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城市

2星期前
3星期前
周六早晨,我吃了早餐后,便和家人道别,然后欣喜雀跃地和外婆一同开启6天5夜的中国之旅,畅游上海、苏州、杭州的旅游景点。出发前几天,我不时会冒出期待感,期待看到中国的美景、品尝中国的美食以及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文化。每想到这些,内心就会莫名向往到中国生活。 我原先并没出国旅游的念头,一心只想着把钱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但外婆得知这旅游配套有优惠,便心痒痒,到处致电给身边的朋友,邀她们一同旅游。怎料她们各有各忙,都婉拒了我外婆。于是,外婆打起了我的主意,像销售员般,不断和我推销这配套有多值,中国有多好玩,风景又有多美。 我感受到她是多么的渴望再次到中国观光,想着她也一把年纪了,要是错过这次的机会,怕是会留有遗憾。于是,我在省钱和成人之美之间摇摆不定了一段时间后,终于给自己找到了旅游的最佳动因——旅游可开拓眼界。所以,到最后成了个两全其美。 飞机抵达上海已是深夜,奔波了一天,大家都颇感疲惫。入住酒店后,我和外婆匆匆洗了个热水澡,倒头就睡。第二天早晨,享用完酒店的早餐后,7点半就出发前往第一个旅游景点。虽然前一晚只睡了4个小时左右,但在将近2小时的车程中,我没合过一次眼,皆因不愿错过旅巴驶过的任何一个风景,就连一草一树,一砖一瓦也看得仔细。 由于巴士上未满座,我和外婆各自坐在后段的其中两排。或许时间还早,大家的脑袋还没彻底清醒过来,听完导游介绍旅游景点,多数人不是在补眠,就是安静地望着车窗外,就连一向爱聊天的外婆也一言不发。我转过头去想确认她是否睡着,不料她竟非常专注地看着窗外的风景,一点也没察觉到我的目光。 直到抵达了目的地,我扶着外婆下了巴士,她调整好仪容,然后长叹一口气,才感慨地说道:“上海变得好美丽啊。”听她说,距离她上一次到中国旅游是十多年前,那时的景色远比不上现在的繁花似锦。可我不曾到过中国,无法领会她的心境或与她感同身受,所以只回了一句:“中国现在的科技很发达,因此发展也很迅速。”随后便牵着她的手,跟着大队前往景区的入口。 其实,对我而言,相比起观光旅游胜地,我更倾向于到城市里的某个小区逛一逛,那里才能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当地的人间烟火气,深入了解老百姓的生活文化。因此,整段旅程中,坐在旅巴里独自沉浸于沿途的风景,观察路人的穿着、举止,再把他们融进当下的环境来猜想他们的生活方式,便是我最享受的时刻。 当然,对环境的观察久了,就免不了拿一些不同之处与马来西亚比较。每当旅巴在小区内行驶,我都注意到每条道路旁会有一条专让电瓶车和脚踏车行驶的车道,这大大地保障了骑车人士在马路上的安全,也是我在马来西亚(又或者说我生活的城市)未曾见过的,不禁暗自赞叹中国完善的城市道路规划。 出国旅游仍放不下家人 去往下个目的地的路程有点长,窗外的风景看久了,脖子难免会有些发酸,我活动活动脖子,目光也随之转向旅巴内。我大略扫过周围,发现有的团友按捺不住沉闷的路途,自发地找了一些事情做。比如坐在我斜对面的团友拿着手机正看着家里的监控,随后便拨了通电话回去,嘱咐家里的小孩不许靠近装修工人,妨碍他们工作,再交代一些日常须注意事项才安心地挂掉电话。 不多时,又听见坐在最后一排的阿姨也打了通电话回家,千叮万嘱儿子一定要记得把鲜肉从旧冰箱移到新冰箱,要是肉坏了,回家就煮不了饭给他们吃。还有坐在我前排的阿姨,在景区里老让我给她拍照,说要和她的女儿分享。这不,每每逛完一个景区,她一上到旅巴就开始筛选心仪的照片发送给她的女儿,还贴心地配上语音讲解。 虽说出国旅游的这几天,大家因忙于探索新鲜事物而无暇顾及生活琐事,但无论大家玩得再怎么尽兴,始终还是放不下对家人的牵挂。我想,这便是旅游的意义——它不仅让我们见识到精彩的世界,同时也把我们从以往的生活环境里抽离出来,再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认识我们的家园,让我们意识到以前从没察觉到的美好,从而使我们更加感恩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
