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在地书写

我听老一辈的人说,“富都”的旧称叫“半山芭”,因为以前从富都路来到监狱的十字路口,就已经是人烟稀少的“山芭”了,所以尽管政府后来把这里的树林全部砍掉,换成一栋栋商业大楼,并赋予了它“富都”的新名字,道地的吉隆坡人还是管它叫“半山芭”。 去年头,一对来自俄罗斯的“不怕死情侣”偷偷登上马来西亚吉隆坡的默迪卡118大楼,引起全民轰动,大部分人先是质疑照片的真伪,下一秒才后知后觉地砲轰大马国安有严重疏漏,怎么有人擅闯顶楼,政府和执法人员都毫不知情。事情发酵以后,我上网搜寻了这两位外籍网红的社交媒体账号,发现他们把这座誉为“全球第二高”的摩天大楼,形容为他们此生攀爬过的最美建筑。 不过,我可不敢苟同。每每开车往吉隆坡驶去,从大老远就能看见这座格格不入的大厦,矗立在停滞不前的车龙前,静静地望着芸芸众生。虽然官方解释,这栋楼的设计取自于大马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在宣布马来亚独立时,高举右手喊出“默迪卡”的姿势,但我无论左看还是右看,都觉得它更像一台“巨型对讲机”。 我甚至曾多次幻想,当闪电击中这栋大楼的塔尖时,是否意味着它开通了和上帝沟通的讯号,要不然的话,我还真不知道,这栋大楼除了够高、商业味够浓,到底还有什么存在意义。 ● 默迪卡118大楼 事实上,吉隆坡有很多建筑物都和它一样,没有惊心动魄的历史价值。又或者说,拥有文化牙根的老建筑早已被铲除得七七八八,它们腾出了一片又一片的空地,为各种发展计划让路,但政府砸大钱兴建的捷运并没有解决首都交通阻塞的问题,甚至还盖了一栋耗资50亿令吉的百层大厦,势必让吉隆坡的车流在未来成为一摊死水。 至于那些成功在时光隧道中存活下来的传统老店,尽管有的成功转型为网红喜爱打卡的咖啡厅圣地、有些则沦为外籍劳工和街友的栖息地,但大部分仍在苟延残喘地等着被老天收拾。而总有一天,它们自上几个世纪承载下来的故事与记忆,也会拜倒在资本主义的石榴裙下,彻底成为一个失落的城镇,正如我的出生地富都一样。 我是在1994年于富都路的同善医院出生的,身分证字号的中间深深地刻印了“14”这个数字,意味着我是一个“土生”的吉隆坡人。然而,我人生大部分日子,其实是在雪兰莪州度过的。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叫“蒲种”,长大之后搬到了“沙登”,但由于在吉隆坡上学工作,因此简单粗暴地归类的话,可称我为“雪隆人”或“巴生谷人”。 虽然“成长模式”与我相仿的人不计其数,可对我而言,自己其实更像是一个“没有家乡的人”,因为在过去29个年里头,没有一片土地能让我产生情感连结,大多时候,我的双脚都是离地的。每当那些住在小地方的朋友,滔滔不绝地和我分享自己“家乡”的故事、介绍他们“家乡”的美食,以及他们想为“家乡”做的事情,我都特别羡慕,因为我知道,他们那闪闪发亮的眼神,并非努力就能轻易复制。 记得有一次,我和母亲在吃饭时谈及了“没有家乡”的失落感,结果被她训了一顿,批评我身在福中不知福:“你知道有多少人羡慕你是雪隆人吗?你看我们住的地方多方便,要什么有什么,随便走几公里路,就能抵达一个百货商场;想要看医生,到处都有医院诊所;餐馆也有很多选择,美食根本吃不完。” 是啊,论生活便利而言,城市人的确有取之不完的资源,但若要谈内心的空虚,却是多少物质都难以填满的。那种感觉大概就像是……你知道自己来自哪里,却不知道自己属于哪里,又该往哪里而去。 ● 富都捷运站 后来,我想了很久,既然卫星导航无法搜寻到“家乡”的具体位置,那我就干脆回到人生的原点——富都,试图找出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说来也奇妙,我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富都一带的马来西亚股票交易所(Bursa Malaysia)。它坐落于富都中环车站(Pudu Sentral,以前叫Puduraya)对面的小山坡上,入口处有座古老的兴都庙,每次途经洒了一地印度茉莉的山路,我都在幻想那是某种神圣的回家仪式,但这样的念头,经常在拐弯并抵达办公大楼的一瞬间便消失了,因为我站的位置,既能眺望壮丽的吉隆坡塔,也能在前方的露天停车场俯瞰数不完的流浪汉,让我总不禁思考,为何每座繁华的都市都不会有家的味道。 