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器官移植

2天前
3天前
5月前
(新加坡28日讯)14岁少年在学校参与体能测试时,突然倒地不起并在送院3周后证实脑死,母亲强忍悲恸,决定完成儿子生前乐于助人的意愿,签字捐出儿子的器官,让至少3个人重获新生。 《联合早报》报道,不幸逝世的少年卢宣正(14岁),生前是兀兰辅仁中学中二学生。 他在5月2日(星期四)早上8时左右,在学校参加体能测验的2.4公里跑步项目时,半途倒地不起,紧急送进竹脚妇幼医院抢救。 卢宣正过后陷入重度昏迷,在病床一躺就是三个多星期。在这期间,母亲苏艳芬(52岁,会计员)连日守在病榻旁,给予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也不断给儿子加油打气,希望奇迹出现。 无奈卢宣正昏迷24天后,上星期六(25日)被医生证实脑死。 苏艳芬说,儿子脑死的消息让她跌进万丈深渊。她怎么也没料到,事发当天她一如往常地送儿子上学,在学校门口跟儿子的道别,竟成了永诀。 “医生说,宣正可能是因为进行激烈运动时心脏无法负荷,导致心律失常而昏迷。我们家族并没有这方面的病史,宣正也没有投诉过心脏不舒服,事发真的太突然了。” 卢宣正曾多次称最大梦想是为别人造福 还没完全接受儿子脑死的残酷事实,苏艳芬很快又得面对是否要捐出儿子器官的抉择。 苏艳芬说,为人父母者都会想要保护孩子,不让孩子在过世后挨刀,但她随后从工作人员处得知,目前有400多名病患正在等待器官移植,想到孩子生前曾多次表示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帮助更多人,为别人造福,她的立场因此开始动摇。 “我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捐赠器官的问题,隔天就打电话把决定告诉器官捐赠协调员。” 在苏艳芬签字捐出儿子器官当天,约30名亲友到医院向卢宣正道别并给予她支持,众人在病房为卢宣正唱完最后一首圣歌后,含泪看着医护人员把卢宣正推进手术室,场面感人。 医生已于5月26日完成器官移植手术,院方事后告诉苏艳芬,卢宣正捐出的器官包括眼角膜、肝脏、肾脏、胰脏和皮肤,至少3名病患因此受益。 苏艳芬和丈夫来自马来西亚,是新加坡永久居民,两人在2017年把幼子卢宣正接到新加坡念小学,大儿子和二儿子过后才到当地生活。 另外,苏艳芬的丈夫,其实已在2022年因肝癌离世,这是时隔2年后对这个家庭另一个打击。
7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周伟才〈越读者(马来西亚)脸书版主〉】人类文明可说是感性主观的火花和理性客观的沉淀所筑成的结合体。满地开花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探研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变化规律,建构出知识的高堂广厦。科学并不冰冷,人文长存温度,打开科普著作,即是打开另一个阅读的浩淼世界。 “有了这份最好的礼物,他们爱的人将拯救多至七条生命,并将以此种形式延续生命。” 这本关于器官移植手术的医学科普,并非平铺直叙陈述历史或个人回忆录,特点在于以自身和患者的经历为背景,穿插那些让移植器官成为可能的当代先驱者的故事。 从一位没有主刀过的实习住院医师,作者约书亚·梅兹里希用两年时间努力让自己熟练缝合技术,经由一场肾脏移植而决心成为器官移植外科医生。字里行间透露作者的幽默诚恳,对器官移植全过程和发展史的细致描绘,除了深刻感受医学的美妙之处,也叫人佩服至极。 对比现代器官移植的概念逐渐普及,在20世纪50年代,这一切都只是天方夜谭。每一次的手术失败和单纯动念,都让医生有了不同的启发和改进。初期对器官移植的一无所知,案例中发现的各种排斥现象,体外循环仪器如肾透析和心肺机的发明,突破伦理的脑死亡概念,到医用药环孢素的诞生……每一步幸亏有许多人的坚持,我们才走到了现在。现阶段虽然移植技术相对成熟,但仍有并发症的风险,异体移植如动物内脏还在实验中,医学发展的飞跃实属得来不易。 感谢所有没日没夜活在手术中的医生、生时与死后热心的器官捐献者、尽力生活的接受者,还有尝试理解更多的人们。当一位母亲在几年后,有机会用听诊器听着女儿的心脏在接受者的胸腔中跳动,这份生命之礼的延续也许让我们意识到,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开始。 【眼界大开的科普小品(版主的话)+(一)】颜祺轩 / 读外科医生的手记 【眼界大开的科普小品(二)】郑义燊 / 他们是垃圾天使! 【眼界大开的科普小品(三)】彼得石 / 为什么这个年代不科学? 【眼界大开的科普小品(四)】许蓓琦 / 请将夜间睡眠列优先 【眼界大开的科普小品(五)】陈晓满 / 复杂的21世纪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