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和解

2天前
5天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4星期前
海浪永不知疲倦地冲向沙滩,一次又一次扑向那片金色的沙地,带着细腻的低语。它的声音轻柔,仿佛在诉说一段遥远的往事。每一次浪花的拍打,都是一封情感的信笺,发自那无边无际的大海,寄给沙滩。它希望沙滩回应它的呼唤,但沙滩只是沉默地躺在那里,静默不语。海浪已经习惯了这种单向的交流。它曾经愤怒,曾经质疑,也曾经试图改变这一切,但沙滩依然固守着它的宁静。风吹过,卷起细沙,沙滩看似无动于衷,却在某种不易察觉的变化中,回应着海浪的每一次拍击。 岁月流逝,海浪带着愈发复杂的情感涌向沙滩。它不再仅仅是带来水珠的冲击,还夹杂了愤怒、失落和期待。每一次的拍打都似乎在向沙滩倾诉着自己的困惑,为什么它的热情没有得到回应?为什么它的每一次冲击都被沙滩静静地接受,却从未被真正回应?随着时间推移,海浪的情感愈加波动。它变得急躁,带着怒火和不安,用更大的力量去冲击沙滩。每一阵风暴都是对沙滩的考验,而沙滩始终默默承受,从不回击。它知道,海浪的愤怒源于对被忽视的恐惧,源于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怀疑。 终于,在一个平静的黄昏,海浪放慢了节奏。它不再带着愤怒和焦虑,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轻轻地拍打着沙滩。那一刻,它开始明白,沙滩的沉默并非拒绝,而是一种深沉的包容。沙滩没有用言语回应它,但每一次的触碰,都是在告诉海浪,它的存在是被接受的。海浪意识到,风波并非一味的冲突。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要征服与被征服,而是彼此的成全。沙滩的安静和耐心,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包容。海浪的每一次到来,沙滩都在默默接纳,同时也在悄悄改变自己,适应海浪的冲击。 从此以后,海浪和沙滩达成了一种默契。它们不再试图改变对方,而是以一种和谐的姿态共同存在。每一次潮汐,海浪都带着温柔的触摸,沙滩依旧静静地接受。它们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冲突和争吵,而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默契的共鸣。日复一日,海浪与沙滩在彼此的互动中找到了平衡。日出时,海浪的光辉洒在沙滩上,仿佛为沙滩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日落时,沙滩静静地承载着余晖,等待着海浪的再次到来。它们的对话温柔而细腻,仿佛在讲述一段永恒的私语。 风波过后,海浪和沙滩在时间的流转中找到了彼此的平衡。它们的关系不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深刻的共存。海浪不再感到孤独,它知道沙滩始终在倾听它的诉说。沙滩也不再感到压迫,它明白海浪的每一次到来,都是一种温柔的问候,一种无声的抚慰。这种平衡是脆弱却坚韧的,就像人生中的风波,经过起伏和波动,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和解。海浪与沙滩的私语,是一种无声的交流,一种包容与成全的象征。每一场风波,都在教会我们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接受,如何在纷扰中找到那份内心的平静。 【作家点评/若涛】 以景喻人,观察入微。作者用景物变化对应人际关系的演变,写得丝丝入扣。如果能引入一对人物(可以是父女、朋友、恋人或其他),用景物衬托两人的关系变化,会成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
2月前
3月前
