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培育

4月前
6月前
9月前
海中生物不僅有很多長相奇形怪異,當中有許多身體有著多彩和亮麗鮮明的顏色,因此有些人甚至會想將它們當成觀賞魚養在水族箱裡。 報道、攝影:馬欽中 海洋生物品種多至無以統計,即使是一生在海邊生活的漁民,也常會對一些偶而被他們捕捉上來的魚蝦或海中生物是何種類感到新奇。 海中生物不僅有很多長相奇形怪異,當中有許多身體有著多彩和亮麗鮮明的顏色,因此有些人甚至會想將它們當成觀賞魚養在水族箱裡。 [vip_content_start] 過去也確有不少人嘗試過這種作法,但由於在控制水質的鹹度,或是如何長期獲得乾淨的海水來更換水族箱裡的水技術掌握不足,飼主的熱忱很多時候因而被澆熄。 近年來隨著淡水化飼養海魚的技術被引進我國,而且日漸成熟,不同種類海魚被成功淡水化的例子越來越多,使到飼養海魚的風氣也逐漸再掀起,現在一些竉物店或水族館開始可以買到各種已淡水化的觀賞海魚。 目前國內供應淡水化的海魚供應商不多,而來自實兆遠的楊貴興是其中之一。 楊貴興:剛開始海魚死亡率高 楊貴興研究將海魚淡水化養殖已有五六年,目前經由或被他選擇研究逐步淡水化養殖的海魚品種越來越多,其中有不少是市場上日常可見的魚種。 楊貴興研究海魚淡水化飼養過程不容易,當初開始的一兩年由於未掌握較全面的技術,失敗多過成功,通常在海魚剛開始淡水化養殖時,死亡率非常高。 不過,經過不斷從失敗中嘗試的努力下,掌握的技術已成熟,目前成功率達到九十餘巴仙,如果獲得供應的魚苗品質狀況良好且運輸過程順暢,甚至可達到100%存活率。 由於面對強烈的物競天擇的生存環境,海中生物生存條件無不以快捷靈敏的行動以避過獵食者捕殺,或以特大數量共存,使雖然難免被捕殺但因數量很多而仍有不少“漏口之魚”可以在艱難的環境中成長繁殖。 從3吋魚苗開始培育 楊貴興淡水化養殖的海魚品種目前主要的有金目鱸(石甲)、金骨(GT)、金色金骨、紅鰽、紅加定、牛鯧等,也有甚受歡迎的龍躉魚、龍虎斑或鼠斑,但這些來自國外的魚種是季節性供應的,即是每年八至九月份有貨源時才會進行淡水化培育。 他說,用來進行淡水化飼養的海魚通常從約3寸長的魚苗開始培育,然後逐步將水質淡化,直至它們可適應淡水生長後即大功告成,整個過程需時2個星期或以上時間。 他表示,海魚苗初被置放淡水箱內的時候是最重要的關鍵,這個時候它們的身體狀況最不穩定,因此不可操之過急在鹹水中加入太多淡水,否則會導致高死亡率甚至前功盡廢。 魚兒精神好 色澤鮮明即是成功 “想知道海魚是否已成功被淡水化不難,一是測量水族箱裡的水是否已完全淡化,二是魚兒是否精神飽滿,全身色澤鮮明,以及有沒有競相尋找匿藏之處或集在一起不遊動,尤其在投下飼料的時候有否蜂擁而上,動作敏捷快速的搶食。” 他說,淡水化海魚逐漸受歡迎,除了海魚美麗,更因它們擁有比許多淡水觀賞魚更長和更強的生命力,以及身體可以長至很大,他曾見過被淡水化飼養後長至約3尺長的龍躉斑。 楊貴興表示,由於目前從事供應和養殖淡水化海魚的人不多,相信會是一門有作為的行業,如果市場對這類觀賞魚的需求繼續增加,他會考慮引進更多不同品種的海魚淡化培育,讓喜愛養魚的人有更多選擇。 他目前培育成功的淡水化海魚主要供應新加坡、柔佛、吉隆坡和檳城市場,主要供應給水族館或竉物店,也有一些供應給散戶。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近期百物漲價,民怨四起,糧食供應的問題也成了全國乃至全球關注焦點,與其長期依賴進口糧食來填補國內生產不足的問題,永續發展本土農業,提高本土農作物產量及品質,穩定銷售價格和減少進口費用,才是治本之道。 