或许是因为内心的疏离感时不时作怪,过去几年,我陷入了一种几近疯狂的“寻根模式”,包括重新认识这个和我有着谜一般关系的地方。我听老一辈的人说,“富都”的旧称叫“半山芭”,因为以前从富都路来到监狱的十字路口,就已经是人烟稀少的“山芭”了,所以尽管政府后来把这里的树林全部砍掉,换成一栋栋商业大楼,并赋予了它“富都”的新名字,道地的吉隆坡人还是管它叫“半山芭”。 我如今身处的半山芭,固然没了昔日的荒凉,但也难以驾驭“富都”这个美称。相反地,风格不统一的新旧建筑物并排而站,更像钢琴的黑白键一样,在我每次穿梭这座城市的时候,奏出不和谐的旋律。尤其在途经武吉免登城中城(Bukit Bintang City Centre,BBCC)时,一种难以表述的违和感更会冷不防地席卷而来。 ● 富都监狱 这个占地19.4英亩(7.9公顷)的商业中心坐落于武吉免登的西南端和富都旁边,也处在汉都亚路和富都路的交界处。它包括了日本三井集团建设的LaLaport购物公园、大马艺术与文化商场,以及日本索尼音乐娱乐旗下的全球知名连锁live house Zepp Hall。其中,以“现代简约”和“日式风格”打造的LaLaport不单是东南亚首家购物公园,也是全球最大的LaLaport商场,占地达8万2600平方公尺,里头进驻多个日本知名品牌,例如大型家电店Nojima、号称日版IKEA的NITORI、著名连锁面包店Don Q和主题宠物咖啡馆Coo&RIKU等等。 某天下午,我冒着生命危险横跨没有斑马线的富都路,走入商场外那道写着“1895”的白色英式拱门,推开一个小而美的咖啡厅玻璃门,随兴点了一杯焙茶拿铁,然后找个角落坐下,静静地翻阅文化建筑工作者张集强撰写的《消失中的吉隆坡》一书。当我读到半山芭监狱的历史时,抬头望了一望身边来来往往的人潮,不知道他们是否知道,就在刚刚,我们一起穿越了上两个世纪遗留下来的“地狱之门”。 根据这本书的记载,半山芭监狱是英殖民政府在1891年兴建的,并于1895年正式落成,主要关押罪犯、政治犯和马共地下组织成员。从高空俯瞰的话,它的外观呈X字型,宛如地图上的重要标记,见证这片土地在不同时代的历史与变迁。然而,这栋恶名昭彰、相传鬼影幢幢的牢房,在1996年关闭以后,虽然曾一度化身博物馆,却始终抵挡不了发展的洪流,于2010年在一片唏嘘中轰然倒下。就连那道352.6公尺长、4.8公尺高的围墙壁画,也舍弃了“全球最长壁画”的美称,随着130个囚室的经典涂鸦,一起从地图上消失。唯独那道曾让人战栗的“地狱之门”被留了下来,像个失灵的任意门。 我听父亲说,百年监狱被拆除的那一晚,买下这片土地的发展商曾经举办大型超渡法会,请来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及兴都教等法师为亡灵诵经,焚烧冥钞和一艘据说是用来载送亡魂的大型纸扎船。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我有一位素未谋面的亲戚,因为参加马共地下组织而于1978年在半山芭监狱的D座绞刑室成为了亡魂。不知道他有没有成功搭上那艘“船”,又或者还在LaLaport里面徘徊?我尝试上网搜寻一些资料画面,结果无意间点开大马YouTuber探灵王的频道,看完一支名为“LaLaport前世今生”的影片,然后有点失望地发现,这里已经侦测不到任何落单的灵体,因此不论是人或鬼,都没办法告诉我那段被抹去的家族历史。 ● 富都中环车站 喝完焙茶拿铁,我阖上书,将它和手机一并放入包包里,继续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没有斑马线的富都路,一步步往富都中环车站走去,想探寻吉隆坡还剩下多少老灵魂与残骸。这栋四四方方的浅蓝色建筑物,虽然长得平淡无奇,但它曾经是马来西亚最大的长途巴士站,也是社区巴士,像是东方巴士(Toong Fong Omnibus)经常进出的地点。 我的外公在70年代,曾为东方巴士的检票员,在半山芭一带游走是他的日常。当然,“东方巴士”在现今已经成为过去式,我的外公也早已入土为安,当我走进车站大厅试图幻想一下当时人车攒动的景象时,却发现自己彷佛来到了一个异国度。 “Hai, datang dari mana? Nak cari apa?”一个外籍劳工用带点口音的马来语问我。