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庆特辑

那些年的国庆主题与庆典,搞不好都比不上2015年国庆前夕,参与净选盟在独立广场集会的人们,在街头集体唱国歌的那一幕,更让人记忆深刻,更让人动容。 今年国庆庆典,在社媒中文圈获得热烈回响,不少人都分享和称赞。 其中,最吸睛和热议的,除了健硕的Abang,就数舞狮舞龙表演。 据媒体报道,其实早在上世纪60及70年代,一些州属国庆庆典已经有舞狮表演。 但,一來时隔多年太久没见到,二來这是中央级別的国庆庆典,这次有舞狮舞龙表演,显得弥足珍贵。 多元文化本來就是组成马來西亚重要的一环,国庆庆典本來就应呈献多元民族文化特色。 只是政治现实下,不论是舞狮舞龙,或传统舞蹈及中文字,在官方庆典都成了凤毛麟角的存在,彷佛有出现就要谢主隆恩。 说到底,都是单元主义作祟。 这些年來,总有政客高举单元主义旗帜,要把国家从多元变成单元,甚至批评多元不利团结,只有单元才能有效团结国民。 当然,政客可以这么喊,但做政府的都明白,宪法已经保障多元,硬要落实单元取代多元,不利社会稳定,对国家发展也弊多于利。 因此,国庆主题和庆典是政府表达捍卫多元特色最好平台。同时,也是人民检视政府,是否表里如一的时刻。 这一点,很重要。 2009年纳吉上任首相,提出“一个马來西亚”理念。 尽管不少人批评“一个大马”流于口号,但因为有“一个大马”,也形同强制官方场合表演,一定要涵盖三大民族与其他民族,必须呈献多元特色。 虽然如此,现实是“一个大马”口号依然无法阻止种族主义猖狂叫嚣。 最常见的,就是贬低非马來人。例如,2009年之后连续几年,频频有巫统领袖把非巫裔形容为“寄居者 及“外来者”引发风波。 另外,巫统领袖也多次发表质疑非马來人爱国的言论。例如2010年时任国防部长的阿末扎希,仅从非巫裔参军比例低一事,就说非马來人爱国精神不足。 不只是巫统领袖,右派组织包括土权领袖,更是时不时挑战多元的底线。 即使到了国庆,这些种族至上的言论也没消停,甚至进一步把国庆挂国旗跟爱国心挂勾,总有高官及政客批评不挂国旗,就是不爱国。 回看纳吉当政的那些年,尽管他一再表现对华社 友善亲切,也年年很努力,呼吁民众挂国旗迎国庆、要团结迎国庆。 就算在国庆庆典中,有着多元特色的表演,但人们被政客种族言论纠纏得心烦了,对政府捍卫多元的决心都产生了质疑。 连带的,可能连迎国庆的心,也热不起。 其实,纳吉当政那几年国庆主题不只是强调多元的一个大马,还谈到绩效、转型、改革、和谐等等,当然还有最著名的一诺千金。 只是,这些在国庆表达的美好愿景,最终都在一马公司丑闻爆发,前功尽弃。 那些年的国庆主题与庆典,搞不好都比不上2015年国庆前夕,参与净选盟在独立广场集会的人们,在街头集体唱国歌的那一幕,更让人记忆深刻,更让人动容。 看看今年国庆,获得民众热烈参与,不少民众和媒体也给予高度评价,对国庆庆典而言是好事。 只是,团结政府终须记得,庆典给人民的感动只是一时,唯有所承诺的政策带來实效,才是长久。 不论是多元或打贪,不只在国庆庆典表演,更需要在施政中贯彻执行,表里如一。 毕竟,殷鉴不远;纳吉政府就是历史教训。
4月前
在获取和传播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我们应该让虚拟世界成为更多美好的容器。如果它可以传播仇恨,它也可以传播和谐的信息,我们应该在这个国庆月更多地宣扬此信息。   8月31日是马来西亚的神圣日子。一个将永远被铭记的日子,作为独立、自由的日子以及我们祖国的独立日。 就像一张空白画布一样,全取决于创作者。这就是1957年8月31日之后的马来亚。 这个神圣日子之后,这个国家与人民的所有计划都掌握在大马领导人和人民自己的手中。 从马来亚联邦到马来西亚,当沙巴、砂拉越和新加坡加入。随后,与新加坡的合作关系仅持续了两年,就于1965年破裂。 1969年5月13日的黑暗时刻成为了现实。这是称之为马来西亚的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最黑暗的一段经历。种族冲突源于政治和社会紧张局势,当时导致超过196人丧生并财产受损。 后来发生的事件给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政策带来了许多变化。已经有图案的画布必须重新绘制,以使马来西亚更加发达和先进,同时又不牺牲国家和谐。 即便如此,513过去55年后,事实证明,构建和谐国家的挑战并不容易。技术进步应该使我们达到一个更好的水平。 然而,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当今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和应用程式的通讯进步给全球人们的和谐与团结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撰写本文时,由于种族主义或宗教仇恨之火很容易通过网络空间点燃和传播,一些国家正处于动荡之中。 