4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6月前
今天早上我才刚从上海回来。年头陪爸爸妈妈去了一趟云南,觉得很好玩,于是我们又一起去了上海、乌镇和杭州。 可能是夏天的缘故,上海的夏天真的很热。是不是很好笑?我们这种生长在常年夏天的人,竟然敢说别人的地方热。依照乌镇的德士司机说,这可是当地一年来最热的20天。气温大概在40度左右,看似有风吹来,谁知道吹来的比较像吹头发的巨型吹风筒的热风。要是头发刚刚洗好,也许站在这种风前甩一甩头发,湿漉漉的头发马上就干了。 一到上海,我就十分的不习惯。即使自己也算是个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却没想到一个城市跟另一个城市可以有这么大的区别。因为到哪里都是挤,一挤就变成赶了,因为行动力变慢。比如,要是不挤着上电梯,也许就永远不用上了。我们到外滩走走的时候,人才走到和平饭店外,我按了几次快门,就跟爸爸说,走吧,可以回了。爸爸说,你都还没有走到外滩,一半就说要回去?想到现在转身往回走也一样要塞过人群,还是顺势一起挤到外滩再照几张相片才好。 又有一次,我们到了乌镇,买了门票才刚进入,大家挤在一座又一座的桥上,要是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桥。我问爸爸,掉下去会有人救吗。爸爸指着人群里在喊叫大家不要停下拍照的那个人说,这个人应该会救吧,这么多人经过,肯定曾经也有人掉下去过,不然也无需派一个人在那里提醒大家。才走不到100步,妈妈就说不如不走了,回去酒店吧。后来大家一想到门票不便宜,还是坚持继续走吧。 无形的有序拥挤 大城市的人多,会挤也是有道理的。可是这么拥挤的地方,却还是有一种无形的次序,这倒让我很惊讶。早前去云南的时候,高铁的乘客没有这么多,所以没有这样的感觉。这次在上海和杭州坐高铁,乘客密密麻麻,他们如何在高铁短暂停泊的几分钟里,先让要离开高铁的人出来,再挤进高铁里找自己的位子,速度极快。 有一趟高铁,我们必须在到达杭州站赶快提行李下车,以免前面迎来入座的乘客就下不了车。于是,我学精了,车站还没到,就赶着把行李准备好,在门口处排队等。结果也只是第二位在门口等的乘客,前面是一位男士。火车来到月台还没停下,这位男士忙着在嘴里塞一根烟。站一到,门一开,男士的前脚才踏出去,后脚还没踩到月台,就已经开始点烟。把拎起行李跨到月台的我喷上一脸的烟,惹得我很生气。和爸爸投诉这就是烟鬼,怎么这么急。爸爸说那是因为这一站会停7分钟,大部分站都只停2到5分钟,7分钟要吸一根烟可能也要很用力地吸才能吸完。所以脚还没踩出去,点烟要紧。 回到马来西亚,同事们问我上海好玩吗。我都是这么回答的,要是把我独自丢在上海两个月,我应该是没办法生存的吧。承认自己软弱,也不是一件坏事。软弱的我,还是留在吉隆坡这种悠哉的城市,过着悠哉的忙碌生活。我真心佩服上海人。
7月前
