扎破后的黑胎,像是相扑手的肚腩,软瘪瘪的,若是强行远征恐怕会让轮毂歪曲,届时的开销更为水深,若是爆胎发生意外,搭上的何止金钱?这是最坏的情况。 我瞧见右车前胎有些扁塌,在烈日下经过左右对比,不知是心理不安的作祟,还是真的煞有其事,没人想归途时发生难堪,急忙发动引擎,前去手机上显示的邻近轮胎店。路上交通拥堵,费了周折才驶至第一家,为什么说第一家?因为那家的生意火旺,店内外停满车子,店里几乎没闲人,加上停车不便,在外端详的我,打消了上前的念头。 用自己的方式释放善意 机遇弄人,离开第一家仿佛是被安排好的行程,毕竟是第二家才让我有了提笔的动力。 拐了几个弯,来到不远处的轮胎店,熄掉火向技师说明来意。 “什么问题?”一个中年男子向我问道,言语间满是技师独有的从容,仿佛没什么事情能够难倒他。 “轮胎好像有些问题,漏风了。”我指着那看起来有些塌下的轮胎说。 他抽出长长的打风软管,黢黑的双手熟练地抽拉,像条被驯化的毒蛇乖乖向前,接着扭开风盖,通过风嘴为轮胎打气。 “没有漏风啊。”他说,一阵打气的声响传来。 “哦?是啊?这样塌下是正常的吗?”我的问题在他听来可能有些愚笨,可那确实是我的担忧。 “正常的。我先帮你打满风,有问题你再回来。” “因为明天要跑远路,所以不敢冒险。”我回说。 他不作声。默默地帮我将其余3个轮胎打满了气,最后还打开了后车厢,将备用轮胎也做了检查。 “会换备用轮胎吗?”技师问。我先是愣了一愣,才回过神来,他这是在替我检查!甚至是担心我没更换后备轮胎的技能!想必是他将我说要走远路这话听进心里了。意识到这一点,哪怕我答得不怎么自信,也不该为他人增添不必要困扰,尤其眼前的这位技师。从前看父亲更换备用轮胎,凭借着模糊的记忆,那是我最后的底气。 打风完毕,我掏出钱包,问询价钱,基本服务还是该付费的。 “不用。”他挥手,转头径直朝店里走去。 我那声谢谢不知他有没有听见,伫立在原地带些慌张,冷静后却也大方收下了对方的好意,随即开车离去。那个上午,天很蓝,日很暖,善不见会有什么固定形式和话语,重要的是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悄悄地释放善意,无形中为生命打了一回正气。民间的和善之美莫过于此,无需修饰地自然流露着。 往后的日子里,我也许不会记得他说了什么;可绝对会记得他为我做了些什么。
2年前
2年前
礼堂传来阵阵嬉闹、喧哗声,那是司仪和音响组同学在为即将开始的成人礼做最后的准备,毕竟两年的校园生活无故被空白填满,得来不易的活动仪式更让人为之雀跃且期待。 少年迎来成长,不得不向青涩与懵懂告别,而成人礼并不为他们哀悼年华的消逝,而是借此提醒他们,即将为社会、为家庭、为个人肩起一份责任。 趁着空档,和一众同事在办公室忙里偷闲,话家常。忽地,上司将目光凝视,随即向着我说道:你有根白发。我先是愣了一愣,随即忙问:“在哪里?” 楼下那兴奋的交谈声像是在此刻提醒着,无忧无虑的18岁离我已相当遥远了。 原本想在而立之年时,写些什么来纪念自己已逝去的青春,可思来想去却迟迟不曾下笔,拖拉至半年过去,灵感还没登门,不想银丝却悄然而来,这拜访,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上司抓准角度,用手机帮我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一头乌黑的发色,偷偷地夹着一根白如雪的发根,若眼力稍逊,着实不易发现,我看着照片出了神,深吸了一口气,在座位上出了神。我寻思良久,是哪里出了问题?工作压力吗?年长后的衰退?家族遗传?可家中父亲并不是白发丛生的类型,母亲也到了一定的岁数才开始布满银发,以他俩而言,我这根白发来得也太早了些。一些同事兴许发觉了我的困惑,前来好言相对,有的说自己早已是满头华发,也有的建议多食些什么可以使发色乌黑。当然都是来自同事的善意,我也就先将此时搁置,暂且不做他想。 