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善用人力

2年前
除了经过技职培训的老人和残障人士可舒缓某些领域的劳工荒,“非人类”的投入使用也在改善着劳动稀缺的紧张。 6月的某一天,走进经常光顾的餐厅,赫然察觉到店里发生的明显变化:在繁忙时间,有两台机器人端着餐点在座位间来回穿梭送餐,客人们自行取下餐点,然后在屏幕前的小手有些纠结又或者任由机器人停在桌边,恨不得分身的老板便快速走了过去,轻点一下屏幕,让机器人自行归位。 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无论是路过抑或是光顾的餐厅,陆陆续续看到机器人送餐的身影,周遭的食客也不复惊奇的神情、无从下手的无措,娴熟地取下食物,点击屏幕令其离开。 原来机器人大军已经悄悄入驻饮食业。 报道:本刊 叶洢颖摄影:黄玲玲、蔡伟传 上午11时,趁着午休高峰期到来之前,面馆老板林庭锋坐在一旁歇息,两名外籍服务员站在出餐口,将刚出锅的面食放在机器人的托盘上,点了点屏幕,机器人便往目的地前行。 [vip_content_start] 虽然该店是于今年6月开始使用机器人,但其实林庭锋早就在这之前已经研究相关的资料。 “5月多时考虑,6月开始用。”他说,“MCO期间不允许我们申请(外劳)准证,我们原来持有准证的外劳到期后不获延长,就回去了,基本上是不够人用的。” 他算了算,厨房约7名员工,一次性出餐可达10盘/碗,一名服务员最多送4盘,一台3层的机器人可以摆满。 “收碗是洗碗工的工作,收钱有收银员,所以服务员主要负责打包和出餐,出餐占90%。我们曾经试过员工荒,5月份时一直请不到人,仅剩的员工差点不要做了,因为太累。如今,周日外面排长龙,只靠一个服务员和两台机器人,我负责收钱就能搞定。” 机器人没人的毛病 他坦言,做饮食业是无法全靠机器人取代人类的,因为它没有温度,目前我国市场销售的机器人也不会解答客户的疑问,仅能做一个辅助的功能。 “比如现在你看到有两个服务员,一个忽然肚子痛,只剩下一个。那么他就去招待客人,出餐的工作就只能交给机器人。不能全靠机器人,但也不能没有机器人。” 他无奈说,来应聘的人看到店里太忙就不愿意做了,所以招聘不容易,“尤其是本地人,薪资要求就比外劳高,工作态度跟薪水不成正比。” 他见过形形色色的员工,也见识过各式各样的状况,比如不告而别、请假从未事先通知,最惨痛的经验是圣诞节当天,4名服务员3个肚子疼1个手疼,齐齐请假,只有他和太太两人,用焦头烂额来形容也不过如此。 “喏,今天就有一个服务员没来也没有通知,是一个安娣来的。” 一台机器人4万令吉,4名服务员月薪支出共逾1万令吉,加上允许分期付款,又不用担心第二天没人来上班,何乐而不为? “各有优缺点,有的客户不喜欢机器人,觉得冷冰冰,没有感情没有语气。人有温度,但是心情不好时来上班,好像全世界欠他钱。” 他说,他除了增订2台机器人,也为厨房订购了电动炒炉、电动炒酱机等等,并非以减少员工为目的,而是要减轻员工的工作量。 “主要是不要让他们那么累,这是很重要的,不然也会跑的。然后可以让服务员知道,即便没有你,依然可以运行,他们才会有所警惕。” 从冷遇到接纳 Secure Group创办人拿督张博雄介绍道,该公司于2019年计划引入机器人,2020年正式开始落实推向我国市场。 “马来西亚永远面对人手不足的问题,因为我们用很多外劳。要申请外劳,政策一直改变;本地人尤其是华人不喜欢做这行,加上薪资高,对于餐馆而言成本较高。” 他坦言自2020年至今,每年机器人销售额会增长20%至50%左右,客户群体逾200家餐厅品牌,其中不乏知名的连锁餐厅。 由此可见,餐厅业者对于机器人的接受度已经越来越高,甚至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趋势。 “起初,餐厅业者也不太愿意买,担忧客人不能接受,一直到试过之后,觉得不错,才开始越来越多人购买。” 实际上,机器人送餐并非近年来的新鲜事,早在2018年,一家怡保的餐厅南香率先引入机器人送餐,只是当时的机器人仅两层托盘,且重心较高,以至于移动时不那么稳,加上必须依靠轨道移动,速度较慢。由于需要安装轨道,桌子之间要保持足够宽裕的空间,这对于寸土是金的餐厅而言,无疑是一大致命伤。 但是仅仅2年后,机器人已经出现质的飞跃,不但不再需要轨道,还会主动避让障碍物,移动速度可自由调节,关键是随着餐厅面积大小,可选择所需尺寸的机器人,最小的只需桌子间距50公分即可通行。 “第一代的机器人缝隙多,于是许多蚂蚁、蟑螂等昆虫会钻入,因此需要维护。但是最新一代的,已经没有缝隙也防水防虫,360度视野的传感器,过了一两年只需要换轮胎即可。” 前提是,餐厅内的地面必须是平整的,目前还无法上下梯级;桌子间距最少保持50公分至80公分,视机器人尺寸大小而定。 说着说着,下楼一看,正好某知名旅游景点的餐厅业者也前来了解详情,看来饮食领域离机械化不远矣。 退休人士经验丰富技能娴熟,仅需少量培训就能重投工作 制造业领域是劳工荒“重灾区”,对此,马来西亚厂商联合会(FMM)总会长苏添来将解决方案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 “短期来说,雇主们会选择增加工作时长,但这会导致工人长时间工作而疲劳,进而影响整体的生产力。” 因此,雇主亦须聘用合约工,甚至支付介绍费(search fees)以聘用本地工人,以填补劳工短缺。但是,这些解决方案不可持续且不可靠,因为无法为雇主提供长期且稳定所需的劳动力,仅能暂时救急。所以,长期解决方案就是机械化以及采用包括机器人技术,以及其他工业4.0在内的技术。 “(机械化)肯定是制造商已经在考虑的事情,有些已经在实施过程中,以减少依赖劳动力,这是吸取了疫情的教训。” 不过,他也坦承机械化并非一夜之间就能达到,这涉及非常高昂的资金投入,并且必须将技术与整个生产过程适当整合以确保其有效性。他认为,政府应继续支持业界,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以减少对外劳的依赖,并加强自动化和技术的采用。 另外,他也认为,若老年人退休后立即重新就业的话,在丰富的经验和技能的加持下,仅需要少量培训,因此也成为雇主们目前的选择之一。 “我们认为,许多雇主目前正在重新雇用已达到退休年龄的雇员,以解决他们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然后,这些资深员工还能肩负“以旧带新”的任务,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财富。同时,他认为,只要所涉及的生产车间和装配工作类型合适,在经过培训后,残障人士一样也可以上岗。 他补充道,政府为了进一步鼓励高龄人士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如前吸毒者等社会更生人士的就业,一经聘用,雇主将可获得扣税。 可缓解燃眉之急,又可扣税,可谓一箭双雕。 后记: 采访结束前,林庭锋一脸担忧地说,现在马来西亚所有的行业包括修车、修冷气等等都青黄不接,10年后等现在这批老师傅退休了,谁来接班? “外劳。到时候就不要说外劳抢了你的饭碗,这碗饭给你也吃不起了。” 他说,以前的人梦想当医生、工程师,现在的小孩是想做自媒体;以前的人工作是为了养家,现在的人不开心就去送外卖、送快递,反正也能赚到钱,他们有太多选择。 “你试想像,20年后马来西亚会变成什么样?” 对此,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客座教授袁少康博士则认为,任何工作都有它的价值,外卖员、送货员等只需要少许KSA,作为短期工作或过渡期的工作尚可,但作为长期工作,其KSA未必能得到锻炼以适应较复杂的工作需求。所谓的KSA指的是知识(Knowledge)、技巧(Skill)和态度(Atttitude),上述3项能力只有不断增长、更新,方能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送外卖、送快递,没法促进你的能力。” 另外,他指出,马来西亚人对于“技职学校”心存偏见,认为技术人员与工程师相比,没有后者有前途,因此没人愿意去学。 “每个都要做医生、做工程师,觉得做技术人员难以启齿。” 他以德国为例,指德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这也确保了该国各领域的技术人员不会出现“断档”问题。 不过,由于AI渐渐普及,原本一间需要500名技术人员的汽车厂,如今只需要200人,未来或许减至50人,加上疫情的出现,也加速了德国自动化的脚步,超市、银行、酒店等等原本需要人的岗位渐渐给AI让路,导致仅有职业教育学历的人群就业机会锐减。 自动化可以减轻劳工荒的压力,同时亦是人类与机器的竞争,惟有不断地精进自己,方能不被机器击败、不被时代淘汰。 【上篇】善用人力01:老年人、残障者再就业的障碍原来是他们……
