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复健

我新来的医生,是一个热爱自由的医生。 他常在手术室里精准地拿着手术刀,为病人解决病痛。在手术室外,他却热爱骑车,享受风吹拂脸庞的速度感,感受生命的律动。 年轻健康的身体,能使他更专注于医学,我的年轻医生,他也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 直到那一天,一根细细的风筝线,改变了他的一切。 那是个普通的午后,他如往常般骑着脚踏车穿越乡间小路。道路两旁是摇曳的稻田,微风吹动叶片发出沙沙声,阳光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子。他快乐地踩着踏板,沉浸在这片宁静中。 突然,一道几乎看不见的风筝线,毫无预警地出现在他眼前——锋利、细薄,如同一把无形的刀,直接横割他的脖子。 一瞬间,他颈部传来撕裂般的疼痛,剧烈的冲击让他失去平衡,重重摔倒在地。当他伸手去摸脖子,只觉得温热的液体不断涌出,视线模糊,四周的声音变得遥远。他当下试图动一动身体,却发现——四肢,竟然已经没有了知觉,也无法动弹。 年轻医生的身体,也是人类的身体,那一刻,他的恐惧如海啸般袭来。他固然知道,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外伤,这可能是颈椎脊髓损伤,一种可能让自己再也无法行走,甚至无法重新执刀的严重伤害。 医院的天花板白很刺眼,冰冷的病床将他束缚其中(担心他跌倒)。 他曾经是这手术室里的医生,如今却成了躺在床上,任医疗人员摆布的病人。他只能听见医生们轻声讨论他的病情——“颈椎第四、五节受损”、“瘫痪风险高”、“手术后能不能恢复还不确定”。这些话语,对医生而言,已经不再是冰冷的医学术语,而是实实在在的梦魇开始…… 他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术,疼痛已经成为的日常,恢复的过程比他想像的更漫长、更残酷。他努力尝试动一动手指,却一丝反应都没有;他一直忍着,咬牙进行复健,却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再受自己控制了…… 随之而来的是恐惧、忧郁、焦虑、失望……这些情绪像幽灵般紧紧缠绕着他,在无数的日子。他开始责问自己:“如果我无法再拿起手术刀,那我还算是医生吗?如果我只能坐在轮椅上,那我还能拥有什么?” 痛苦中的挣扎——我还能做些什么? 用生命,“完成使命”的人 我是在他做复健时遇上他的。他是我的病人,因为他容易卡痰、容易喘,只听见他说:“康复的过程,并不像医学教科书里描述的那么简单。我曾经以为,努力就会有回报,但现实却不容我选择。我无法再奔跑,无法再骑单车,无法再站在手术台前……我的世界,仿佛被无情地缩小,只剩下病房和轮椅。” “我还能做什么?我还有什么价值?” 答案,似乎很残酷,但某天,我的一个病人,也是他的老病人,点醒了他。老病人坐在他的复健病房旁,看着他,眼神充满敬意:“医生,能再看到您,真的太好了。”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即使他不能再执刀,但他仍然可以“当医生”——在大家眼中,他仍然是专业医生! 他还能诊断病情、给予治疗建议、他仍可以陪伴病人,走过病残的恐惧与绝望。或许,他失去了之前行动的自由,他告诉我:“黄医生,我不会失去知识、经验和对病人的关怀,我一定会像黄医生一样,怜悯我们的病人……” 我看见他的眼神,那真是充满希望的眼神。我知道,我又救了一个人的生命,相信他能持续以他的专业,救未来更多病人的生命,我称之为:医者仁心传承使命! 几个月后,我看到他回到了医院,但不再是站立着迎接病人,而是坐在轮椅上,推着自己进入诊间。 病人看到他时,表情常常从惊讶转为敬佩。而他以自身的残障,鼓励病人学会接受生病之后不完整的自己。也许上天的安排和意外,夺走了他过去熟悉的生活,却也让他重新学会如何慢慢“活着”。对我来说,他不再只是那个能拿手术刀的医生,而是一个真正理解病人痛苦、学会与无常共处的医者。这个就是我常常说的“用生命,完成使命”的人,这个就是值得尊敬的人生! 真正的医生,不只是治愈病痛,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别人病苦的生命。
2星期前1.8千点阅
1月前1.4万点阅
4月前5.7万点阅