倒不是因为头顶上多了一根白发,打击了我已不年轻这一事。人总会老去,但想起从前顶着一头乌黑的头发,骗得许多人低估了我的真实年纪。亲戚朋友在知晓真实年龄后总会满脸惊讶,而我也常在其中找到独有的乐趣。看上去年轻在某些时候有着一定的好处和优势,例如逛街时销售人员不会拥上前来向自己兜售房屋,也不会推销信用卡,这项便利和喜悦在此时像是产品保质期已至,可它并不是通过再花钱就能买到的一项优势。 愿能把青春开成花季 时间像是乘搭上一台不需要燃料的火箭,高速直线飞行。韶华匆匆,小时候总希望自己能快些长大,可真的长大了,倒希望时间可以过得慢些,还没成熟就老了这种感叹,只能来到一定的年纪后才能领略。 那根白发还在头上继续滋长,我并没将它拔出。不久的将来它或许会有无数个兄弟姐妹,直到最后一根黑发退役为止。这不是什么让人哀伤悲愁感叹之事,生老病死是人类的必修课,人的寿命总有年限,生命长短却不是最重要的议题,重要的是能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找到人生的意义,充实自己人生,继而达到心灵的富足? 经过成人礼会场时,我轻拉开一扇窗窥看,是一片青春年华。愿他们能把青春开成花季,等到将来满头华发时,也能笑看自己黑发时的年少。
2年前
不觉间,家中不速之客的数量增加了许多。 它们的存在不会为人类带来太大的困扰,亦不会因大量繁殖引发成串、不可收拾的社会问题,街道上踪影罕见,因它们的活动范围在家宅里边。人的喜爱厌恶各有所异,壁虎也难免成了部分群体害怕的对象,爱恨分明得犹如楚河汉界,它们的样子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长得酷似蜥蜴的爬行动物,样貌上不及猫狗可爱,偶尔还会在垃圾桶里觅食,种种来看确实有不甚讨喜之处。这类灰白色或是浅褐色的小生物,若在休息间听见啧啧啧的洪亮叫声,三两只追逐嬉戏的身影穿壁而走,这些迹象就像是一种明示,家中除了住户,还有寄居者们同一屋檐了。 倒是这些寄居者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伤害,除随地拉撒外,它们倒是群机灵鬼,人只要稍有动静,它便踏着飞快的步伐,瞬身消失在你的视线范围内,身手之矫健像是个习武之人,学会隐匿,更会攀岩走壁,也像是侠客为抵偿租金,会将家中的虫子悄悄抹去,虫害也跟着降低了些。除此之外,它们也是当代艺术家的化身,偶见带白点的黑色条状排泄物散落家中四处,懂得于色彩缤纷的色调中,以最极端矛盾的色泽去凸显自己的杰作,排泄物能如此讲究,大概也没有谁了。 我们家中的壁虎数量在不觉间却多了起来,不知是因为群聚后,团结为它们带来了勇气?还是时代演进它们也进化了?至少我真没见过它们之间的殴斗,也不上演断尾逃生的戏码,和平如斯,只差没有白鸽叼若根橄榄枝飞来,思来想去也许是因为和我们家庭成员逐渐熟络的关系,我是这么安慰自己的。它们的行径逐渐大胆,犹如浪迹天涯的浪人般,对人,对事已能处变不惊。 与小动物情谊升级 某回我坐在家中客厅,一只壁虎竟然散步似的缓步爬行,悠哉得像暮年老者,四肢尾巴前后左右摆动,慢慢从我身边穿过。我定眼看了看,它竟止步和我对视,几秒钟后才往我不知的幽暗僻所里去。自此,小小的家园成了它们偌大的游乐场。更让我哭笑不得的事还在后头。母亲后来告诉我,她偶尔会将一些饼干屑丢到地上去,向来素爱干净的她怎会说出如此荒唐的话来?有那么几秒钟里我以为她神智不清,乱说一通。 “壁虎会来吃的。”待母亲说完,我觉得自己的常识已几乎被打翻,别人喂狗喂猫,她竟然喂壁虎,现在只差没遛壁虎和为它取上小名了。可能碍于壁虎太多,样貌上无太大特色,并不好认,加上它们身手敏捷,所以也就无从赋予它们类似阿黄小黑这类特殊的名讳。起初对这事我还是不信的,为了证实自己所言不假,她决定来场试验证明自己,我才惊觉,她先前的话并不是玩笑! 她随手捏碎了小块的饼屑,作投食状,像是她偶到渔场去喂鱼那般,随即示意我耐心等待。