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家档案局

从来没想过,作为一个平时懒得出门的人,我竟然会为了搜集资料,甘愿驱车来回奔波一百二十多公里。细细一算,自今年4月以来,我已经这样做了6次。 最初在采集家乡范围的资料,面临困难时,一位朋友建议可以到国家档案局(Arkib Negara Malaysia)尝试看看,我一听,一方面抱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对这个地方毫无概念,不知道从中可以得到哪些资料?无奈情势所迫,无论多麻烦,无论多焦虑,我还是登录了官方网站了解情况,再拨电询问了解程序后安排好假期,“拖”着一个朋友一起出发。 犹然记得,首次抵达位于端姑哈林路的国家档案局时,环顾四周,仿佛置身于学府之中。这种氛围让我回忆起学生时代的宁静,跟踏入职场后的忙碌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停车场到位于2楼的考察大厅(Dewan Penyelidikan)只需步行一小段距离。考察大厅比公共图书馆的规矩要严格得多,进入考察大厅的第一步骤是必须先在官方网站注册一个账号。若是访客未注册,那么可先使用服务柜台旁的电脑注册账号,再回到服务柜台。此时,当职的官员会了解访客的代表单位以及考察目的。完成后,访客会获得一张考察证,正式成为考察员。此后的每次拜访,从通行大门外的保安亭到考察大厅的入口,乃至所有与资料相关的事务,均凭此证处理。这张考察证,开启了我之后堪称疯狂的采集旅程。 为了保护国家档案,考察员只能携带考察证、笔记本、铅笔、簿子和小钱包进入考察大厅,其余的物品包括手机和水瓶一律必须存放在储物柜内。若要饮水或者查看手机信息,只能来回出入。 大厅内宽敞明亮,每个座位都备有插座,唯一不便的就是室温低,因此我必备披巾才有办法御寒。几次探访下来,我观察到这里的访客大多是大学生和学者,他们为学术论文而来,而我这个“自讨苦吃”的考察员,能感受到自己和他们有点不一样。 为了节省时间,我几乎每次拜访国家档案局前,都会在家透过官网预定5份材料,方便抵步后即可翻查。考察大厅的电脑,则是供考察员在现场搜索档案,现场申请借阅用的。透过系统预订后,柜台会在一小时之内准备材料,直到你听到官员呼唤名字就可前往柜台索取。 旧档案繁多且复杂,因此搜索时输入合适的关键词显得尤为重要。寻找早期的中文资料时,我需要预想标题是以各种方言拼音转译而成的英语,而早期的文件不知道是打字机还是人为疏忽,总有不一致的拼音,稍微一个字对不上,就无法与系统的档案标题匹配,加剧了我和同伴的搜集工作的难度。 找对档案资料却不完整 其实在搜索档案标题时,我们是无法得知档案内的所有内容的。因此每次翻开档案就犹如一次探奇。当我们找到想要的资料,那种兴奋感不亚于见证古物出土时刻。 找到对的档案是一回事,资料是否完好又是另外一回事。有一次同伴找到一份资料,我们需要的那一行字正好在对折处,旧时代的印墨品质不佳,字迹已有些模糊,再加上纸张历时已久有点“弱不禁撕”,当下令人哭笑不得的挫败感油然而生。 若遇到特别厚的档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只能用金睛火眼扫描,凭借直觉和对资料的触觉,将认为可能需要的部分列为复印名单,待取得复印本后才在家慢慢研究参考。 除了旧档案,国家档案局也提供旧报章借阅。为了保护成叠的旧报纸,有关当局会把一个月份的报章整理成叠并安装钉架。当考察员借阅时,就会附配一台设计牢固的阅读架。而我们所借阅的中文报是大幅格式,因此装钉好一个月份的报纸分量,显得尤为壮观。阅读时,需要把一整叠报纸摆放在阅读架上,站着阅读,然后开启考眼力大赛,在茫茫字海中找寻所需的新闻。