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聯絡我們
登廣告
關於我們
活動
熱門搜索
大事件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美国法官遭FBI逮捕 被控助人躲避移民官员捉拿
|
民调:逾半美国选民认为特朗普过度扩大行政权
|
青年车内遭枪击亡 友人急送警局求助
|
大阪世博首度有参观者死亡 媒体揭场地太大 休息区太少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美国法官遭FBI逮捕 被控助人躲避移民官员捉拿
|
民调:逾半美国选民认为特朗普过度扩大行政权
|
青年车内遭枪击亡 友人急送警局求助
|
大阪世博首度有参观者死亡 媒体揭场地太大 休息区太少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簡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美国法官遭FBI逮捕 被控助人躲避移民官员捉拿
|
民调:逾半美国选民认为特朗普过度扩大行政权
|
青年车内遭枪击亡 友人急送警局求助
|
大阪世博首度有参观者死亡 媒体揭场地太大 休息区太少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美国法官遭FBI逮捕 被控助人躲避移民官员捉拿
|
民调:逾半美国选民认为特朗普过度扩大行政权
|
青年车内遭枪击亡 友人急送警局求助
|
大阪世博首度有参观者死亡 媒体揭场地太大 休息区太少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星洲人
登廣告
互動區
|
下載APP
|
簡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美国法官遭FBI逮捕 被控助人躲避移民官员捉拿
|
民调:逾半美国选民认为特朗普过度扩大行政权
|
青年车内遭枪击亡 友人急送警局求助
|
大阪世博首度有参观者死亡 媒体揭场地太大 休息区太少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美国法官遭FBI逮捕 被控助人躲避移民官员捉拿
|
民调:逾半美国选民认为特朗普过度扩大行政权
|
青年车内遭枪击亡 友人急送警局求助
|
大阪世博首度有参观者死亡 媒体揭场地太大 休息区太少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首頁
最新
頭條
IG熱文榜
熱門
國內
即時國內
封面頭條
總編推薦
暖勢力
熱點
全國綜合
社會
政治
教育
我們
專題
發現東盟
帶你來國會
星期天頭條
華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夥伴
星洲人互動優惠
國際
即時國際
天下事
國際頭條
國際拼盤
帶你看世界
坐看雲起
言路
郭總時間
社論
風起波生
非常常識
星期天拿鐵
總編時間
騎驢看本
風雨看潮生
管理與人生
綿裡藏心
亮劍
冷眼橫眉
財經
股市
即時財經
焦點財經
國際財經
投資週刊
娛樂
即時娛樂
國外娛樂
大馬娛樂
影視
地方
金典名號
大都會
大柔佛
大霹靂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馬
花城
古城
東海岸
體育
大馬體育
羽球
足球
籃球
水上
綜合
場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專題
優活
旅遊
美食
專欄
後生可為
東西
時尚
新教育
e潮
藝文
護生
看車
養生
家庭
文藝春秋
星雲
人物
影音
讀家
花蹤
亞航新鮮事
學海
動力青年
學記
後浪坊
星洲人
VIP文
會員文
最夯
鄭丁賢
林瑞源
時事觀點
深度報道
投資理財
非凡人物
族群印記
身心靈
VIP獨享
百格
星角攝
圖說大馬
國際寫真
好運來
萬能
多多
大馬彩
熱門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啃老族
+1財經
《+1財經》成功公式超過一種 你的孩子懂不懂?
成功的定義,是要以股神巴菲特為目標?還是銀行要有100萬?有車有房?還是擁有Dato頭銜?父母希望孩子有機會在學習、就業、財務等方面都能更“成功”,有沒有一套方程式?
10月前
+1財經
+1財經
《+1財經》孩子讀好書找好工 到了30歲將“過氣”?
每每看到“啃老族”相關新聞。為人父母者就會反思到底我們給予孩子的“裝備”夠不夠、對不對。有沒有可能孩子三十歲時,早前所學,就用不上了呢?
10月前
+1財經
社論
社論.大馬青壯年拒絕躺平
大馬青壯年對生活所抱持的積極態度令人動容,“找工最積極,拒當啃老族”突顯了大馬華裔青壯年的生存靱性。
1年前
社論
即時財經
美國啃老族數以百萬計 每年啃掉2.32兆
49歲的商業保險公司職員謝弗(Kori Shafer)與兩個20多歲的年輕人一起住在科羅拉多州。她說自己和丈夫打算繼續幫孩子們一把。但她有時候也在想這樣的生活狀態得持續多久,謝弗的繼子每個月在跑車和保險上的花費是900美元(約4171令吉),他說跟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是自己準備存錢買房。
1年前
即時財經
動力青年
【動力青年】“躺平”非壞事?