不一会,一个小呆头从沙发底下探了出来,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饼干叼走,转身溜到不知哪儿大快朵颐去了。这时的母亲像是个下了赌注,且又赢得游戏的孩子,两眉微升,带着得意的神情用眼神示意我说:看见了没? 为此情此景,我哈哈大笑。一辈子不喜爱宠物的母亲,竟主动为壁虎投食,而这个小生物倒也配合,像驯兽师和动物伙伴那般有默契,也似写好剧本的编剧和彩排已久的演员相互搭配,呈现出一场完美的剧来。这声笑也凸显出自己的愚昧,她举手投足之间,将物种与物种之间的隔阂敲破,培养出的情谊,岂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 我并不知晓壁虎是否真的清楚知道自己是被喂食的,还是无意识地看见有食物就吃?这大概是没有答案且无解的了,搞不好下回母亲突然就和我说,自己能和壁虎或其他小动物情谊升级,已经进化到沟通交流了,那才是罕事。人与人之间本就简单,不知后来为何会复杂许多;反倒人和小生物之间,却能使人领略相处的简单。
3年前
市面上的书籍五花八门,在书局里更可以见着各式读物,就以中文媒介语来说,中文媒介语的书较大众化。可精彩的、优秀的作品绝对不止于中文书之中,遇上异国作者,语言不通读不懂时该怎么办? 好在有着那么一群译者,默默为读者群和语言障碍之间搭上一座桥梁,使得我们能够见识领略不一样的文字风景,虽然功不可没,但我们在提及某些著作时,往往只会谈及作者而鲜少提及译者的姓名,在媒体界中,他们是较为被冷落的一群,又有几个能像赖明珠这样,靠着翻译名扬海外呢?其实译者这一群体,理应获得更多关注的。 参与采访金正男事件 《从国际新闻现场到自己的房间》是本地自由译者谢丽玲所著,内容正如书名所示,是从外在环境谈到自己一路以来,在翻译事业上的所见所闻与体悟感想,由于是自由身,虽然工作时间全由自己拿捏,但作者提出,有时候加班赶工的时长,绝不亚于上班族,更重要的是,除了漂浮不定的薪水,工作要求足够的专业,她并无任何来自工作或公司上的福利。 书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课题是,谈及轰动一时的金正男事件。作者因朋友的邀请,断断续续参与了为期几天采访过程,继而知晓了媒体工作者的不易和辛酸,也见识到了日本人的敬业精神。虽然辛苦,但她收获了一次难得的经验。 因为是自由翻译者,工作量并不固定,时而忙碌时而清闲,乍看轻松,但赤裸裸的现实便是:没钱怎么过呢?貌似潇洒的生活和不受拘束的工作环境,都得付出相应的代价。作者在翻译的年月里,遇上形形色色的顾客,有的慷慨大方、有的剥削吝啬、有的拖欠不还,为拿回应得的酬劳,不惜上了谈判桌。 最后作者也良心奉劝想加入翻译领域的翻译者,毕竟在案子并不常有,而且翻译的工作所需做的功课(搜集资料)相当费时,而且在收入上,不一定和付出的辛劳是对等的。 整体而言,作者在谈翻译与旅游课题上,日语和日本的比重较高。她强调懂多种语言在社会上的优势,自己曾因能够熟练地以日文写文章受到青睐,得到一个不错的发展机遇,也曾凭借着会马来文而拿下了另一单翻译案子。她劝导读者,不要排斥学习外语,毕竟会多一种语言,将来日子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书里的笔触较为亲和,专业的论述外还不忘幽默,除了揭开译者这一行业的不易和艰辛,她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自己这十多年来的历程。作为以自由翻译者为视角出发的一本著作,读者可窥探相当多、且寡为人知的特殊经历,但只要能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外在因素好似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