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團聚

15小時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餐桌還是那張老餐桌,四四方方,棕紅的木紋表面已經失去了最初的光澤,桌角的漆被歲月一點點磨掉。唯一不同的是,它如今安靜得像一張沉睡的舊畫布。 小時候,這張餐桌是家裡的中心。清晨,總有一杯熱氣騰騰的奶茶擺在我面前,母親從廚房探頭催促:“快喝,不然涼了。”中午時,餐桌上擺滿了盤子,父親坐在主 位,用筷子敲碗的聲音像一種節奏;晚飯時,家人圍在一起,談天說地,笑聲從桌面溢到窗外。 我記得那時的餐桌,永遠是熱鬧的——不只有飯菜的香氣,還有父親的叮囑、母親的嘮叨、兄弟姐妹間的爭搶。 後來,時間悄悄改變了這一切。父親在退休後喜歡坐在餐桌旁喝茶,母親則更喜歡在廚房裡忙活。等到我和兄妹們相繼成家離開,這張餐桌便失去了它的喧鬧。 偶爾回家,看到母親一個人坐在桌旁吃飯,滿桌空蕩蕩的盤子顯得格外孤單。我問她:“為什麼還擺這麼多菜?”她笑著說:“習慣了,家裡桌子大嘛,多擺點顯得不冷清。” 我知道,真正不冷清的,從來不是菜,而是人。 空桌上的回憶 有一次,我回家得很晚,母親已經睡了,但餐桌上還留著一碗熱湯,旁邊放著一張小紙條:“趁熱喝,彆著涼。”我端起那碗湯,一口口喝下去時,彷彿能聽到從前的笑聲,那些年圍繞在餐桌旁的歡聲笑語似乎從未走遠。 然而,現實告訴我,餐桌終究會有安靜的時候。 幾年後,母親也不在了。這張餐桌成了客廳的擺設,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派上用場。那時候,家裡依然熱鬧,孩子們圍著桌子跑,碗筷碰撞的聲音再次填滿了每一個角落。但當一切結束,人散去,餐桌又回到了最初的安靜。 我開始明白,這張空蕩蕩的餐桌,承載的不僅是食物,更是我們生活的見證。它見證了家人的團聚,也見證了離別;它見證了我們的成長,也見證了時間的流逝。 如今,我每次回家,都會讓孩子們在這張餐桌前坐一會兒,哪怕只是吃一頓簡單的便飯。我希望這張餐桌上的笑聲能再多留一些,留給我的孩子,留給那些未來的回憶。 畢竟,熱鬧的餐桌,是時間最溫暖的記錄者。它教會我們,珍惜每一次圍桌而坐的時光,因為有一天,當餐桌再度空蕩時,我們的心裡依然會有它的重量。
2月前
“明天要吃什麼?煮什麼?” “吃外面……吃外面……” 兩個小外孫直嚷外婆不要煮,要吃外面,外面的食物真的那麼好吃嗎?一個星期三天吃外面不覺膩嗎?外婆的飯菜真比不上外面嗎?曾多次老伴叫我別隨同吃外面,隨便一個家常便飯好過吃外面。但為了不掃興,我儘量配合。這個小鎮沒有幾家餐館供選擇,也沒有什麼食物讓人念念不忘,來來去去總是那幾張熟臉老闆,吃得我真有點不好意思,在他們心裡肯定認為我們懶散不煮,或不會煮留不住家人的胃。 女兒一家四口與兩老同住,小康之家生活過得快樂溫馨。老伴唯一的煩惱就是煮,今天愁明天,明天愁後天,不知要吃什麼。我們已相處了14年,老伴為煮也已煩夠了,尤其看到半子低頭吃燜飯,什麼菜餚動都不動,淋上湯汁狼吞虎嚥不睬人。老伴心疼半子辛苦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又吃不上合口味的菜餚,彷彿自己做了傷天害理的事,對不起半子也對不起自己,於是養成每一天臨睡前問好女兒一家要吃什麼才煮什麼。慢慢的我喜歡的客家菜,還有老伴拿手的潮州菜消失了。很多名菜老伴也忘了怎樣煮,取而代之的炸雞、炸肉、炸蝦、炸蘇東成了三不五時的家常菜。 三菜一湯對一個煮婦不是難題,問題是不吃冷菜,莫說隔夜菜,隔餐的都不吃,又不能預早煮,且回家時間又不定時,往往晚餐後還未消化夜已深。多年來老伴的飯量總是不超過兩茶匙,醫生建議割除過膽石的老伴晚餐時間不要超過7時。 為了飯桌上歡樂團聚,老伴唯有不聽從醫生勸告,強忍飽餐後失眠的滋味,注重飲食的半子從不吃辣,不吃罐頭更不沾醃製品,我家午餐肉、沙丁魚、臘腸臘鴨、鹹魚梅菜、腐乳、鹹菜,幾乎已要絕跡。這些食材不能吃不能用,那要怎樣煮成美食。湯汁要喝又濃又夠火候最少要熬上幾小時的,即席湯如紫菜、冬粉、冬菜、腐竹全不喝,所有菜餚湯類吃過的不可兩星期內重複煮。諸多的限制和不便,已讓老伴漸失煮意。 家裡養出了“衛生官員” 老伴煮食從不加味精,煮咖哩雞不加椰漿,炒菜只加天然材料,我們已習慣清淡吃法,外面的食物好吃,全因客戶喜愛加重了調味品。吃外面點了芋頭扣肉、好運豬手、五香東坡肉、人參燉雞湯……這些全都是隔夜菜,很少有餐館現做現賣。奇怪家裡的隔夜菜不能吃,怕有毒不衛生,這裡卻可以,因為是廚師做的。