(新加坡12日讯)尽管陷入合约赔偿纠纷的当事人已私下和解,但诉讼双方的律师不仅没有通知法庭,还上庭就同一案件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诉;两名律师被指误导和浪费法庭时间,被令吊销律师执业资格3年。 《联合早报》报道,两名须接受吊牌处分的律师,分别是有28年执业经验的资深律师詹德拉莫翰(Chandra Mohan Rethnam)和有14年执业经验的谢振伟(Paul Seah)。 莫翰是新加坡具知名度的民事诉讼律师,并且活跃于社区工作,谢振伟也打过不少受瞩目的官司,包括在城市丰收失信案件中代表被告之一陈绍云。 审理这起律师纪律案的三司特别庭于9月4日发出书面判词,阐明三司做出吊牌处分的理由。 三司在判词中强调,律师的一大责任是协助法庭有效率地审理案件,而谢振伟与莫翰明知道他们的当事人已取得和解,但两人没有坦白真相,而是选择误导最高法院上诉庭,让上诉庭五司继续开庭,审理只剩学术意义的上诉。 在和解协议中说好如何应对上诉庭五司提问 而且,诉讼双方甚至在和解协议中,拟好如果在上诉庭聆讯中被五司问及一些事项,律师们应如何回答问题,两名律师并没有主动透露当事人已和解的打算。 三司指出,谢振伟与莫翰误导法庭的行为不诚实,一般上若律师违反专业操守涉及不诚实的行为,法庭会考虑将律师除名,但三司考虑到这两名律师的行为不意味着他们有品格上的缺陷,两人也没有从中获利或让他人蒙受损失,为此决定谕令两人暂停执业三年,而非将他们除名。 让谢振伟与莫翰做出不当专业行为的官司始于2012年,对簿公堂的是胜宝旺工程建筑私人有限公司(Sembawang Engineers and Constructors,简称SEC)与Metax Eco Solutions。SEC告Metax不当解约,Metax则提出反诉,向SEC索讨超过200万元的赔偿。 SEC之后被令清盘,高庭于2019年谕令,如果Metax赢得官司,SEC必须先支付辩方的全部讼费,才偿还其他清盘开销。 SEC的清盘人对此庭令不满,同年7月上诉至最高法院,上诉庭五司定于2021年1月审理这起上诉。当时谢振伟代表SEC的清盘人,莫翰则是Metax的代表律师。 不过,SEC与Metax于2019年11月取得和解,并且定下一份和解协议。双方除了在协议中定下付款细节与条件,同时说明如何处理早前向最高法院所提出的上诉,包括届时应如何回答五司所可能提出的问题;只有在必要时,双方律师才会透露当事人已达成协议。 在上诉庭审理案件当天,五司先后询问莫翰与谢振伟为何Metax没有提呈书面陈词给法庭,两人都没有说出和解一事,直至被五司追问双方是否已和解时,莫翰才承认此事。 五司之后发出书面裁决,严厉斥责莫翰与谢振伟故意误导法庭。律师公会接着对两名律师进行提控,指两人违反律师专业法令。纪律审裁庭审理后裁定两人所面对的指控成立,案件移交三司特别庭就处分做出定夺。 三司:律师也应履行对法庭职责 在三司看来,莫翰与谢振伟在履行对当事人的职责时,没有照顾到他们也应对法庭所履行的职责。 三司指出,如果律师在遵从当事人指示的同时,让他在履行对法庭职责方面陷入矛盾,律师应该向当事人解释,甚至在必要时候放弃代表当事人。 三司建议,律师在遇到专业道德问题时,可向律师事务所里更资深的律师,或独立律师寻求意见。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魔镜啊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这是小时候看《白雪公主》动画片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而在健身房里,“魔镜啊魔镜,嘿嘿,看我练得还可以吧?”或者,“魔镜啊魔镜,我这动作做对了吧?”这两句话也许是健身者凝望镜子时候的心里话。 我不常照镜子。家里连一张全身镜都无,房间里只有一面小小的桌镜,大多时候被我倒转面壁。一直到有天我终于发现了镜子的魔力。 某日我把杠铃和杠铃片锁好,把长椅挪到那一大片镜子前摆好“阵势”。坐地上,背靠长椅,把杠铃滚至臀部上方,弯曲膝盖,双手两边握紧杠铃,吸气再吐气将杠铃往上推。把杠铃推上去的时候我往镜子里看,稍微调整了屈膝幅度,放松、再推。大部分时候依然直视前方,偶尔会瞄向镜子。第一次感受到“臀推”这个动作真正刺激了哪里的肌肉,也首次体会到健身房里那些镜子的用处。 健身房中央的这4面大镜子很显眼。然而从以往教练带着,到后来自主锻炼,我都很少照镜子。说我健身嘛,我又好像没怎么注意自己有瘦身成功,体重就在那一两公斤之内漂浮。说我不健身嘛,我又很乖巧地每逢休假必定往健身房跑。虽然某位教练曾建议我每次都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变化,可当时我只会傻傻地跟着教练训练,会在意体脂检测仪上的数字但又不会太纠结。一直到所有教练陆陆续续另谋高就,那位曾经提醒我照镜子的教练给了我勇气在他离开以后自己锻炼,就再没人监督我的动作和训练计划了。那时候我连训练计划是什么都懵懵懂懂。 