编按:面对停车位不足的问题,如果你想到的解决方案跟标题一样,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这样只会城市越变越糟哦…… 身居城市的有车人士,必然都有为寻找停车位而耗时耗神的经历。有人会认为只要在街道上设立更多停车位,就能解决停车位不足的问题。可惜的是,如此简单粗暴的方案,却是让停车位问题持续恶化的导因之一。 亨利·葛瑞巴尔撰写的《神啊,请赐我一个停车位》,以美国大量设置的停车场、停车位为考究,叙述以车为主的城市,如何连带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素质与交通形态。书中提到美国的法定停车位设置,要追溯回1985年由美国运输工程学会(ITE)出版的《停车位生成手册》,这本手册所列的停车假设性需求很单纯,即是认定每一栋建筑都会产生汽车行程,而且停车场的兴建必须容纳最大使用率尖峰时刻需求。这两个大前提,都衍生自“不论大家去往何处,都必然是开车前往的方式”。于是这样的建筑规划,就否决掉无车人士的步行需求。城市规划图中,车子停泊的需求成为首要考量,更多可以用来建立公园、文化场地、平价住所等的土地,必须让渡给停车场、停车位。 笔者不清楚马来西亚是不是也有这么一本《停车位生成手册》以供参考,但马来西亚的确因为许多购房者对郊区有地住宅的青睐,进而引发对汽车的依赖,也间接导致高速公路大肆兴建。从这些细节来看,马来西亚几乎复制了美国的发展模式。本地交通堵塞和花长时间寻找停车位的问题日益严重的倾向,和美国如出一辙。 ◢扩路就砍树;车多建高速公路? 以探索马来西亚社会、历史、文化为主轴的知识型YouTube频道——“荧光笔Hi!Lighter”曾做过好几期与马来西亚城市规划相关的视频。当中一期以“城市蔓延Urban Sprawl”为主题的内容,就跟之前亨利·葛瑞巴尔所描述以车为本的美国城市有相似之处。 “城市蔓延”是指城市人口向外发展之际,侵占城市边缘的乡郊地区,形成了低密度、单一功能、且通常依赖汽车的郊外社区。而这种城市蔓延,一般都被认为是负面发展——把城市原有的问题稀释向外辐射,却没有从根本原因上找寻解决方案。 以吉隆坡为例,导致城市蔓延的原因之一就是开车。因为马来西亚的燃油价格比其他国家更为低廉,加上自1985年政府推动普腾(PROTON)国产车,于是所有建设规划都是以车为本。想要疏通扩大马路面积?那就铲除路旁树木与行人道。车子太多导致交通阻塞?那就建更多高速公路。长年累月下,就形成一个对步行者或公共交通使用者不友善的环境,稍有经济能力的人民,为了人身安全,都会选择买车作为代步工具。 ◢“住商分离”,出门只好驾车 一个完善的住宅,最好周遭也具备提供生活所需的商店、诊所、学校、绿植公园等设施。而如果这些地方都在步行可达的距离,就堪称完美了。但吉隆坡的城市规划图,大部分区域都是住宅和商业区隔离开来,这简称“住商分离”的状况,加上人行走道的不完善,让每个人出门采购日用品或办理事务时,只能选择驾车。而每个人开车上街,让停车场、停车位的需求节节攀高,也让驾车人士得付出更多时间和金钱来寻找一个栖车之所。 如此恶性循环,深受其害的是城市里的每个人。不论开车与否,这种汽车泛滥的现象都在透支民众的生活品质。对汽车和停车场的依赖,会让购屋者需要承担更高的房贷,因为房价里也包括了占比35%的停车场建筑成本。上下班通勤高峰时段因为更多人选择驾车,而让大量汽车同时塞在马路上。2023年吉隆坡市政厅的一项研究显示,平均每天有600万辆汽车驶入首都吉隆坡,每个车主光是上下班耗在路上的时间,一年总计580小时。 ◢应该打造“以人为本” 要阻止情况继续恶化,重整先进城市的概念,舍弃以车为主的文化,打造以人为本的社区是重中之重。要如何落实这样的想法,《生态建筑可以怎么做?》这本书会是不错的参照。 《生态建筑可以怎么做?》出版于2020年。作者杨经文(Ken Yeang)是马来西亚建筑师,专长高楼层建筑生态环境设计。他曾针对摩天大楼及建筑生态设计准则及实务应用出版过许多著作。雪兰莪的Menara Mesiniaga摩天大楼(1992)、东京奈良塔楼(1994)、新加坡国立图书馆(2005)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有别于主流建筑师将节能作为美学形式的一般考量,杨经文更关心对建筑基本概念的重塑,以及对生态建筑的推广。但这些也只是杨经文永续设计理念里的其中一个面向。