例如,英国正面临反移民骚乱和伊斯兰恐惧症的兴起,这种情绪受到被称为国民阵线的右翼团体的煽动和恐吓。假信息和仇恨宣传的传播以及不断增加的挑衅导致许多城市的当地人和移民之间发生骚乱。 在美国总统竞选活动如火如荼进行之际,类似的种族主义情绪也在美国蔓延。更重要的是,在拜登退选后,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现在面对的是拥有牙买加和印度血统的民主党候选人贺锦丽。 在马来西亚,社交媒体平台不仅仅是家人和朋友之间维持社交关系的媒介。它现在是传播新闻最快的媒介,是促进商业和提振经济的渠道,并进一步成为带来的政治浪潮的媒介。 然而,其他国家也不例外,今日大马民族国家建国的最大挑战是,社交媒体也成为助长宗教和种族仇恨的工具。因此,最近一两年以来,网络空间中的王室、种族、宗教3R问题受到当局的密切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是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博弈和蔓延,同时避免重复513事件。因此,政府最近对社交媒体平台采取的严厉行动的最终结果是提出申请执照,否则将不再允许其运营。 这一建议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尤其是因为据称这将成为政府限制人民言论自由、束缚反对党手脚、最重要的是非改革措施的工具。 考虑到安华领导的政府在担任反对党希盟领袖时是改革和言论自由的最有力倡导者之一,他可能不得不接承受一次打击并收回本身之前的言论。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拿国家的和平与和谐做赌注。虽然推出社交媒体执照是不太受欢迎的绘制画布的方式之一,但这或许也是控制国外社交媒体巨头的最佳方式。 在我与政府代表参加的一次会议上,大马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官员表示,当被要求共同努力控制假信息、网络欺凌和色情内容的传播时,多个社交媒体平台的代表给出了 1001个 借口。 其中包括“我们在马来西亚没有办事处”、“将您的律师函发送给我们在美国的律师”或“我们的总部位于美国,因此我们不受马来西亚规则和法律的约束”。 这个平台的代表的做法,明显是在故意玩弄和贬低这个国家的现有规则。然而,除了规则和法律行动之外,维护和谐与和平不仅仅取决于政府。 作为负责任的大马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成为维护和平与和谐的推动者。 在获取和传播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我们应该让虚拟世界成为更多美好的容器。如果它可以传播仇恨,它也可以传播和谐的信息,我们应该在这个国庆月更多地宣扬此信息。
4月前
Rafi’i al-Akiti,伦敦大学毕业,剑桥大学博士生,本文是他的中文原稿 《Rukun Negara》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跨代际的意识传播途径,但其发展的关键在于该政治意志力在马来西亚公民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是否成功。 走在吉隆坡经纬交错的街道上,让我不禁想起这座城市在马来语中的含义为“泥泞的河口”(它是在巴生河和鹅麦河交汇的河滩上所建),像是文化差异在全球化浪潮中融合、碰撞的缩影。在历史上,这些河流的交汇使马来西亚人能够开展货物交换和对外贸易,各地的文化也随之聚集、交织,萌生出当今多元的民族文化特征。近日,配合国庆日,各地的民众无论人种与肤色都参与到这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中,在欢乐之余,这一多元文化融合的现象引人深思。 我经常思考两个问题:“马来西亚的民族团结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马来西亚是否应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实际上,尽管我们有《Negaraku》(马来语,译为“我的祖国”)这样的国歌,却似乎很少见到能够将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等不同种族联结在一起的民歌。