老伴中风期间,虽然安排在老人复健中心寄宿,可他们人手不足,我只好常出入中心协助老伴处理卫生问题。 一天,终于出了乱子。 在扶助老夫离床时,我们两个老弱残兵谁都撑不住谁,瞬间跌个横三竖四。老伴即刻被人扶起,在挣扎起身时,我才惊觉牙齿松摇,下颚血渍斑斑。当下我直奔附近的政府诊疗所,时钟正指向4时57分,医务人员正在排队打卡下班。瞬间诊所灯熄门关,医生们见我口腔血流如注,仅建议我电召Grab去中央医院急诊室。惊慌之际,我求告天父给我开路。此时一位瘦削年轻医生领着一位护士向我走来,他告诉我他是牙医,愿意为我治疗。之后便带我上二楼。 护士开灯,霎时全面照亮手术室。诊所灯亮了!我强烈的感受到神在安定我的心。 只见牙医与护士熟练的把手术器材摆放在移动的小桌面,医生问了我一些病历,知道我是一位肝硬化的病患,与夫相依为命。今日在扶起中风的老伴时被绊倒。看我泪眼汪汪,他怜惜地拍拍我的肩膀安慰我说,一切都会好的,别担心。 拔牙时,每个步骤他都贴心地告诉我,诸如:施打麻醉针、消毒、拔牙、缝针等。 过程中,总觉得这次拔牙,艰难重重。果然他告诉我,出了一些状况,必须请示上司。3次与上司通电后,他向我解释,这智慧牙根深蒂固,断牙拔出后又发现若干碎齿驻守在伤口,必须一一清除以绝后患。于是在尖锐叽喳噪音中,血渍飞溅在他的衣服,感觉十分亏欠这年轻人。 如此过了十余分钟,碎齿依然顽固地锁住伤口,我能感受到他瘦弱的双手正来劲地使着。口腔血水淌在盘内,叽叽声混杂砌碎声,令人毛骨悚然,但他依然奋力的工作。 时间再过半小时,6点了,两小粒碎牙终于出土了!医生开心之余,还频频问我:“疼吗?对不起,还有些碎齿,必须清理,否则会有后遗症。” 对这位爱心满溢,忠守职责的医生,除了感激,我无言以对,也忘了疼痛,只会傻傻地鼓励他:“医生,加油,加油,你能的,我会好好配合你。” 两小时半的折腾,3个人都已筋疲力尽,此时,挂钟正指向傍晚7时30分。 后来才知道这位可爱的医生是倒回头来诊所取东西才遇上我。我深感庆幸,也感恩神的厚爱。 日前报载,一位病人泪诉,到政府诊所拔牙后,医生没察觉到留下碎齿于伤口,致下颚受损,进食时因疼痛无法咀嚼,为此被迫花2万元跨州寻医。现正通过某管道,希望政府能负起责任,承担医疗费用,为她继续进行治疗。 我不禁要赞美神的恩典。神预备一位爱心满满的牙医医治我。一周后,我除了送上水果礼篮给这两位医护人员外,也向中央医院有关当局致谢函。希望此举会引起当局的关注,制定某种奖励机制,激励更多的医生朝爱的路上迈进。 【六日情:考验人生01】退得了吗/方莉珍(槟城) 【六日情:考验人生02】诊所灯亮了/方莉珍(槟城) 【六日情:考验人生03】鸡哪有你那么高价?/方莉珍(槟城) 【六日情:考验人生04】人便开战/方莉珍(槟城) 【六日情:考验人生05】你的钱包更干/方莉珍(槟城) 【六日情:考验人生06】发炸开了锅/方莉珍(槟城)
5月前1.6千点阅
9月前
39岁那一年,是黄冠鸿经历生死关头;一场意外事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坚强的意志,还有家人、朋友支持及教练耐心指导,一路坚持至今已10年的复健,他从跌倒地方重新站起来,为自己创造奇迹,重拾自由。 那一年,是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受伤后面对四肢丧失行动能力,医生判断他无法像正常人站起来或步行,终生坐轮椅是最坏结果。但他不服输,没有放弃自己,不信命运开他玩笑,于是积极参与复健,过程很辛苦。现在不但能让他站起来,甚至靠拐杖慢步,上下楼梯也不需要别人帮助。 黄冠鸿目前已51岁了,和家人住在蕉赖皇冠城,10年前在朋友介绍下认识一名健身教练杨闳渊。对方根据他的伤势设计了一套治疗项目,透过运动科学(Sports Science)进行复健,一星期3次,每次1小时,不知不觉走过10年漫长复健路。 “用10年做复健心得,我是觉得复健有做有效,没做就没效。我有想到如果下半生坐轮椅,等于失去了自由,为了自由不会间断,所以要一直做下去。” 医生说不可能再站起来 “开始复健的首3年,我认为是最艰苦的,曾经一度想放弃,因为意外身体颈椎神经损伤,进行复健过程的辛苦不是每个人可以理解。后来,教练细心开解和支持,忍受痛苦而坚持到底,尽最大努力去克服。” “我记得受伤入院那段日子,逃不过情绪低谷,会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情绪,因为太突然的变化,尤其是躺在医院病床,身体四肢像瘫痪,毫无反应。换着其他人都难以接受,那时候医生都说我是不可能再站起来。”   住院时获父照顾鼓励 为妻小不能自暴自弃  黄冠鸿表示,未出事之前,他是从事供应商,惟一时之间家庭重担忽然落在妻子身上,孩子当时又小;作为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一想到他们,他不可以让受伤后的人生陷入至暗时刻。 “尤其是我父亲,在医院期间对我的照顾和鼓励,更加不能自暴自弃。” 黄冠鸿住院半年后返家休养,期间也有进行物理治疗,回去医院复诊时,他站在医生面前,连医生都认为是奇迹。 