追夢人生,追啊追……啊,Stop!好累—— orz 那麼努力幹嘛?——躺平就好了。 冠病疫情期間,當大部分人還在慌慌張張適應新常態,中國卻流行起“躺平”文化——一種無慾無求,維持最低生存標準,並夾雜些許對現實環境不滿的情緒與心態。 受訪人之一林有漢表示,中國有躺平族,香港有廢青,日本有尼特族(NEET: 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英國有啃老族,美國有歸巢族——其實,躺平現象早已存在。 到底躺平是什么?為何受歡迎?青少年常把躺平掛嘴邊,動輒就要躺平,這是一種無傷大雅的態度,還是暗藏隱憂? 另有專家說,躺平不是躺著,也不是放棄自我,對多數人而言,它只是一種暫時逃離焦慮的方式,也是審視自我的機會。你們又認為呢? 【你說】 “你誇我躺平,我更開心” 楊威亮(25歲) 小時候,我常常尋求長輩的關注,透過不斷展現自己來表達需求感。可是成年後回頭看,那些舉動不過是人眼裡的笑話。後來,冠病暴發,行動管制令期間,我一個人待在狹小的校園宿舍,思想變得更負面。直到我學會“轉念”,變得“正向”,才擺脫抑鬱。如今,我不在乎他人眼光,不再向外求,而是向內求——尋求自己快樂的泉源,本自具足(意指自己內在什麼都不缺,所以不必過多計較外在世界的得失)。 我剛大學畢業。於我,證書不過是張紙,名利物質都不重要。我是保險推銷員,我不刻意追求業績,順其自然就好。如果業績達標,比起上臺領獎,我更希望能休息幾天不必見客戶。我認為的工作目標,能滿足生活就好,想太遠反而會焦慮,慢慢成長吧! 我不是無慾無求,只是我所求的是心靈和知識層面的。我從未放棄生活,反而是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不排斥婚姻,只是我重視情感的深度,希望與另一半能夠有思想上的共鳴。然而,現代蠻多年輕人或許認為,婚姻將帶來一定的負擔,比如生育及各種的開支,因而卻步。 如果朋友邀我出門,我又不太累,就會赴約。但通常,我會做個聆聽者,因為能夠與我深度交流的人很少。社交,能夠避免就儘量避免。 有的長輩批評年輕人不長進,可是時代變了,如今我們獲得生存需要的方式更多了。但這反而讓人焦慮——我們從網上看見別人那么成功,但自己努力了卻還存不到錢,所以很多人才會躺平。我尊重這樣的選擇,但不認同這樣的態度。 我所定義的“躺平”,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一邊賺錢,一邊躺平,滿足心靈需求,過得舒服自在。我不反對年輕人享樂,他們純粹要發洩心裡的不痛快罷了。享樂於我,安靜獨處,看看書、練練字就很享受了。如果非常壓力,可能獨處幾天,不然幾個小時也夠了。 我不在乎別人標籤我“躺平”,你誇我躺平,我太開心了——這說明我蠻幸福的,我過得比你好,所以你羨慕我,不然,你也可以躺平啊!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往好的方面想,躺平也可以很精彩。 只是“暫時躺平”而不是“擺爛” 美玉(18歲) 躺平是褒是貶,取決於個人態度。如果持續躺平,又不想解決問題,那就是“擺爛”了。擺爛是拖延、羨慕卻不行動、做事提不起勁而索性不做,是消極且放縱的行為。遇到困難,我有時也會萌生“擺爛”念頭,但最終還是嘗試去克服。 我允許自己短暫躺平——真正地“躺下來”放鬆(若只在心裡躺平,就失去意義了)。躺平當下,零社交,做些課業以外的消遣,例如玩遊戲、刷視頻等等。我會計算好躺平的時間,再去執行。躺平結束,我會通過愛好,例如烘培、運動,讓自己恢復狀態。聽起來,躺平和休息很相似,但休息是“必須的”,而躺平是“自己選擇”的。 然而,這世界應該也有人“躺不平”吧?——為了達成各種目標而必須努力,像是提升生活品質、不想被他人超越、總是迎合別人等等。有的人追求安穩,有的人尋求更多,這都是一種選擇,並無對錯。 有的躺平族生活節奏慢,但不代表他沒有追求。或許在某領域取得成功,會帶來喜悅和成就感;但我認為,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為了追逐成功,迷失自己。 躺平族比較不在意旁人眼光?可是完全不在乎是很難的,但最重要的還是自身的看法,如果連自己也不滿意自己,那麼就算他人安慰肯定,也很難起作用;相反的,如果太在乎,就會不斷想得到他人認可。