家常菜不好吃全因天天由那人掌廚,已變不出花樣,又不可加料,當然不合口味,說穿了就是不尊重做菜人,忘了初心入鄉隨俗,成了嫌菜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完全沒有換位思考,諒解煮婦苦衷。 老伴自嘲老了,“生意”難做。想當年孩兒小,煮啥吃啥,全沒煮之煩。現在家裡養出了“衛生官員”、“營養師”、“醫生”,無論做什麼煮什麼都不對。隨著你們已長大,胃口也變了樣。外婆的飯菜已比不上外面的香。她也不再執著觀念,吃外面就吃外面吧,只要一家人和氣吃得開心就好。吃外面已形成了享受,有空調,有冷飲,又可手機配飯,不用再為吃自尋煩惱,又不用飯後洗碗碟,難怪吃外面永遠受人歡迎,有誰還會顧慮健康與衛生?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最後問自己:為什麼要回家過年?   答案:因為,家裡有你,以及伴侶最深切的思念與牽掛。 “Oh 新年又來到 Long long 的過去了,U-lar lar lar lucky 到 Kampung 最熱鬧,唱首新年歌謠 Happy 就跟著跳……” 打開車裡的音響,熱鬧的新年歌鑽進耳朶,秀雲用手揉了揉眉頭,只覺腦袋益發疼痛了。 對於新年,秀雲有著說不清的低落情緒,聽見敲鑼打鼓式的年歌就會莫名煩躁和抗拒。“媽媽,過年了,我們什麼時候回奶奶家?”小女兒睜大眼睛,一臉的期待。秀雲吐了口氣,蔫蔫地說:“過個年就這麼開心?” 秀雲回想小時候的苦日子,尤其是新年將來臨之際,母親總會唉聲嘆氣地數著錢包裡的錢皺眉頭。小小的秀雲不知如何讓母親開心,捧了存著些零錢的小豬撲滿給母親,但母親只是露出苦澀的笑容。 印象中,母親總是在除夕匆匆忙忙帶她去買件新衣服、年貨。而每年新年前父母的爭吵聲、母親的眼淚、吃著提心吊膽的年飯,年年上演,但新年年年過。直到秀雲也當了媽媽,對新年這個節日一如往昔暗暗抗拒,也特別容易對丈夫生氣。 如今秀雲雖然不像母親,需要艱辛的過年,但心靈敏感的她下意識繼成了母親對新年的負面情緒。新年歌是秀雲情緒的按扭,讓新年成了她情緒記憶的電影,年年播放年年壞心情。 雖然不是人人都有秀雲的成長經歷,但不少人似乎也會對新年這個晉天同慶的團圓節日產生焦慮、失落等負面情緒。 研究發現,疲於應對各種問候、社交應酬、準備年貨、發紅包、回哪家過年、做不完的家務事、煮不完的飯菜、洗不完的碗碟、笑不停的臉、說著言不由衷的話等等,儀式感越足反而讓人越累,有人將這種過節焦慮,稱之為“過年恐懼症”。 “我真的壓力!不想回但又不得不回,唉,又是一場要解釋為何還不結婚的戰要打!” “我想回孃家而不是回夫家累成狗。” “回家當散錢童子,但我錢包癟癟。” “當然要回家,熱熱鬧鬧多好啊!” “過年回家可以好好休息睡飽飽!” 新年是家人團聚的溫馨時刻,但實際回家後可能要面對親戚間的攀比、父母的催婚催生、長輩的生活詢問等壓力。年輕人對於未來發展、事業收入等問題本身就感到焦慮,新年假日期間的社交活動可能會令其焦慮感加重及放大這種情緒。 另外,聚會、送禮等也帶來額外的經濟負擔。對於經濟不穩定的我們而言,確實是一項現實血淋淋的挑戰。 面對節日帶來的焦慮,我們可以嘗試做一些自我調整: 1、調整認知 新年佳節回家的核心是家人團聚,而非滿足他人的好奇。不要過於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盡以平常心對待他人對自己的過度關注。面對不願回答的私人問題,可以 [vip_content_start] 禮貌地轉移話題。 2、合理規劃 提前做好時間安排和金錢的預算規劃,避免造成心理壓力。不做攀比,以自己合理的能力給予。 3、跳出原生家庭的束縛 不舒服的感覺和情緒也許是過去的影響,或承繼了不該是你的情緒負擔。如果自己釐不清,但它卻又影響了你,輔導是其中可以尋求協助看清真相。 4、安排不一樣的新年聚會 與家人去旅行、轉換地點到其他兄弟姐妹的家等。重點是一家人在一起,而不是一定要在固定的地方。 如果你覺得自己跳不出過年恐懼症,那麼可以先審視自己內在的評判標準是源於他人,還是自己制定的。如果源於他人,可以問問自己:“為何我要他人給予我like? Like了才象證我是“優”嗎?能不能由我自己like自己?” 最後問自己:為什麼要回家過年? 答案:因為,家裡有你,以及伴侶最深切的思念與牽掛。 過年回家,是為了讓父母放心,也是為了讓自己安心。 父母就是我們每個離家後的飄蕩心中,最深的牽掛。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