而好气又好笑的事情也发生在翻阅旧报纸上,同伴想阅读某个日期的报纸,结果就那么地巧,那块报章板损坏了,需要等待修复才能借阅。 又有一次,我找到的档案属于个人档案,由于缺乏经验,尽管我在官网预订了,但是抵达后才被告知此类档案需要出示当事人的身分证,或者证明自己是该档案主人的直系亲属才能借阅,若当事人已经去世则需出示死亡证。吃了这么一遭闭门羹,难免心有戚戚,毕竟那个档案是解答疑惑的关键。 每一次的搜索可谓分秒必争,无论是一个人或携伴,我都会牺牲午餐时间,毕竟要去一趟不易,所以想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搜索到最大量的有用资料。在没有佩戴手表,也禁止携带手机,身处不见阳光环境的情况下,只能依赖电脑上的时钟知晓时间。那电脑上的数码时钟,于我而言就像是催命倒时器,即时我一直抬头关注,尽量管理时间,但每次总是用到最后一分钟! 考察大厅在下午4点30分关闭,所以每每到了下午4点钟,柜台的官员便会开始按桌铃提醒,从倒数30分钟到倒数10分钟,每一次按铃都加剧我的焦虑。这30分钟内,我都忙着将所要复印的资料整理好,再一一填入表格,分秒不敢浪费!复印好的材料无法即时得到,需要3个工作天以后才能领取,这也是我和同伴感到心累的原因,但规矩如此,亦无可奈何! 每次走出考察大厅,拖着辘辘饥肠,我都感觉自己快虚脱了。同伴也感慨:怎么找资料,找到好像在打仗? 这段日子以来,我常感慨地对知道我所进行的项目的朋友说:这些文件,原本就在我们家乡生成的,却经过10年、20年、30年,甚至100年的时光旅行后,储存在国家档案局。如今,我大老远赶来,却只能摸一摸它们,又无法带走,而且只准带复印本回去!” 听着我这煽情的论述,朋友们都哈哈大笑。
4星期前
(新山7日讯)柔佛宫廷理事会顾问拿督卡欣博士指出,柔佛长堤(Tambak Johor)从古至今都是促使柔佛州发展进步的建筑,并且与其他州属不相上下。 “柔佛长堤不仅是一条长堤,而是现代柔佛王朝的现代化发展体系的延伸。” 卡欣也是国家档案局顾问团成员,他于今日出席由国家档案局举办的“畅谈柔佛长堤百年历史”活动,并在会上致词时如此指出。 他说,谈到柔佛长堤,就不得不说到火车轨道,当年英殖民政府建设的火车轨道,仅从槟城威省延伸至金马士,而从金马士衔接至公主湾的火车轨道,则是由柔佛州政府承建,全长121英里(约194.7公里)。 他表示,当时柔佛州政府在火车轨道建竣后,甚至提早还清欠款,而有了火车轨道,昔加末、居銮和火车轨道周边的小城镇也随之发展起来。 “建设柔佛长堤的契机,也是因为已故苏丹依布拉欣对于当时柔佛海峡(现名地不佬海峡)拥堵感到担忧,有许多渡轮往来准备出口货物。” 他说,已故苏丹依布拉欣当时也御准,从埔来山经过柔佛长堤的水管,向新加坡输送水源,而且是在没有协议的情况下进行。 “可见当时柔佛州政府与新加坡(的关系)是如此的好,但到了1962年就有水供协议,当我们向新加坡购买回处理过的净水时,必须支付昂贵(的价格)。” 卡欣指出,柔佛长堤于1924年6月28日启用后,即来到两地关系的高潮,柔佛与新加坡于1927年签署柔佛领海协议。 “这些就是与柔佛长堤有关的重要历史事迹,反映了现代柔佛王朝与新加坡的关系,时至今日则是反映马新之间的关系。” 他希望这类活动能巩固人民的爱国精神,共同努力开发基础设施造福人民。 国家档案局副总监(研究与开发部)莫达鲁丁在会上致欢迎词时说,柔佛长堤不仅是有形的基础设施,也象征友谊、团结及合作,协助塑造马新两国的社会经济蓝图及双边关系。 他指出,柔佛长堤历经各阶段的变化,包括根据时代需求改进和调整。 “它(柔佛长堤)见证了贸易流量的增加、文化交流及工业发展,对柔佛州乃至整个马来西亚的经济带来重大影响。” 