然后又隔了一段时间,我看见有女生把训练椅搬到健身房中央的镜子前,再把杠铃和杠铃片搬到训练椅前,练习“臀推”(hip thrust)。这举动就此解锁了我可以在那里“摆阵”训练的契机,又像个连环效应般,一并解锁了“照镜子”检查姿势的想法。再到后来,我才从镜子里看见了自己。 从来不太在意镜子。即使开始健身以后,也极少像大部分健身者一样总是盯着镜子里的自己。 也许是羞赧于自己的其貌不扬,也许是自卑于稍微过重的身材。于是从跟着教练锻炼,到自主训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慢慢地发现:咦,镜子的用处挺大的。 于是我开始直视镜子,纠正打磨力量训练的动作;然后好好地看镜子里的自己,浑身汗湿,坐地上时候腰间赘肉跑了出来,手臂还是那么粗但硬挤的话好像有那么一丁点线条。练一半四顾无人赶紧对镜子照张相,健身结束以后再对着镜子照了张照片才假装无事离开。 就这样,我忽然看清楚了自己的模样。虽然很矮,虽然不美,虽然没有平坦小腹精瘦臂膀宽肩细腰浑圆翘臀,但,这就是我呀,是个很努力,用最笨的方式努力的自己呀。虽然没有严格控制饮食,但也已经不太吃零食和喝奶茶的自己;是那个喜欢练习硬拉(deadlift),并有时候觉得在阴盛阳衰的力量训练区里丝毫无惧、觉得自己超帅的自己。还是一个差点被用词绕晕自己的自己。 那日下班回家,妈妈兴致勃勃地和我说:我给你留了今天的报纸,你去看看。他们说现在健身教练课都满了。都是因为贾玲那套电影啊。你要继续练啊。 与过去自卑的自己和解 妈妈不明白我为什么要练得手掌变粗;不够150公分高的女生为何要尝试挑战冲硬拉重量。她陪我看过那出因导演兼女主减重50公斤而沸沸扬扬的电影《热辣滚烫》。觉得她很厉害。而我却记得有一幕,女主终于要上场打自己的第一场正式拳击赛,从休息室到拳击擂台之间的一段走廊,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那个过去的自己。虽然判若两人,但她对着那个过去的她,坚定地微笑着。就是这一段戏,当时电影院里的我哭得稀里哗啦,泣不成声。 也许我明白,那不仅仅是因为减肥,而是在镜子里,她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摆脱的不是那50公斤,而是曾经懦弱讨好别人的自己。在那段健身和学习拳击的过程中,她为的是替自己赢一次。她学习坚定自己的意志,和她应该说不的事情说不。 我依然意志不够坚定,没有坚韧的控制饮食的决心,于是也没有办法练成网红们玲珑浮凸的身材。可在这段以“年”来计算的健身历程里,我想我能体会杜乐莹的心情。那些汗水、那些疼痛,伴随的是很认真地正视“我”的需求的认知。在训练的时候,无论是力量训练还是有氧运动,我都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慢慢地与过去自卑的自己和解。只有在这些运动的时候,我掌控我的身体和多巴胺,不需要依赖他人也不需要他人的肯定。我自己装片,自己卸片,自己搬凳子,自己琢磨,自己训练。状态不好的时候暗自懊恼,力量训练有所突破的时候会激动得想哭,然后每次都大汗淋漓地疼痛地但也快乐地离开健身房。即使我依然只练习我从教练那里学习的动作,依然对许多器械感觉陌生,体脂依然超过30%。 但管他呢。至少在镜子里,我会自在地捏捏自己腰间的肉,举起自己的手臂假装有一点线条,然后毫不留情地讪笑。然而我不会认为自己无用,亦不必讨好任何人。我知道在那满是魔镜的健身房里,我学会了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即使那真的是以岁月换来的“魔镜效应”。
5月前
(新加坡3日讯)狮城妇女在台湾因案件被警方扣留,在拘留所期间跟警员起冲突,警员对她挥拳并导致她唇部受伤,狮城妇坚称不会寻求和解,并要对方诚恳道歉。 《新明日报》报道,这名姓徐的狮城妇于2021年6月29日晚上,因配偶住院问题而在振兴医院与医疗人员起争执,警员接获投报后依违反医疗法将她逮捕并带回警局,但她认为现场警员执法不当,要求前往另一家医院验伤,直到完成验伤程序后再被带回拘留室。 隔日一名丁姓的警员将她从拘留室带往进行视讯侦查,过程中两人因戴口罩和丢垃圾等问题爆发口角,丁姓警员就挥拳殴打狮城妇的脸部,导致她上唇右侧瘀肿和破损。 她日前在接受台湾媒体访问时声泪俱下地质问:“为什么台湾警察可以打人?而且监视器画面还消失了?”她也强调并非要钱,只想要警方诚挚道歉。 根据报道,被提告的丁姓警员在法庭上解释说因当时疫情严峻,才会因为口罩问题和徐姓妇女争执。他承认动手打人,但当时也道歉了4次,具备诚意要和解。 此外,两名在场警员上庭作证,证实丁姓警员确实动手打人,徐姓妇女被打后往后退,打开矿水盖向对方泼水,扬言要告对方。