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大選日期

2星期前
10月前
10月前
(新加坡21日訊)甫上任5天即指示更新選民冊,讓外界猜測新加坡新任總理黃循財是否已為下屆大選做準備;有政治分析員認為,選區劃分報告的公佈時間,將是下來的關注點,“假設要在今年9月份大選,報告必須在近期公佈”。 不過,有分析員呈相反意見認為,一次例常的選民名冊更新工作,並不會揭露大選舉行的日期。 黃循財指示選舉局在7月31日前完成更新選民名冊的工作。 《8視界新聞網》報道,政治分析員林義明指出,參照上屆新加坡大選,選民名冊更新後的3個月,國家就舉行大選,因此看來,有可能是9月份。 大選若在9月 選區劃分須在近日發佈 他說,選區劃分報告和選民名冊更新必須是並行的,報告一般在選民名冊更新前後出爐,假設今年9月份大選,報告必須在近期公佈。 “但如果這個報告近期沒有出爐,那大選的窗口將往後移至年底12月。” 隨著黃循財在5月15日宣誓就職,以及新內閣成員名單的公佈,變動極小的第四代領導團隊也正式就任。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陳恩賜副教授認為,對他來說,內閣成員保持不變,說明選舉指日可待。他也相信,黃循財指示更新選民名冊的工作,印證了新加坡大選很可能會在今年9月初或尾舉行。 他說,第四代領導團隊已經在位好幾年,過渡期花了一些時間,因此沒有必要再等。 “基本上,進入選舉的內閣成員保持不變,由黃循財主導的“新加坡攜手前進”運動(Forward SG)已經提出。團隊已全部準備就緒,不需要延長跑道。” 他說,9月份剛好在能加強國民意識的國慶日和群眾大會之後,在該期間,新加坡人將更關注國家大事、身份認同以及行動黨、政府和人民之間的社會契約,並且擁共同的目標,就是讓新加坡繼續高飛,甚至飛得更高。 他相信,一旦選民登記和選區劃分準備好,選舉程序將隨時啟動。 更新選民名冊為例常作業 但是,也有分析員呈相反意見認為,一次例常的選民名冊更新工作,並不會揭露大選舉行的日期。 新加坡管理大學楊邦孝法學院副教授陳慶文說,總理通常會在一個國會任期進入第二階段,也就是兩年半以後指示選舉局更新選民名冊,選民名冊往往每年更新一次。 “我相信這是自總統選舉以來,在今年進行的首次更新,尤其大選臨近時更新會更加頻繁,確保名單保持最新狀態。” 他指出,第14屆國會將在明年8月到期,選舉的鐘聲正在敲近,但黃循財昨日的宣佈仍沒有給予大選何時舉行的明確日期,同時不認為黃循財已掌握確切的日子,只能說大選即將在未來12至15個月內舉行。 比起選舉日 選民更應瞭解如何作出適當選擇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莊嘉穎指出,對選民而言,比起什麼時候舉行大選,更關鍵的是認清自己希望經過選舉程序、辯論和討論,選出怎樣的人民代議士,在國家遠景和前途方面作出最適當的選擇。 他說,在國會制下,執政黨有權利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時間點解散國會和舉行大選,而現在宣佈更新選民名冊,讓行動黨有一定的彈性。 “選區劃分還未宣佈,按照程序這是在更新選民名冊後,不過從選區劃分到舉行選舉,時間可以介於幾周到幾個月。”
11月前
2年前
3年前