康复程度仅60%已满意 “由于意外造成颈椎受伤影响手脚,能站起来也不代表康复,直至找到目前教练的帮助,对我四肢改善有很大改变。虽然伤后康复程度只有60%,看到自己经过多年复健逐步改善,其实感到很满意。” 他认为,当年发生的意外事故无法控制,这个恶梦不幸发生在他的身上,除了面对,也只有面对。 复健须有毅力坚持 “我不选择逃避,因为逃避也不会改变事实,所以遭遇类似情况的患者也不要放弃,奇迹是自己创造。我由不被看好到可以站起来,现在还可以走动,不是靠别人,是要靠自己。” “我理解复健之路会走得辛苦,我是过来人,深深体会复健是需要毅力和坚持,只要告诉自己全力去复健,坚定下去,不可能也许会变成可能;如果放弃了,那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他说,不同的人在复健心路历程不一样,过程也不一样,但是心态是一致,必需有毅力和坚持。 血癌女复健后脱胎换骨  受激励不向病魔低头 黄冠鸿接受复健期间,最令他留下深刻励志个案,是一名患有血癌的年轻女子,也是经过他的教练指导进行复健,身体状况不但越来越好,还参加马拉松比赛,不向病魔低头。 “她是一名钢琴教师,年纪轻轻不幸被血癌缠身,在教练指导复健下已有6年了,当初看到她辛苦锻炼,不是每个人可以挨得到,透过复健改善健康,如今脱胎换骨。” “这个健身教练和其他健身中心教练不一样,他会深入了解我们的情况,然后设计一套适合活动能量项目,改善我们肌肉力量与耐力、心肺功能、身体灵活性与协调性等,治疗效果不错。” 教练对症下药助改善身体 他指出,他就这样锻炼,教练让他明白,改善身体不是药物,而是自己,复健核心概念以人为本,最终希望帮助患者回归正常功能。 “我虽然不是100%复原,不过我现在和正常人无异,可以过正常生活。” “教练的健身中心,除了帮助健身爱好者练就完美身材,有不少如中风人士、韧带断裂和脊椎侧弯等患者,透过他的运动科学改善了身体,在蕉赖、加影一带唯一一间为患者提供锻炼的地方。” 黄冠鸿表示,一些患者曾在其他健身中心锻炼,但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健身导师并没有针对患者的情况对症下药。 “我的教练会了解患者问题,提供合适的有氧运动,就像我的胞弟有负面情绪,自从跟随教练锻炼,人也变得开朗,不时和教练及其他学员参加铁人或马拉松比赛。”  
10月前4.9千点阅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5.7千点阅
2年前2点阅
2年前5.5千点阅
2年前3.2万点阅
2年前1.1千点阅
前阵子开始步行锻炼,某日我的手机App夸奖我当天共走了一万步,正要为自己运动达标而沾沾自喜,结果隔天起床,右脚踝旧患隐隐作痛。 脚受过伤的人知道,脚疼的问题非同小可。 脚痛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疼起来连正常走路都不行。这一次不敢大意,赶紧去看医生。 看诊后,步履蹒跚地从诊所走出来,原本想要到隔一条街的杂货店买些东西,忍着痛一瘸一拐走了两三步,决定放弃这个念头。东西是想买的,但我的腿不愿意。 询问医生意见,他说是我扭伤后没有康复好,所以留下慢性脚踝疼痛的后遗症。走路走多了,或运动多了,就会引发疼痛。 “不过你放心,这问题是可以通过复健解决的。” “你要每天做脚踝的肌力和功能性训练,要有耐心。” “躺平,将腿伸直,然后做脚踝内翻、外翻、背屈、跖屈和环转的活动练习。” “每天做个50次吧。” “要循序渐进,感觉不舒服或异常疼痛时要马上停止。” 这些台词怎么那么熟悉?啊,我在担任医疗口译员时也译过类似的内容。 通过电话为美国的医院翻译时,曾经遇过一个复健治疗的个案。电话另一端,美国医生正温和地指导一名华裔老先生做复健,老先生的女儿也在一旁给爸爸打气,大家像在耐心哄着一个小孩似的。 老先生的声音听起来似乎有些意志消沉,复健疗程中一度呻吟喊疼,我也跟着揪心。通话中有一大段时间,只有医院背景的杂音和老先生的喘息声,虽然我待着不必翻译,心却一直悬着。 疗程结束前,老先生突然虚弱地,仿佛用尽全身力气说:“每天……这样……做几次,是吗?” 他的声音沙哑无力,我一时没听清楚,于是他女儿代爸爸重复了一次,笑说,这句可是他自己主动说的喔。 我照着翻译,医生(我想像此刻她在微笑点头)回说:“是的,每天做几次,非常好,give me five!”(我想像老先生也举起孱弱的手击掌,显然这肢体语言无需翻译)大家都笑了。戴着麦克风的我不便发出声音,只是静静地微笑。 老先生,愿你早日康复,记得要每天复健喔。 更多文章: 彭健伟/活得像一株盆栽 彭健伟/被迫的大叔和自愿的女子 彭健伟/吃鱼却不知鱼的名字
3年前4.1千点阅
3年前1.1万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