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塑料瓶

2月前
2月前
7月前
7月前
9月前
10月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75歲古稀之年可以做些什麼?來自東甲的黃朝興就動手把一個個廢棄的塑料瓶,變成一個個小巧精緻的小燈籠! 黃朝興對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透露,自己自年輕就喜歡動手製作手工藝品,惟因工作關係無法將之付諸於行動,只能偶爾參加燈籠製作比賽。 如今,已從養家餬口線上退下來的他,因疫情關係無法外出,今年6月偶然看到屋外廢棄的塑料瓶,覺得丟了可惜,就巧思妙想,把塑料瓶化廢為寶。 他除了重新賦予塑料瓶價值,也把家中的一角裝飾地充滿喜慶,更讓他生活中有了精神寄託及滿足感,一舉多得。 重聽更能專心製作 黃朝興年輕時在新加坡工作,因長期的機械噪音導致如今重聽,但也因為如此,更能讓他專心在製作手工上。 他在製作燈籠時,不喜旁人打擾,總是自己一個人安靜地慢慢動手,同時不斷思考要如何讓作品更上一層樓,或製作其他造型。 其作品大部分是傳統的圓形燈籠,與數十年前流行的美祿罐燈籠相似,惟他為燈籠塗上鮮豔色彩及加上裝飾,顯得更喜慶及精緻。 其他造型還包括蓮花、旋轉型燈籠及鼓型,一些燈籠也裝上燈泡,每當燈泡亮時,就顯得奪目靚麗。 切割考驗耐性專注力 黃朝興主要以孫子喝完的羊奶罐為材料,加上洗、量、割、縫、上色及貼裝飾等工序後,漂亮的小燈籠才出爐。 看著製作過程並不特別難,卻非常考驗耐性及專注力,尤其是在切割部分,只要切割不平均,就影響整個造型。 黃朝興對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披露,開始製作時難免會面對問題,有時候甚至會睡不著,只想著要怎樣解決和改進,因此,每當完成一個作品,他就會很有滿足感。 6個月完成逾30燈籠 如今,他在6個月內已完成超過30個燈籠,儘管如此,他還是時常動手製作,享受燈籠成型的滿足感。 黃朝興非常注重細節,他披露,在製作初期發現燈籠會褪色,研究後才發現是塑料片沒有洗乾淨。 他也會用難度較高的針線縫合切口,以免切口處變形,同時會在燈籠底面貼上反光貼,以便燈泡亮時,燈光會因折射而更加明亮。 1987年奪獎 獎盃保留至今 黃朝興曾在1987年製作小龍造型的燈籠,參加中秋燈籠製作比賽公開賽,並奪得亞軍,這個獎盃也被他好好保留至今。 他之後因為工作關係,鮮少再參與比賽,直到2015年他退休返回家鄉,才又開始製作。 他在2019年為了讓外孫參加中秋節服裝賽,就用塑料瓶製作了“蓮花裝”讓孫子成功躋身三甲。 他表示,所有作品都是自己想象,沒有參考其他作品,只要靈感到了,他就會動手嘗試。 陳秀伍:作品只能看不能碰 黃朝興的作品也是他的心肝寶貝,只供觀賞,不供玩賞。 黃朝興的太太陳秀伍表示,丈夫的作品是其心血,漂亮精細,雖然家人都很喜歡,卻只能看不能碰。 她說,丈夫過去常常到咖啡店喝茶,如今已減少外出,反倒是在家做手工。 她補充,丈夫對作品有較高要求,一旦感到不滿意,就會捨棄。 黃美嫻:父親出手幫忙製作 另外,他33歲的女兒黃美嫻則說,父親在動手製作時,從不允許別人干擾,孩子們都瞭解其個性,所以都不敢靠近,免得被罵。 儘管如此,黃朝興還是很樂意為孩子們動手,就如黃美嫻小時候的燈籠比賽,甚至是她孩子的中秋節服裝造型,都是出自他的手。 黃朝興也表示,他將繼續製作更多燈籠,若有慈善組織想學,他也非常樂意教導。
3年前
3年前
幾天前工作時,忽然嘴癢想吃麥當勞,便透過手機程式點了一套午餐。30分鐘後食物送到,我就後悔了:3個褐色紙袋,分別裝著一杯雪糕丶一杯飲料和一盒椰漿飯。把食物從袋子裡拿出,才發現裡面還有兩支湯匙和一支叉子。已經很懊惱的自己更埋怨自己點餐時,忘了寫上不要餐具(雖然我記得註明不要吸管)。這樣一個午餐,就製造了9樣垃圾。唉,早知道就拿自己的食物容器去附近的小販中心打包午餐就好了,一來不會用到任何一次性的食物容器或餐具,二來也可以增加小販的收入,尤其是在這大家都過得不容易的疫情之下。 說起環保,其實在我小的時候,媽媽就一直灌輸我們環保的意識。出外打包食物,媽媽都帶著3層鐵製飯格去裝。有時候她在學校監考,會把用來裝考卷、印有SULIT字樣的塑料袋拿回家替我們包書本(結果我的書本在老師的桌上十分容易被認出)。她也教我們利用食物殘餘來製造天然肥料,提醒我們要把紙張的兩面都寫完後才丟棄。此外,她還一直鼓勵我們參加《星星週刊》每一期都會舉辦的環保問答比賽。我們把表格填上後,會貼在硬紙皮上替代信封,再把郵票黏上就可以寄出了。每次問答比賽我們多會參加,所以幾乎不同類型的獎品我們都贏過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喜歡上了《星洲日報》副刊裡的“零垃圾”專欄。作者鄭鳳雲總不吝分享她如何實踐她的零垃圾生活,儘管周遭的生活環境其實不便利。我很佩服她的勇氣與決心,要不顧他人異樣的眼光並不容易,況且還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製造垃圾,這才是最難的,因為在這個社會里物資來得太容易了。餓了嗎?網上點餐就好。想喝奶茶?奶茶店到處都是。吃飽喝足後,只需一秒,把餐盒和塑料杯扔到垃圾桶就好了,眼不見為淨。 不需要一步登天 當我開始覺察自己可以為地球做得更多時,除了從唸書時期養成的自帶食物容器和不用塑料袋的習慣,我開始把環保概念延伸到生活細節裡。看電影時,如果已打算購買爆米花配套,我會把我的食物袋和塑料瓶帶去,吩咐電影院員工把爆米花和可樂直接裝到食物袋和塑料瓶裡(我曾經歷過員工把已裝了爆米花的盒子放進食物袋裡)。想買珍珠奶茶時,我會特地帶塑料瓶去裝,雖然免不了異樣眼光,我其實都不在乎。 我也會把家裡的快遞紙盒和塑料瓶等拿到辦公室,只因為辦公室裡有3R回收桶。同事下午想點外賣,我都會盡量壓抑食慾,笑笑婉拒。看著同事每天打包午餐都用保麗龍餐盒,外加一個塑料湯匙和一個塑料袋,我有時忍不住對他說:“帶辦公室裡的食物容器去打包不就好了嗎?”換來的回答卻是懶惰洗容器和餐具。 衣服我也少買了。製衣業是汙染地球的元兇之一,只因其製造過程涉及很多化學染料及很高的用水量,而且人們不斷的追求時尚導致快時尚的出現,衣服不斷被生產,也不斷被丟棄。 環保其實不需要一步登天,也不需要強迫自己立刻變成達人。我們只需把環保意識慢慢植入自己的腦裡,消費前停下來思考,慢慢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並慢慢的影響身邊的人。這樣,其實就很足夠了。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