從3月受到施壓,直到9月,依斯邁都沒有給出大選日期,而理由從通貨膨脹不適合大選,到等待婦女組的報告,他總有推託的原因,這反映他與智囊團的高明。 巫統主席阿末扎希說,儘管年杪可能發生水災,但舉行大選,國陣也可以應付,一邊賑災一邊競選。這番話讓他備受政敵攻擊,反映他急了,也可以說是首相依斯邁的勝利。 大家還記得,3月12日柔佛州選國陣勝選記者會上發生的一幕,當時扎希把納吉拉到前面,冷落了依斯邁。依斯邁被形容為“遭黨挾持的首相”。 [vip_content_start] 在3月16日召開的巫統代表大會,依斯邁面對立即解散國會的壓力,大會的最後一天,會場內流傳攻擊依斯邁的黑函。當時他說:“如果巫統有信心勝選,不會等待多一秒就會舉行大選”,大會最終決定由5巨頭討論定奪解散國會的日期。 但是,當權派意識到解散國會的權力掌握在首相手中,因此在4月14日舉行的巫統最高理事會會議一致議決,依斯邁為第15屆大選的首相人選,以消除他的疑慮。 在兩派談判期間,巫統又在5月15日召開特別代表大會,一致通過修改黨章,把黨選展延至大選後的6個月內舉行,這讓扎希繼續掌控委任候選人的權力。不過,依斯邁卻指出,儘管巫統已準備好迎接大選,但必須在內閣開會並作出決定後,才能夠擇定大選的日期。意思是指大選日期不是5巨頭說了算。 在6月1日的國陣48週年大會上,依斯邁再打太極,他說:“只要國陣做好準備應對大選,我連一秒鐘都不會拖延,立即解散國會。”不過,在8月14日的國陣婦女組大會,他強調,為了滿足一些人而快快大選,這不是他要的,一旦國陣婦女組的選情報告顯示國陣在來屆大選中“包贏”,他才會解散國會。 依斯邁把當權派玩到團團轉,在本月17日的國陣青年競選機制推介禮上,輪到扎希說:“一秒都不要等,首相,(我們的)訊息很明顯了,現在可以大選了,5巨頭已經討論數次,但沒有討論到日期,不要再討論了,快一點。” 從3月受到施壓,直到9月,依斯邁都沒有給出大選日期,而理由從通貨膨脹不適合大選,到等待婦女組的報告,他總有推託的原因,這反映他與智囊團的高明。 扎希看來也沒有其他辦法了,如果革除依斯邁的黨籍,在國盟和希盟的支持下,大馬一家政府不會垮臺,反而將導致巫統分裂。譬如巫統柔佛州署理主席諾加茲蘭聲稱,有幾位持不同政見的巫統領袖試圖以隱密的合作方式,構建“跨婆羅洲”政治協議,期望在第15屆大選後接管聯邦政權。 因此,扎希只能極力安撫依斯邁領導的官職派,甚至公開承諾一旦國陣重新執政,依斯邁將繼續任首,希望首相到美國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時能夠找到大選的靈感。 在國陣青年競選機制推介禮上,可以看到扎希不時與依斯邁低聲交談,互拍肩膀和大腿,熱絡地互動,依斯邁在聽阿末扎希演講時也開懷大笑。這與3月的國陣勝選記者會的情景不可同日而語。 從扎希的談話,可以看出當權派已經放軟態度,估計依斯邁將能夠拿到他所要的東西,包括參與決定候選人的委派,照顧其陣營的利益。如果雙方達成協議,就可以大選了。 現在依斯邁掌控了主導權,但大選日期的選擇已經不多了。如果在提呈2023年財政預算案後解散國會,11月大選可能會碰上大災。1月不適合大選,因為1月22日是華人農曆新年,穆斯林從3月23日開始齋戒,而5月尾是豐收節、6月初是達雅節。 假如不幸的,11月大選時真的發生水災,災民憤怒的情緒將衝擊國陣的選情。全球氣候異常,很難說11月不會發生水災,依斯邁敢冒險嗎? 雖然目前經濟情況尚好,不過明年可能受到全球經濟衰退的波及,屆時利率上調的負面影響也會顯現。3月和7月能夠舉行大選,但民生也是依斯邁必須考慮的因素。 依斯邁派系最終可能是黨內爭鬥的贏家,但大選才是最大的考驗,相信很多課題將接踵而來,必須提防“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