那一霎那,我发现拿着相机、穿着得体的我,看起来更像是这座城市的外来者,而他代替了我,成为迎接外来旅客的主人。 环顾四周,诺大的车站虽然还保留了复古的架构,但残旧的大厅早已变成外劳集体贩卖盗版廉价货的室内商场。我寻着车站的22个月台大步走过,像是一个刚刚才与父母走散的儿童一样,心焦如焚,结果发现这里既找不到《哈利波特》世界的九又四分之三号月台,也没有衔接过去的魔法通道。我只能假设,自己是一个无能为力的“麻瓜”,所以被可恶的大人遗留在一个没有故事和文化的城市。 说实在,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寻找什么。就算在某间书店里随意翻开一本旅游导览手册,吉隆坡历史的描述也和教科书写的一模一样,大多停留在锡矿业的年代,接下来就直接变成到处充诉着商场的大都市了。 吉隆坡开埠功臣——甲必丹叶亚来死后的100年,吉隆坡发生了什么事?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在乎。 对于大部分以车代步的吉隆坡人而言,从一栋大楼移动到另一栋楼,开车是件理所当然的事,尽管车窗会如跑马灯般划过一座座老建筑的残影,但鲜少人会回头瞄一瞄那些紧闭大门、破旧不堪、形如废墟的老店,意识到它们也曾经年轻繁华。 我尝试效彷老一辈吉隆坡人,徒步穿梭每条大街小巷,在烈日无云的高空底下,仔细观察哪个角落还遗留着上世纪的人情味。而我就这样经过了没有孤魂野鬼的半山芭监狱遗址、踏遍了被外劳“寄生”的富都中环车站、又花了半小时抵达一条贩卖观赏鱼的金鱼街(Ornamental Fish Market),然后在顺着人潮行走100米左右后,看见漫天飞鸽欢迎我莅临吉隆坡最古老的菜市场——“半山芭巴刹”(Pasar Pudu)。 ● 半山芭巴刹 这座菜市场存在了半世纪,人称吉隆坡“中央厨房”,分成露天与建筑物两个部分,一共容纳了上千个摊贩,许多小摊贩都是到这里批货再转售到各地,除了贩卖蔬菜、水果、肉类、海鲜和香料之外,菜市场周边还有专营糖果、玩具、五金和杂货的批发商。虽然开摊做生意的大多以华人为主,但在这里也能看见不少马来人和印度人的身影,还有身强力壮的外劳小帮手,代替本地年轻人卖力效劳。 走到华人档口,可以听到他们操着一口流利的广东话讨价还价;经过印度档口,可以听见他们身后的收音机或手机传来一阵阵宝莱坞的歌声;穿越马来档口,会不经意地发现他们在小巷子里设置了一个“猫咪走廊”,甚至用保丽龙制作了有趣的警示路牌,提醒路人放慢脚步,别撞上生活在这里的猫咪朋友。 我喜欢这种看似违和却又出奇融洽的氛围,这里没有政治人物过度渲染的种族情绪,只有参杂了各种语言的日常喧闹声和菜园鸡被屠杀的惨叫声,但你说这就是“家乡”的感觉,又好像差了一点什么。 所以,我就一直走一直找,希望能寻获一个让我想不断回去的地方,而最终我在半山芭巴刹的不远处,遇见了“老二潮州餐馆”(Restaurant Teochew Lao Er)。 ● 老二潮州餐馆 作为一个“祖籍错乱”的人,我既不会说父亲的潮州话、不会讲母亲的客家话,也不谙吉隆坡人必会的广东话。因此只要进入特定的场域,我的“失语症”便会突然发作。但同样和“口”有关的食物,却能突破言语的限制,在你细嚼慢咽的时候,于脑海里建构一个时空背景,重返逝去的、美好的童年;或在闻到熟悉的味道时,想起一个思念已久的人。 这家餐馆从此成了我下班后必去的地方,那里的白粥、卤肉、春卷、饭粿和其他潮州菜,都让我想起了阿嬷下厨的模样。 我阿嬷生来爱下厨,哪怕是晚年患上青光眼,她也会逗趣地戴上泳镜,在炊烟袅袅的厨房里来回游走,确保每道潮州菜都原汁原味。 然而,自她过世以后,过年必吃的传统年菜早已换成了一桌子的西式料理,而我没有继承到她的任何手艺,就像老吉隆坡人没办法把这座城市的历史完整地留存下来一样。 我们注定是失落的一代。等高楼大厦像叠叠乐一样取代了山海,压垮了老建筑;等书店成为只为打卡的圣地,读写变得越来越费力;等我们丢失了古早味,切断了方言的脐带;等我的孩子、孙子出生以后,我又能和他们分享什么样的故事呢? 注:本文原是英文,刊登于This is Southeast Asia網頁。 相关文章: 半山芭揾食(一) 百年巴刹依旧喧闹 半山芭揾食(二)半山芭寻味 · 老味道 费比安/《富都青年》你富都青年了吗?
1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