那么,马来语、峇峇马来语、砂拉越伊班语等137种现存语言在马来西亚及其周边地区的交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理应值得被同样认可。对我而言,民族团结的核心在于培养各民族的归属感,以及形成一种超越宗教和文化差异进行平等对话的政治环境。 回顾历史,马来西亚民族团结观念的诞生可追溯至1969年5月13日的种族冲突的悲剧事件,当时种族间关系极度紧张、民族主义被滥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这场悲剧时刻警醒着我们,历史有可能重演。幸运的是,1970年8月31日颁布的《Rukun Negara》(国家原则)为民族加速融合带来了希望,信仰上苍、忠诚于元首和国家、宪法至上、法治、道德等原则,成为促进民族及社会团结的基石。 如今,这一原则与霹雳苏丹纳兹林在2024年8月举办的人类尊严会议上提出的“人人享有尊严”的号召产生了强烈共鸣,其强调,在一个具有民族包容度的国度,每个人都应享有安全、尊重与包容。我有幸参加了此次会议,苏丹的团结号召激发了所有与会者对于民族团结的热烈反响。团结部与MySDG社会包容中心在会上做表态发言,马来西亚团结大使Suraya Wen女士呼吁“推崇志愿精神,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不受种族与背景观念的限制”。另外MySDG社会包容中心副主任Teo Lee Ken博士也在会上讨论了沙巴州的无国籍问题,并做了政府如何建立包容性社区来应对种族间问题的报告。 此次会议精神强调了政治层面上对民族团结的高度重视,体现了马来西亚正努力构建一个包容且有凝聚力的多元民族社会的决心,使每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 作为马来西亚公民,我为国家在多种族共同繁荣和多语言平衡发展取得的成功感到自豪,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促成了马来西亚人在世界各地区的团结。我从小在英国长大,在英国,多元化虽受推崇,但往往被孤立在各种族单独的领域内,缺乏种族间的交流与互动。而在马来西亚,无论是开斋节、大宝森节等传统节日,还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街道上充满了跨种族的庆祝活动,这是马来西亚的多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中的标志性体现。 然而,马来西亚的民族团结之路并非坦途,现实中实则充满挑战。种族间的刻板印象与偏见往往会引发误解和冲突,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分歧。例如,有关马来人生性懒惰的错误观念源于法语单词“萎靡不振”(malaise),而华人在社会中被视为最勤奋的,印度人则被认为填补了马来人与华人所缺失的特质。我认为,解决这些关于种族团结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如何坦然面对彼此间的差异,究竟哪些差异我们应该欣赏与学习?哪些应该理解并尊重?而哪些又应该暂时搁置并讨论?这些是需要各种族之间在磨合中达成共识的。 针对这些差异的形成,Phillip Loh指出马来西亚的多元教育体系实际上为种族差异播下了“分离的种子”,该体系是早期英国在马来西亚实行的 “不干涉殖民政策“所致。马来西亚没有统一的教育体系,公立学校与马来语、汉语和淡米尔语等单语言学校并存,形成了“语言和种族隔离的鸿沟”。凯里等许多政治人物认为,单一教育体系对于促进国家团结和国家认同至关重要。 尽管面临挑战,但仍有一些民族团结的成功案例给我们带来希望。马来亚大学的Danny Wong教授指出,过去20年中,华小的非华裔学生入学率持续上升,截至2018年已达到19%。在沙巴州,一些华人迁往城市地区,使其所在村庄的华小生源出现空缺,同时这些地方的非华裔学生人数增加了80%。这一趋势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接纳程度以及相互学习的渴望日益增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为了实现国家的进步,各方都需作出妥协。 总的来说,马来西亚的民族团结是一场充满活力、持续不断的旅程,并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这一进程需要马来西亚公民对平衡种族差异性的持续努力,以及社会各界持续不断地付出。