他表示,柔佛长堤的研究不仅是认可过去的成就,也是为了规划更稳固的策略和政策,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他希望,“畅谈柔佛长堤历史”活动未来能成为持续进行的项目,并希望能鼓励更多学者研究及找到新发现,以向民众分享,确保国家历史遗产能传承至下一代。 与此同时,敦胡先翁大学土木工程及建筑系讲师阿兹里在分享“从建筑学角度看柔佛长堤的建筑概念与结构”时,解释了为何柔佛长堤是石堤,而不是一座桥。 他说,尽管当时有人建议建设一座桥连接柔佛和新加坡,但这个提议遭到了专家的反对。 他表示,从技术上来说,建桥的费用会比较昂贵,而且当时的工程技术还不足以应付。 阿兹里指出,柔佛长堤是采用花岗岩筑成,花岗岩是从乌敏岛及武吉知马开采。 他说,柔佛长堤的建造动用逾2000名工人,分别来自本地及欧洲,耗时近5年完成。 “以当时的建筑标准,柔佛长堤堪称是远东最伟大的工程项目之一。” 出席者尚包括国家档案局柔州分局局长祖法迪里、展览及档案教育主任阿都嘉峇。
4月前
4月前
(马六甲19日讯)前副首相已故敦嘉化峇峇的女儿拿汀斯里再润指出,父亲生前是一位不忘本的人,时时记得本身贫苦出身,更提醒孩子必须要保持低调行事,让他们铭记于心。 父为人低调 不住官邸 再润指出,其父亲嘉化峇峇为人低调,即使担任马六甲首席部长期间,依然居住在故居,没有住在官邸,因为对父亲而言,其住家位于路边,人民随时可以到访或求助,他也尽力给予协助。 “同时父亲也是教育我们,不要过于出风头,凡事必须保持低调行事。” 再润接受“国家档案局”主持人访问时指出,她在家中10名兄弟姐妹中排名第四,本身在马六甲出生,其丈夫是前野新国会议员拿督斯里阿末韩查,这么多个兄弟姐妹当中,仅有她继续留在马六甲生活。 她说,其家人从小就被灌输不要占人便宜,父亲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孩子,他总是很忙,活跃于政治及巫统。 “父亲也曾担任乡村发展部长,他自小在甘榜长大,我想父亲为人民付出很多,他知道自己的来处,本身是穷人出身,必须照顾有需要的人民,直到后来,他也被前首相敦马哈迪推荐担任副首相。” 她说,由于其丈夫也是一名政治人物,被委派上阵时,父亲表示只要他在位就不行,后来父亲不愿意上阵,在前巫统元老敦达因劝说下继续上阵,其丈夫则上阵野新的州议席。 父出身贫苦 尽所能助人民 再润指出,父亲参政时他们年纪还小,由于父亲来自穷苦家庭,相信是希望尽自己所能帮助人民,因此父亲一直都很忙碌,没太多时间陪伴家人。 “虽然父亲以前是首席部长,但是我却是搭德士、三轮车或者巴士去上学,没有专属司机,父亲就有司机。父亲有空时很勤劳下午亲自驾车带孩子去丹绒了解甘榜生活,我为他感到很骄傲,我们自小就这样长大,我们也不喜欢占人便宜。” 她说,父亲的其中一名好友为马华元老丹斯里陈清水,就好象亲人一般的关系,很多政治人物都称呼其父亲为“老师”(Cikgu),父亲也不喜欢其他头衔的称呼,直到后期在孩子劝说下才接受勋衔。 再润表示,父亲时常提醒孩子要保持低调,不要用他的名义行事,家人也以父亲为荣,向他看齐。同时再润也以父亲的经历勉励其孩子必须自强自立,不要占人便宜。 “父亲没有时间带我们度假,我们也没有办法向父亲撒娇,他没有时间陪我们,时间都用在人民身上,也没带孩子去度假,或者到国外旅游。” 父遗愿死后葬在甲州 再润也给予年轻一辈劝告,为人不要骄傲、不要瞧不起穷人,同时也不要忘本及占人便宜。 此外,再润指出,虽然父亲曾留下遗言,如果他不幸逝世,不要为他做什么,就埋葬在马六甲,当时她向时任首相敦阿都拉转达父亲的遗愿,后者则不认同,最后父亲埋葬在国家清真寺(Masjid Negara)英雄墓园。 她也感谢国家档案局的访问,让人缅怀其父亲的过去。        
9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