隨著現代農業漸漸轉型邁向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市場需要怎樣的專業人才?“現代農夫”需要具備怎樣的農業技能和管理智慧? 李發成畢業於本地大學管理系,當年踏入社會後成為記者,離職後跟隨朋友接觸農業活動,興趣使然,有意轉換跑道投身農業領域。 “農業好像人人都能做,但很多都倒,要怎麼撐,這是個技術。所以我覺得可以往這方面去發展,一來是感興趣,二來我覺得這是有門檻的工作,不是那麼容易被淘汰。” 當時他認識了曾經留臺的檳州立法議會議長拿督劉子健,獲得有關海青班(臺灣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修習年限為2年)的資訊,想到能在2年內學習更多農業技術,決定遠赴臺灣屏東科技大學,選修農園生產暨精緻熱帶農業科,簡稱為農園生產系。 他分享,屏東科技大學校地廣闊,是全臺單一校地土地面積最大的學校,具備豐富的天然資源,在農業研究方面具有優勢。 在海青班的學習期間,除了接觸到許多農業科學和管理的基本知識技能,課程也著重實務訓練,經常會到農地學習和參觀。有的同學趁著寒暑假沒回家,就到農場打工,包水蜜桃、摘蘋果、種包菜等,不僅可以賺外快,也能開拓眼界,更加了解農場的實際運作方式。 海青班畢業後,他繼續申請農業碩士課程,專注研究木瓜種苗的“組織培養”,學成後回馬開始務農生涯,以無土栽培、農業科學技術和智慧管理來提高農場產量,學以致用。 學習新知開闊眼界 提及在臺學習的優勢,李發成指出,日本、韓國、泰國、臺灣等地方農業發展良好,而臺灣的優勢在於語言相通,加上當地多數是小農戶,地勢氣候、農耕規模、管理模式、機械跟本地農夫比較接近,完成課程後還可選擇繼續深造。再者許多臺灣人對農業已開始改觀,臺灣新一代農人接觸資訊更多元流通,農業技術更加先進。 問參與課程前後有怎樣的收穫和變化,他說,赴臺前都是邊做邊學,接觸的只是眼前和手上的事物,格局視野有限,處理農耕時也不太懂得變通。 “假設我種的這棵香蕉樹變黃了,老闆說是缺氮,以後但凡遇到香蕉樹變黃,我都認定是缺氮,用同一種方式來應對。但是參與海青班的農業課程之後,會獲得更全面的知識,例如下部位葉黃可能是缺氮,上部位葉子偏黃可能缺鐵等等。以後在田裡工作時,無論看哪些農作物,都能用學過的這些基礎理論去觀察、對症下藥。”眼界也會更開闊。 在他看來,大學完整的課程內容給予他很大的補足,能讓人少走一些冤枉路。 “一般農民都不太會配肥料,有的直接買現成的,有的甚至會根據“秘方”去配,當植物出狀況時,卻沒法解決。其實氮分為多少種類,該取多少比例,課本都有教,當你需要用時,回想所學,再翻一翻課本,就能解決了。” 至今,他的肥料都由自己調配,甚至朋友需要時還會配搭和售賣給對方,省下一些費用。 研究培育耐病高產木瓜品種 李發成回國務農不到5年,目前在雪州叻思(Rasa)耕耘2片地,各別有10英畝和5英畝,種植火龍果、姜、辣椒、長豆、茄子等。 延伸念研究所的學習知識,他計劃未來往“木瓜種苗”方向發展,由於現在沒有實驗室和足夠資金,所以先做實生苗,同時種植木瓜,挑選出好的品種,希望未來能培育出比較耐病、產量高的木瓜品種。 他在帶領記者參觀時指出,農場的前期規劃很重要,例如怎樣搭配種植不同的農作物以維持現金流、需要多少的土地空間以方便機械在田裡工作、如何設計和開發有效的水源系統等等,都是要完善思考的問題。 