我自己嘛,還挺滿意目前的生活,我未踏入社會,無需承擔生活開銷,暫時不需要擔心。學業方面,我還是比較有追求的。 為了達標,不“躺平” 慧敏 (14歲) 在學校,我是領導者、組長、學生、他人眼中的學霸,責任心促使我不“躺平”,這樣才能回應他人的期望。 “躺平”與“休息”相近,但定義不同。稍作休息是必須的,讓我勞累後可以放鬆緊繃的心情。我的課業繁重,根據時間表,我每日有一兩小時的休息時間,我會把握機會閱讀,或觀賞“醫生日常”相關的影視作品,偶爾,也會玩些遊戲消遣。 對我來說,只有極度放鬆的狀態才稱為“躺平”,而忙碌後的消遣,屬於暫時休息,之後仍要繼續做該做的事。 我未來的志向是當醫生,為了達標,我選擇不“躺平”。近期,我也定下一些目標,短期內完成老師佈置的小挑戰——書寫推理小說;而長期目標是考試獲得全科A,並且在SPM一舉奪魁。然而,我可以理解躺平族的心情。當我疲憊,例如熬夜做功課或小組作業時,也會萌生“躺平”的念頭。但為了回應組員的期望,身為組長的我會堅持下去,努力完成作業。 適當的“躺平”是好的,但長期如此有弊無利,久之,就是“擺爛”了。 【我聽見】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希望躺平 文‧林有漢(家庭關懷工作者、青少年導師) 接受訪問的三名青少年都有相似的觀點:躺平不過是放鬆,調整心情,且不需要太在意他人眼光;如果持續躺平,變成“擺爛”才是問題。 無論躺平是社會形態、思想形態,又或只是一種標籤,它確實反映了馬來西亞青少年存在的隱憂。當大家把躺平變成潮語——“我不做了,我躺平”,而我們又不正視,漸漸可能導致人們開始“逃避”——逃避各種經濟、家庭、人際關係方面的壓力。香港的廢青就是如此,付出而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就氣餒、放棄,作廢。 躺平,從青少年延伸到大人 在我國,這種現象也從青少年延伸到大人——我們玩手機、進入虛擬世界,逃離緊繃壓力、條規處處的現實世界。因此,躺平並非年輕人的專用詞,也可以說,每個人都曾經躺平,只是經歷時間長短不同。 躺平的心理是由許多複雜情緒所致,而周圍的壓力是精神與情緒問題的來源。若無法妥善管理情緒,只會消極下去,直到擺爛,甚至影響健康。因此,躺平是一種訊號,揭示大馬人的精神狀態,並延伸出憂鬱症、焦慮症、輟學、路霸、自殘,甚至自殺。一般上,我們無法一開始就下結論“某人是躺平族”,直至他的情況已經非常明顯、嚴重。 三項建議,預防躺平 一、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包括人生觀、苦難觀等等。價值觀不強,一旦遇到挫折失敗,就容易被擊垮。 二、尋求信仰中的非自然他力。從信仰認識自己,活出豐盛有意義的生命,發揮個人才幹,貢獻社會,建立生命的價值感。 三、群體的影響。人受造不是孤獨的,而是彼此關心、付出、建立。我們可以加入健康的社交群體,參加社團活動,服務大眾。 躺平,嚴峻生活中的弱者 文‧梁永昌(青少年∕大學生事工導師) 躺平主義”在中國出現的主因有二:第一,中國的生活水平太高,很多年輕人根本就養不起車、買不起房,社會競爭太大,年輕人覺得再怎麼努力都夠不著想要的崗位和收入,倒不如放手,反正結果也差不了多少。但這麼說不好聽,就美其名發展出了“躺平”一詞,不願意承認放棄,而是換個概念,包裝一種讓自己更舒服的生活態度。 第二,家裡有長輩可依靠,那我就不做工,等長輩來養好啦!“中國神童”張炘煬就是這類啃老族的經典代表。張炘煬16歲讀博,花了8年才取得博士學位。如今他沒有固定工作,父母不時匯錢接濟,但張炘煬卻對現狀很滿意,因為“不用看別人臉色”。他說:“時代變了,現在沒人會餓死,混吃等死反而能幸福一輩子。你要是瞎創業、瞎折騰,那才容易把自己折騰沒了;無業一身輕,我不工作一輩子都可以。” 躺平,是弱者表現嗎? 我個人給予躺平者的建議是:的確,躺平不等於懶,只是選擇不積極,但不積極基本上等於認輸。好機會人人都爭著要,爭不到就該想辦法再努力,而不是心裡“發爛喳”。努力後就算得不到,也問心無愧。 嚴格來說,躺平主義是過度放慢,過度的不要求,甚至是合理化“放棄追求人生”;躺平不只是停車,而是開倒車,正所謂不進則退,躺平的確是嚴峻生活中的弱者表現。