狮城妇在法庭上声称如今自己是寡妇,在被台湾警察打后,监视器画面却消失,导致她这3年以来都处在黑暗中,因此不会轻易和解。 她随后也向台媒强调,若接受道歉,对方不会认清自己所受的苦难全貌,而且必须让整个台湾警察部队得到一个教训,当犯错时,要对一切进行监督。 由于双方和解不成立,案件移交到审理庭续审。 事发后返新治疗 狮城妇事发后返回新加坡治疗。 狮城妇被打后,上唇右侧瘀肿并粘膜破损,留下3公分乘3公分的伤口。 报道指出,她被打后大吼,随即拿水泼向警员,并问对方说:“你叫什么名字,我一定要告。”   狮城妇的代表律师指出,案件对她造成很大伤害,而且她在事发后也必须在新加坡接受治疗。 她也在庭上说,丁姓警员无法对她所经历的身心伤害做出补偿,而且监视器也已经不见,若不还原真相,将会在许多方面影响台湾人民。
6月前
6月前
阿甲送我的最后一份礼物,是与自己和解。 早上接获消息,阿甲走了。2019冠状病毒病肆虐期间,她挺了过来,痊愈伴随而来的是不能自理,回到牙牙学语的状态,嘴里模糊的音节,猜到最后渐渐无解。家里的大人几经讨论,决定送往疗养院由专人看护。之后的时间仿佛在她身上以光速流失,长期卧床而瘦得像是火柴人的小腿,被剪成平头,插上鼻管,记忆中上下三层楼不喘大气的阿甲定格在我回忆里,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就在同个房间度过,周围都是陌生人。这会是她想要的吗?我……会想要这样的晚年吗? 我不想要,也不想要这样的葬礼。 多数的流程,都是经由“棺材佬”的告知,“都是这样做的。”就能堵上任何嘴巴,一锤定音。每个人多少都有些自己的想法,但只能紧紧地闭上嘴巴,仿佛多花一点时间讨论,都会让阿甲走得不安心。没有时间让我们好好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只能机械式的按照流程,折金纸,诵经,守灵……仿佛这样直到结束,内心就能获得平静。仅仅是因为传统而走的流程,会让还活着的人消化那扑面而来的悲伤吗? 不会。 长时间的诵经,接连几晚的守灵及刺身的孝衣都在暗示着,一定要身心俱疲,才能让逝者安息。还活着的情绪,不在考量范围内。他们总爱说死者为大,但那一些素未谋面,为的又是谁的社交?这些流程没办法填补我内心的空洞,直到阿甲下葬的那一刻,“就这样结束了?”的荒谬感油然而生。苦涩依旧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卡着我的喉咙,我甚至会在告知朋友的同时,停顿许久只为了安抚自己。我的身体不断地在告诉我,我的情绪没有被好好的接着,我还没做好准备接受阿甲去世。 这一切,又能向谁诉说呢? 小时候的我,带着满头问号观察任何新的事物。这件事只能这样做吗?说出疑问并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换来的却是“跟着做就好了啦!”“想这么多干嘛?”“你很奇怪的啦。”那时的我看着周围的批评,一直觉得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不断地怀疑自己,感觉自己就是个怪胎,这个圈子容不下我,渐渐地我变得寡言。长大后才发现,这些说法往往只是个人偏好,有的人只需要一个流程,不想改变更不想要沟通,最后采用命令的方式来让对方照做。 从来如此,便对吗? 先练习接着自己的情绪 治丧的那几天,跟许久未见的堂表亲聊天,发现只能更新彼此的近况。有些事就是频率不同,聊不到一处;有些圈子,强融不来,就别把自己塑造成非我的形状。不一定是谁的问题,大家维持基本的社交就好。这次交谈之后,我默默接受了自己的不同,小时候收到的批评,只是对方宣泄情绪的方式,而我只是恰好撞在了枪口上。原来这些苦涩并不专属于我,每个人都有他们不被理解的时刻。我们从未被教导过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共处,而这些化不开的漆黑,一遍又一遍的扑向我们,内心的光从太阳到萤火,最后熄灭。 我们变成了他们,也丢失了自己。 这一篇随笔,只是为了提醒自己,这样的轮回到我这里结束。先练习接着自己的情绪,明白不被认同仅仅代表需要踏出这个圈子,终会有个能让我们畅所欲言,坦然做自己的地方。从身陷囹圄到安于一隅,这一步,我用了二十余年。这个转念,全都发生在我的脑海里,中间没有什么高潮迭起的剧情,也不能刺激谁的多巴胺分泌,对别人来说,不过就是个流水日子。 这才是日常,不是吗?
7月前
7月前
8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