《Rukun Negara》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跨代际的意识传播途径,但其发展的关键在于该政治意志力在马来西亚公民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是否成功。我认为,关键不在于消除种族差异,而在于以一种能够加强社会结构的方式拥抱差异。马来西亚走向团结的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告诉我们如何建设一个每个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真正归属感的国家。
4月前
砂拉越的和谐并不是没有挑战的,要如何消除刻板印象,就得让尤其是新生代保持对彼此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不过,只要砂拉越人保持开放、包容和尊重的态度,自然能继续书写这个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美丽故事,也能继续成为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与民族和谐共处的典范。 第21届马来西亚运动会(马运会,SUKMA)堪称国际水准的开幕仪式惊艳全马,无论是身穿达雅族传统服饰演奏原住民传统乐器沙贝(Sape)、古晋中华第三中学呈现的廿四节令鼓、马来武术的表演,完全地呈现了砂拉越多元文化与族群的特性,甚至让砂拉越人毫不掩饰地扬起嘴角说道:“欢迎来到砂拉越!” 作为东道主的砂拉越,借此马运会向全世界展示其丰富的文化民族独特性,尤其原住民那血液里的舞蹈魂和社交能力,在比赛结束时随着音乐欢庆起舞,拉着沙巴州的选手们一同哼起“Anak Kampung”歌曲,跳着“Sumazau”卡达山族传统舞蹈。 来自各族原住民的热情和友善,贯穿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无论是小学课文中认识的伊班人,还是达雅族里的加央人、肯雅人、本南人、加拉毕人、比达友人等,加上华裔、巫裔、马兰瑙族等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说著彼此的语言,在烟屋(Rumah Asap)吃烧烤喝啤酒,这是专属砂拉越美丽的景象。 在砂拉越,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从跨族群通婚和教育领域上看出。华裔嫁娶原住民是很平常的事,跨过语言、文化、宗教的障碍,跨族通婚体现了相互尊重和包容。而学校里,原住民小孩就读华校,各族学生共同学习、分享彼此的语言和文化,在学校内产生深厚的多元文化氛围。 以上例子,是砂拉越一直津津乐道,被誉称为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的典范,以及砂拉越各族人民和谐共处而稳固社会与团结的重要基础。砂拉越的和谐的确让来自西马的笔者所触动,以学校为例,孩子在砂华小能结交各族同学,社交圈子并不局限于自己的族群;在职场上和社区里,左邻右舍亦住着不同族群,在节日时相互祝福和分享文化美食。 然而,作为一个嫁给加央族原住民的西马华裔,处在的环境跨族群与文化,或许能通过不一样的角度去观察事情的多面性,如民族间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有些人可能认为原住民生活在内陆而落后;而原住民可能觉得华裔较为 富裕,采伐森林掠夺资源;巫裔可能被误解为过于保守或宗教信仰过于强烈等,这些刻板印象有时会导致族群之间的误解和隔阂。但在砂拉越,通过跨族群的社交、通婚、教育等方式,误解会在沟通和相处中逐渐化解。 1957年8月31日是马来亚独立日,砂拉越于1963年才加入马来西亚联邦,成为其中的一个州,虽然砂拉越的加入是在马来西亚独立之后,但曾有一名砂拉越友人说,若没有独立就没有砂拉越的加入,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对砂拉越人民来说,国庆日不仅仅是一个象征独立的日子,它更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是全国人民共同庆祝的一个重要节日。 砂拉越的和谐并不是没有挑战的,要如何消除刻板印象,就得让尤其是新生代保持对彼此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不过,只要砂拉越人保持开放、包容和尊重的态度,自然能继续书写这个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美丽故事,也能继续成为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与民族和谐共处的典范。