2年前
2年前
国家统计局于8月份公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就业数据》指出,我国的工作职位同比增长26万7000个至861万9000个,97.8%空缺已填满,尚有2.2%职位有待填补。 他们将工作职位分成3类,分别是:专业技术行业(Skilled)、半熟练工行业(Semi Skilled)以及低技术行业(Low Skilled),共有191万3000个空缺,专业技术行业占25.8%;半熟练工行业占55%;低技术行业为19.2%。 其中,在农业、建筑业、矿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等5大领域,服务业和制造业仍分别有30万6000以及106万9000个空缺。 而人口老龄化是全球的趋势,根据《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修订版》的数据指出,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每6人就有1人是65岁以上(16%),然而在2019年就达到每11人就有1人在65岁以上(9%)。 2018年,全球65岁或以上的人口史无前例的超过了5岁以下人口数量,该报告预计80岁或以上人口将增长两倍,即从2019年的1.43亿增至2050年的4.26亿。 当老龄化社会已无可避免地逐步靠近,加上人力资源匮乏,除了不断大规模引入外劳,难道我们就别无他法了吗? 报道:本刊 叶洢颖摄影:本报 林毅钲、陈世伟 [nonvip_content_start] 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客座教授袁少康博士提到,根据2018年的统计结果,他列出制造业、建造业、种植业、服务业、农业等各领域的外劳比例,从中可得知制造业以36.88%占比最高。 且看下列图表: 如以上图表所示,我们可以得知印尼、孟加拉、缅甸、印度、越南以及菲律宾是我国外来劳动力最主要的来源国,但是如今开始出现变化。 “从这一年开始,印尼的反而减少了一点,因为他们的发展比我们更好。有可能10年内是我们要去印尼工作。”袁少康补充道。 他说,印尼和菲律宾籍女佣则转战日本、中东、香港、台湾,这是由于他们已经改变想法,认为马来西亚再也不是打工天堂。 那么在缺乏外劳的情况下,可有舒缓人力荒的方案呢? “我认为无论什么方案,如果没有政府带领,是不会成功的。因为私人界一般不会先发起改革,若他们率先改变,就得利用到他们自己的资源。而政府至今没有完整的方法,只是不断地‘灭火’,缺外劳就去引入外劳。” 他指出,如今生产业、建造业、农业、种植业、服务业均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有些领域的生产线必须改为自动化生产,减少依赖人力生产;另外,生产业、农业和种植业可改为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运作,服务业则可雇用高龄退休人士。 他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曾以制造业为主,如今改为金融,进入“知识管理”(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的阶段。 “他们不需要外劳,需要知识型人材,像是AI、IT等等。我们还停留在制造业依赖要很多人力的阶段。我们只比柬埔寨好一点,越南、印尼已经追上。” 若运用自动化生产,一条原本需要三十多人的生产线,大约能取代二十多人,需要的仅是管理机械、修理、维护的人,就能减少依赖外劳。 “这个方案要投入很多钱,但政府没有给予补贴。 老年人亦是生产力 日本多年前已采取措施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问题,除了大量使用自动化设施,也鼓励健康的老年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舒缓人口老化带来的压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酒店收拾房间的房务人员、餐厅捧餐的服务员,依然有许多白发苍苍的老年人精神抖擞地在前线奋战。 