他认为从更宏观的角度入手,将整座城市乃至各项基础设施、运输体系进行彻底的绿化改革,才是拯救城市大作战的关键。 ◢建筑师也要懂一点生态学 杨经文在书里提出一个很有趣的想法:建筑师不仅是要具备建筑技术,还应当具备生态学家的思考脉络——学会检视自然界与人为世界的关系,即一方如何影响另一方,双方如何产生交互作用。将这样的思维融入原本仅考量人类自身的建筑设计,来实现共生式的生物整合。 作者认为,目前的设计方案都聚焦在建筑功能性、美学或其他面向(例如方位、调节性等),但只是设立出一个调节良好、对环境友善的封闭区域是不够的。既然要把自然纳入,就不该把建筑设计成一个跟自然环境格格不入的人工构造体,反之需让建筑跟自然生态系与生物圈运作达成无缝接轨,建立一种良性关系。 因为建筑构造和加工方式,都会与环境产生交互作用,也会在环境体系里留下后果。自然界的生态结构应当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元素,二者共同运作才能成为一个整体。但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生物成分,在城市中大幅减少,仅存点缀性质的数量。城市蓝图里庞大的公路系统、不透水的表层、混凝土、沥青等结构都是在清除自然,并且这些坚硬、黑色、致密的材料,白天吸热,夜晚散发热度,于是连带提升城市温度产生“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城市树木要预留成长空间 城市规划里,树木的栽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单单栽种矮灌木丛或花朵还不够,某些情况下没有树木遮阴的绿地,实际上会比周围城市地区的温度来得更高。当城市树木覆盖率达到30%,可有效将夏季的平均气温降低0.4℃。马来西亚虽然随处可见许多绿植,但对城市树木的规划却远远不足。尤其近几年频频发生树木倒下压伤人或汽车事件,有些路边长势过大的树木就被直接砍伐清理。 树木的生长变化理应在最初栽种时便被纳入城市规划的一环,并预留适当的根部与树冠成长的空间。笔者住宅附近的道路栽种了许多茂密好看的雨树,但随着树身逐年壮大,一些树木的根部把土地表层的人行道石板给撑开,形成步行障碍。但若把这些树龄已达20-30年以上的大树给砍掉,却又让人惋惜。 联合国在2015年提出了永续发展目标(SDGs),其中SDGs11.2细项目标为——“为所有人提供安全、可负担、易于使用及永续的交通运输系统,改善道路安全。” 永续的概念关键,其实在于前期规划里对当下以及未来所有细节的完善考量。以目前观察,政府的确有在施行建设更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像是已开放的MRT路线,以及还在商议中的隆新高铁项目。 ◢除了建捷运高铁,人行道是否完善? 这种一启动就耗资几十个亿的项目听起来高大上,但笔者觉得只是把资源投入在建设捷运和高铁其实并不够。当民众走出捷运站,穿梭在城市里不同人行道时,每一段路的步行体验是否安全?串联的商店住宅的步行距离是否靠近?身障人士的无障碍走道是否能顺利运行?种种诸如此类的琐碎细节,论经济效益是比不上那些高利润项目,但在促进国民使用公共交通的推动上,是绝对不能忽略。 开车是国民的选择,停车是每个拥车者的权利。但这些权利也是最肤浅粗糙的一种,甚至阻碍了人民去拥有舒适生活品质、便利安全的居住环境的福利。 期待未来,每个人可以凭借双脚,无阻碍穿梭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黄美锦 / 颜值当道,更不以貌取人? 【读家说书】黃美锦 / 诈骗太猖狂,我们还能有信任吗?
7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