1年前
動力青年
會員文
李昱龍|青年人躺平啃老混吃等死有錯嗎
自古以來,家長不是都希望孩子不工作一輩子、不看別人臉色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嗎?難道非得要孩子去經歷以前的千辛萬苦才算得上是圓滿人生嗎? 全世界譴責青年人躺平之際,大家可否換個角度思考?世界已經發生了大變化,青年人就一定要為了未來穩定生活而工作賺錢、一世還房貸、車貸、學貸、父母債、孩子債,甚至把借貸傳承給下一代? 大家以為失業率是全世界都面對的課題。事實上,世界各地的情況不一,不可一概而論。我國人力資源部透露,今年第二季度,15至24歲的青年失業人口比率是10.7%,即30萬7700人。統計局勞動力統計顯示,失業率維持在3.4%。從經濟角度而言,失業率低於4%則被定義為全面就業。數據證實,我國基本上並沒有失業問題。 反觀外國。美國勞工部公佈,9月失業率3.8%。跟我國一樣沒有失業問題。與此同時,歐盟統計局公佈,歐元區8月的青年失業率是13.8%。此外,中國統計局自今年8月起不再發布青年失業率數據。在這之前,中國青年失業率持續處於較高水平,自4月開始就超過2022年7月的19.9%且屢創新高,6月為21.3%。 擺出一大堆數據,只想說說兩件事:首先,青年人對於就業和工作的態度有所改變而且各有不同;第二,青年人就業市場發生了內卷化。“內卷”原本還是個社會學概念,意思是“邊際效用遞減、沒有發展的成長 ”。如今變成網絡潮詞的“內卷”是指:競爭白熱化導致競爭混亂失序、過度精細化所帶來的無意義重複與內耗、大眾身不由己地陷入無處不在的競爭進而變成“越能吃苦,越過越苦”。 最近爆紅的中國“天才兒童”張炘煬事件,大部份人視為是現代青年人的“獨立個案”。他進入職場工作到28歲時卻選擇躺平,過著“啃老、混吃等死”的生活而備受爭議。 我倒是覺得,他以實際行動實現了至少兩個被世人忽略的當代青年人真實想法。第一是現代青年人對於工作與生活價值觀的改變。他毅然辭去師範大學外聘教師工作,然後跟友人合夥當自由業者(至少對社會還有一點貢獻?),遇到沒工作沒收入時,就靠父母接濟過活。他說:“給別人打工了你還想財富自由?開什麼玩笑呢?我現在至少不用看別人臉色!”其次,他完全實現了自古以來祖輩為後代累積及傳承財產的生存法則。無業一身輕的他說:“我不工作一輩子都可以。不只可以靠父母,還有父母的父母,父母的父母的父母。” 那些經歷了兩三代、三四代人累積財產到今天的人,努力總算有了回報。現在他們不僅整個家族實現了財富自由,可以讓孩子以後生活無憂,還可養兒到百歲,甚至還包括養孩子的孩子。自古以來,家長不是都希望孩子不工作一輩子、不看別人臉色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嗎?難道非得要孩子去經歷以前的千辛萬苦才算得上是圓滿人生嗎?還有,世界既然可以產生御宅族、啃老族,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出現升級版的躺平啃老混吃等死族?
2年前
會員文
即時國際
33歲總監棄10年工作返家當“類全職兒女” 拒貼啃老標籤:彌補天倫樂
中國一名33歲的網路公司總監劉彥(化名)大膽從工作了近10年的公司離職,選擇迴歸家庭,當一名“類全職兒女”(全職兒女:每天只需負責父母的起居飲食,並由父母作為老闆支付每月的工資),這個決定卻不被外界理解,很多人甚至認為她根本是“啃老族”。
2年前
即時國際
即時財經
中國青年失業率被低估? 若計躺平啃老族 人數逼近50%
中國6月份青年失業率21.3%創歷史新高。但財新網引述北京大學副教授張丹丹研究指出,若將約1600萬名躺平、啃老等不工作者均視為失業,中國3月份青年實際失業率最高上看46.5%,遠高於官方公佈的19.7%。
2年前
即時財經
讀者觀點
方明仁.父母與孩子的親情綁架
兩代之間是家族和親情的延續,而不應該是物質的交換。越來越多丁克族的出現,或許已經反映出了年輕人對親情綁架的恐懼吧。
2年前
讀者觀點
精彩系列
我是韓念 | 隱形窮人
現代社會的生活哲學應該是及時享樂和YOLO。
3年前
精彩系列
VIP文
吳娟瑜 | 已婚啃老族,吃得更猛!