而新加坡政府则实施年长员工就业补贴(Senior Employment Credit),若企业继续雇用55岁以上的员工,便可获得政府发放相关员工薪金的8%津贴以资鼓励。 颐养天年和含饴弄孙仿佛才是我们的“理想退休生活”,但是随着人均寿命越来越长,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晚年陷入贫困的风险逐渐变大,既然老龄化社会无可避免,加上劳动力出现缺口,我国是否可参考日本、新加坡,让健康的老人留在职场或重回职场? 袁少康提到,我国必须先改变“老人低生产力”的思维,比如企业不愿意培训退休员工新技能;长者亦会觉得自己“年纪大,没用了”。 再者,最现实的问题是若企业继续聘用退休员工,不会获得政府的津贴,也会打击企业的运作成本。 于是,一切回到源头:政府什么时候能动起来呢? 残障人士技职培训 除了长者,残障人士也是潜在的劳动力群体。 双福升维发展协会电脑科技及公关宣传部门经理黄世凌以及部门执行员吴冠廷介绍,该协会备有技职培训的服务,会根据残障人士比如智能障碍、肢体障碍、学习障碍等状况来提供合适的培训。 “像是肢体障碍的朋友,他们的智力是良好的,于是就可以学电脑科技、客服、电商、建筑设计、网页设计等,只需要靠一台电脑就可以自力更生。学习障碍者可以做每日重复性的工作,例如回收分类、烘焙、包装、数据录入等等。” 实际上,该协会扮演着残障人士与社会连接的角色,不仅为残障人士和社会更生人士提供技职训练,偶尔也变身为“职业介绍所”,为有聘用需求的企业商家,寻找符合条件的残障人士就职。 黄世凌坦承,有很多商家和企业向双福寻求合作,希望他们能推荐合适的员工。 “我们会去了解残障人士的状况,然后就判断他们适合哪一个领域,事先筛选一次。那些公司会先让我们知道他们的需求,需要什么人,以及公司的设施、地理位置,看看是需要可以走动的,或也能接受轮椅使用者。” 吴冠廷举例,一家连锁的板面餐厅老板经由双福介绍聘用了聋哑人士工作,对于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态度非常满意,不仅再次要求他们推荐,并且也愿意雇用半边身体不太方便的障友担任店面服务员。 “最重要的是老板愿意给他们一个机会,残障朋友也愿意学习。” 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在雇用残障人士的起初,难免需要一段磨合期,也会面对沟通的问题。 “那名聋哑朋友到板面店工作时,老板就给他录视频,教他怎么做,然后要求其他员工学手语,很快就能融合到一起。” 耐心和包容,对于双方来说真的缺一不可。 另外,黄世凌提到,虽然他们已经提供技职训练,若有相关专业的学院能与双福合作,并且能够在培训结束后发放正式的文凭,障友们的求职之路或许更为顺遂。 居家工作有何不可? 双福升维发展协会关怀与福利无障碍交通部经理萧爱芬,同时也是经过社会保险机构(PERKESO)培训的职业教练(Job Coach)。 她直言,职业教练是残障人士和老板们的“中间人”,为他们协调,并且陪伴残障人士进入职场,直到他们适应为止。 “我们要先去了解这家公司,知道他们要聘用什么样的残障人士,然后陪同残障人士去这个公司就业。一般是要带他从家里到公司,到公司后了解他的工作范围,带他去工作。在第一周内,我们会担任陪伴的角色,3天后再去了解他的公司里需要给予什么配合。” 这样的陪伴可长达8个月,一直到障友可在职场独立为止。 “最成功的案例是居家上班的客服,经过我们4个月的陪伴,已经能让商家直接对接这个案。” 不过,成功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居家上班,人事问题有所减少,倘若真的走入职场就更需要陪伴。 她说,其实在MCO之后,残障人士的聘用率渐渐提高,因为我国开始面对劳工短缺的问题,所以向双福咨询员工推荐的商家亦增加。 “但是有一些老板还是希望员工到公司上班,而不能接受居家上班。” 我曾与障友在吉隆坡一日游,出门伊始就遇到道路不平、人行道破损的问题,轮椅被迫在马路上与汽车擦肩,只是出个门就像是展开一场大冒险,更勿论交通设施、电梯等公共设施“罢工”带来的障碍。 经过漫长的居家工作体验,如果一些工作岗位能让他们居家处理,何乐不为? 【下篇】善用人力02:你被机器人打败了!机器人有你的劳动力没你的毛病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