4月前
根除先入为主的歧视、仇恨,真正的做到互相理解、尊重,并包容彼此的文化,乃实现国民团结的第一步,并非让其沦为泛泛之谈。 国庆日来临,相信处处都洋溢国庆氛围,媒体也不乏出现相关的特别内容,从政者更会借机发表一些国民团结的伟论。我想借此发表一些煞风景的看法:我始终认为,即便表面看起来多么和乐、团结,若各族群间始终存在歧视与仇恨,从不真正去了解彼此,聊再多宏大的团结观,都是枉然。 本人于星洲人VIP内容专区撰写的“歧视有多伤?留台打工被叫马来狗”一文中,曾提及华裔在歧视其他民族、人种方面从来都不遑多让,虽然此现象只是自身对身边亲友的观察,并无任何客观数据支持我的论述,但也许一名友人的职业经历,或多或少能从侧面证实我的观点并不完全错误。 一名从事房产经纪约三到四年的朋友,其服务过的客人数不胜数。某次聊到工作上的事时,他总结了我国三大种族在看房时最为明显的特征: 华裔— 一定会问周遭住的是哪些种族,希望邻居全是华人。 巫裔— 几乎不过问。 印裔— 他们最特别,邻居是什么种族都行,唯不希望是自己种族的人,属自己人歧视自己人。 三到四年就业经验,对大多数行业来说,其经历都已经具备升职与跳槽的能力。这几年他在各族人民间游走,最后所做之总结,相信有足够的说服力。综上所述,哪个种族对他人抱有更多歧视的心态,答案似乎也不言而喻。 对于我这代而言,我们对他族的歧视与仇恨,或多或少是在成长环境中,长时间受长辈灌输的观念从而渐渐形成。 父辈之所以会对马来同胞有如此看法,尚不难理解,毕竟他们亲身经历了许多现今歧视性政策从无到有的过程。 但是,对于印裔同胞,我们对他们的那份歧视又从何而来?只要是作为在华人家庭成长的孩子,或许都听过长辈对自己说“如果你不听话,abunehneh 会来把你抓走”之类的言语。事出必有因,是曾经真有其事,亦或只是单纯的歧视? 偶尔与友人外出,看着他们当中部分人毫无原因的表现出自身对他族的歧视,觉得华人最棒棒时,我常在思考华裔那莫名的自视甚高究竟从何而来? 从一些简单的网络新闻便能观察得出。每每看到友族同胞学习中文、懂得说中文的新闻,底下的华裔无不颅内高潮,纷纷赞好。可当教育部试图推行学习爪夷文时,华裔首当其冲,厉声痛批这项政策。 先不谈爪夷文的实用性,也声明自己并非支持该政策。我疑惑的点在于,为何当他族同胞学习中华文化,就是优秀、进步的表现,而我们却似乎不曾尝试去学习、了解、接触他族的文化? 在前公司就任时,一位马来组同事向我透露,他们其实一直想跟中文组变得亲近些,与我们变得熟悉,可华裔之间总是自成一派,且对于他族总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使他们只能望而却步。他更感慨,虽然在同个屋檐下工作,但彼此的心似乎因种族的不同而无比遥远。我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才好。 族群之间的互不理解,进而产生的矛盾,近期闹最大的,我认为非 KK mart事件莫属。阿克马的行为确实过于偏激,但让他有机会大展拳脚的起因,不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族的宗教敏感性而导致的吗? 若我们能理解真主字眼对穆斯林的敏感性,自然不会认为他们只是小题大做,更不会单纯只因为他们是穆斯林、马来人就留下歧视他们的留言。穆斯林在看到自己的宗教被冒犯后,还得遭受非穆斯林的酸言酸语,仇恨必然被放大,各族之间的裂痕只会越来越深,那要何时才能做到真正的互相理解,还谈何团结? 更甚的是,我国的民族团结之间本就有一道裂缝,可偏偏还有阿克马以及伊党那样的政客存在,使本就对彼此有诸多误会的我们变得更遥远。 每年国庆来临之际,各种倡导国民团结的口号以及广告都随处可见,可早已埋在彼此心中深处的歧视与仇恨,又岂能光靠喊几次口号就得以消除? 根除先入为主的歧视、仇恨,真正的做到互相理解、尊重,并包容彼此的文化,乃实现国民团结的第一步,并非让其沦为泛泛之谈。 当然,也希望各族之间都能理解,政客为达到自身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各族人民的眼睛都要睁大点,避免沦为成为他们满足私欲的工具,更不该让本就满目疮痍的国民团结进一步受到更多的破坏。 撇除政治,底下的人民都是欢乐的,希望这句话也能在你我之间实现。愿国民早日实现真正的团结。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