明話明說,金錢界限清楚,寵孩子也不要寵到沒完沒了。 過去“啃老族”一詞是指未婚的成年兒女,既不出門,也不找工作,成天在家打電動,彷彿米蟲啃齧老爸老媽的養老金。 如今,過了10年、20年,啃老族出現新樣貌,已婚兒女,養兒育女力有未逮,出現不著痕跡地啃老,等到老父老母大夢初醒,養老金已啃去一大半了。 [vip_content_start] 第一類型:隔代啃老 這些已婚啃老族按照父母期待已婚生子,但年輕夫妻吵架離婚,原以為孫兒孫女只是來暫住,不料,已婚兒女推說:“工作忙不過來,等我安頓好再來接走。”有的說:“反正你們沒事做,就帶一帶吧!” 這麼一耽擱,一個星期、兩個星期……起始,兒女還會給個幾千塊,到後來就不了了之。 看著孫兒孫女天真無邪的臉寵,聼著他們可愛的童言童語,老爸老媽見到匆忙來去的兒女,話到嘴邊又吞回去了。 第二類型:欠債啃老 兒女已婚,理應離家獨立,但因為投資失利,或以卡養卡,導致債主上門、銀行催繳,老爸老媽為了家人安危,為了家族信用,於是出面處理。 不知不覺中,錢財一筆一筆地消失了,老夫老妻開始怪罪對方,到底是誰先養老鼠咬布袋啊? 第三類型:裝傻啃老 有位婆婆每天負責接送孫女莎莎到幼稚園,開學後一週,有天拉著孫女的手準備離去,“阿嬤,請等一下,這張通知單給莎莎的媽媽哦!” 婆婆瞧了一眼單子,也不過臺幣三百多元的伙食點心費,她立刻從揹包拿出3張臺幣100元和一些零錢。“主任,你先拿吧!我回去跟她媽媽要。” 晚上,媳婦下班到家,婆婆立刻拿出繳款單據,沒想到媳婦看了一眼,說了聲:“嗯!”連謝謝都沒有。 這件事就此不了了之,嚇得這位婆婆從此不敢自作主張,錢守緊一點吧! “怎麼不跟兒子要?”我問。 婆婆護子心切,她說:“兒子失業半年多,唉!” 第四類型:海撈啃老 老公過世後,婆婆接手掌管家中經濟。有一天,小兒子帶著老婆和一對中學生兒女,一進門就下跪痛哭,請求救命啊! 原來小兒子投資餐廳失利,地下錢莊追債,銀行催繳貸款,小兒子說:“乾脆4個人一起死一死!” 婆婆未經其他兒女同意,變賣老公留下的土地,整筆祖產轉手進到小兒子賬戶還債。 大姐、大哥、二哥知道時,大勢已去,我的學員淑卿是二嫂,她說:“整盤都端走了,到底是要怎麼想?” 啃老族新定義 以前“啃老族”專屬年輕的、未婚的、賴家的兒女,如今整個世界經濟不景氣,加上冠病肆虐,“啃老族”擴大到已婚族群,而且是帶著一家子一起啃。 老爸老媽開始多數是體諒兒女謀生不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算了,但因金錢界限模糊,讓兒女誤認老爸老媽樂意支付,其實,時日一久,再深的口袋,也會逐日變淺啊! 加上,老爸老媽年紀漸長,只能吃著老本過日子,身體若再有些狀況,更是提心吊膽。 有位拒絕已婚兒子啃老的老媽處理得明快,她跟42歲的兒子說:“你兒子、女兒下課後到我這邊吃飯很OK,但請你每個月支付伙食費臺幣500元,讓他們吃健康一點,也補貼買菜的錢。” 明話明說,金錢界限清楚,寵孩子也不要寵到沒完沒了。這位老媽跟我說:“話說完,兒子立刻說:應該的、應該的;我教他盡責任,他就負責任,這不是皆大歡喜的事嗎?”
3年前
VIP文
更多啃老族
下一個
結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