未來農業領域走向:分工和善用科技 面對未來更艱鉅的人力、土地、氣候等挑戰,新世代農夫受促學習善用科技,採用現代設施務農,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及質量,實現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管理。 也是留臺聯總農漁業小組主任的李發成指出:“很多新科技是可以用在農業的,包括噴藥技術,在本地或許是很新的東西,但在臺灣,他們已在研究用無人機噴藥。當樹木長大後,一般的噴藥很難完全噴到葉面,使用無人機就能均勻全面地噴灑。尤其本地榴槤種植以出口為導向,是可以考慮無人機噴藥的。” 隨著農業走進“高人力成本”時代,他認為,農田業者不能一貫用以往的管理方式,應考慮接受外包概念,如果繼續以“一條龍”作業方式,把所有工作包攬在自己身上,不僅會各方面做不到位,也面對棘手的人力問題。 “現代農業可以往分工的方式去運行,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在李發成的母校就設立了植物醫學系,經過訓練的學生擁有專業的植醫知識,能夠給予意見,例如針對哪些蟲害得用哪些藥、相隔多久後得換用不同的藥,提供更高的服務素質。“由專業團隊提供的專門噴藥和專業意見的服務,不僅讓農場業者可以專注在觀察和採收農作物,減少工作量,也不需掏錢維修相關機器。” 他指出,當農業分工後,大家往各自領域深入發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僅如此,分工及外包概念,同時也留給年輕人更多的創業機會。年輕人讀農業系不一定就得耕田,還可做植保、制肥、培苗等專項工作,開拓農業的藍海市場。 總的來說,發展本地農業離不開“人”。農場業者需要與時並進,接受新科技新概念,以便給農業注入新元素,以科技和智慧管理方式解決農業的常見問題,提高本地農業生產和競爭力,發展永續農業。 給想投身農業領域的青年或學子的建議 1.充足資金:投身農業領域,要有充足的資金,這點可由家人資助,或向銀行和政府機構申請貸款,作為發展農業用途。 2.合適土地:大部分想投身農業的年輕人,尤其不是農二代,面對的最大挑戰是沒法獲得土地,他們大多數住城市,認識的人脈不多,而且市面上人們願意出售的土地,耕種條件上一般不太理想。做農業需要注意地形、水源、土質等幾個關鍵。假設個人要種果樹,就必須找個比較乾燥、排水性比較好的土地;假設要種稻田,就一定會找稻田區而不是高山,確保土地適合自己計劃種植的農作物。 3.確定目標:儘量選種經濟價值高、種植技術門檻較高的農作物,例如姜、辣椒、茄子等,避免陷入價格戰。再者,往有可能開發下游和加工業的農作物去發展,例如文冬姜就有很多下游工業,研發成薑片、薑糖、姜粉等;再者火龍果,可加工製成冰淇淋、麵條、果乾、酵素等,對於業者的收入也較有保障。 4.善用科技:瞭解和善用機械或其他科技設施,以減輕和解決人力問題。 5.開拓人脈:多認識農業領域的前輩或同行,多參加公會組織,例如農業公會,在遇到問題時也能互相交流和解決。 6.增加知識:可查詢農業部的短期課程,或者考慮選修大學農業課程,更全面更有系統地學習農業知識。   更多文章: 翻譯員精益求精 不被機器取代 除了UPU,報讀公立大學還有這些辦法 從觀賞到維護,莊翠玲為野鳥請命 大馬女科學家的養成與堅持 想成為女科學家?6達人授招做研究要關注什麼
3年前
3年前
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